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生命教育

来源 :教师·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inf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校园自杀、他杀现象屡见不鲜,大学生生命意识淡漠,造成这种现象的很重要的因素是高校生命教育的缺失。本文介绍了生命教育的概念及内容,对高校进行生命教育的意义和紧迫性,以及高校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做了思考和分析。
  关键词:高校;生命教育;大学生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深刻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1]”生命教育理应成为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前,高校大学生自杀以及自残、伤人等暴力现象时有发生,这背后的深层动因就是生命教育的缺失,加强高校生命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一、生命教育的概念及内容
  
  “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一词原本是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作为社会中的吸毒、自杀、他杀、性危机等危害生命的现象的对策而出现的。可以说,生命教育起初是以死亡教育的形式出现的,人们希望通过生命教育可以唤起对生命的热爱,消解对生命的威胁。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开始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思想。这种思想很快波及到许多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潮。[2]生命教育,是依据生命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理解生命与生活的真正意义,注重其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关注其生命的整体发展,使其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和创造智慧的过程。[3]
  生命教育的内容不仅仅是珍惜自己的生命,还包括尊重他人生命和爱护异类生命。首先来看对自身生命的漠视。卫生部门公布的数字显示:在中国15岁至34岁年龄段的青壮年中,自杀位居死因首位,约占死亡人数的26.04%。“自杀是一长串前后相扣的事件之链的最后一环。”专家认为,青少年自杀有着复杂的特殊心理原因和社会环境因素。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调查显示,60%自杀者在自杀的前两天有一个急性诱发事件。其次是对他人生命的轻视。这方面的案例屡见不鲜,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浙江金华中学生徐力杀母案、湖南衡阳一名初三学生李毅(化名)毒翻全家……据统计,在青少年轻视他人生命的犯罪案例数据居高不下的今天,暴力性犯罪(主要为故意伤害、杀人和强奸)已占犯罪总数的30%。最后还有对异类生命的摧残。近年来,青少年虐待动物报道层出不穷:清华学子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踩猫、踩狗事件;中小学生残忍伤害小动物,等等。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校长徐向东指出:“过度竞争和过度物质化,导致了部分青少年情感的荒漠化。所谓‘情感荒漠化’,是指一个人的注意力只集中在知识或技术等某一个狭窄的领域,而忽略了丰富的情感世界,主要表现为情感冷漠,对人缺乏同情关怀之心,为实现个人目标很少考虑后果。[4]”
  
  二、社会发展的现实呼唤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兴起,缘于社会环境变化对于青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新的挑战。急剧的社会变迁使青年学生面临的外部世界变得日益复杂。
  1.家庭结构的核心化呼唤生命教育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独生子女占总人口的1/3左右。现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长期处于高压学习环境中,精神压力很大,家长在生活上又过度溺爱,使得现在的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抗压能力差。家庭是个人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的价值观念、伦理观念等对孩子有深刻的、持久的影响。在谈到大学生自杀案例增多这一现象时,王极盛教授讲:“大学生的家庭教养背景也是造成悲剧的原因之一。[5]”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应教育孩子正确认识生命的诞生、死亡,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认识自己生命的意义,引导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养成对家人、邻里、同学等人的爱心和同情心,珍惜他人的付出,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及其对自身的重要意义,从而珍惜和敬畏生命,实现生命价值。[6]
  
  2.对现代高校教育的反思呼唤生命教育
  高校近些年发生了极大转变,高校扩招、高校教育产业化、高教高收费、后勤社会化等导致高校环境发生急剧变化,进一步弱化了学校固有的社会整合力量。大学生作为社会精英群体的优越感不断下降,甚至沦为新的社会弱势群体;高校师生关系因高校扩招日趋淡漠化,教师们疲于应付教学科研任务,大学生平时难得见到老师,大学生日常生活、心理健康问题得不到及时关心;高教高收费、后勤社会化等导致贫困阶层子女面临极大生存压力,虽有高校助学贷款制度、奖学金制度,但大学生与高校的“母校”情节已经淡化;高度科层化、数量化的高校管理体制使得大学生只关注“分数”,缺乏必要的心理教育、人文教育、情商教育和生命教育。[7]大学生是祖国最为宝贵的财富,把他们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材,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和崇高使命。高校教育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本,促进他们的潜能开发、素质提升和人格完善,帮助他们获得人生中最快、最好的成长。
  
