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资源型城市是依托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而发展起来的城市。国家发改委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现有矿业城镇426座, 其中处于衰退期51个。资源型城市118个,在这些城市中,有许多资源枯竭型城市。阜新市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资源枯竭形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2015年阜新市又被确定为辽宁省唯一的全国旅游扶贫试验市。阜新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潜力巨大的旅游市场,本文以阜新市为例,分析其发展旅游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参考性的意见。
关键词:资源枯竭型城市 阜新 旅游产业 发展战略
一、引言
资源型城市是指因当地的资源开发而形成、发展,且资源型产业在当地经济结构中占支撑地位的城市。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就业层次低等问题日益突出,经济衰退已是一种普遍现象,有的城市已面临“矿竭城衰”的严重局面。旅游业因其对生态环境和谐共生、大力带动就业的特点,引起了资源城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学界也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阜新市位于辽宁省西北部,是一座因煤而兴的“煤电之城”,但随着煤炭资源的日益枯竭,煤矿相继关闭停产,大量煤矿工人下岗失业,社会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经济转型迫在眉睫。2001年国务院将阜新设立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试点,对其转型给予了种种支持。在10余年的转型实践中,阜新市走出了一条重点发展一、三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流通业的多元化转型之路。现代农业发展形势良好,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尤其对旅游业的发展更是重视不够,致使旅游业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阜新市已具备了发展旅游业的众多有利条件。
二、研究综述
吴洪(2006)提出发展特色旅游是实现阜新转型, 转移当地劳动力资源的一个新思路;李淼焱等(2009)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条件分析及对策研究;马东跃(2010)从特色旅游的角度,提出发展特色旅游业是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 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一条有效路径;刘彦鸿(2013)提出温泉旅游产业带动阜新经济转型;宋莹莹等(2014)用SWOT和AHP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阜新的旅游发展战略,提出阜新旅游发展的“1234”工程。本文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分析阜新市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针对性地提出适合阜新旅游开发的对策和思路。
三、阜新发展旅游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1.必要性。
1.1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以前,阜新的经济主要依靠煤炭资源,第二产业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这种资源依赖型的经济模式无法继续,经济重心从第二产业转移到第三产业是必然的。而旅游业作为服务业中的朝阳产业,是一个关联性强的产业,带动再就业能力极强。通过发展旅游业, 大力促进阜新服务业的发展,带动经济的全面健康增长。
1.2保护环境, 实现可持续性发展。阜新是一座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资源型城市, 由于多年粗放式经营和掠夺性开采, 城市环境破坏严重。旅游业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旅游产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从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3解决当地失业人口就业问题。资源型城市由于产业结构的单一性,随着资源的日益枯竭,越来越多的工人失业或面临失业。旅游业具有“集群产业”就业特征,就业门槛低、门类多、领域广、吸纳力强,据WTO统计, 全球每10个就业岗位就有1个与旅游有关。阜新旅游业的发展将极大地缓解当地的就业压力。
2.可行性。
2.1资源概况。阜新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资源型工业城市,因煤而兴,因煤而立,曾经拥有亚洲第一大的露天煤矿——海州露天煤矿,有“煤电之城”的称号;新石器时代的查海遗址,红山玉龙文化,自古是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汇之地,有“东藏”之称。阜新北靠内蒙古高原,东接沈阳,是沈阳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南隔锦州临渤海。阜新曾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文化特色突出、旅游资源丰富( 见表1)。
