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蜗居》和《伟大的盖茨比》分别是当代华裔女作家六六和美国现代主义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杰出作品。通过刻画拜金女的形象,这两部作品深刻揭示了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女性价值观的扭曲以及凸显了女性自我的迷失。
【关键词】:自我;女性;消费主义;现代社会
引言
20世纪初的美国和21世纪的中国都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物质资料生产得到了极大地提高的社会。两部小说中的女主公都是在一个物质化、商品化的社会中追求梦想时,迷失了主体意识,最终免不了梦想破灭。迄今为止,关于《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研究可谓是汗牛充栋,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美国梦的破灭、新历史主义、消费主义、存在主义等;而《蜗居》的研究趋势也已呈现出上升趋势,不少学者从女性主义、文学伦理学等角度对《蜗居》进行分析。关于二者的对比研究,毕明理在《从异化角度比较解读<蜗居>与<了不起的盖茨比>》[1]中通过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分析了异化在这两部作品中的表现;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与<蜗居>中的异化探究》[2]中,其作者郭志清从劳动异化、消费异化与自由异化三个方面对这两部小说中的异化现象作出了比较与分析。由此可见,对于《蜗居》与《伟大的盖茨比》的对比研究主要集中在异化研究上。本文试图以消费主义理论为依托细读文本,探讨《蜗居》和《伟大的盖茨比》中的女主人公是如何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迷失自我的,挖掘消费社会中女性自我迷失的深层原因。
一、消费主义的内涵
所谓“消费主义”,就是消费主导生产,生产要围绕着消费的时代,商品供应必须揣摩消费者的心意不断创新的时代。并且在消费时代,消费品不单单具有了使用价值,更是被赋予了符号价值,消费品成为了社会人身份、地位的界定。消费主义与社会关系相联系,以有闲阶级的炫耀性消费为特点,强调消费的象征意义。“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又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恰当地说,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我们生活在物的时代。”[3] 96鲍德里亚认为我们现在所处是一个物质极大过剩的社会,现代社会是一个消费性的社会,一切东西都成了商品。这是一个可以用“消费”来命名的时代。他从符号学的角度赋予了消费一个全新的定义:消费是一种符号的系统化操纵活动。在符号消费中,商品的符号意义已经成为一个相对自主的现实力量,它不只是个人对物的消耗,更是一种身份的界定,个人通过消费确立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并建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消费主义的特征主要在于,第一,从“物”的消费到“符号”的消费。在消费社会里,商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同时被赋予了符号价值。而人们对物的消费,也不单是对物的消费,也包括对其所代表的符号消费。正如鲍德里亚所说,在消/费社会中,物不仅是作为使用价值被消费,而更多的是作为受某种规则支配、表达某种意义的符号而被消费。消费不仅是物质性的消费,而更多的是一种符号的消费,一种系统化的符号操作行为或总体性的观念实践,“有意义的消费乃是一种系统化的符号操作行为”[3] 119。被消费的东西不再物品,而是关系本身。因而,在消费社会中,人们追求的重心不再局限于物的使用价值,而是物在整个社会操控体系中的地位、意义。符号消费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通过消费表达某种意义或信息,另一层面则把消费品的符号所表达的内涵和意义本身作为消费的对象进行消费。消费时代的符号消费主要是第二层次上的消费[3] 213。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关注消费品所象征和代表的意义、心情、美感、档次、情调和氛围,即对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和“内涵”的消费。