  3.社会的发展呼唤生命教育
  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更为开放的环境。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为广大学生学习知识、开阔视野、增长智慧提供了宽广的平台。但随之而来的消极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导致部分学生道德观念模糊、道德自律能力下降;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社会阶层的分化、贫富差距的扩大,离异家庭和弱势群体家庭不断出现,使得处境不利学生也逐渐增加;再加上升学的压力和沉重的课业负担,等等,使得部分青少年学生厌学情绪日益增长,价值观念模糊、生命意识肤浅。当今世界瞬息万变,我们既要让学生用与时俱进的眼光看到周围社会环境的变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不断更新,让生命不断顺应变革的社会,又要增强学生抵御不良社会风气的意志力,要让青少年学生珍爱生命,远离黄、赌、毒,预防艾滋病,以及应对突发灾变的能力[8]。
  
  三、高校加强生命教育的途径
  
  1.加强正确的人生观教育
  人生观教育是生命教育的灵魂。人生观不纯粹是一个认识问题,它是人对人生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肯定的情感和积极态度,和为其奋斗的坚定信念与意志行动的总和。人生观一经形成,就制约着人的整个生活历程,赋予生活意义以内容,指导着如何认识自我,如何活在这个世界上,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人生观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人生理想教育、人生目的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人生态度观教育以及幸福观、荣辱观、苦乐观等内容。正确的人生观对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没有科学的人生观教育,生命教育便不可能达到真正的目的。[9]此外,在人生观教育中,还要加强高校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少数大学生缺乏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心,道德价值下降,逃避现实和困难,消极对待人生,动不动就想一死了之,完全不顾他人的感受。一个人如果怀着感恩的心去生活,才会觉得世界很美好,才会珍惜生命和富有责任感。[10]
  
  2.加强挫折教育
  青少年自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青少年的耐挫能力弱。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的无法克服的障碍。对挫折的消极反应,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就会对受挫者的身心健康乃至生命构成危险,成为自杀的心理基础。挫折和困难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法回避和选择的,生命只有在战胜苦难中才会有乐趣、才会有生机,才能焕发出光彩。大学生生活道路较为平坦,阅历比较简单,在遇到挫折时容易出现一些错误认识:一是认为挫折不应发生在自己身上,缺乏对挫折的思想认识和心理准备,一旦遭遇挫折就会出现不良的行为表现;二是以某方面的挫折来否定整个自我,如一次考试成绩差便认为自己的能力差没前途,自暴自弃;三是容易把某一次挫折的后果想象得非常可怕,对挫折缺乏正确的认识,如有的学生一次生病,便害怕影响学习,害怕考试不及格而退学。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可以教给学生战胜挫折的方法。如学会自我激励法,选择性忽视法,降低自己的理想愿望与要求法,改变愿望满足方式法,寻找业余爱好法,积极参加文娱、体育等活动。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提高了学生对抗挫折的应付能力,变得积极向上、乐观开朗,对生活充满了希望,生活的质量大大提高,从而也就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11][12]
  
  3.加强健全人格的培养
  和谐社会的实现,离不开健康、稳定的社会心理机制,这既需要政府从社会管理的角度为社会成员提供充分的心理咨询和援助,更取决于社会成员成长过程中健康心理和完善人格的养成。近年来,大学生自杀比例不断升高,因此,让大学生把对生命、人权的尊重渗透到血液中,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大学生的教育,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就是人格教育。[13]人格教育的关键,在于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创造宽松的环境。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多元文化的冲突、社会道德的失范、价值观念的变迁,都会造成个体内心的冲突与矛盾,无处不在的竞争压力,更是以前所未有的态势逼近和渗入大学生的生活。所有这些,都很容易使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当代大学生产生认知失调,感到彷徨和困惑,在遭受挫折时极易产生厌世情绪,走向极端。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在环境适应、学习、人际关系、恋爱、人格障碍、就业等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为大学生创设一个关怀的环境,提供人格养成的价值参照和有效方法,启发他们追求人格完善的意识,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学会关心,养成健康的学习、生活方式,提高人格的层次和水平。[14]
  
