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7月16日,《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该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6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我国的网民规模、宽带网民数稳居世界第一。
网络传播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有着很强的互动性和多元性,网络受众以传播者和受传者的双重身份出现,可以自由地选择信息和表达观点,网络上信息传播的数量和速度是传统媒体所不能比拟的,这使得网络信息的传播很难被控制。近两年越来越多的事件都是先通过网友的揭秘、曝光,随后引发网上的热议,进而才引起了传统媒体的关注,像南京“天价烟局长”周久耕事件、杭州“欺实码胡斌替身”事件等,更有甚者,网上的一个帖子或一篇博客就可能造成政府的传言危机,给群众的社会生活和政府的公信力都造成了无法预计的影响。
2009年7月17日,河南开封杞县流传“钴60”即将爆炸的谣言,许多群众逃离家乡,前往附近县市“避难”,这个现代版“杞人忧天”的故事,便是由7月10日左右,天涯论坛出现的一则题目为《开封杞县核泄漏?摇原子弹的替身杞人忧天!真忧天!》的帖子引发的。
7月18日,开封警方抓获杞县“钴60”事件5名造谣者,其中一名曾经转帖虚假消息的网友被拘留。开封官方媒体提出“谣言误民害民”,很多当地市民也都对谣言表达了强烈的愤慨。同时,也有很多网友提出,谣言的出现,与有关部门信息公开不及时、不透明有关。网友“晴天乖娃娃”17日晚9时44分在天涯跟帖提出质疑,他说自己刚刚从杞县逃到郑州,“谣言……为什么有谣言?就是因为你不说。你不说,其他人就说;其他人说,就会乱说。他们没亲眼看到,只能这样传。”
在这起事件中,从6月7日卡源故障发生开始到7月17日民众集体出逃这一个月期间,政府应该有能力掌握主动权和控制权,防止危机的产生和蔓延的。然而,开封政府在7月12日才第一次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事件的情况。政府信息不透明和不及时公开,是谣言产生、存在和广泛传播的土壤和条件。
在过去对突发事件进行处理时由于传统思维影响,政府总是遮遮掩掩,不开放、不充分,也不及时,担心发布消息会在群众中引起恐慌,主观地认为信息的封锁会给社会带来稳定,也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和形象,却没有意识和预料到,在信息传播极为迅速、传播渠道日益多样的今天,这样的公共治理不仅无益,反而给危机的扩散提供了空间,群众从政府的权威渠道得不到信息,必然转而听信谣言。
美国学者奥尔伯特和波斯特曼曾提出一个关于流言传播的基本假设:R≈I×a/c。其中,R指流言(Rumor)的泛滥程度,I指传闻对传谣者的重要程度(Importance),a指传闻的模棱度(ambiguity),c指公众对传闻的判断能力(critical ability),即:公众越认为重要的信息,越感到模棱不清的信息,传播得越快越广;而公众的判断能力越强,则传闻的传播量越少。如果信息不能公开,各种传闻即会日渐暧昧和模糊(a),因此,信息不公开的政策对于流言泛滥的推动力是极大的。
我们可以看到,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的应急处理方式中,依靠过去的“封”、“堵”、“截”和被动延迟发布消息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环境了,政府对相关信息的及时公布,不仅是满足公民知情权的需要,更是避免恐慌和挽回公信力的最佳方式。
适时主动地发布信息,占有主动权
英国公关专家提出了危机传播管理的三“T”原则,即“以我为主提供信息”、“尽快提供信息”、“提供全部信息”。危机发生后政府要在第一时间站出来澄清立场,迅速成立危机处理中心,积极开展危机公关,更多地采用“议题设置”等手段,对社会的认知、态度和行动进行全面的引导,使舆论朝着有利于将危机转变为转机的方向发展。
