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

来源 :辽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uant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覺得一些节气不够鲜明
  队列有时是一条直线
  有时围成圆
  其中发生了什么
  反复得失
  从旧年里找新模样
  秋天的鹅卵石一半浸在水里
  它们发出细微的声响
  河滩上起雾了
  我们开始呼唤对方
  细长的小路
  露水凝成霜
其他文献
清明雨  清明,一个总也晾不干的祖传祭日  被雨淋着,从松针滴下来  父亲早年种下的松树,本为护佑上祖的  前年开始,也陪着母亲  香火带着家人的祈福沿松针送上去了  他们都收到了——松针滴答的雨滴  即是回话。香火缠绕并穿过一枚松针  松针竟落了下来,父亲接住了  现在日子好了,缝缝补补的,用不上喽  ——他反复捻着那根针,像是对母亲  又像和时间说话。  茶壶里的下午  它們的约定,是我与一个
期刊
山风吹过  从哪里吹来的已无处考证  时冷时暖,甚至  有时它会带有强烈的情绪,灰尘和沙粒  一次、二次、三次……  在隐忍与暴怒间,我需要时间  却无法抓住它  也叫不出它任何名字  久而久之,被吹痛的脸终于有了厚度  并伴有粗劣面孔,仍有神韵  是藏在眉毛下的山河  当冷风再次吹过,已视而不见  仿佛经历后的我们  各得其所,对心外的事物不屑一顾  白瓷碗  张开圆形的嘴巴,像要把天空  吞噬
期刊
压倒一片冰封  一轮暮阳在水墨中  隐遁青城。实属久违  冬寒,悄袭郫都  凌晨三点,梦乡悠深  夜,活跃起来  在指挥一场紧急行动  和所有光  黄叶在绿草上零星  路灯杆立出一根擎天柱  白色急行军,与  成都的山和水  演练兵戈  躺一会  壓倒一片冰锋  在雨中,摇动风铃  不期而遇,你在花丛中  一株芬芳鹤立绿叶  清新,从根部浸润而出  一场雨,惊醒老树  一朵白云,悸动  彩虹催促未
期刊
灵魂在低处  人们喜欢登高,源于登高可以望远。王之涣有诗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如果是个大人物,则可以实现登高振臂高呼、纵横天下的宏愿。  “一览众山小”,脚踏实地却又飘如云朵,该是何等的惬意!伸手可触摸的浮云,在伟大的人物心里,会不会就是芸芸众生呢?我只是一介平民,故而无法揣摩大人物的博大襟怀。  就像人们喜欢关注远方的事物,远远胜于近处的事物。我们仰望高山,群山巍峨,那是何等的气势,瞩
期刊
朋友见识了长白山的春夏秋之后,就约我冬天再走一遭。我想想,欣然同意。虽然这不是登山的好时节,甚至旅游线路也已封闭。王安石说: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也许,这正是我们探寻的理由。元月初,我们一行七人从沈阳跳上了北去的列车。  长白山又名白头山,位于辽吉黑三省东部和中朝边境东北部,为古老褶皱山经火山活动与河流切割而成。我国五大山系之一,东北-西南走向。平均海拔千米以上,主峰白云峰2800
期刊
下了一夜大雪,房顶铺了一层厚厚的银毡。  清晨,站在高楼的阳台上望去,以往高峰期堵车的场景不见了,只有寥寥可数的环卫工人在除雪。楼前的树上落满了乌鸦,旁若无人地摇头摆尾,好像在嘲笑我这只被困在笼子里的呆鸟。  这时,顺风快递小哥来电话了,要我下楼取件。打开纸箱,是一个装满葡萄酒的塑料桶。桶上贴着一块红纸,歪歪扭扭地写着“老娘红”三个大字。  刚进屋,老妈的电话就打进来了,“儿呀,知道你那被列为中风
期刊
我是一只出生在祥符荡的鸽子,把祥符荡视为我的领地。从出生起我就在这片天空中逡巡觅食。我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我被祥符荡的美景惊呆了。黄昏里,夕阳慵懒地斜照在湖面上,浮光跳着小碎步。一叶渔舟停泊在芦苇岸边,船夫哼着渔歌归航,像一幅优美的油画。美丽的景色让我忘记了脚上的伤。  正在我发呆的时候,一位穿着补丁衣服的老人向我走来,脸上的皱纹层层叠叠,头发如霜,背似弓起的小山。他腿脚不便,蹒跚而行。  他扯了
期刊
若干年后,小雅跟闺蜜说这件事的时候,闺蜜仍然笑得花枝乱颤。那天,闺蜜正邀请小雅一块去看电影《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  听小雅说起她心中的那个男孩,闺蜜笑小雅没羞没臊。小雅也觉得自己没羞没臊。可是没办法,即使小雅不知道他的名字。可这并不妨碍小雅的想象能力。想到跟他有关的事情,小雅就“吃吃”地偷笑。  半个月前,工作时间有了变化,小雅必须从原来的七点四十分提前二十分钟出发去上班。小雅逆行走在通往工作单
期刊
走,三差一。打牌去!  几个平日要好的哥们上门来将我军,拉我去打牌。  我说不去。我正沉浸在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中不能自拔。  到底去不去?  一哥们推搡着我肩膀,讯问似的逼问我。  不去。我回答得非常干脆。  那,我们来和你谈谈“狗的问题”。一哥们拖腔拖调的捉狎我。  我不由莞尔,放下书,思绪瞬间陷入村子里一桩往事的回忆中。  “狗的问题”,是村子里由来已久的一个典故,起源于抗战时期,村
期刊
正是黄昏时刻,薄雾朦朦,站在韩江西岸古榕树下的万江亭,但见左前方影影绰绰的黛色凤凰山,生化出荡漾碧波,漫过片片黄沙,奔涌而来,在眼前这片五百至千米宽的河面,变得舒缓而平静。此时,两岸华灯初上,江面如镜,映着如星的点点灯光。滔滔千里韩江,就此淌过梅州客家山区,流过龟山,流向潮汕平原。  留隍古镇,于我而言,既熟悉又陌生。因为留隍与我的家乡同属梅州,同属韩江流域,也因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认识不少来自留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