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群落的演替》的教学设计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f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紧扣“群落演替”是一动态发展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态发展观”。“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与“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相比较,分析共同点与不同点。在学习了这两种演替类型后,教师引出“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概念,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教师在讲解时要让学生抓住各群落演替阶段中各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动态发展观引导学生对演替过程本质的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中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类生存和发展与群落演替的良性发展关系。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较简单,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触过许多与此相关的自然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趣比较高。鉴于上述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采用问题导学法,利用图解、课件和模型制作等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加强学生对微观内容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完成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相应的观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4)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演替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掌握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5)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例后再讨论和进行实地观察,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6)通过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我国现在实行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进展情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群落演替的过程培养学生要用“动态发展”的观点来分析事物。
  (2)从生活中大家都熟悉的现象中来分析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全面独立分析问题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
  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重点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教学方法]
  1.教师的启发式引导与学生的动脑观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相结合。
  2.教师多媒体展示与学生板书、提问等常规教学手段相结合。
  [教学思路]
  本节应紧紧抓住“动态发展观”实施教学。如果说群落的结构可从横向进行剖析是现时性的,那么在群落演替中,教师要用历史性的眼光,从纵向进行寻踪。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条件的学校,在进行“问题探讨”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录像资料片(或类似题材),引发学生思考。事实上,学生对群落演替的现象并不陌生,只是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引导出群落演替的各个阶段。值得注意的是,要始终围绕着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动态发展观引发学生对演替的本质进行思考。
  在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相关资料(也可让学生举例)分析人类活动对草原、森林、水域生物群落的影响。在分析中要把握:(1)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2)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表现在外来物种的入侵。关于外来物种入侵,在人教版义务教育教材中已有所介绍,故在本节中该概念没有出现。由于在本节练习中涉及了这方面的知识,教师应适当介绍相关内容:(1)人类活动有时会有意或无意地将新物种引入到某一群落之中。教师在适宜的条件下,这些脱离了原有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新物种往往会大肆扩散和蔓延开来,迅速成为优势种,打破原有群落的稳定性,危及已有物种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对当地经济、社会造成巨大危害。(2)与人类对环境的直接破坏不同,外来入侵物种对环境的破坏,以及对生态系统的威胁是长期的、持久的。当人类停止对某一环境的污染后,该环境一般会逐渐恢复,而当一种外来物种停止传入一个生态系统时,已传入的该物种个体并不会自动消失。由外来物种入侵导致的本地物种的灭绝往往是不可恢复的。(3)我国目前已公布了外来入侵物种名单。随着我国对外交流活动的不断增多,防止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已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提出课题。
  教师活动1:布置课前探究内容。
  (1)收集旧照片。收集反映以前周围生活环境的旧照片(或图片),向照片(或图片)的主人了解以前的周围环境,以及后来所发生的变化。或收集当地不同年代的地图,比较湖泊、沼泽或林地的今昔面积。试分析变化的原因。
  (2)实地考察。选择校园(或熟悉)的公园进行考察,了解草地被踩踏情况,并仔细对比:经常被踩踏的地方的种类;轻微被踩踏的地方的种类;不太被踩踏的地方的种类。了解这些种类的差异可从杂草的种类、茎秆高度和长势、生长的密度和植物蔓延的方向、周围树木生长等其他的情况等方面入手。最好能用拍摄照片的形式进行记录。
  (3)了解外来物种入侵。可采用上网调查或通过其他渠道收集资料,了解一些比较典型的外来物种入侵的实例,最好能有国外入侵的,也有国内不同区域之间的入侵。
  (4)了解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现状。可采用上网调查或通过其他渠道收集资料,包括相关法规、退耕情况。
  学生活动1:对探究内容提前准备。
  设计意图:学生对新课的内容有较深的感性认识,也可为新课的学习准备丰富的素材。
  2.自主探究,归纳发现。
  知识点一:演替的概念。
  教师活动2:结合课本P78问题探讨,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并讨论:生物是如何一步步地定居在新土地上的?这一地区有可能恢复原来群落的结构吗?由问题探讨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出群落演替的概念。
  学生活动2: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大致能说出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归纳群落演替概念: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设计意图:先对群落的变化有个初步认识,同时也认识到有些群落的变化过程是不可逆转的。为学习群落的演替的概念做好铺垫。
  知识点二:演替的类型。
  教师活动3: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9—80图4—14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和图4—15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以及P78思考与讨论题。
  (1)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述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的大致过程。
  (2)设问: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有何不同?
