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断魂枪》与《溺死一只老猫》分别是老舍和黄春明短篇小说中的代表作。这两篇作品都以时代转型为大背景,讲述了时代变革下固有传统的崩塌与瓦解。而作为这一切的见证者,两篇小说中的主人公—沙子龙和阿盛伯有着许许多多的相似与不同之处。本文即通过对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深度发掘这两篇作品的时代意义以及作品反映出的两位作者的新旧文明观。
关键词:沙子龙;阿盛伯;时代变革
《断魂枪》是老舍1935年的作品。作品主要讲述了清朝末年,列强入侵,镖局被洋枪取代后,身怀绝技“五虎断魂枪”的镖师沙子龙无奈把镖局解散;而“五虎断魂枪”的枪法也决不再传的故事。作品反映的现实是:中国传统文明正被西方物质文明所冲击,“龙旗的中国不再神秘”,两种文明激烈碰撞、冲突,代表“国粹”的“国术”价值跌落,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终结。而作为这一切的见证者,小说主人公神枪沙子龙的所作所为,发人深思。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台湾社会迅速从自然形态的农业经济向带有浓厚半殖民地色彩的资本主义经济转型。黄春明用自己手中的笔,为这一转型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学写照。《溺死一只老猫》作为其中的代表,直接展现了资本主义物质文明进入农村所引发的悲剧。小说塑造的阿盛伯这一形象,既丰富又深刻;令读者流连忘返的同时又掩卷深思。[1]
读完这两篇作品,小说中的主人公沙子龙和阿盛伯很容易让我们产生对比。
一、沙子龙与阿盛伯的相似之处
同作为时代转型的见证者,沙子龙和阿盛伯身上有着许许多多的相同之处。
首先,沙子龙和阿盛伯都是旧传统的代表式人物。沙子龙精通中华传统武术。他在江湖上早已是义气与声名在外。尤其是他自创的一套“五虎断魂枪”,更是威震武林。与之相对,阿盛伯代表的是传统的乡村文化。阿盛伯和剩余的几个老人是清泉村最德高望重的人物。“每次庙里的祭拜,都是他们几个人在主使村子里的人怎样去做;其中以阿盛伯为主要的领导人物。”[2]此外,二者同对旧传统有着深深的眷恋。虽然已把镳局改为客栈,但沙子龙仍然在夜间把小院的门关好,熟悉熟悉他的“五虎斷魂枪”。阿盛伯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对旧传统有着深深的执念。他随着清泉祖师庙门前的榕树一起长大,并见证了榕树把祖师庙变成“阴阳庙”的全过程。他爱这村落,爱这个村落的一瓢水,一眼泉。他不允许街仔人在清冽的泉水里游泳,污染了纯净的水源。二人对旧传统的眷恋无需多言。
沙子龙和阿盛伯的相似之处主要表现于此。
二、沙子龙和阿盛伯的不同
沙子龙对时代转型的态度主要是积极的。虽有不舍,但他还是接受了现实。“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了。炮声压下去马来与印度野林中的虎啸。”面对着西方的坚船利炮,人们的长矛毒弩,花蛇斑彩的厚盾,还有什么用呢?“龙旗的中国也不再神秘,有了火车呀,穿坟过墓破坏着风水。枣红色多穗的镳旗,绿鲨皮鞘的钢刀,响着串铃的口马,江湖上的智慧与黑话,义气与声名,连沙子龙,他的武艺、事业,都梦似的变成昨夜的。今天是火车、快枪,通商与恐怖。”[3]于是,镳局变成了客栈,长枪换成了茶壶,人尽皆知的“神枪沙子龙”摇身一变当了店老板。可见,沙子龙心里明白,舞刀弄枪已经不是这个时代应该出现的东西,倘若再以老牌号自夸自傲,固执地拒绝进步,结局只能是自取灭亡。于是,虽有不舍,但他还是坦然接受了现实,收起了自己的断魂枪,做起了店老板。
然而,阿盛伯却并非如此,面对着涌进清泉村的资本主义经济和现代化脚步,他依然选择用固有的观念看待这个世界,并选择顽强地抗争。他先是危言耸听,在村民中宣扬修建游泳池会毁坏风水,甚至会惊动祖师爷神灵的谣言。一计不成再生一计,他又找到了陈县长,希望这个大人物会为自己说话,阻止游泳池的修建。针对领导们给他指出的修泳池会给清泉村带来经济发展,带来便捷的交通,带来众多的工作岗位等利好讯息,他置若罔闻,并执拗地表示他只要清泉村清冽的水和肥沃的田。当游泳池最终修建完成,看着泳池中嬉水热闹、欢声笑语的大人和孩子,他并没有感到高兴,而是觉得只穿着泳衣的人们有伤风化。于是,他纵身一跃,以一种近乎殉道的方式向人们表达着他的抗争,并最终溺死在泳池里,样子像一只溺死的老猫。以上可以看出,面对着资本主义经济以及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向农村的涌入,阿盛伯固执己见,绝不妥协。他穷尽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捍卫着农村固有的民风民俗以及传统的生活方式。一个接受了改变,而另一个却抱残守缺,这就是沙子龙与阿盛伯最大的不同之处。
三、从沙子龙和阿盛伯看老舍和黄春明的文明观