在2008年“3·14”事件中,我国政府因为信息发出的时间滞后、声音稀少,导致世界舆论阵地前期失守,错失了话语权,给事件制造者和国外反华势力造就了发出声音的机会,导致西方主流媒体不顾事实真相联手展开了“反华大合唱”,使我们的媒介形象乃至国家形象被“妖魔化”。尽管“3·14”事件背后有复杂的意识形态原因,但政府和媒体信息的滞后与被动,也的确是造成负面影响不可忽略的因素。
面对危机事件政府必须快速与媒体和公众进行沟通,获得主动的信息传播,将有关情况告知公众,引导公众,从而迅速控制事态,使其不再发展蔓延。在发布信息时我们要注意以下两点:
适时地公开信息。在危机事件处理时“第一时间”固然重要,但是也要考虑到事情的真伪,危机是否跟自己有关,危机是偶然发生还是组织的错误行为所导致的等各方面因素。网络本身的特征使得信息来源多渠道化、碎片化。危机从产生到大规模爆发要经过一个潜伏期,政府应当先对事情进行调查了解,辨别事情的真伪,把握事态的发展,在潜伏期时遏制危机的产生。切忌仓促行事导致事件向更坏更深远的方面发展。这和新闻媒体在报道新闻时选择“压”的报道方式有着相似的效果。
适当地公开信息。面对质疑和传言,政府不能选择什么都不说,这样就先放弃了争取主动话语权、主动传播信息的机会。公开信息的目的在于引导舆论,赢得在处理危机时的主动舆论氛围,缓和环境。可是也不能对危机信息全盘托出,有些信息可能并没有在质疑的范围内,公开后可能会招致更多的非议和误解,更有甚者会直接把危机的范围扩大引起新的危机。政府应当先对需要发布的信息进行筛选和编辑,在确保公众利益的同时,争取形成“多赢”局面,使政府自身在危机事件中受损的形象得到扭转。
建立有效的信息发布体系
选择了合适的发布时间和发布内容后,要有专业的信息发布机构发布信息。不能记者采访到谁就让谁去讲,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态度和做法。建立信息发布体系要有一种姿态,以专业认真的态度对待危机事件,提高其影响力和可信度,从而达到更好的传播目的和效果。
设立健全的网络发言人制度。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发言人制度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控制舆论的方法。新闻发言人可以代表组织就有关事宜通过新闻传媒公开发布信息,并就新闻记者提出的各类问题现场进行解答和说明。
网络媒介的出现,使政府在公开发布信息时更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危机发生时,可以在自己的网站或者论坛上随时随地地发布信息,可以通过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媒体方式和公众进行立体式沟通,更好地把信息传达给公众,与公众进行交流。而公众也可以快速地反馈信息,便于政府策略的及时调整。在此次“钴60”事件中,如果在谣言产生后,开封杞县政府及时站出来公开信息并在网站上发表声明,提出积极有效的解决措施,民众绝不会发生集体恐慌。
《人民日报》2009年10月14日第10版的文章《网络发言人如何“应考”》中提出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对“赢得网络公信力至关重要”的观点。文中写道:“贵阳市已成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工作领导小组,由常务副市长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同时在政府各相关部门明确了网络新闻发言人和联络员,最大限度地保障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掌握信息,及时核实研判网络舆情,提交相关部门处理,并在发布平台上予以反馈。”其实早在2008年10月30日,河南周口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杨正超便在周口市龙都社区发了题为《致广大网友的一封信》的帖子。在周口龙都论坛,该帖发表仅6天就已有12285人阅读,208人回帖。媒体称“杨正超算得上河南省第一个向网民‘报到’的纪委书记”。网友“百度冰”表示:“多方面、多渠道搜集民声民意,网络这个渠道也尤为重要,为杨书记叫好,为周口百姓之幸叫好!”
