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一个点,推开一扇窗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baowang13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由一个个“点”有机聚合而成,课堂中的每一个“点”都是一个“全息镜像”。透过它们,我们或许能窥见课堂全貌,窥见教师完整的教育人格,甚至窥见更多课堂和教师的教学问题、教育思想。
  关键词:微观 观察 全息 镜像 焦点
  考虑到一线教师的主、客观条件,我倡导他们更多地开展微观层面、微观形态的课堂观察。当然,之所以着眼并着力于此,除了这是我们适为、能为并将有所作为的领域,还因为,较之更大、更高层面或形态的课堂观察,微观观察亦别有洞天,别具价值。
  在微观观察中,广大教师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惑,其中最主要的是:怎样选择恰当和有效的观察“焦点”。我们主张,就一堂课的观察和研究而言,需瞄准少数几个乃至一个“焦点”。它既可以是某个瞬间的细节,也可以是某个小的方面,而这个方面又常常贯穿整个课堂流程。当然,无论是“细节”还是“方面”,都不是“一点”或个别化、针对性的问题,而是“一类”或具有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价值的问题。“焦点”意味着立足的位置、采取的角度、指向的目标,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我们的理念品位、精神高度与思辨水准。选得好,事半功倍;选得不好,则事倍功半甚至无功而返。
  我曾在某校和几位教师一起观摩了一位青年教师的“课堂微观观察”课题研究汇报课。观课前,我们决定现场生成若干观察的“焦点”。此处要说明的是,“焦点”可以课前预设;观察同一堂课,观课者彼此的“焦点”可同可异;就个体而言,“焦点”既可以在一定时期内一以贯之,持续关注,也可以因时而化,随课而变。总之,“焦点”的选取没有定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这位教师执教的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金子》一文。课文讲的是:萨文河畔来了许多闻风而动的淘金人,彼得也是其中之一。当人们都大失所望、空手而回时,彼得却在无意中发现这是一片适宜生长花草的沃土。于是,他勤耕不辍,精心养花,终于实现了先前的梦想:“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
  经过对话和切磋,我们现场生成了六个课堂观察的“焦点”。
  第一,教师的“空间关注域”。该班共48名学生,分8个小组,每组6人。由于临时到一个面积较大的多媒体教室上课,学生坐得比较分散。执教者习惯于在最中间的一个过道离讲台较近的一小块区域活动,而有较多机会被点名回答问题的学生也主要集中在中间4个小组的前三排。这样,教师所关注的空间范围就比较小,此范围外的学生较少有机会进入教师视野。笔者发现,类似情形在很多教师的课堂里都出现过,特别是在一些经验不够丰富的新手教师或青年教师的课堂上。
  第二,教师的提问。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必不可少的环节和内容。著名学者高文先生说,它是“将教师要教授的内容转化为学生想学习的内容的契机,必须教的东西不能教,而是将其转化为学生想学的东西,这就是发问的本质”。因而,几乎每一次课堂观察,都要聚焦教师的提问——既可以聚焦整堂课中教师提问的技术,也可以缩小视域,聚焦某一次或某一类提问。这节课开始时,教师出示了文本中的一个关键句,并引出问题:“彼得没有挖到金子,但为什么说彼得找到了真金?”这显然是教师课前设计的,能统摄全篇、观照主题的核心问题。我们可以聚焦它,关注教师有没有,以及如何引导学生经常地、有机地呼应与回归核心问题。倘若没有做到这一点,这个关键性的提问就形同虚设,失去了价值;或者说,就有必要加以优化(如改变呈现的方式和时机)。当然,亦可聚焦教师即时生成的提问,聚焦这些提问的生成情境、生成机智,等等。
  第三,学生对教师提问的反应。这个“焦点”范围过大,因为从广义上理解,学生在课堂里的表现都是对教师提问或直接或间接的反应。我们不妨把这个“焦点”再缩微一下,如,学生是否有一个必要的静候过程。这又至少包含两层意思。其一,学生有没有耐心等待教师把问题讲完以后再做回答。小学课堂常见的一种情形是,教师问题尚未问完,学生便急不可耐,争着发言。本堂课中,教师一边说“小朋友们一起来看,这些词语我们认识吗”,一边打开课件相应页面。可页面还没有打开,学生便异口同声:“认识!”这种看似敏捷的反应,实则证明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倾听,未能切实地应和课堂的内在节律,对课堂的融入性不够。其二,学生能不能对提问进行有效的、实质性的思考,或者形象地说,学生的语言能不能等一下他的思维。不需思考便能作答的问题是毫无意义的,教师要摒弃这类提问;有一定思维张力的问题,学生如果也脱口而出,那只能说明他们不动脑筋,信口开河,教师很有必要对其进行教学干预。总之,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对自我反应或回答负起责任的意识与能力,要让他们明白,没有思考,就没有发言权。