沙子龙和阿盛伯虽相隔数千里,并时隔数十载,但两者却反映出了两位作者比较相似的文明观念,即虽可以眷恋传统,但仍然要紧跟时代,大步向前。《断魂枪》写于1935年秋,当时的中国已处在国破家亡的深重危机之中。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已沦陷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之下,日本军国主义为实现其吞并中国的目的,不断挑起事端,妄图实现华北自治。在国家和整个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之际,作者深感国人的盲目自大、无知和麻木不仁。作者知道一个文化的生存,必赖它有自我批判,时时矫正自己,充实自己的能力,以老牌号自夸自傲,固执地拒绝更进一步,是自取灭亡。[4]于是,沙子龙这个人物应运而生:沙子龙明显地感觉到了属于自己镖师的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的时代就是一个苟延残喘的世界,他的觉悟是明显的,因为他知道,国家无法靠一身好武艺来拯救,民族的希望也不再是武林英雄们的一身好本事,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能自救自强。
《溺死一只老猫》写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台湾正在从自然形态的农业经济飞速地向资本主义经济转型。小说中的阿盛伯,虽然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地组织资本主义经济对清泉村的侵蚀,但终究还是徒劳。虽然最后以牺牲生命为代价毅然跃入泳池,但在别人的眼中却与溺死一只老猫并无两样。
作为两个作家的代表作,沙子龙和阿盛伯的形象塑造无疑都很成功,同时,他们丰满的人物形象背后又都体现出了作者的新旧文明观念:传统固然值得眷恋,但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守旧落后只能被时代遗弃。
参考文献:
[1]张利娟.爱之深,舍之痛,绝望之反抗,浅析《溺死一只老猫中阿盛伯形象》[J].安徽文学.2010(7).
[2]黄春明.黄春明小说选[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
[3]老舍.茶馆[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0
[4]陈朝晖.一曲文化的挽歌,老舍《断魂枪》赏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关键词:沙子龙;阿盛伯;时代变革
《断魂枪》是老舍1935年的作品。作品主要讲述了清朝末年,列强入侵,镖局被洋枪取代后,身怀绝技“五虎断魂枪”的镖师沙子龙无奈把镖局解散;而“五虎断魂枪”的枪法也决不再传的故事。作品反映的现实是:中国传统文明正被西方物质文明所冲击,“龙旗的中国不再神秘”,两种文明激烈碰撞、冲突,代表“国粹”的“国术”价值跌落,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终结。而作为这一切的见证者,小说主人公神枪沙子龙的所作所为,发人深思。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台湾社会迅速从自然形态的农业经济向带有浓厚半殖民地色彩的资本主义经济转型。黄春明用自己手中的笔,为这一转型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学写照。《溺死一只老猫》作为其中的代表,直接展现了资本主义物质文明进入农村所引发的悲剧。小说塑造的阿盛伯这一形象,既丰富又深刻;令读者流连忘返的同时又掩卷深思。[1]
读完这两篇作品,小说中的主人公沙子龙和阿盛伯很容易让我们产生对比。
一、沙子龙与阿盛伯的相似之处
同作为时代转型的见证者,沙子龙和阿盛伯身上有着许许多多的相同之处。
首先,沙子龙和阿盛伯都是旧传统的代表式人物。沙子龙精通中华传统武术。他在江湖上早已是义气与声名在外。尤其是他自创的一套“五虎断魂枪”,更是威震武林。与之相对,阿盛伯代表的是传统的乡村文化。阿盛伯和剩余的几个老人是清泉村最德高望重的人物。“每次庙里的祭拜,都是他们几个人在主使村子里的人怎样去做;其中以阿盛伯为主要的领导人物。”[2]此外,二者同对旧传统有着深深的眷恋。虽然已把镳局改为客栈,但沙子龙仍然在夜间把小院的门关好,熟悉熟悉他的“五虎斷魂枪”。阿盛伯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对旧传统有着深深的执念。他随着清泉祖师庙门前的榕树一起长大,并见证了榕树把祖师庙变成“阴阳庙”的全过程。他爱这村落,爱这个村落的一瓢水,一眼泉。他不允许街仔人在清冽的泉水里游泳,污染了纯净的水源。二人对旧传统的眷恋无需多言。
