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丹的意外收获

来源 :军事文摘·科学少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sanhua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火藥,由硝酸钾、木炭和硫磺混合而成,一般用于军事。传统的火药为黑色,故称为黑火药,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起初黑火药是被用来作药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提到火药能治疮癣、杀虫,辟湿气、瘟疫等疾病。火药并不能如炼丹家所想,使人长生不老,但它在军事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黑火药传入欧洲后,大大地推进了历史发展的进程,对欧洲文艺复兴的出现也有很大促进作用。
其他文献
我第一次知道马拉松是个什么东西的时候,我就认定,马拉松是地球上有史以来最无聊的运动。  那时候我上高中,体育老师解释了一下马拉松是如何形成的,当时他一脸悲壮,当时我做了如下思考:  第一,要跑四十二点五公里。对于正常人类,意味着把左脚放在右脚前面,然后把右脚再放在左脚前面,如是,六万多次。  第二,要跑三四个小时。旁观的正常人类总觉得在阳光下跑三四个小时的同类恍惚像条狗,还补给,还吃喝,还口眼歪斜
经常看运载火箭发射的人可能会发现,目前世界各航天大国研制的大型运载火箭大部分都安装有2个以上的助推器,这是为什么呢?  虽然世界各国现役火箭有数十种,其大小不等,形状各异,但结构形式基本上分为两类:一种是各级首尾相连的串联式火箭;另一种是下面两级并联、上面一级串联的火箭,也称捆绑式火箭。  捆绑式火箭是指将多枚助推器火箭捆绑起来发射,目的是为了同时产生更大的推力,将大质量航天器送入太空。捆绑式火箭
小小的竹蜻蜓,是哆啦A梦百宝袋里最神奇的道具,是陪伴我们童年有趣的玩物,同时也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飞翔之梦的寄托。今天的活动中,我们就要用自己的双手,制作一个好玩的竹蜻蜓。
“你晚上睡得着吗?”拿破仑如此问夏尔·亨利·桑松。夏尔·亨利·桑松的家在巴黎,却在少年时被送去鲁昂上学,其中自有原因。14岁那年,他被迫退学,因为他的父亲到学校来看他,却被另一个学生家长认出来了。据说那个学生家长面色惨变,声称如果桑松继续待在这所学校,他孩子就必须走。  “他的爸爸是桑松!刽子手桑松!!”  实际上,不只是他爸爸。桑松一家从17世纪开始,便在巴黎当刽子手,传了六代,杀人如麻。每一代
大多数人感怀大学生活时,提及最多的可能是恋爱、青春、自由、考试……但最让人难以忘记的,并不是这些字眼,相反,那个曾经跟你闹翻过、打过架的室友,你恐怕一辈子都记得。  其实,我没有正面跟室友冲突过,但我们宿舍里的各位人员是“撕过”的。  前些日子,大学班长号召组织毕业聚会,大家在群里聊天,我忽然发现,当年撕过的室友,竟然也能聊得起劲,简直如即将见面的多年老友般兴奋。  但撕过又怎样?也只有心思单纯、
这些年我似乎慢慢懂得什么叫作能通人言兽语了。1992年,有一个关于蒙古文化的会议召开,里面有一位长辈,发表一篇论文,说蒙古的马,对家乡的方向是非常敏锐的。  他举了一个例子,就是在20世纪五十年代,蒙古支援越南,赠送马匹,作为对其抗美的支持。有一次,送了五匹马,用卡车、火车运到越南。五匹马到了越南,第二天早上少了一匹,最后没找到,也就算了。结果,六个月之后,在乌兰巴托的市郊牧场,牧场主人早上起来检
美国科幻电影《地心引力》里讲述了一个非常惊险的故事:两名宇航员离开空间站,正在太空里执行修理任务,突然,空间站爆炸了!现在他们漂浮在无边的宇宙中,如果不及时返回我们蓝色的家园——地球,就会有生命的危险……那么在现实中,离开了地球的引力,人类又是如何行走在太空中的呢?  人能在太空里行走吗?  1638年,约翰·威尔金斯在《发现新世界》一书中描绘了人类在月球上行走的样子:“站在月球上,就像站在地面上
天天加班的节奏,让贤哥的暴力因子极具上升势头,某日加班时贤哥嫌弃尚在减肥路上的黄胖子,不是个好沙包材料后,挨个揍了揍编辑部的男编们,最后还是觉得黄胖子当沙包比较合适,贤哥正准备打沙包黄(磊编)时,磊编已经跑到纸卷后边求庇護了,叫嚣着:“我家纸卷保护我!你敢打我……”总能令磊编膝盖中箭的卷编果然不负所望说:“这厮跑我这里犯贱好久了,必须给我打出花样来,花样不好要重新打。”
老爸下班回来,发现我坐在書桌旁一言不发,就问我怎么了。我告诉他,我想当个科普小作家,可什么是“科普”我也不知道啊!老爸笑了,告诉我,“科普”就是我每天晚上睡前听的《熊爸爸的十万个为什么》,为什么人要长头发?为什么海水是成的?为什么人要拉臭粑粑?……科普就是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为什么。老爸给我买了显微镜,给我看了蚂蚁还有树叶的标本,我知道了它们的内部结构。这就是科学啊!  说完这些,老爸把我拉到厨房。他
人类文明逐水而居,不过,你可能不知道,尼罗河、印度河、黄河,这些孕育古代文明的河流,在过去50年里已经不能称为常流河了——它们在一年中都或多或少会出现断流。  事实上,断流现象不仅出现在这些标志性的大河里。6月16日,《自然》杂志的最新研究发现,在地球上数千万公里的河流中,有51%~60%的河流每年会出现至少一天的断流。  这些河流遍布世界各大洲,出现在所有气候类型中。如果气候变化和水资源问题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