二、两作品中消费主义的体现
《伟大的盖茨比》的主题是美国梦的追寻和幻灭,小说主人公盖茨比和黛茜极力通过消费来展现自己的地位和财富。盖茨比穷奢极欲,黛茜则贪图享乐,他们虽物质富足,却精神财富匮乏。盖茨比是“美国梦”的典型代表,代表底层社会的人们试图通过奢华的消费融入上流社会。“无论用什么标准都称得上是庞然大物---俨然是诺曼底的某市府大厦,一边耸立着一座塔楼,掩映在飘须似的常春藤下,显得神清气爽,还有一个大理石砌的游泳池和占地四十多英亩的草坪和花园。这是盖茨比的公馆,”[4]6豪宅彰显财富和地位,住房对于暴发户盖茨比而言,已不再是遮风避雨、休息睡觉的场所,而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然而,这从侧面反映了盖茨比的虚荣和世俗与无知,他以为这样就能再次赢得黛茜的心。盖茨比对物质财富的疯狂占有和消费,一方面为了炫耀自己的富有和地位;同时也反映了他破碎的希望和空虚的心灵。他坚信金钱是无所不能的,想要以金钱去赢得失去了的爱情。他举办豪华宴会吸引人们参加,宴会上人们的空虚和无聊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宴会上的奢靡折射出“爵士时代”的繁荣,而浮华的背后隐藏着的却是严重的精神危机,过度的物质消费给人们带来的是堕落和虚无,“在这个社会里,生活的中心就是对金钱、荣誉和权力的追求。”[5]他们拥有的特定商品、消费行为以及生活方式被认为是“社会身份”的标记,“购物和消费不断构成身份认同,换而言之,人们越来越依靠他们的消费模式而得到界定。”[6]人们使用代表一定社会地位的商品来表明他们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比如,盖茨比拥有数部汽车,其中两辆黄色轿车用于接送宾客,白色小跑车是其炫耀社会身份、重获爱情的工具。物质的过分追求冲击了人们的生活情趣和道德标准,造成了消费异化,使得人们沦为“拜物主义者”。盖茨比为了挣钱不择手段,编造自己的过去,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蜗居》以繁华的大都市---江州为故事背景,小说中一开始就讲各种名牌、牌子的logo,各类时尚符号清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装修精致的豪宅,高档的汽车---路虎,豪华酒店、高级会所、高档服饰、家具,都呈现了大都市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
房子本只是供人们遮风挡雨、休息睡觉的场所,是一个有爱家庭温暖的港湾,但是在《蜗居》中却成为了一种符号的象征。是否拥有一套房子,则是人们身份地位的界定。 “现实的情况是,无论房价多高,人们总想削尖脑袋拥有一套房子。现实是,你周围的每个人都在谈论房子,炒作房子,囤积房子,你若没有房子,就被边缘化了,就有一种恐慌,就有一种不确定。”[7] 34 住宅是家的物质形式,它不仅是“供人栖身的地方”,现在还是“一个传达人们的社会地位、身份、品格和格调的符号和象征。”[7] 42 为了筹钱买房子,海萍跟丈夫的关系也异常紧张,甚至差点搭上自己的婚姻。苏淳不甘愿做“啃老族”,又无法向海萍交代万块钱的事情,被逼无奈去借高利贷把海萍的首付款付上。爱,就是男人送给女人的一摞票子和一栋房子。海萍自动地把自己乃至女性都物化了,把女性的身体乃至思想、感情都通过一摞票子、一栋房子这样的物质去量化。海萍把女性的身体和爱情直接看成具有“交换价值”的功用性物品。如此直接露骨的话,不仅是对女人的身体被商品化、异化最好的诠释,也是消费主义思想冲击人们世界观、价值观的最佳体现。 三、两作品中消费主义的女性
3.1 黛茜:从纯情少女到物质女人
一直以来,黛茜在《伟大的盖茨比》中被视为反面人物,许多人认为她是盖茨比虚幻的美国梦的实质,她在婚姻方面的选择成了诸多学者的抨击点。正如美国学者John. W. Aldridge指出的那样:黛茜出生在这样的消费社会,已经被社会腐蚀了。[9] 尽管梦想得到浪漫和自由,但是她始终无法逃避现实的影响。出生于贵族家庭,她深谙金钱在物质世界的意味着什么。她明白钱能满足她的物质需要,为她提供稳定的生活。因此在婚姻问题上,黛茜是非常矛盾的。她与盖茨比真心相爱,同时她也很了解盖茨比的处境。她深知盖茨比无法给她较好的物质生活,况且此时盖茨比身处海外战场,能否活着回来都尚未可知。因而,在选择是否与汤姆结婚时,黛茜经历了一番痛苦的挣扎。她渴望浪漫与真爱,却又不得不面对现实。出于现实的考虑,黛茜选择了汤姆,但是她的婚姻并不成功。有学者认为, 在《伟大的盖茨比》中,几乎所有的人物消费心理都被扭曲了,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物化(或者说商品化)的世界[10]。她清楚地知道她与汤姆之间没有爱情可言,她嫁给汤姆只不过是为了在物质上有所依靠而已。
