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门课后,同学不再畏惧理论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ing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这学期选修本门课程的50余名学生中,社会工作专业大二学生共23人,而来自全校其他学院各个专业的选修生则占了半数。这些选修生既有来自其他文科学院,如法学院、外语学院的文科生,也有来自理科、工科学院的非文科学生。出乎我意料的是,选修学生中男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可见在当代年轻人中,社会性别已成为“00后”群体中男生、女生均感兴趣的话题,大家都对了解自己的性别以及另外一个性别充满期待。
  今年选修学生如此高的热情也和疫情期间所有课程均为线上授课这个因素有关。从去年的选课情况看,很多理工科专业的学生专业课排得较满,即使他们对其他选修类的课程感兴趣,时间上也不允许他们进行选择。因此,今年的这门课程从去年修课人数不足30人的小班一下子升级成了人数近两倍的中型班级。修课人数的增加无疑也为本次课程进行线上教学增添了不小的难度。
  为了更好地为学生和老师的线上教学提供便利,北京理工大学启用了其早些年研发的乐学网络平台,同时鼓励任课老师采用各种远程通讯手段保证线上教学的有效开展。为了避免因流量过大造成的平台不稳定问题,我只是把乐学平台作为所有资料的备份处,而平时上课更多采取的是在微信群进行语音直播授课,并配合中国大学慕课上我自己的一门慕课课程——《中国社会问题与当代大学生》。对,就是最普通、最传统的微信!经过三周多的实践,我感觉用这种最传统的方式授课,效果还是不错的。
  当然,这种授课方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老师课前准备工作量较大;其次,语音授课时间过长可能难以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我的第一节课原计划语音授课时间为40分钟左右,但实际上语音直播进行了一个半小时才结束。
  针对这些问题,我自己想了一些解决的办法:一是缩短语音授课时间,留出一定的讨论时间,并提前布置讨论话题,上课时大家把提前写好的观点以文字或语音形式发到群里;二是配合慕课。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把每周要求学生看的慕课内容跟学生们交代清楚,并把握好“度”的问题。当然,对于这个时间比例,我还在探索。

  此外,我发现这次疫情其实对推动高校的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倒也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并为高校老师进行混合式教学、研究型教学提供了契机。以《女性学概论》这门课为例,为了使老师和学生有更充分的互动,让学生能够将课程中所学真正用于实践,我尝试让修习课程的专业课和非专业课学生打破学科的限制,以共同感兴趣的研究进行自由组合,共同完成研究项目。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上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有更多的专业训练。因此,他们对于论文的写作更具有优势;而非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也有其所长,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学科范围内为社工学生提供更广泛的研究视角与思路。
  事实证明,由于今年选修课程的学生来自更加多元的专业背景,他们的思路也更加灵活广泛。为了更好地进行个性化督导,我们将50多人的课堂转化为至多五人一组的研究小团队。每个团队由学生自由组合,共同围绕社会性别视角进行选题,并通过分工合作形式开展社会调查,最终完成社会调研报告。目前,学生已自由组建了十个研究小组,研究主题涉及女性与工作、性别与劳动、大众文化、性别与体育等多个领域。
  学生们的积极性都很高,在老师布置任务后,大家都积极地在群里发布自己感兴趣的选题,并招募志同道合者组建研究小组,甚至出现了某一个选题很多人响应,以至于大家不得不再把研究问题区分细化重新组队,以达到每组不超过5人的要求。现已确定好的研究题目包括:“90后女性员工职场性别歧视经历及应对策略研究”“女性主义视角下的饭圈文化研究——基于女大学生‘死忠粉’的质性分析”“性别视角下95后大学生课外体育运动参与动机差异及其行为研究”“当代大学生对家务分工性别差异的认知状况研究”“性别视角下媒体报道中的女性劳动者形象分析——以《中国妇女报》为例”“二孩政策下的女性工作家庭冲突管理研究”等。
  在不同专业搭配合作的研究过程中,学生们更善于自己去学习所需要的理论。以前课上晦涩难懂的女性主义理论流派不再成为让学生们死记硬背的知识点,而是变成大家在做研究需要用到相关理论进行分析时便会主动去学习、去挖掘的兴奋点。一组同学说,以前总觉得性别不平等问题已经是过时的问题了,女性主义理论也过于抽象,对现代生活没有太大的意义了。但后来通过自己做“新媒体背景下网红经济现象”这个研究时才发现,当代社会对两性的要求及期待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女性成为网红更多需要“颜值”,而男性一般无需此条件。这其实就是一种性别不平等。可见,女性主义赋权理论在当代社会依然适用。对于这组学生而言,在汇报成果时他们不仅向其他同学讲明白现有理论是如何支撑自己的研究的,而且针对理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让他们觉得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还有一组同学对女大学生追星现象很感兴趣。在学生开展实证调研的过程中,她们调研了不同的粉丝群,对女大学生追星的原因、追星類型与偏好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访谈。为了更好地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学生们主动学习了多种学科的理论,并从社会性别视角进行了深入分析。她们自己就是某个当红小生的资深粉丝,通过这次调研,她们从学术角度对包括自身在内的粉丝群体进行了更为客观的审视。
