论和谐校园的制度伦理环境建设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alli_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加强和谐校园建设不仅需要一套能够反映学校发展要求的规范体系,而且需要一个能够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支持和保障规范得到真正落实的制度伦理环境。本文阐述了优化校园制度伦理环境的意义,提出了建设和完善校园制度伦理环境的对策。
  [关键词]和谐校园制度伦理环境
  [作者简介]蒋衡湘(1964- ),男,湖南衡阳人,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人力资源部部长,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及政治思想教学;邓国文(1964- ),男,湖南永州人,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处长,副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在职伦理学硕士生。(湖南永州425000)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7-0050-02
  
  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教育规律的体现。构建和谐校园不仅能够促进学校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将推动整个社会的科学、和谐发展。同时,它又是一个渐进、动态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学校建设、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一个自由民主、平等公正、明理诚信、环境优美的和谐校园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追求的目标。但如何使这一目标真正成为现实,很多学者、专家进行了探讨和摸索。笔者认为,校园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它具有社会的一些属性,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社会。它有其自身特点,这种特点是由构成校园的主体(学生)与校园存在的目的(培养社会的有用人才)决定的。学校的制度建设起主导作用,是构建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的和谐校园的基础。加强和谐校园建设不仅需要一套能够反映学校发展要求的规范体系,而且更需要一个能够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支持和保障规范得到真正落实的制度伦理环境。
  
  一、构建和谐校园需要良好的制度伦理环境
  
  衡量和谐校园建设成败的关键不在于有多少制度规范以及这些规范的内容达到了何等进步的水平,而在于师生是否都形成了一个共同愿望,是否普遍地培养了同舟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稳定有序的习惯。因此,加强和谐校园建设必须着眼于如何增进师生先进理念的养成和教育行为的自觉。
  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内和外顺、和衷共济、协调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桥梁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是学校各部门以及彼此之间的协调运作,从而使各个不同事物都能得到新的发展和提高。因此,“和谐”不是扼杀个性,而是追求科学、协调发展。我们必须紧密围绕“以加快发展推进和谐,以先进文化孕育和谐,以民主法治和平安创建保障和谐,以环境建设促进和谐,以先进性引领和谐”的基本点,认真思考如何建设好和谐校园。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治校之本,要建設和谐校园,就必须健全完善学校的精神系统,坚持“育人为本”的办学原则,坚持以战略眼光谋划学校,以现代思想发展学校,以精品意识打造学校,形成人文化的生态校园、人本化的教育理念、人性化的管理思路和全新的教育观、教学观和人才观。
  毫无疑问,意识和理念自觉首先是人们内心世界的活动。正确的价值观念要想成为现实的统治力量,就必须以“征服”师生的心灵,获得主观上的确认为前提。要从构建和谐校园的理念出发,加强个人修养,识大体,顾大局,做构建“和谐”的表率,实现工作效率、人际融洽和整体效能的最大化;以和谐的理念和方法激励教师主动发展,坚持刚性制度约束与人性化的人文管理的和谐统一,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把各种任务、要求和教职工的态度、感情、利益、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以上这些,都离不开师生先进理念的养成和教育行为的自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一个不明是非对错、不辨善恶美丑的行为主体,是不可能自发形成促进身心健康的意识和行为自觉性的。因此,只有通过制度的伦理关怀,反复进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道德教化,帮助人们正确区分什么是是非对错,什么是美丑善恶;明确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师生逐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等意识和观念,和谐校园建设才会成为可能。
  
  二、优化校园制度伦理环境的意义
  
  1.制度伦理环境决定教育教学理念。要建立和谐校园,必须有统一的思想基础。先进的办学理念必须形成全校师生的共同追求,内化为师生自觉的实践行动。统一的思想有利于让全校上下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理解并真正接受制度所蕴涵的思想,同时又以自己的实践来不断充实、丰富和完善,形成良性互动,这里也包含了理念、观念层面的改革和制度、体制层面的改革。
  2.制度伦理环境决定师生行为的价值取向。要建立和谐校园,必须有统一的政治基础。只有具备优良的制度伦理环境,才能形成以先进文化孕育和谐营造催人奋进、团结向上的校园精神环境;形成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陶冶教师高尚情操,培养学生健康情趣。在提倡谅解宽容、促进公平与公正、团结协作的和谐氛围中增强竞争实力,促进办学效益的整体提升。
  3.制度伦理环境决定学校秩序的遵守。要建立和谐校园,必须有一套调节利益冲突的机制。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有利于在校园里营造和谐氛围。通过完善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争取多种激励方式,如目标激励、荣誉激励、经济激励、情感激励、环境激励、物质激励等,努力为广大教师创造人人参与竞争、人人机遇均等、人人心情舒畅、人人都能发挥最大潜能的环境。
  