2.2发展形势。阜新市旅游产业链条日益完善。依托文化资源优势,着力打造“敖包相会·祈福圣地”旅游品牌,初步建起了较为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十二五”以来,全市旅游总收入增长率年均超过两位数,对经济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海棠山旅游经济开发区、瑞应寺禅修温泉旅游区、大清沟生态旅游度假区、矿山公园工业遗产旅游示范区、玛瑙之都休闲购物体验区五大旅游集聚区格局初步形成。“泡温泉、拜活佛、赏摩崖、购玛瑙、喝羊汤、体验蒙古贞风情”数条精品旅游线路日趋成熟,玛瑙博览会、敖包文化节等节庆活动的知名度不断扩大,阜新旅游品牌形象不断提升。
四、阜新旅游发展战略
1.一体两翼战略。以工业遗产旅游为主体,以温泉旅游和宗教旅游为辅助,打造具有特色的阜新旅游新形象。海州露天矿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应成为阜新旅游发展的核心。作为阜新新兴的旅游项目,工业遗产游显现出强大的后发优势,目前在国家矿山公园已有其初期面貌,应开发多样化、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充分利用阜蒙县东梁镇小苏打温泉的独特性,打造省内乃至东北地区最天然的温泉旅游度假区。阜新宗教旅游资源独树一帜。以“瑞应佛光”、“海棠摩崖”为主体,构建阜新藏传佛教的旅游产品。通过“一体两翼”战略,带动其他类型的旅游活动。
2.打造优美宜人的城市环境。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城市环境。第一, 绿化美化环境。加强绿地、园林、树木种植,对空气、水、噪音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综合治理,修建休闲广场、设立城市绿化休闲区,提升城市功能和环境质量。第二,构建特色文化品位。阜新有其特色的工业文化、温泉文化以及宗教文化。第三, 实施政府主导策略。阜新的旅游業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应实施“政府主导”策略,发挥政府的职能和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及交通建设,加大宣传力度,培养并引进中高级人才。
3.打造城市名片,扩大旅游知名度。目前, 阜新市尚未形成自己的旅游品牌,特色旅游的宣传力度还远远不够,因此,必须以工业遗产旅游产品为核心,并突出特色温泉、藏传佛教的优势,运用灵活多样的促销手段进行推广。首先,借国家将阜新作为全国第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的机遇, 扩大影响力。其次, 借助现代传媒进行宣传。拍摄宣传片等,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移动终端向旅游者展示自己的特色,吸引游客前来。最后,充分利用节庆活动进一步增强旅游影响力。利用玛瑙购物旅游节、那达慕大会、城市转型论坛、温泉节、蒸汽机摄影比赛等活动,展现阜新的物产和城市特色,提升城市旅游综合指数。
参考文献:
[1]陈才,倪瑞 ,费明明.阜新市旅游业发展策略研究.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7(9):42-45.
[2]宋莹莹,李悦铮,吕俊芳,江海旭.基于SWOT + AHP分析法的旅游发展战略研究——以资源枯竭型城市阜新为例. 资源开发与市场[J].2014 30(6).
[3]马东跃.特色旅游: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以阜新市为例.学术论坛[J].2010(5):97-101.
作者简介:胡敬婉,女,辽宁大学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旅游。
关键词:资源枯竭型城市 阜新 旅游产业 发展战略
一、引言
资源型城市是指因当地的资源开发而形成、发展,且资源型产业在当地经济结构中占支撑地位的城市。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就业层次低等问题日益突出,经济衰退已是一种普遍现象,有的城市已面临“矿竭城衰”的严重局面。旅游业因其对生态环境和谐共生、大力带动就业的特点,引起了资源城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学界也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阜新市位于辽宁省西北部,是一座因煤而兴的“煤电之城”,但随着煤炭资源的日益枯竭,煤矿相继关闭停产,大量煤矿工人下岗失业,社会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经济转型迫在眉睫。2001年国务院将阜新设立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试点,对其转型给予了种种支持。在10余年的转型实践中,阜新市走出了一条重点发展一、三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流通业的多元化转型之路。现代农业发展形势良好,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尤其对旅游业的发展更是重视不够,致使旅游业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阜新市已具备了发展旅游业的众多有利条件。
二、研究综述
吴洪(2006)提出发展特色旅游是实现阜新转型, 转移当地劳动力资源的一个新思路;李淼焱等(2009)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条件分析及对策研究;马东跃(2010)从特色旅游的角度,提出发展特色旅游业是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 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一条有效路径;刘彦鸿(2013)提出温泉旅游产业带动阜新经济转型;宋莹莹等(2014)用SWOT和AHP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阜新的旅游发展战略,提出阜新旅游发展的“1234”工程。本文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分析阜新市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针对性地提出适合阜新旅游开发的对策和思路。