后来的黛茜变得贪慕虚荣、冷漠无情、醉心于追求金钱和享乐;她依附于男人而存在,缺乏存在的独立性,并凭借奢靡的生活来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社会地位不同,表明其阶层所属的产品也不尽相同。”[11] 当尼克第一次见到黛茜的时候,她穿着一身白色衣裳,戴着淡紫色的三角帽,两排铜纽扣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白色是朴素、纯洁的象征,黛茜利用白色的独特性来表明她是个精致的花瓶;淡紫色的三角帽面料考究、做工精细、款式别致,给人以高贵冷艳之感。正如凡勃伦认为的那样,“服装是金钱文化的一种表现,服装的需要主要是高一层或精神上的需要”[12]。人们购买的物品具有其特定社会地位的象征,拥有此类物品传达的是财富、品味和特定阶层的享受权利。故此,黛茜犹如商品,和物品没有任何区别,她的爱情和身体都是潜在的消费品。她的消费价值观导致伦理精神的丧失,这正是当时“喧嚣时代”的精神折射。
3.2海藻:从单纯的姑娘沦为“小三”
一开始,刚从大学毕业出来参加工作的海藻,对物质并没有什么概念。相反,她是一个善于克制自己的女孩。和大多数白领一样,海藻熟知各类大品牌,却不会去高消费。她和小贝周末的消遣方式只是“window shopping”,她从不会买一件“New Arrival” 的衣服,她买的全部都是经典款式,5折以后的处理品。当时的海藻是一个对物质没什么概念和欲求单纯的女孩。
对于房子,海藻更是没什么概念。但是在见证了姐姐和姐夫由恋爱的时候“一起聊电影艺术、文学、绘画,讲动听的历史故事,两人分享一个红薯”到现在姐姐为了“一块钱”与姐夫争吵得面红耳赤、为了省钱买房而天天吃挂面的情形之后,海藻明白了“婚姻就是元角分。婚姻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婚姻就是将美丽的爱情扒开,秀秀里面的疤痕和妊娠纹。”[7] 57而这才没几年,姐夫已经由之前的大男孩变成了这样一个“背有点弓,脑门开始有点亮”的中年男人,姐姐也由之前的小鸟依人,身材曼妙变成了先的身材严重变形、形象大打折扣、大声地说话、经常训斥自己的中年妇女。“所以,婚姻,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而我和小贝,也会这样吗?而我以后,也会变成姐姐吗?”[7] 64海藻对爱情开始产生了质疑。而和小贝因为借钱给姐姐买房的事情意见不同而产生分歧导致的几次争吵甚至离家出走的事情,更是加剧了海藻心底的质疑。宋思明的出现,正好为海藻“换一种活法,不走姐姐的路”[7] 64提供了契机。
于是,跟着宋思明一起品尝过“用野山鸡和鲍鱼做高汤吊的”山药羹、“浇着奶油盖着黑鱼子酱的烤红薯”和“塞了鲍鱼做瓤的芦笋”[7] 65的海藻,要经常在可能前一天还“如贵妇般穿梭于某个酒吧会馆而第二天又一身粗布在厨房里做饭”的这样的角色中变换。逐渐地,海藻已经对之前自己和小贝两人幸福地“穷逛街没什么兴趣了”[7] 72。直到后来,海藻干脆拿着宋思明给的重金大肆挥霍,尽情享受高消费所带给她的快感,为了跟营业员赌气,她一口气买下两件单价3000多的衣服。海藻的“第一次心里觉得原来花钱是这样一件风光的事情,非常舒坦”,不由得感叹“钱的好处在于,你的胸可以想大就大,想小就小。”这事的海藻深切地体会到了钱的魔力。
最终,海藻离开了小贝,选择了宋思明,“正式步入职业二奶行列。”过上了之前向往的“上两天班休息五天”甚至不用去上班的生活。“海藻每天住在‘达芬奇’家具的屋子里,用着‘双立人’的锅勺,慢慢就品尝出滋味来,越看越欣赏。想来还是宋说的对,好东西用惯了,档次就下不来了。”海藻坐在梳妆台前,叹了一口气说:“我现在觉得,能配这张梳妆台的瓶瓶罐罐,也只有SISLEY, LA MER了。消费的兴趣,真是要靠培养的。” [7] 129这时的海藻,已经适应了丰富的物质生活,正沉浸于这些物质享受带给她的幸福,完全忘记了从前的自己以及与小贝真挚的爱情。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不论是《伟大的盖茨比》中的黛茜,还是《蜗居》中的海藻,都由最初的单纯迷失在了一个奢华的花花世界,无法自拔。同时,她们的故事也说明,当消费和人的真正需求脱离联系、超越人们的基本需要时,消费行为就有可能使人丧失个性,变成欲望的附属品。
结语