  参考文献:
  [1] 邓涛.教育视野里的生命教育.教育育人,2002,(8):2.
  [2] http://www.teacherblog.com.cn/blog/5629/archives/2006/41015.shtml.
  [3] 赵玉新,张亚琴,王才妹.生命教育是师范类高校教育的重要课题.中国校医,2006,4(2):209.
  [4] http://learning.sohu.com/20070123/n247787869.shtml.
  [5]陈丽,张晓丽.高校开展生命教育浅析.西北医学教育,2006,12(6):649-650.
  [6] 梁涛.试论青少年的生命教育.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20-22.
  [7] 张义祯.大学生缘何放弃生命.中国青年研究,2005,(12):1.
  [8] http://www.995sos.com/Article/smjy/200612/Article_3395.html.
  [9] 何桂宏.生命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急迫课题.中国健康教育,2005,4(4):299-300.
  [10][11] 许国彬.加强珍惜生命教育的思考——大学生自杀原因探析.思想教育研究,2007,6(6):16-19.
  [12] http://www.zjqyjy.com/ReadNews.asp.NewsID=588.
  [13] 靳建华.关注生命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教育研究,2007,(15):35-37.
  [14] http://edu.china.com/zh_cn/1055/20051215/12948770_1.html.
其他文献
问题导向学习简称PBL(Problem-based learning),50年代以临床教学大堂授课的形式出现在医学教育中,60年代中期由加拿大McMaster大学创立了PBL教学模式,其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
目的:观察以吡柔比星(THP)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对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方法:治疗组,35例难治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用吡柔比星+阿糖胞苷的TA方案;对照组,30例难
密度是物理学科中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是力学的基础知识.密度的概念和密度公式的应用既是学习中的重点,又是学习中的难点。我认为通过对密度的教学要达到如下要求。
首先,教师要能够做到换位思考。教师要关心学生,那必须要了解学生,而要了解学生,首先必须进入学生的情绪和思想的系统中去,以学生的眼光去看“他”的世界,以学生的心情去体会学生的
多媒体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媒体,已在高校得到广泛应用。但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只停留在最简单的应用上,并没有真正发挥多媒体网络能够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优势。文章
基于GMS和嵌入式技术监控系统是将可靠的GSM无线网络与性能稳定的嵌入式技术结合起来,应用嵌入式PC实现对无线通信模块的控制,最终达到监控和报警的目的。本文描述了该系统中图
谭嗣同思想受王夫之思想的影响,这是学术界众所周知的事实,唐才常说:“复生治易,专主船山,以其多发前人之未发”,①谭嗣同本人对王夫之素来推崇备至,认为“五百年来学者,真通
邑中有里媪羅孺人者。其夫远出。久无音问。抚子守志三十余年。已旌表节孝矣。忽一日其夫携一妇人远道而归。入门相见。悲喜交集。孺人爱其妇。礼遇有加。蓋外纳之妾也。于是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未成年人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关系到祖国的兴衰与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
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表现艺术,它的抽象性直接导致其表现内涵的丰富性、不确定性和多解性。音乐的价值,不仅取决于作品本身的质量,还有赖于参与者的表现。可以说,声乐演唱是对音乐理解、声音技术、歌唱心理、作品驾御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微妙合作形成的完整艺术形式,它虽以技能表现为主要特征,但透过歌唱,却全方位地反映了演唱者的素质,它是“二度创作”,即音乐审美过程中创造力的表现。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说,音乐审美创造力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