  第四,学生个体的差异以及教师的教学应对。个体之间有差异或差距,这是必然的。在目前较大规模的班级授课制背景下,我们要辩证地处理好共同成长与容差存异的关系。我以为,要兼顾公平与效益,在全员达成基本教学要求的前提下,通过一些手段、方法,使有优势的学生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这堂课中,教师布置了一些任务,如自行朗读、片段想象叙写等。有的学生完成得快,有的则慢一些。此时,快者往往无所事事地静等着慢者。我将这些静等的时间称为“课堂边角时间”。有效的课堂一定是教学时间得以合理、充分利用的课堂。既然如此,教师就有必要思考怎样让快者在“边角时间”里另有事做。从表象上看,这是对课堂效益的谋划,而它又将反过来促成更深层次、更高价值的课堂公平的实现。
  第五,教师的理答。所谓理答,是指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所采取的应对或评价。教师理答得怎样,影响或决定着学生思维以及应答的意愿、水平等。正如前文所说,在广义上,学生的课堂表现可以被视为他们对教师教学的应答;同理,我们也可以在广义上把教师的课堂行为理解为对学生应答的理答。因此,聚焦理答时,我们同样有必要进一步缩微“焦点”,如聚焦教师对学生意外或错误回答的理答。本堂课中有一些理答值得借鉴。如,教师问某段中“哪些词语能表现彼得的不甘心”,有一个学生找出“默默”这个词,教师接着问:“你为什么找到这个词?”学生没能正面回答,而是把它所在的句子读了一遍。教师的理答是:“你使用了朗读句子的方法来回答问题,不错。”这较好地体现了她对学生的宽容和谅解。而有些理答则尚待改善和优化。如,仍就刚才那个问题,一个学生的回答是“坑坑洼洼”,教师说:“这是挖的结果啊!”意即它不能表现彼得的不甘心。依我看,這个词语也可以从侧面说明主人公寻金心切,挖土较深,“不抛弃,不放弃”,但可能只是因为和教师预设的答案有出入而被否定。在这里,我们完全可以再等一下学生,听听他的理由,只要言之有理,同样应该为他送去肯定和赞许……通过这样的聚焦,我们能看到或感受到教师的应对能力、容错心理等,进而找到或厘清诊断课堂病理、化解课堂弊端的方法和途径。
  第六,学生中的特殊个体。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学生。而现实是,课堂中常有若干学生被“屏蔽”在教师的关注之外。这堂课里,有一名坐在右后边的男孩,全程几乎都在默默无闻地做小动作,只是偶尔抬起头来呼应一下“外界”。其实,他同样有作为“焦点”的价值。我们可以通过聚焦他,并借力一定的教学干预最后“转化”他,进而把从中获得的教育智慧迁移到另一些特殊个体中。
  课堂由一个个“点”有机聚合而成,课堂中的每一个“点”都是一个“全息镜像”。透过它们,我们或许能窥见课堂全貌,窥见教师完整的教育人格,甚至窥见更多课堂和教师的教学问题、教育思想……当然,要想真正地窥斑见豹,还必须进行聚焦观察之后的跟踪研究。至于怎样开展后续研究,不是本文论述的重点,这里仅选两三例略作旁涉。
  就第一个“焦点”中的例子,我们可以研究教师关注力的“投放”与学生学习表现之间的关系。其间,可从课堂收集一些相关数据,如,教师对不同方位学生提问的多少,再将它与学生学业成绩等联系起来进行考查,通过量化分析,得出质性评判一类的结论。
  就第三个“焦点”中的例子,可以研究“时间差”与“思维差”之间的关系。“思维差”,即学生在某一学习环节前后,在思维等方面所发生的(纵向的)变化。没有“时间差”,应该就没有“思维差”。就此,可以进一步研究“课堂等待”的作用与意义。美国学者罗威通过有关延长等待时间的实验发现,在那些把等待时间延长了1—5秒的课堂上,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生回答的平均时间增长,回答的主动性和正确程度提高,不能回答问题的现象减少,思考之后回答的现象增加,从事实推论得出的论述增加,提问增加。
其他文献
摘要: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生物学本身就是研究生命规律的科学,可以说,“生命观念”最能体现生物学的学科特點和内涵特征。以《人体内平衡的维持》一章为例,阐述如何引导学生初步建构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  关键词:生命观念 初中生物 《人体内平衡的维持》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版课标》)指
期刊
摘要:教师是通过对众多教学细节的演绎而将其转化为深刻影响学生思想的可接受的力量的。剖析《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一课的教学细节发现,教师可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入手,不断地塑造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具体而言,课前备课时,要善于推敲;课堂教学时,要善于捕捉;课后总结时,要善于反思。  关键词:教学细节 课堂观察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  教学细节是指发生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话语、行为