消费时代的来临,女性主体意识不可避免地受到消费主义的影响,将自我依附于男人,从而迷失了自己,陷入了困惑与痛苦之中。纸醉金迷的生活摧垮了人们的身体和理想。现代化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物质财富,但同时也带来了人们的精神荒芜。故此,从《伟大的盖茨比》中的黛茜和《蜗居》中的海藻的经历中可以看出,合理的消费是人们享受美好生活的保证,物质追求和精神消费应该受到同样重视,这样才能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毕明理. 从异化角度比较解读《蜗居》与《了不起的盖茨比》[J]. 郑州大学. 2012.
[2] 郭志清. 《了不起的盖茨比》和《蜗居》中的异化探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 (16): 105~108.
[3] 鲍德里亚. 刘成富等译. 《消费社会》[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4] 菲茨杰拉德. 姚乃强译. 了不起的盖茨比[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5] 弗洛姆. 关山译. 占有还是生存:一个新社会的精神基础[M]. 北京:三联书店.1988.
[6] 罗钢. 消费文化读本[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7] 六六. 蜗居[M].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7.
[8] 魏国英. 女性学概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9] Aldridge, John W. After the Lost Generation: A Critical Study of the Writers of Two Wars [M]. New York: The Noondy Press. 1951.
[10] 方幸福. 幻想彼岸的救赎——弗洛姆人学思想[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4.
[11] 尼古拉·埃尔潘. 孙沛东,译. 消费社会学[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12] 凡勃伦. 蔡受百译. 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4.
【关键词】:自我;女性;消费主义;现代社会
引言
20世纪初的美国和21世纪的中国都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物质资料生产得到了极大地提高的社会。两部小说中的女主公都是在一个物质化、商品化的社会中追求梦想时,迷失了主体意识,最终免不了梦想破灭。迄今为止,关于《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研究可谓是汗牛充栋,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美国梦的破灭、新历史主义、消费主义、存在主义等;而《蜗居》的研究趋势也已呈现出上升趋势,不少学者从女性主义、文学伦理学等角度对《蜗居》进行分析。关于二者的对比研究,毕明理在《从异化角度比较解读<蜗居>与<了不起的盖茨比>》[1]中通过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分析了异化在这两部作品中的表现;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与<蜗居>中的异化探究》[2]中,其作者郭志清从劳动异化、消费异化与自由异化三个方面对这两部小说中的异化现象作出了比较与分析。由此可见,对于《蜗居》与《伟大的盖茨比》的对比研究主要集中在异化研究上。本文试图以消费主义理论为依托细读文本,探讨《蜗居》和《伟大的盖茨比》中的女主人公是如何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迷失自我的,挖掘消费社会中女性自我迷失的深层原因。
一、消费主义的内涵