可见网络发言人制度成了实现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有效途径,赢得了广大网民的认可。政府网络发言人应当切实解决网友的诉求和问题并且主动地发布信息,保持政府和民众间的信息通达,这样才能从源头上遏制网络危机事件产生。
寻找权威机构发布权威信息。人民大学教授涂光晋提出在危机传播管理的实施方式中分为“开口说话”和“借口说话”两类。我们把建立新闻发言人机制归为“开口说话”,那“借口说话”就是在危机发生后,找专业人士进行专业分析,或者找权威机构发布权威信息。
“钴60”事件中,开封政府和媒体就多次发布环保部发布的通告,确认当地环境未发现辐射污染现象。并于2009年7月17日危机爆发后迅速在县电视台发布真实信息,由环保部专家,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安全部主任、研究员陈凌向有关媒体作了权威发布,澄清真相,稳定群众情绪。虽然处理时间严重滞后,但是在后续的稳定工作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借口说话”是一种在危机事件中发出声音的最可信的方法,大学的教授、专家,权威机构在公众看来都是公正可信的,第三方的传播角度也更能让人接受。
参考文献:
1.左玮娜:《网络谣言传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毕业论文,2006年5月。
2.李欣:《网络环境下的政府危机公关研究》,郑州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9年4月。
3.孙玉红:《直面危机》,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8级硕士生)
编校:董方晓
网络传播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有着很强的互动性和多元性,网络受众以传播者和受传者的双重身份出现,可以自由地选择信息和表达观点,网络上信息传播的数量和速度是传统媒体所不能比拟的,这使得网络信息的传播很难被控制。近两年越来越多的事件都是先通过网友的揭秘、曝光,随后引发网上的热议,进而才引起了传统媒体的关注,像南京“天价烟局长”周久耕事件、杭州“欺实码胡斌替身”事件等,更有甚者,网上的一个帖子或一篇博客就可能造成政府的传言危机,给群众的社会生活和政府的公信力都造成了无法预计的影响。
2009年7月17日,河南开封杞县流传“钴60”即将爆炸的谣言,许多群众逃离家乡,前往附近县市“避难”,这个现代版“杞人忧天”的故事,便是由7月10日左右,天涯论坛出现的一则题目为《开封杞县核泄漏?摇原子弹的替身杞人忧天!真忧天!》的帖子引发的。
7月18日,开封警方抓获杞县“钴60”事件5名造谣者,其中一名曾经转帖虚假消息的网友被拘留。开封官方媒体提出“谣言误民害民”,很多当地市民也都对谣言表达了强烈的愤慨。同时,也有很多网友提出,谣言的出现,与有关部门信息公开不及时、不透明有关。网友“晴天乖娃娃”17日晚9时44分在天涯跟帖提出质疑,他说自己刚刚从杞县逃到郑州,“谣言……为什么有谣言?就是因为你不说。你不说,其他人就说;其他人说,就会乱说。他们没亲眼看到,只能这样传。”
在这起事件中,从6月7日卡源故障发生开始到7月17日民众集体出逃这一个月期间,政府应该有能力掌握主动权和控制权,防止危机的产生和蔓延的。然而,开封政府在7月12日才第一次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事件的情况。政府信息不透明和不及时公开,是谣言产生、存在和广泛传播的土壤和条件。
在过去对突发事件进行处理时由于传统思维影响,政府总是遮遮掩掩,不开放、不充分,也不及时,担心发布消息会在群众中引起恐慌,主观地认为信息的封锁会给社会带来稳定,也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和形象,却没有意识和预料到,在信息传播极为迅速、传播渠道日益多样的今天,这样的公共治理不仅无益,反而给危机的扩散提供了空间,群众从政府的权威渠道得不到信息,必然转而听信谣言。
美国学者奥尔伯特和波斯特曼曾提出一个关于流言传播的基本假设:R≈I×a/c。其中,R指流言(Rumor)的泛滥程度,I指传闻对传谣者的重要程度(Importance),a指传闻的模棱度(ambiguity),c指公众对传闻的判断能力(critical ability),即:公众越认为重要的信息,越感到模棱不清的信息,传播得越快越广;而公众的判断能力越强,则传闻的传播量越少。如果信息不能公开,各种传闻即会日渐暧昧和模糊(a),因此,信息不公开的政策对于流言泛滥的推动力是极大的。
我们可以看到,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的应急处理方式中,依靠过去的“封”、“堵”、“截”和被动延迟发布消息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环境了,政府对相关信息的及时公布,不仅是满足公民知情权的需要,更是避免恐慌和挽回公信力的最佳方式。
适时主动地发布信息,占有主动权
英国公关专家提出了危机传播管理的三“T”原则,即“以我为主提供信息”、“尽快提供信息”、“提供全部信息”。危机发生后政府要在第一时间站出来澄清立场,迅速成立危机处理中心,积极开展危机公关,更多地采用“议题设置”等手段,对社会的认知、态度和行动进行全面的引导,使舆论朝着有利于将危机转变为转机的方向发展。
在2008年“3·14”事件中,我国政府因为信息发出的时间滞后、声音稀少,导致世界舆论阵地前期失守,错失了话语权,给事件制造者和国外反华势力造就了发出声音的机会,导致西方主流媒体不顾事实真相联手展开了“反华大合唱”,使我们的媒介形象乃至国家形象被“妖魔化”。尽管“3·14”事件背后有复杂的意识形态原因,但政府和媒体信息的滞后与被动,也的确是造成负面影响不可忽略的因素。
