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环保问题,而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在化学教学中应该大力开展绿色化学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环保理念,将更多的环保知识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并帮助其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环保的行为习惯。本文介绍了绿色化学实验的本质,提出几点有效开展绿色化学实验及环保的措施,以期能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从而促进社会与环境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 绿色化学实验 环境保护 化学教学
一、引言
作为中国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国策,环保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状况下,人们具有更强的能力去开发与利用资源,然而由于利用与开发行为的过度性及不合理性,产生大量的废弃物,这样就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例如废水、废气与废物的排放及温室效应等,诸多污染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导致严重危害。而随着化学工业的逐步发展,其在为人们带来大量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严重地破坏自然环境。因此,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都要开展环保教育,将更多的环保知识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并落实到现实的环保行动中。
二、培养学生环保理念,实施绿色化学实验
所谓的绿色化学,就是借助新型的化学工业技术及化学基本原理,从根本上杜绝或者降低制造及使用诸多对自然环境、社会稳定与人类健康有害的物质,例如各种催化剂、溶剂及原料等,积极选取可再生资源或者无毒原材料,在较为安全的条件下,制造出环保、洁净的化学品,从而尽可能地节省能源,保证安全性及无污染性[1]。
(一)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在化学实验之前,教师要对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在此过程中合理渗透环保理念。告知学生在进行化学实验的时候应该做到:(1)对于使用过的原材料,要进行反复再利用,在不断循环使用的过程中,有效减少原料成本;(2)尽可能降低排放出的废弃物的数量;(3)不能使用不可再生及不能回收的物质与材料;(4)将排除的废弃物再次回收与利用,从而降低实验成本;(5)把产生的废物重新塑造与加工,从而使其能够再次作为原料供人们使用。
(二)培养学生环保理念,保证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对学生渗透环保理念,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环保观念及环保责任感,让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人人有责。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学生也要时刻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具体开展实验教学时,教师必须保证化学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从而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灌输环保理念。例如,在具體开展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必须及时吸收实验中产生的废气;在取用液体药品时,一定要尽可能地防止药品挥发或者洒落,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及污染环境[2];对于化学实验产生的废渣及废液,都必须对其分类后再进行回收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做到少污染、不浪费、科学环保,使学生保证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从而树立强烈的环保理念。
(三)完善化学实验,合理处置废弃物。
在传统的化学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很多物质都有着毒害性,这样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在保证实验结果基本不变的状况下,应该积极完善实验方法,从而降低实验产物的毒害性与污染性。例如进行半微型及微型实验。在保证实验安全性及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药品使用的数量,实施微型化学实验。普通实验使用药品数量是微型实验的几倍,甚至是几十倍,这样不仅能更安全地进行实验,而且能节约成本,有效地保护环境,实现绿色化学实验。
(三)主张使用绿色原料,尽量减少化学污染。
对现有资源进行科学的使用,在遵循保护环境原则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生产。在选择原料方法,要积极地选择可再生、再利用及无毒害的原料,保证原料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同时这也是整个化学领域在积极探索的课题。如在具体的化学实验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实验方案,选取合适的实验药品,尽量保证实验原料的低污染性及无害性,而且使用的药品也要尽量能够被再循环再利用,同时具有较低的污染性。如在制取乙炔的时候,如果选取的原料是天然气,那么将会花费较低的成本,尤其是在具有大量天然气的地方,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成本,然而使用裂解方法制取的乙炔具有很低的纯度。现在使用更多的方法是等离子体裂解法,这样能够将97.2%的天然气转化出来,从而获得89.8%的乙炔气体[3],具有较高的效率。
三、结语
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化学课程的实验性很强,因此化学实验教学非常重要。而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而绿色化学实验的开展,即在化学实验中尽量减少或者杜绝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理念与责任感,而且能从根本上提高化学实验教学效率和质量,使得环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从而有效地保护环境。化学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地寻找有效措施,科学地开展绿色化学实验,进而实现环保目标,使得人类与自然更和谐地相处,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巧玲.浅谈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绿色化学教育[J].保定师专学报,2011(04):56-59.
[2]孙小媛.绿色化学与中学化学实验改革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05):34-38.