所谓“消费主义”,就是消费主导生产,生产要围绕着消费的时代,商品供应必须揣摩消费者的心意不断创新的时代。并且在消费时代,消费品不单单具有了使用价值,更是被赋予了符号价值,消费品成为了社会人身份、地位的界定。消费主义与社会关系相联系,以有闲阶级的炫耀性消费为特点,强调消费的象征意义。“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又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恰当地说,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我们生活在物的时代。”[3] 96鲍德里亚认为我们现在所处是一个物质极大过剩的社会,现代社会是一个消费性的社会,一切东西都成了商品。这是一个可以用“消费”来命名的时代。他从符号学的角度赋予了消费一个全新的定义:消费是一种符号的系统化操纵活动。在符号消费中,商品的符号意义已经成为一个相对自主的现实力量,它不只是个人对物的消耗,更是一种身份的界定,个人通过消费确立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并建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消费主义的特征主要在于,第一,从“物”的消费到“符号”的消费。在消费社会里,商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同时被赋予了符号价值。而人们对物的消费,也不单是对物的消费,也包括对其所代表的符号消费。正如鲍德里亚所说,在消/费社会中,物不仅是作为使用价值被消费,而更多的是作为受某种规则支配、表达某种意义的符号而被消费。消费不仅是物质性的消费,而更多的是一种符号的消费,一种系统化的符号操作行为或总体性的观念实践,“有意义的消费乃是一种系统化的符号操作行为”[3] 119。被消费的东西不再物品,而是关系本身。因而,在消费社会中,人们追求的重心不再局限于物的使用价值,而是物在整个社会操控体系中的地位、意义。符号消费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通过消费表达某种意义或信息,另一层面则把消费品的符号所表达的内涵和意义本身作为消费的对象进行消费。消费时代的符号消费主要是第二层次上的消费[3] 213。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关注消费品所象征和代表的意义、心情、美感、档次、情调和氛围,即对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和“内涵”的消费。
二、两作品中消费主义的体现
《伟大的盖茨比》的主题是美国梦的追寻和幻灭,小说主人公盖茨比和黛茜极力通过消费来展现自己的地位和财富。盖茨比穷奢极欲,黛茜则贪图享乐,他们虽物质富足,却精神财富匮乏。盖茨比是“美国梦”的典型代表,代表底层社会的人们试图通过奢华的消费融入上流社会。“无论用什么标准都称得上是庞然大物---俨然是诺曼底的某市府大厦,一边耸立着一座塔楼,掩映在飘须似的常春藤下,显得神清气爽,还有一个大理石砌的游泳池和占地四十多英亩的草坪和花园。这是盖茨比的公馆,”[4]6豪宅彰显财富和地位,住房对于暴发户盖茨比而言,已不再是遮风避雨、休息睡觉的场所,而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然而,这从侧面反映了盖茨比的虚荣和世俗与无知,他以为这样就能再次赢得黛茜的心。盖茨比对物质财富的疯狂占有和消费,一方面为了炫耀自己的富有和地位;同时也反映了他破碎的希望和空虚的心灵。他坚信金钱是无所不能的,想要以金钱去赢得失去了的爱情。他举办豪华宴会吸引人们参加,宴会上人们的空虚和无聊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宴会上的奢靡折射出“爵士时代”的繁荣,而浮华的背后隐藏着的却是严重的精神危机,过度的物质消费给人们带来的是堕落和虚无,“在这个社会里,生活的中心就是对金钱、荣誉和权力的追求。”[5]他们拥有的特定商品、消费行为以及生活方式被认为是“社会身份”的标记,“购物和消费不断构成身份认同,换而言之,人们越来越依靠他们的消费模式而得到界定。”[6]人们使用代表一定社会地位的商品来表明他们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比如,盖茨比拥有数部汽车,其中两辆黄色轿车用于接送宾客,白色小跑车是其炫耀社会身份、重获爱情的工具。物质的过分追求冲击了人们的生活情趣和道德标准,造成了消费异化,使得人们沦为“拜物主义者”。盖茨比为了挣钱不择手段,编造自己的过去,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蜗居》以繁华的大都市---江州为故事背景,小说中一开始就讲各种名牌、牌子的logo,各类时尚符号清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装修精致的豪宅,高档的汽车---路虎,豪华酒店、高级会所、高档服饰、家具,都呈现了大都市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
