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流动与中国农村政治稳定的内在逻辑

来源 :理论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is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农村;政治稳定;社会流动
   中图分类号:D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7 — 0084 — 03
   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提到农村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扮演着“钟摆”角色,既可以成为稳定的根源也可以成为革命的根源〔1〕p89。近年来农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村经济不断发展、政治格局总体稳定。但面对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区与深水区这个社会转型的巨大难题,社会总体稳定的格局会不会受到新的冲击?如何继续维持农村政治的相对稳定状态?如何更好地处理改革、稳定、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学界对这一现象的解释视角要么强调国家宏观政策与体制〔2〕;要么突出了农民政治行动与政治心理的主观因素〔3〕;要么把客观的经济指标摆在解释农村政治稳定原因的首要位置,而忽视农村社会的现实性变动条件〔4〕,都未能很好地解释我国农村社会长期保持稳定的原因。基于此,笔者认为从亨廷顿从社会流动的视角出发将农村放在整个社会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分析不仅符合社会动态发展的特征,也符合我国社会各阶层间流动的事实,可以更好地阐释社会流动与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之间的内在逻辑。

一、亨廷顿的社会流动理论

(一)社会流动的政治内涵


   亨廷顿用三个公式概括了社会流动的政治内涵:社会动员/经济发展=社会颓丧、社会颓丧/流动机会=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政治动乱〔5〕p3。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当社会动员不能满足人们的社会欲望的时候,社会矛盾就会被激发,农民只能通过超负荷的政治参与排解内心的社会颓丧感,但政治参与一旦超过政治制度化水平承载的范围,就会引发农村地区的政治动乱。基于此,亨廷顿认为社会流动是排解社会颓丧感、治愈政治动乱的最佳途径。社会流动为农民提供的增收渠道和经济效益可以有效替代政治参与所获得政治补偿,使得政治参与回归制度化所能承受的水平和农村政治相对稳定局面的实现。

(二)社会流动的表现形式


   亨廷顿把社会流动分为横向和纵向两种表现形式〔6〕p234,横向流动是指农村人口从乡村地区流向城市地区实现都市化的过程,通俗的来说就是农民的居住地由农村转移城市,生产方式由农业转向非农业。纵向流动是指原本就生活在城市中的人,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原有的职业,流动到更好的工作岗位上使得收入水平得到提升。本文中所论述的社会流动主要是指中国农民在现代化的浪潮中通过国家提供的横向流动机会,实现由农村向城市的地域转移,改变原有的居住场所、生产方式、职业身份和以及经济状况的过程。

(三)横向流动面临的淤塞


   亨廷顿洞察到农民通过社会流动改变自身社会经济地位的同时也会面临一些淤塞〔7〕p128。一是横向流动到城市的农民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随着社会阶层结构的代际更替,第一代流动者的子女在城市环境下长大融入城市的精神需求比父辈更强烈,新的“相对剥夺感”由此产生,会对社会稳定造成新的冲击。二是社会流动会造成农民群体间的收入分化加大,农村内部的经济结构分层导致经济利益的分化与冲突。第三,社会流动会改变离乡进城务工人员对乡村传统文化与价值观乡村的认知,形成新一轮的乡村认同危机。

其他文献
摘 要:中日近代文坛上都曾有过一位像彗星一样放射过耀眼光芒而又很快消逝的女作家,她们分别是中国的庐隐和日本的樋口一叶。她们都生于封建家庭,一生时运不济,命运多舛,经历过多次生活、爱情挫折。相似的社会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造就了二人相似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作品风格和基调。同时,她们所处的具体社会环境与所受社会思潮影响的不同,也使二者产生了对待社会现实的不同态度和人生选择。作品是时代的反映,是作者灵魂的镜
[作者简介]王功敏(1982—),女,湖北巴东人。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现代社会信息领域存在异化现象,我们制造的信息反过来支配我们,使我们在信息面前丧失主体性。因此,我们要积极采取一些措施,使信息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服务。  [关键词]社会信息;异化现象  [中图分类号]C9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7)01—0076—0
摘 要:图形函数是C语言函数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图形函数可以绘制出非常精美的图形,该文介绍了常用C语言图形函数并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介绍了如何利用图形函数设计出完美、漂亮的图形。  关键词:C语言 图形函数 应用    引言    C语言是国际上广泛流行的很有发展前途的计算机高级语言。它既具有一般计算机高级语言的可读性、可移植性的特点,又具有低级语言能够对计算机硬件进行操作的特性,因此,它适合用
摘 要:结合高职学生的作文,分析学生对话题作文存在的片面认识,引导学生走出误区,指导教师改进话题作文教学。  关键词:高职 话题作文 误区 改进 教学    话题作文从1999年出现以来,走过了全盛时期。如今它虽不能一统天下,但仍是主要的作文题型。由于话题作文能给学生留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又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充分施展学生的才华,因此佳作迭出。又因为话题作文具备了新形式作文命题、追求最佳限
摘 要:“阅读是作文的源泉,真情是作文不朽的生命,创新是作文永恒的追求。”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真情在作文中流淌,让创造性思维飞扬出生命的火花,本命题站在新课标的角度解读“阅读——真情——创新”与写作的关系。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 阅读生态 创新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不难发现,新课标在强
摘 要:近年来,随着农村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长。但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仍然存在一些困境:文化建设主体缺失、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娱乐生活单一、基础教育薄弱。本文通过深入剖析安徽省六安市L村文化建设出现的问题,试图从培育农村文化建设主体、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丰富农村文化娱乐生活、重视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等方面入手,为当前农村文化的建设提出相应的
摘 要:新世纪新形势下,人才是强国富民的关键,是全球共同发展的核心力量,因此,人才,尤其是拔尖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也是我国必将面临的重要课题和挑战。同时,在对拔尖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外语教育与学习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是帮助其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工具和渠道, 故而,本文以外语教育的核心目标——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研究重点,齐齐哈尔大学英才班实际教学为依据,探究拔尖人才外语能力的培养模式与方法。  关键词:跨文化教
摘 要:2007年的江苏省高考历史试卷稳中求变,颇有新意。卷面清新,材料生动,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能力考察和过程与方法考察有机结合,更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同时,适度地将新课程的内容掺入试卷,并在命题技巧上进行了新的尝试,为明年的新高考作了探索。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 2007高考    07年高考是江苏旧高考模式,也是旧课程考试的最后一次高考,明年将启动的新高考如何进行便成为广大师生热切
摘 要:本文就07年河南省(实验区)中考作文题进行分析,指出考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今后写作教学应采取的策略。  关键词:审题 建设作文 教材 作文教学改革    2007年河南中考已是尘埃落定,回过头来审视整个评卷过程,感慨颇多。九年义务教育“磨一剑”,三年初中课改绘新篇。“东风漏消息,万物有精神”。作为实验区第一届初中毕业生的升学考试,它稳中有变,变中求稳,在科目设置和分值分配方面
摘 要:神经语言学是探讨语言和脑关系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心理语言学主要研究个体言语活动的心理过程,即言语产生、言语理解和言语交际的心理机制。神经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形成背景、研究领域、研究方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从不同角度共同为揭开人类语言的奥秘不断探索。  关键词:神经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 神经机制 心理机制 语言学    1. 引言    二十世纪语言学研究发展的一个总体趋势是由描写转向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