[3]杜娟.高校化学实验室对环境的污染及其治理[J].实验室科学,2012(21):25-28.
关键词: 绿色化学实验 环境保护 化学教学
一、引言
作为中国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国策,环保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状况下,人们具有更强的能力去开发与利用资源,然而由于利用与开发行为的过度性及不合理性,产生大量的废弃物,这样就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例如废水、废气与废物的排放及温室效应等,诸多污染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导致严重危害。而随着化学工业的逐步发展,其在为人们带来大量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严重地破坏自然环境。因此,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都要开展环保教育,将更多的环保知识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并落实到现实的环保行动中。
二、培养学生环保理念,实施绿色化学实验
所谓的绿色化学,就是借助新型的化学工业技术及化学基本原理,从根本上杜绝或者降低制造及使用诸多对自然环境、社会稳定与人类健康有害的物质,例如各种催化剂、溶剂及原料等,积极选取可再生资源或者无毒原材料,在较为安全的条件下,制造出环保、洁净的化学品,从而尽可能地节省能源,保证安全性及无污染性[1]。
(一)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在化学实验之前,教师要对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在此过程中合理渗透环保理念。告知学生在进行化学实验的时候应该做到:(1)对于使用过的原材料,要进行反复再利用,在不断循环使用的过程中,有效减少原料成本;(2)尽可能降低排放出的废弃物的数量;(3)不能使用不可再生及不能回收的物质与材料;(4)将排除的废弃物再次回收与利用,从而降低实验成本;(5)把产生的废物重新塑造与加工,从而使其能够再次作为原料供人们使用。
(二)培养学生环保理念,保证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对学生渗透环保理念,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环保观念及环保责任感,让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人人有责。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学生也要时刻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具体开展实验教学时,教师必须保证化学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从而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灌输环保理念。例如,在具體开展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必须及时吸收实验中产生的废气;在取用液体药品时,一定要尽可能地防止药品挥发或者洒落,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及污染环境[2];对于化学实验产生的废渣及废液,都必须对其分类后再进行回收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做到少污染、不浪费、科学环保,使学生保证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从而树立强烈的环保理念。
(三)完善化学实验,合理处置废弃物。
在传统的化学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很多物质都有着毒害性,这样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在保证实验结果基本不变的状况下,应该积极完善实验方法,从而降低实验产物的毒害性与污染性。例如进行半微型及微型实验。在保证实验安全性及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药品使用的数量,实施微型化学实验。普通实验使用药品数量是微型实验的几倍,甚至是几十倍,这样不仅能更安全地进行实验,而且能节约成本,有效地保护环境,实现绿色化学实验。
(三)主张使用绿色原料,尽量减少化学污染。
对现有资源进行科学的使用,在遵循保护环境原则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生产。在选择原料方法,要积极地选择可再生、再利用及无毒害的原料,保证原料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同时这也是整个化学领域在积极探索的课题。如在具体的化学实验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实验方案,选取合适的实验药品,尽量保证实验原料的低污染性及无害性,而且使用的药品也要尽量能够被再循环再利用,同时具有较低的污染性。如在制取乙炔的时候,如果选取的原料是天然气,那么将会花费较低的成本,尤其是在具有大量天然气的地方,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成本,然而使用裂解方法制取的乙炔具有很低的纯度。现在使用更多的方法是等离子体裂解法,这样能够将97.2%的天然气转化出来,从而获得89.8%的乙炔气体[3],具有较高的效率。
三、结语
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化学课程的实验性很强,因此化学实验教学非常重要。而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而绿色化学实验的开展,即在化学实验中尽量减少或者杜绝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理念与责任感,而且能从根本上提高化学实验教学效率和质量,使得环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从而有效地保护环境。化学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地寻找有效措施,科学地开展绿色化学实验,进而实现环保目标,使得人类与自然更和谐地相处,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巧玲.浅谈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绿色化学教育[J].保定师专学报,2011(04):56-59.
[2]孙小媛.绿色化学与中学化学实验改革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05):34-38.
[3]杜娟.高校化学实验室对环境的污染及其治理[J].实验室科学,2012(21):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