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写城市阅读史

来源 :热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zxj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仍然被认同是一件有益且优雅的事情,纸本也仍然备受尊重。新兴的阅读空间创造同样是一种民间诉求:阅读的传统与欲望需要得到保护。而“99人书库项目”也似乎作为一次公众行为,续写了城市的阅读史。
  
  回归
  研究一座城市里人们的阅读情况,其实是很有意思的事。一座城市的气质,多多少少都与这座城市的书籍有关。有人写书,有人读书,有人开书店卖书,与之对应的,是人们眼中的城市,是人们正在演绎的城市生活。
  而中国城市人的阅读又经历了几个相当明显的阶段。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城市,弥漫着或激进或先进的思潮,是文艺发展的高潮时期;五、六十年代的主流阅读中则折射出整个国家的红色情怀;文革时期,多数人的阅读被终止,而市面上能见到的多数是充满了政治口号的读本;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城市又掀起了新文艺风潮,文艺青年热血澎湃,阅读成为一种风景……
  再后来,我们有的互联网,阅读自此开启了媒介多元化时代,电子书、手机读本……而随着时代发展而来的娱乐化趋势,诸多新兴的消遣方式也在严重挤压着人们的阅读时间。
  唯一不变的是,阅读仍然被认为是一件有益且优雅的事情,纸本也仍然备受尊重。
  于是,许多城市都出现了独立而个性的书店。这些书店的存在,或多或少影响着一座城市的形态与城市人的志趣,它们似乎在呼唤价值的回归,而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对此发出了亲切的回应,“99人书库”与它的参与者、关注者就是其中一群人。
  
  实验
  “要成熟,更要永远年轻;要活着,更要证明自己活着;要现实,更要现实之上的理想;我们需要一帮热血志愿者,我们需要被这个时代裹胁却仍没有告别理想的一群实践者,没有任何物质回报,只因梦想而相聚。”2009年8月,一个网名为“坚果兄弟(下文中简称坚果)”的人在网络上发帖招募“99人书库”的志愿者。
  “99人书库”是什么?
  发起人坚果深信,每个爱书人,都曾有开一个书店的梦想,而“99人书库”企图实现大家多年来的小情结。他决定跨越城市寻找99个爱书的人,联合成为书店的主人。事实上,这是一个概念书店,与传统的书店完全不一样。传统书店是自上而下的、笼统的、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机构。“99人书库”是一个互动的、平等的、以交换思想、关注创意趋势与社会趋势为目的的平台,也是介入现实的社会空间。
  在他的观念里,中国一直缺少公共空间。“相当于西方的广场,可以有很多人自由发声,找到趣味相投的人。而这个空间不应只存在于网络里。”
  