沙子龙和阿盛伯的相似之处主要表现于此。
二、沙子龙和阿盛伯的不同
沙子龙对时代转型的态度主要是积极的。虽有不舍,但他还是接受了现实。“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了。炮声压下去马来与印度野林中的虎啸。”面对着西方的坚船利炮,人们的长矛毒弩,花蛇斑彩的厚盾,还有什么用呢?“龙旗的中国也不再神秘,有了火车呀,穿坟过墓破坏着风水。枣红色多穗的镳旗,绿鲨皮鞘的钢刀,响着串铃的口马,江湖上的智慧与黑话,义气与声名,连沙子龙,他的武艺、事业,都梦似的变成昨夜的。今天是火车、快枪,通商与恐怖。”[3]于是,镳局变成了客栈,长枪换成了茶壶,人尽皆知的“神枪沙子龙”摇身一变当了店老板。可见,沙子龙心里明白,舞刀弄枪已经不是这个时代应该出现的东西,倘若再以老牌号自夸自傲,固执地拒绝进步,结局只能是自取灭亡。于是,虽有不舍,但他还是坦然接受了现实,收起了自己的断魂枪,做起了店老板。
然而,阿盛伯却并非如此,面对着涌进清泉村的资本主义经济和现代化脚步,他依然选择用固有的观念看待这个世界,并选择顽强地抗争。他先是危言耸听,在村民中宣扬修建游泳池会毁坏风水,甚至会惊动祖师爷神灵的谣言。一计不成再生一计,他又找到了陈县长,希望这个大人物会为自己说话,阻止游泳池的修建。针对领导们给他指出的修泳池会给清泉村带来经济发展,带来便捷的交通,带来众多的工作岗位等利好讯息,他置若罔闻,并执拗地表示他只要清泉村清冽的水和肥沃的田。当游泳池最终修建完成,看着泳池中嬉水热闹、欢声笑语的大人和孩子,他并没有感到高兴,而是觉得只穿着泳衣的人们有伤风化。于是,他纵身一跃,以一种近乎殉道的方式向人们表达着他的抗争,并最终溺死在泳池里,样子像一只溺死的老猫。以上可以看出,面对着资本主义经济以及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向农村的涌入,阿盛伯固执己见,绝不妥协。他穷尽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捍卫着农村固有的民风民俗以及传统的生活方式。一个接受了改变,而另一个却抱残守缺,这就是沙子龙与阿盛伯最大的不同之处。
三、从沙子龙和阿盛伯看老舍和黄春明的文明观
沙子龙和阿盛伯虽相隔数千里,并时隔数十载,但两者却反映出了两位作者比较相似的文明观念,即虽可以眷恋传统,但仍然要紧跟时代,大步向前。《断魂枪》写于1935年秋,当时的中国已处在国破家亡的深重危机之中。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已沦陷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之下,日本军国主义为实现其吞并中国的目的,不断挑起事端,妄图实现华北自治。在国家和整个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之际,作者深感国人的盲目自大、无知和麻木不仁。作者知道一个文化的生存,必赖它有自我批判,时时矫正自己,充实自己的能力,以老牌号自夸自傲,固执地拒绝更进一步,是自取灭亡。[4]于是,沙子龙这个人物应运而生:沙子龙明显地感觉到了属于自己镖师的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的时代就是一个苟延残喘的世界,他的觉悟是明显的,因为他知道,国家无法靠一身好武艺来拯救,民族的希望也不再是武林英雄们的一身好本事,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能自救自强。
《溺死一只老猫》写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台湾正在从自然形态的农业经济飞速地向资本主义经济转型。小说中的阿盛伯,虽然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地组织资本主义经济对清泉村的侵蚀,但终究还是徒劳。虽然最后以牺牲生命为代价毅然跃入泳池,但在别人的眼中却与溺死一只老猫并无两样。
作为两个作家的代表作,沙子龙和阿盛伯的形象塑造无疑都很成功,同时,他们丰满的人物形象背后又都体现出了作者的新旧文明观念:传统固然值得眷恋,但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守旧落后只能被时代遗弃。
参考文献:
[1]张利娟.爱之深,舍之痛,绝望之反抗,浅析《溺死一只老猫中阿盛伯形象》[J].安徽文学.2010(7).
[2]黄春明.黄春明小说选[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
[3]老舍.茶馆[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0
[4]陈朝晖.一曲文化的挽歌,老舍《断魂枪》赏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