面对危机事件政府必须快速与媒体和公众进行沟通,获得主动的信息传播,将有关情况告知公众,引导公众,从而迅速控制事态,使其不再发展蔓延。在发布信息时我们要注意以下两点:
适时地公开信息。在危机事件处理时“第一时间”固然重要,但是也要考虑到事情的真伪,危机是否跟自己有关,危机是偶然发生还是组织的错误行为所导致的等各方面因素。网络本身的特征使得信息来源多渠道化、碎片化。危机从产生到大规模爆发要经过一个潜伏期,政府应当先对事情进行调查了解,辨别事情的真伪,把握事态的发展,在潜伏期时遏制危机的产生。切忌仓促行事导致事件向更坏更深远的方面发展。这和新闻媒体在报道新闻时选择“压”的报道方式有着相似的效果。
适当地公开信息。面对质疑和传言,政府不能选择什么都不说,这样就先放弃了争取主动话语权、主动传播信息的机会。公开信息的目的在于引导舆论,赢得在处理危机时的主动舆论氛围,缓和环境。可是也不能对危机信息全盘托出,有些信息可能并没有在质疑的范围内,公开后可能会招致更多的非议和误解,更有甚者会直接把危机的范围扩大引起新的危机。政府应当先对需要发布的信息进行筛选和编辑,在确保公众利益的同时,争取形成“多赢”局面,使政府自身在危机事件中受损的形象得到扭转。
建立有效的信息发布体系
选择了合适的发布时间和发布内容后,要有专业的信息发布机构发布信息。不能记者采访到谁就让谁去讲,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态度和做法。建立信息发布体系要有一种姿态,以专业认真的态度对待危机事件,提高其影响力和可信度,从而达到更好的传播目的和效果。
设立健全的网络发言人制度。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发言人制度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控制舆论的方法。新闻发言人可以代表组织就有关事宜通过新闻传媒公开发布信息,并就新闻记者提出的各类问题现场进行解答和说明。
网络媒介的出现,使政府在公开发布信息时更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危机发生时,可以在自己的网站或者论坛上随时随地地发布信息,可以通过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媒体方式和公众进行立体式沟通,更好地把信息传达给公众,与公众进行交流。而公众也可以快速地反馈信息,便于政府策略的及时调整。在此次“钴60”事件中,如果在谣言产生后,开封杞县政府及时站出来公开信息并在网站上发表声明,提出积极有效的解决措施,民众绝不会发生集体恐慌。
《人民日报》2009年10月14日第10版的文章《网络发言人如何“应考”》中提出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对“赢得网络公信力至关重要”的观点。文中写道:“贵阳市已成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工作领导小组,由常务副市长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同时在政府各相关部门明确了网络新闻发言人和联络员,最大限度地保障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掌握信息,及时核实研判网络舆情,提交相关部门处理,并在发布平台上予以反馈。”其实早在2008年10月30日,河南周口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杨正超便在周口市龙都社区发了题为《致广大网友的一封信》的帖子。在周口龙都论坛,该帖发表仅6天就已有12285人阅读,208人回帖。媒体称“杨正超算得上河南省第一个向网民‘报到’的纪委书记”。网友“百度冰”表示:“多方面、多渠道搜集民声民意,网络这个渠道也尤为重要,为杨书记叫好,为周口百姓之幸叫好!”
可见网络发言人制度成了实现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有效途径,赢得了广大网民的认可。政府网络发言人应当切实解决网友的诉求和问题并且主动地发布信息,保持政府和民众间的信息通达,这样才能从源头上遏制网络危机事件产生。
寻找权威机构发布权威信息。人民大学教授涂光晋提出在危机传播管理的实施方式中分为“开口说话”和“借口说话”两类。我们把建立新闻发言人机制归为“开口说话”,那“借口说话”就是在危机发生后,找专业人士进行专业分析,或者找权威机构发布权威信息。
“钴60”事件中,开封政府和媒体就多次发布环保部发布的通告,确认当地环境未发现辐射污染现象。并于2009年7月17日危机爆发后迅速在县电视台发布真实信息,由环保部专家,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安全部主任、研究员陈凌向有关媒体作了权威发布,澄清真相,稳定群众情绪。虽然处理时间严重滞后,但是在后续的稳定工作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借口说话”是一种在危机事件中发出声音的最可信的方法,大学的教授、专家,权威机构在公众看来都是公正可信的,第三方的传播角度也更能让人接受。
参考文献:
1.左玮娜:《网络谣言传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毕业论文,2006年5月。
2.李欣:《网络环境下的政府危机公关研究》,郑州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9年4月。
3.孙玉红:《直面危机》,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8级硕士生)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