  (3)由学生的回答引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概念。
  (4)引导思考、组织讨论。
  ①光裸的岩石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
  ②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
  ③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
  学生活动3:探讨“演替的类型”。
  (1)读图,每个学生向同桌或抽取个别学生向全班同学简述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的大致过程。
  (2)思考回答:起始条件不同,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开始时地面没有被植物覆盖,而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开始时已经有了植物覆盖。
  (3)理解为什么叫“初生”、“次生”。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叫初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就叫做次生演替。
  (4)思考与讨论。
  ①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②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
  ③能找到这些植物,但乔木占据了优势。
  设计意图:把图中的信息内容化,通过简述加深对演替过程的理解。由具体到抽象,通过实例分析对比进而引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概念。
  知识点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教师活动4:组织收集旧照片和实地考察两个大组的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强调学生汇报时注意从调查的情况进行对比。根据学生提供材料丰富程度及汇报的内容,把课本P81四幅图所反映的情况及时渗透到学生汇报中,并强调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学生活动4:
  (1)收集旧照片的小组把收集到的反映以前周围生活环境的旧照片(或图片、不同年代的地图),以及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汇报,重点放在今昔对比及原因分析。
  (2)实地考察的小组,对考察的校园(或熟悉的公园),把了解到的草地被踩踏情况进行汇报,结合照片突出经常被踩踏的地方的种类;轻微被踩踏的地方的种类;不太被踩踏的地方的种类。
  (3)完成课本P81思考与讨论。
  ①至少有两种因素在小路周围的杂草分布中起作用: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前草最强,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方,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前草等处于劣势。
  ②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止,在路周围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植物,逐渐成为优势植物。于是就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
  设计意图:由学生亲自调查的结果来说明问题,可信度更高,同时通过亲身的体验加深学生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更深的认识。
  知识点四: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教师活动5:
  (1)小结引入:有哪些原因导致群落演替?并由人为因素的破坏引出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2)结合课本P82侧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大面积围湖造田是洪灾频繁发生的原因之一?”
  (3)组织了解退耕现状的学生代表进行汇报。
  学生活动5:
  (1)归纳回答:自然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外来物种入侵)。
  (2)讨论回答:大面积围湖造田,使湖面大大缩小,减小了蓄洪容积,降低了蓄洪能力,导致洪灾频繁发生。
  (3)汇报通过上网调查(或其他渠道)收集到的资料,包括相关的法规、退耕情况。
  设计意图:关注退耕现状,认同人类要合理利用、开发自然资源,才能促使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应用巩固,深化提高。
  (略)
其他文献
人教版《物理》选修3-2第25页第二题:李辉用多用表的欧姆挡测量一个变压器线圈的电阻,以判断它是否断路。刘伟为了使李辉操作方便,用两手分别握住线圈裸露的两端让李辉测量。测量时表针摆过了一定角度,李辉由此确认线圈没有断路。正当李辉把多用表的表笔与被测线圈脱离时,刘伟突然惊叫起来,觉得有电击感。李辉很奇怪,用手摸摸线圈两端,没有什么感觉,再摸摸多用表的两枝表笔,也没有什么感觉。这是什么原因?教师教学用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水平、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这就为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探讨指明了方向。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发展学生科学素质的基础,科学教育的过程能逐渐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品质,同时促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意识。化学教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要结合本学科的实际和特点,努
牛巴氏杆菌病是由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患病动物呈急性经过时主要表现为败血症变化,慢性经过时则表现为皮下组织、关节、各脏器的局灶性、化脓性炎症。   本研究
摘 要: 本文作者结合高中生物复习课实践,对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生物复习课有效性进行思考,提出在复习过程中应避免的误区,以及应注意的五点要求。  关键词: 高中生物 复习 有效性 思考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材知识点众多,探究过程亦增多。教师在教授新课过程中,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则讲评练习所花时间甚少,学生运用课本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因此,生物教师在上高三复习课的时候,就要着力弥补以前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生物教育教学工作也面临着挑战,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生物教学成效提升不快,与新课程理念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造成这样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传统理念的影响,又有资源均衡方面的不足,以及师资力量层面的匮乏因素,本文主要针对当前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 困境 分析 对策    一、当前初中生物教学面临
角质吨玉米是由美国引进玉米作父本与中国玉米作母本杂交育成的玉米新品种。1995年在我国东北、华北各省进行试验示范均获高产,一般亩产超吨、最高达吨半。 该品种春播130天
有学生反映:“在语文高考中,最没有把握的是文学类文本阅读。因为即使有了标准的参考答案,也不知道自己能够拿几分。”听了这话,真是哭笑不得。不过,细细想想,似乎很有启发:在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审题和分析答案的角度引领学生规范地答题,从而牢牢地抓住一些有效分数。  纵观全国各地多年的高考语文试题,我们会发现,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题型可以分为以下四大类。  一、概括内容要点类  这类试题是考查的重点,
摘 要: 本文从严格实验规范,加强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广泛采集海洋生物标本,丰富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模式,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完善实验课考核方法,力求反映学生真实水平等方面论述了海洋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实验教学 改革 探索    海洋生物学是研究海洋中生命现象、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是海洋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也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海洋
摘 要: 作者对航海高职院校水手工艺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方法和教学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 航海高职院 水手工艺教学 教学改革    水手工艺是船舶水手工作的技能,涉及船舶上大量的、经常性的甲板工作,是船舶最终实现具体目标的手段之一。船舶甲板部船员的水手工艺水平,直接影响到船舶安全生产和货运质量。同时水手工艺又是船舶甲板工作的基础,对于学
摘 要: 大学英语大班型授课是现阶段我国高校势在必行的教学形式。随着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从传授语言知识向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转变,大班英语教学中的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分析高专大学英语大班型课堂教学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改革目标。  关键词: 高专大学英语 大班型课堂教学 存在问题 改革目标    一、引言  随着大学扩招带来的师资压力,大学英语大班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