房子本只是供人们遮风挡雨、休息睡觉的场所,是一个有爱家庭温暖的港湾,但是在《蜗居》中却成为了一种符号的象征。是否拥有一套房子,则是人们身份地位的界定。 “现实的情况是,无论房价多高,人们总想削尖脑袋拥有一套房子。现实是,你周围的每个人都在谈论房子,炒作房子,囤积房子,你若没有房子,就被边缘化了,就有一种恐慌,就有一种不确定。”[7] 34 住宅是家的物质形式,它不仅是“供人栖身的地方”,现在还是“一个传达人们的社会地位、身份、品格和格调的符号和象征。”[7] 42 为了筹钱买房子,海萍跟丈夫的关系也异常紧张,甚至差点搭上自己的婚姻。苏淳不甘愿做“啃老族”,又无法向海萍交代万块钱的事情,被逼无奈去借高利贷把海萍的首付款付上。爱,就是男人送给女人的一摞票子和一栋房子。海萍自动地把自己乃至女性都物化了,把女性的身体乃至思想、感情都通过一摞票子、一栋房子这样的物质去量化。海萍把女性的身体和爱情直接看成具有“交换价值”的功用性物品。如此直接露骨的话,不仅是对女人的身体被商品化、异化最好的诠释,也是消费主义思想冲击人们世界观、价值观的最佳体现。 三、两作品中消费主义的女性
3.1 黛茜:从纯情少女到物质女人
一直以来,黛茜在《伟大的盖茨比》中被视为反面人物,许多人认为她是盖茨比虚幻的美国梦的实质,她在婚姻方面的选择成了诸多学者的抨击点。正如美国学者John. W. Aldridge指出的那样:黛茜出生在这样的消费社会,已经被社会腐蚀了。[9] 尽管梦想得到浪漫和自由,但是她始终无法逃避现实的影响。出生于贵族家庭,她深谙金钱在物质世界的意味着什么。她明白钱能满足她的物质需要,为她提供稳定的生活。因此在婚姻问题上,黛茜是非常矛盾的。她与盖茨比真心相爱,同时她也很了解盖茨比的处境。她深知盖茨比无法给她较好的物质生活,况且此时盖茨比身处海外战场,能否活着回来都尚未可知。因而,在选择是否与汤姆结婚时,黛茜经历了一番痛苦的挣扎。她渴望浪漫与真爱,却又不得不面对现实。出于现实的考虑,黛茜选择了汤姆,但是她的婚姻并不成功。有学者认为, 在《伟大的盖茨比》中,几乎所有的人物消费心理都被扭曲了,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物化(或者说商品化)的世界[10]。她清楚地知道她与汤姆之间没有爱情可言,她嫁给汤姆只不过是为了在物质上有所依靠而已。
后来的黛茜变得贪慕虚荣、冷漠无情、醉心于追求金钱和享乐;她依附于男人而存在,缺乏存在的独立性,并凭借奢靡的生活来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社会地位不同,表明其阶层所属的产品也不尽相同。”[11] 当尼克第一次见到黛茜的时候,她穿着一身白色衣裳,戴着淡紫色的三角帽,两排铜纽扣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白色是朴素、纯洁的象征,黛茜利用白色的独特性来表明她是个精致的花瓶;淡紫色的三角帽面料考究、做工精细、款式别致,给人以高贵冷艳之感。正如凡勃伦认为的那样,“服装是金钱文化的一种表现,服装的需要主要是高一层或精神上的需要”[12]。人们购买的物品具有其特定社会地位的象征,拥有此类物品传达的是财富、品味和特定阶层的享受权利。故此,黛茜犹如商品,和物品没有任何区别,她的爱情和身体都是潜在的消费品。她的消费价值观导致伦理精神的丧失,这正是当时“喧嚣时代”的精神折射。
3.2海藻:从单纯的姑娘沦为“小三”
一开始,刚从大学毕业出来参加工作的海藻,对物质并没有什么概念。相反,她是一个善于克制自己的女孩。和大多数白领一样,海藻熟知各类大品牌,却不会去高消费。她和小贝周末的消遣方式只是“window shopping”,她从不会买一件“New Arrival” 的衣服,她买的全部都是经典款式,5折以后的处理品。当时的海藻是一个对物质没什么概念和欲求单纯的女孩。
对于房子,海藻更是没什么概念。但是在见证了姐姐和姐夫由恋爱的时候“一起聊电影艺术、文学、绘画,讲动听的历史故事,两人分享一个红薯”到现在姐姐为了“一块钱”与姐夫争吵得面红耳赤、为了省钱买房而天天吃挂面的情形之后,海藻明白了“婚姻就是元角分。婚姻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婚姻就是将美丽的爱情扒开,秀秀里面的疤痕和妊娠纹。”[7] 57而这才没几年,姐夫已经由之前的大男孩变成了这样一个“背有点弓,脑门开始有点亮”的中年男人,姐姐也由之前的小鸟依人,身材曼妙变成了先的身材严重变形、形象大打折扣、大声地说话、经常训斥自己的中年妇女。“所以,婚姻,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而我和小贝,也会这样吗?而我以后,也会变成姐姐吗?”[7] 64海藻对爱情开始产生了质疑。而和小贝因为借钱给姐姐买房的事情意见不同而产生分歧导致的几次争吵甚至离家出走的事情,更是加剧了海藻心底的质疑。宋思明的出现,正好为海藻“换一种活法,不走姐姐的路”[7] 64提供了契机。