  公众
  “99人书库”这个项目,被很多人看好,但是他们也不能迷信这样的创意与小众平台,走到最后的结果怎样。只是,它的出现,与苏菲独立书店博客、雨枫书馆,以及许多城市独立、主题书店一样,并非偶然。有需必有供,这是一条真理。尤其是当创意、创意行业、创意经济成为Key words的时代,阅读也理所应当的成了基础。
  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些独立的阅读空间将喜爱阅读的人从大众中分裂出来,形成一个小众群体,这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正如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主任所说的那样,它打破了社会分工,将读书的、卖书的人融为一个单元,本身也特别富有当代意义。一个书店变成一个传播、互动与分享的平台,再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书店。“99人书库”的未来,可能也和传统书店一样会具有盈利的性质,可是它却更具有一定公共空间的性质。
  新兴的阅读空间给出了一种可能:我们思想与语言所需要的空间与平台,除了可能在互联网里找到,同样能够落地到我们现实的生活空间里,距离的缩小似乎可以带出更多的温馨和安逸。这同样也是一种“民间诉求”:阅读的传统与欲望需要得到保护,而99人书库项目也似乎作为一次公众行为,续写了城市的阅读史。
其他文献
远离悲愁的音符  五年前,我们美术系一位在校生怀上恋人的孩子,并决定把孩子生下来。她当时二十岁,天资聪慧,虽然是学美术专业的,但与生俱来的音乐才能令同学叹服。她的恋人当时是音乐学院的学生,也是天资聪慧,比她小半岁,志向不单在音乐发展,而是希望成为文学家。  他们的孩子牢固继承了他们的艺术遗传基因,性格诗意而浪漫。后来,这对拜伦式的少夫少妇日子虽然过得辛苦,终于为孩子买下一台钢琴,梦幻人生得以维系。
期刊
不知从何时起,这张酷似列宁的面孔开始频繁出现在电视屏幕、大学讲坛上。那些为人们所误解、忽略乃至有选择性遗忘的过去被他重庆式的铿锵激情讲述着,仿佛一首首忧愤的史诗。    他就是王康,在“民间思想家”的称号和名儒唐君毅外甥的光环下,却潜藏着一种与世格格不入的孤独。从他选择自我放逐之后,就像他所钟爱的俄罗斯知识分子们一样,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双眼放射着光芒,艰难地行走在荒凉的旷野上。    对于大多数
期刊
1、模仿  天才作家、舞厅的狂热顾客穆时英,在“月宫”里单相思地迷上了一个大他六岁的舞女,从上海追踪到香港并最终娶了她。这则发生在三十年代初上海滩上的传奇,太像“新感觉派”小说的情节模式了,给人的感觉是穆时英的生活在自觉不自觉地模仿艺术。  一般以为是穆时英从上海追到香港的狂热无畏打动了舞女的心并最终有了这一段并蒂连理的佳话,殊不知穆时英赴港的最初动机倒并不是这个曾让他梦萦魂绕的舞女,欢场如同猎场
期刊
2006年的冬天,我途经深圳逗留一天后转机回家。彼时的深圳有一家新开的药店“大参林”,顾名思义,主打商品自然是和人参相关的一切:长白山老山参、西洋参、红参、高丽参、白参……那年我买了一根15年参龄的吉林山参给年迈的祖父母做礼物,600元,不贵,那时人工培植的人参不过10元一枝。走出药店时我突然有刹那的恍惚:这是人参啊,传说中续命的神物,怎么会这么轻易?    我们从老辈人的传说和武侠小说、电视剧中
期刊
思想是人性的十字架。  ——无名氏    一.思想PK命:从第一亚当到第二亚当  友人亚当,一度大肆宣扬“不跟夏娃讲道理”!貌似横强霸道,其实极尽温柔智慧:上帝创造亚当,又怕亚当寂寞无爱,即取亚当一根肋骨创造夏娃,是为亚当的“骨中骨”“肉中肉”,让亚当去爱、去呵护,而不是去讲道理。说来也是,如果亚当跟夏娃讲道理,岂不是自己跟自己讲道理?自己跟自己讲道理,恐怕就是所谓“思想”,其危险性为笔者另一友人
期刊
永远对世界说不  1929年,她出生在佛罗伦萨一个弥漫着反抗墨索里尼暴政情绪的家庭里,父亲是一位木匠,也是意大利反法西斯抵抗运动“正义与自由”的成员,母亲托斯卡是一名无政府主义者的遗孤。她10岁就“参加了革命”,给抵抗运动放风、传递情报,还曾把逃出法西斯魔掌的盟军士兵领到安全地带。1943年9月盟军轰炸佛罗伦萨时,年仅14岁的她随父母躲在教堂里,她吓得哭了起来,父亲却径直走过来,照她脸上就是一记重
期刊
旧时代,女性受到社会的压抑,新时代,女性有更大的选择权,但她们的心灵,是否也能不受拘束地获得自由?由黎海宁编创的新作《女书》,通过舞蹈表达出她对现代女性思维的一些观感。    无声的诉说  最近,一部以“女书”为题材,以女性为关注点的现代舞作品在国家大剧院小剧场上演,香港城市当代舞蹈团以舞蹈方式从女性文字“跳”到女性心理,为当代女性献上了一份特殊的关怀,成为一个别样的点缀。  《女书》是被誉为“香
期刊
Saint Gervais的小型乡际火车摇摇晃晃地沿着欧洲第一高峰勃朗峰(Mont blanc)山际线缓缓行驶,从巴黎上车的乘客已经被筛得就剩下一些志同道合者一起去霞慕尼的。他们大多带着自己笨重的滑雪设备,显然是一些老手。把脸贴在尚未被车厢暖气烘热的玻璃窗上,看着渐行渐近的勃朗峰,冬日午后的阳光很慷慨地洒在其巅峰,那金黄的色彩是被棕色太阳镜片过滤后的完美世界。只有峰顶独自享受着这个傍晚的最后阳光,
期刊
在好莱坞的银幕历史上,有很多演员在人生最美丽的季节走进观众的视野,以青春的名义开启了绚烂的演艺生涯。他们是上帝的宠儿,有天赐才情和幸运女神的眷顾。    但在百年影史中,也有这样一些演员,他们人至中年,历经沉浮,方初露峥嵘,凝聚下岁月积淀的痕迹。他们中有些人的青春风华,甚至成为了银幕历史上永恒的空白。他们大器晚成。    安东尼·霍普金斯:沉默爆发  1937年出生在英国的霍普金斯,曾就读于著名的
期刊
太协调了没有力量  楚桑:杨述在四川,通俗说是抽象艺术做得最早的一个,四川在这一块做得好的不多,三五个人而已。你以前在学校时据说也是写实绘画方面的高手,但是你又完全没走那条道路。  杨述:我觉得跟性格有关,我在大学对课堂的训练只是完成而已,更多还是自我琢磨,那时资料不多,任何觉得新奇的东西都在吸收,完全是自身选择的结果。  楚桑:你本身也比较自由散漫,跟你走向这条路是吻合的。之前听说你最近的作品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