期刊
摘要:《活了100万次的猫》绘本教学的课堂观察,采用“焦点学生完整学习历程观察与关键事件分析法”,以一组学生为主要观察对象,通过观察学生完整的学习历程并分析关键事件,研究学生如何通过彼此倾听来走向深度学习,分析深度学习发生的基础、要素、条件以及设计等。  关键词:深度学习倾听焦点学生关键事件  学生的深度学习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发生?学生能否通过彼此倾听走向深度学习?在对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康华二小郭建
期刊
摘要:《平凡的世界》是路遥创作的一部鸿篇巨制,将其纳入高中生“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范畴,具有重要的意义。苦难是小说中的悲歌,可引导学生关注小说对苦难的书写;奋斗是小说的主旋律,对比现实,这一主题对学生有警示和启迪意义;小说中对青年爱情的描写浪漫而苦涩,可借助这一主题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爱情。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 整本书阅读 苦难 奋斗 爱情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创作的一部鸿篇巨制,是现当代文学
期刊
摘要: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关注和促进“边缘化儿童”的学习?这个问题是一线教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围绕该主题,以《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教学为例,对一位“边缘化儿童”的学习情况进行焦点观察,收集学习过程中的相关证据并进行分析。教师要有关注“边缘化儿童”的“意愿”和“追求”,要充分利用学习任务单带动“边缘化儿童”的学习,要对“边缘化儿童”的成长充满期待,要发挥同伴力量来帮助“边缘化儿童”展开学习。  关键词
期刊
摘要:李惠军老师执教的《读懂马克思》一课,引导师生通过时空对话阅读马恩原著,走近经典。李老师充分运用马恩原著这一史料,并结合自己多年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孜孜钻研,呈现了优秀的历史课的深远立意、独特视角与宏大格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时空观念 唯物史观  2019年7月,特级教师李惠军执教了一节示范课《读懂马克思》。这是李老师正式退休前执教的最后一堂课。本节课上,李老师充分运用马恩原著这一史料,
期刊
摘 要:传道、授业、解惑,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对于教师职责的界定。然而,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学校,需要培养不同专业类型的学生。对于语文这门基础学科而言,教师还应该适应时代对于人才的要求和学生的专业特点。在高等师范语文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便是高等师范语文教学工作者当下深思、探索并力践的。  关键词:高等师范 语文教育 表达和交流能力  一  自古以来,语文学科便讲究文道合一。学会读书
期刊
学语文,就是学习语言,并通过语言的学习接受文化熏陶,汲取人类智慧,涵养人文品格。所以语文不是语文书,就其内容而言,它的厚度绝不是有限的课本所能涵盖的。语文的厚度首先表现为语言文字自身的文化积淀。每个时代的文化成就与思想观念,往往会沉淀于语言及其书写形式之中,经语文教材的选择并通过语文活动,而被发现、被认识、被传承。语文厚度的另一表现是语言作品中的文化意蕴。语文中的经典作品,其遣词用字流转出优雅的古
期刊
摘要:《圆的周长》一课教学的框架是让学生经历一个由猜测到验证的“再发现”过程。但是,要注意过于顺畅的环节推进是否遮掩了学生可能萌生的问题,让其涌动的思维成为静默的暗流。深度学习,理应从学生的提问开始。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分为五个环节:对课题提问,确定方向,初步解决;对数据提问,直面困惑,大胆推测;对方法提问,基于困惑,走进历史;对结论提问,质疑批判,追根寻底;对全课提问,回顾总结,存疑拓展。  关键词
期刊
摘要:思维训练是数学学科育人的关键落点。张仁进老师执教的《数字与信息》一课很好地落实了思维训练:在真实情境中启动思维,在联系已知中激发思维,在交流碰撞中提升思维,在迁移运用中内化思维,在质疑想象中创新思维。  关键词:学科育人 思维训练 《数字与信息》  学科育人要求学科教学从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走向以“知识与技能”为载体,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