于是,跟着宋思明一起品尝过“用野山鸡和鲍鱼做高汤吊的”山药羹、“浇着奶油盖着黑鱼子酱的烤红薯”和“塞了鲍鱼做瓤的芦笋”[7] 65的海藻,要经常在可能前一天还“如贵妇般穿梭于某个酒吧会馆而第二天又一身粗布在厨房里做饭”的这样的角色中变换。逐渐地,海藻已经对之前自己和小贝两人幸福地“穷逛街没什么兴趣了”[7] 72。直到后来,海藻干脆拿着宋思明给的重金大肆挥霍,尽情享受高消费所带给她的快感,为了跟营业员赌气,她一口气买下两件单价3000多的衣服。海藻的“第一次心里觉得原来花钱是这样一件风光的事情,非常舒坦”,不由得感叹“钱的好处在于,你的胸可以想大就大,想小就小。”这事的海藻深切地体会到了钱的魔力。
最终,海藻离开了小贝,选择了宋思明,“正式步入职业二奶行列。”过上了之前向往的“上两天班休息五天”甚至不用去上班的生活。“海藻每天住在‘达芬奇’家具的屋子里,用着‘双立人’的锅勺,慢慢就品尝出滋味来,越看越欣赏。想来还是宋说的对,好东西用惯了,档次就下不来了。”海藻坐在梳妆台前,叹了一口气说:“我现在觉得,能配这张梳妆台的瓶瓶罐罐,也只有SISLEY, LA MER了。消费的兴趣,真是要靠培养的。” [7] 129这时的海藻,已经适应了丰富的物质生活,正沉浸于这些物质享受带给她的幸福,完全忘记了从前的自己以及与小贝真挚的爱情。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不论是《伟大的盖茨比》中的黛茜,还是《蜗居》中的海藻,都由最初的单纯迷失在了一个奢华的花花世界,无法自拔。同时,她们的故事也说明,当消费和人的真正需求脱离联系、超越人们的基本需要时,消费行为就有可能使人丧失个性,变成欲望的附属品。
结语
消费时代的来临,女性主体意识不可避免地受到消费主义的影响,将自我依附于男人,从而迷失了自己,陷入了困惑与痛苦之中。纸醉金迷的生活摧垮了人们的身体和理想。现代化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物质财富,但同时也带来了人们的精神荒芜。故此,从《伟大的盖茨比》中的黛茜和《蜗居》中的海藻的经历中可以看出,合理的消费是人们享受美好生活的保证,物质追求和精神消费应该受到同样重视,这样才能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毕明理. 从异化角度比较解读《蜗居》与《了不起的盖茨比》[J]. 郑州大学. 2012.
[2] 郭志清. 《了不起的盖茨比》和《蜗居》中的异化探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 (16): 105~108.
[3] 鲍德里亚. 刘成富等译. 《消费社会》[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4] 菲茨杰拉德. 姚乃强译. 了不起的盖茨比[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5] 弗洛姆. 关山译. 占有还是生存:一个新社会的精神基础[M]. 北京:三联书店.1988.
[6] 罗钢. 消费文化读本[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7] 六六. 蜗居[M].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7.
[8] 魏国英. 女性学概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9] Aldridge, John W. After the Lost Generation: A Critical Study of the Writers of Two Wars [M]. New York: The Noondy Press. 1951.
[10] 方幸福. 幻想彼岸的救赎——弗洛姆人学思想[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4.
[11] 尼古拉·埃尔潘. 孙沛东,译. 消费社会学[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12] 凡勃伦. 蔡受百译. 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