三、阜新发展旅游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1.必要性。
1.1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以前,阜新的经济主要依靠煤炭资源,第二产业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这种资源依赖型的经济模式无法继续,经济重心从第二产业转移到第三产业是必然的。而旅游业作为服务业中的朝阳产业,是一个关联性强的产业,带动再就业能力极强。通过发展旅游业, 大力促进阜新服务业的发展,带动经济的全面健康增长。
1.2保护环境, 实现可持续性发展。阜新是一座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资源型城市, 由于多年粗放式经营和掠夺性开采, 城市环境破坏严重。旅游业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旅游产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从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3解决当地失业人口就业问题。资源型城市由于产业结构的单一性,随着资源的日益枯竭,越来越多的工人失业或面临失业。旅游业具有“集群产业”就业特征,就业门槛低、门类多、领域广、吸纳力强,据WTO统计, 全球每10个就业岗位就有1个与旅游有关。阜新旅游业的发展将极大地缓解当地的就业压力。
2.可行性。
2.1资源概况。阜新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资源型工业城市,因煤而兴,因煤而立,曾经拥有亚洲第一大的露天煤矿——海州露天煤矿,有“煤电之城”的称号;新石器时代的查海遗址,红山玉龙文化,自古是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汇之地,有“东藏”之称。阜新北靠内蒙古高原,东接沈阳,是沈阳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南隔锦州临渤海。阜新曾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文化特色突出、旅游资源丰富( 见表1)。
2.2发展形势。阜新市旅游产业链条日益完善。依托文化资源优势,着力打造“敖包相会·祈福圣地”旅游品牌,初步建起了较为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十二五”以来,全市旅游总收入增长率年均超过两位数,对经济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海棠山旅游经济开发区、瑞应寺禅修温泉旅游区、大清沟生态旅游度假区、矿山公园工业遗产旅游示范区、玛瑙之都休闲购物体验区五大旅游集聚区格局初步形成。“泡温泉、拜活佛、赏摩崖、购玛瑙、喝羊汤、体验蒙古贞风情”数条精品旅游线路日趋成熟,玛瑙博览会、敖包文化节等节庆活动的知名度不断扩大,阜新旅游品牌形象不断提升。
四、阜新旅游发展战略
1.一体两翼战略。以工业遗产旅游为主体,以温泉旅游和宗教旅游为辅助,打造具有特色的阜新旅游新形象。海州露天矿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应成为阜新旅游发展的核心。作为阜新新兴的旅游项目,工业遗产游显现出强大的后发优势,目前在国家矿山公园已有其初期面貌,应开发多样化、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充分利用阜蒙县东梁镇小苏打温泉的独特性,打造省内乃至东北地区最天然的温泉旅游度假区。阜新宗教旅游资源独树一帜。以“瑞应佛光”、“海棠摩崖”为主体,构建阜新藏传佛教的旅游产品。通过“一体两翼”战略,带动其他类型的旅游活动。
2.打造优美宜人的城市环境。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城市环境。第一, 绿化美化环境。加强绿地、园林、树木种植,对空气、水、噪音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综合治理,修建休闲广场、设立城市绿化休闲区,提升城市功能和环境质量。第二,构建特色文化品位。阜新有其特色的工业文化、温泉文化以及宗教文化。第三, 实施政府主导策略。阜新的旅游業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应实施“政府主导”策略,发挥政府的职能和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及交通建设,加大宣传力度,培养并引进中高级人才。
3.打造城市名片,扩大旅游知名度。目前, 阜新市尚未形成自己的旅游品牌,特色旅游的宣传力度还远远不够,因此,必须以工业遗产旅游产品为核心,并突出特色温泉、藏传佛教的优势,运用灵活多样的促销手段进行推广。首先,借国家将阜新作为全国第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的机遇, 扩大影响力。其次, 借助现代传媒进行宣传。拍摄宣传片等,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移动终端向旅游者展示自己的特色,吸引游客前来。最后,充分利用节庆活动进一步增强旅游影响力。利用玛瑙购物旅游节、那达慕大会、城市转型论坛、温泉节、蒸汽机摄影比赛等活动,展现阜新的物产和城市特色,提升城市旅游综合指数。
参考文献:
[1]陈才,倪瑞 ,费明明.阜新市旅游业发展策略研究.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7(9):42-45.
[2]宋莹莹,李悦铮,吕俊芳,江海旭.基于SWOT + AHP分析法的旅游发展战略研究——以资源枯竭型城市阜新为例. 资源开发与市场[J].2014 30(6).
[3]马东跃.特色旅游: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以阜新市为例.学术论坛[J].2010(5):97-101.
作者简介:胡敬婉,女,辽宁大学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