  三、建设和完善校园制度伦理环境的对策
  
  1.建立科学高效的和谐管理模式,促进公平公正、团结协作的和谐氛围的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肯定了利益追求的合理性,打破了过去的利益特别是自身利益被否定的价值观念,人们不再生活在一个以身份为基础的社会里,而是进入了一个以契约为基础的社会,只有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可能推动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毕竟刚刚从计划经济体制转轨而来,它的制度框架还很不健全,各种制度安排还很不到位,所能体现的公平与正义还十分有限。因此,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要吸收中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为维护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利益,一方面确立了森严的君臣父子、大夫庶人等级制度的道德约章;另一方面又用道义规范人们的行为,让人们为了义和情可以舍去利。而西方文化的重法、重利是由商品经济等价交换原则所决定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经营者的利益必须靠法治和契约关系才能得以保证。因此,只要搞市场经济就必然要重法、重利。利与义的中西文化观也有相融之处。只有把重利与讲义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遵循经济游戏规则,提高遵守规范的自觉性。因此,在推进校园制度建设和民主建设中,要坚持依法治校、民主管校,实现管理与服务的和谐,努力创建公正校园。领导要公正对待教师,教师要公正对待学生。要实行校务公开,实现群众监督和决策的公开化。加强制度建设,形成长效机制,可以使多样化的个人目标有序化,拧成一股合力;可以确保发展过程中的公平和公正,打消疑虑,稳定人心,激励斗志,提高效率;可以通过制度的规定,促进民主政治建设,使学校的发展不因领导班子的变化而变化、不因领导个人意志的变化而变化,确保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所以,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制度伦理环境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解决制度安排不健全的问题。
  2.以发展为营造和谐伦理环境的基本主题,促进目标指向的一致性。人是推动组织目标实现的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由于个人价值取向的区别,每个人的个人理想都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和伦理观念的多样性必然带来价值判断多元化,即使是带有共同目标的群体,也会由于个人阶段性目标的不同、个人奋斗目标的多样化而在具体的工作中造成整体的分散,对发展造成影响。
  目前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扬弃传统的价值取向,把重个人竞争和关心集体相结合,提高主体的市场竞争力。西方人强调个人竞争,这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的提高。但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已经发展到国家之间、地域之间、群体之间的竞争。一个国家或地区要在世界市场上取得竞争的胜利,必须形成核心竞争力。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中国文化所倡导的关心他人、关心集体也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倡导集体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这种美德与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紧密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形成稳定社会、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目标。在这样的形势和任务下,一个大家共同认可的目标指向已成为营造和谐伦理环境、调动师生员工积极性创造性的基本主题。
  在学校普遍加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学校必须紧密围绕发展这一基本主题,积极营造符合自身特点的伦理环境,形成统一的奋斗目标指向。让师生员工充分认识到学校在激烈竞争中存在的机遇和挑战、优势和差距,积极谋划学校发展规划,使学校的师生员工思想上有紧迫感,心里有发展目标,眼中有发展全局,肩上有发展重任。以关注群众切身利益为营造和谐伦理环境的基本目标,使其成为形成共同道德力量的粘合剂。“和谐校园”最终是要达到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其根本就是一种精神上的和谐。
  3.加强对主体之间的伦理关照,理顺各种关系。校园和谐不但包括师生个体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学校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包括学校与社会的和谐等。营造和谐的内部伦理环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理的组织目标的确定、任务的分解、情感的投入、措施的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组织内部成员的积极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提出创造宽厚处世、协和人我的人际环境,以“仁爱”为中心,推演出“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把培养有道德的人作为学问的根本,认为这是社会稳定和谐的根基。道家也主张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的方式来达到人的身心和谐。佛家讲修来世,力图以事事无碍的超然态度进入一种彻悟的心灵境界,实现自我身心的和谐。在西方,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提出的“理性、克己、勤俭、救赎、节制”等新教伦理值得借鉴。
  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学校、人与环境所组成的和谐系统,是个动态系统。学校要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建立预警机制,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通过有效的工作在校内营造一个有利于发展的和谐的内部环境,从而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性,挖掘一切可以挖掘的潜力,创造一切可以创造的条件,让广大教职员工心情舒畅,让学生把热情和精力集中到学习和成才上。营造和谐的內部伦理环境必须要与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及时发现矛盾,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减小对良好伦理环境的冲击;要不遗余力地加快学校发展建设步伐,通过改革为学校的发展建设提供活力和环境,通过快速发展实现学校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突破;要始终把解决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作为工作重点。
  只有用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武装师生员工,不断地营造和改善校园制度伦理环境,构筑校园“天和”“人和”“心和”三种精神,才能真正实现校内活动与校园自然环境、教育环境、教育主体诸要素间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仙桃市河第一中学.以人为本民主治校创建和谐校园[J].湖北教育(教学版),2005(4).
  [2]赵红全,马冬秀.论道德建设的制度环境[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3]彭定光.和谐社会建构的制度伦理基础[J].江西社会科学,2006(4).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对当前高职学生的道德状况和道德问题的归因进行了深入解析,并就高职院校的道德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提出了科学、合理、具体、可行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高职学生 道德教育  [作者简介]王晓典(1968- ),男,黑龙江青冈人,黑龙江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与思想政治;陈桂香(1970- ),黑龙江明水人,黑龙江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副教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学生管理的不和谐因素,阐述了构建和谐学生管理体系的必要性,探讨了构建高校和谐学生管理体系的途径。  [关键词]和谐社会高校学生管理体系以人为本  [作者简介]魏可嘉(1978- ),女,河北安国人,河北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助教,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陈京辉(1964- ),男,河北唐县人,河北大学校园管理处副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李超(
三年来,我院全面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科技工作发展迅速,特别是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中央做出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决定后
[摘要]本文从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出发,阐述以就业为导向、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必要性,总结了学校开展学分制、特长生制度、个案式就业指导制度等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的体会、经验和效果。  [关键词]就业 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作者简介]李立(1960- ),男,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副教授。(山东济南250013)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以来自甘肃、青海、宁夏三个省(区)的1119名教师为样本展开实证研究,探讨了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现状及其特点。研究发现:(1)整体而言,教师的课
多渠道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体制和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路径,是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战略出发点。以美国社区学院学分转换制度为研
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可以全面提高我国中职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文章在剖析中职硕士生源差异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学
如今网络已渗透到社会各个群体,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网络道德该执行什么样的标准,大学生这个群体又在网络道德的建构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他们的网络道德意识如何?带着这些疑问
近年来,苏格兰政府推出了种种改进基础教育的举措,给中小学教师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其待遇低下,平时工作时间长,甚至连法定的暑期都要工作,苏格兰作家凯文.克里斯蒂呼吁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