  这次研究让学生们真正把学术研究与自己的生活很好地结合到一起,让他们觉得,社会学原来就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社会学专业的学生还是其他专业的学生,他们开始不再畏惧理论。
  责任编辑:丁莉莎
其他文献
近春分  春雪落在荒野  新葬的坟茔,盖着湿泥  一颗种子,急着发芽  一个人,急着“回家”  手持铁锹的人,望着天空  喃喃自语——  这次下的,该是雨啦!  时序是一头幼兽  磨牙,疯长  抬高目光,松开四蹄  追呵追  几里之外  成群的白鹭已经归来  ——冰水参半的河岸上  它们起起落落  晾晒翅膀  专注地  洗尘世的灰  清明时节  晨间的细雪  为大地献上花环  最深的怀念,不应被看
这里是人间的哪里  像新雨飘落到荷上的欢喜  我注意到的姐妹,她的表情,她在风中的  溢出泪水的眼眶,那颗擎在空中的高洁的心  我还注意到她身体里的傲骨  承载着子民的赞美  饱满的阳光眷顾着她的清风故里  她毫无修饰的盛开以及那些朝圣的脚步  她拒绝所有的颂词,只在寂靜里目睹这易碎的人间  她有芳华揽月,我有隐居之念  她守住这片荷塘,收紧了波澜,收紧了  风雨之外的雷声  她遮档黑暗的花瓣令你
束晓静,居南京。出版有《彼岸盛放》《写一年》《归云堂:三年零四月》等诗集。  束晓静的诗  束晓静  致橡皮树  总共七棵  高矮错落  不怕冷  不怕湿  有点阳光就快活  他爱它们  “如果它们会说会叫  就太好了”  它们爱不爱他  就很难说  整个冬天  它们一直在长  鲜嫩红润的叶片  高高尖尖  很撩人  空间站  在太空生活352天  在有限的空间浮动  不再用双腿走路之后  他长高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它也有家,有其乐融融  有疲于奔命,也有难逃的冬天  我与它们自成一体  遇见寒冷就会颤抖  梦见春暖花开,它们就会抖开羽毛  叽叽喳喳地笑,如蜜一样  倒春寒  每年都有這么几天,逃不过一场寒冷  像命里的一道坎,一次考验  枝头空巢树叶散落  万物作沉寂状  而太阳的光芒  会挣脱阴影,燃烧黑夜  不用时日春天便会重新跨马带花
小悲歌  落花耗尽,我已离乡  青草葱茏的时刻,我在城市独占鳌头  我在阿基米德的木桶里游泳  我的树白昼休憩,夜晚飞行  我的故乡穿着大裤头,招摇过市  我的牛变卖。我的狗活着  我来过大地。在天空之下  很快要走。我的野心漫过荒野  淮河的肉身,我必须喂养月光  母亲老了。她的仰望,十米开外  死去的,收齐声音  我的妻子做我的肋骨  我相信,你给我路  我写的诗,替我永恒  梦的书卷  这树
青春恣肆磅礴  在看会饮篇  他衣衫单薄看着清爽阳光  说话都带笑  笑的月色都有甜味  三秒钟,一眼闪过一个世纪  浑金璞玉的精致  莫名其妙的美好  看一眼就高潮,然后死去  在旷野上,目之所及和目所不及  他热情  他阳光  他不拘格式  他灰暗都给了过去  他爱了,就大雪纷飞了  东经120°  我住在東经120°上  21楼  没有有碍观瞻能见风景——房子和房子  我租住的房间水龙头打开
打铁  我们一辈子都在打铁  奶奶曾这样形容  她跟爷爷的关系  那时他们身子骨还硬  每天都吵 都打  现在她瘫痪在床  利索的话 说不出几句  我们在城里 都很忙  也很少回去  只有爷爷服伺她  有时他不耐烦  骂她 打她  她不会对骂  也不会还手  只会哭  偶尔她会发出嘟嘟哝哝的声音  像一具正在烧铁浆的破风箱  他们的铁  很久没有打了  以前的铁红通通的 烫手  打得时候火花四溅 
张玮婷  张玮婷,2000年出生,辽宁沈阳人,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专业2018级本科在读。  我听见雨夜打铁的声音  我听见雨夜打铁的声音 就浑身发冷了  水珠的身体圆润 弧面挂着一串彩虹  就这样 我被变成锄头  闪着白昼偷来的光  鼓弄失去舌头的腔体  于是你醒来 发现舌苔长满皱纹  你又昏睡过去  我在夏天呼救  敏捷的呻吟声 藏在浓郁的肉脯里  可只有蚯蚓听见  她让我去穹顶 束起两朵
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1922—1969)美国小说家、诗人、剧作家。美国文学“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家。出生于马萨诸塞州洛厄尔(Lowell)一个法裔美国家庭,是三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他在当地的天主教和公立学校上学。并获得了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足球奖学金,在那里他遇到了一生的朋友,艾伦·金斯伯格(Alien Ginsberg)和威廉·S.巴勒斯(WiLliam S.Burroughs
故事梗概“四两拨千斤”  在交流论文写作难点时,同学们感到困惑的是没写作思路,写数万字的长篇大作,常常写着写着就难以为继了。  我发现,论文写作并非一气呵成,更多的是一个动笔之初率性而为、落笔之后细致推敲、反复增删的过程,即论文可以尝试不按照既定格式顺序来写。在初次撰写金融序列预测研究的一篇论文时,我按照论文的模板顺着写,先写金融序列分析意义,再写金融数据特点,又写时间序列分析缘起,最后写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