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得教研真面目,只缘身在校本中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j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改成败,系于教师。课程改革需要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教师的专业化需要校本教研。回顾近几年的教研活动,我们组始终以“为了每一位教师的成长”为目的,在不同的阶段创设不同的活动。2004年之前,我们组不自觉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参加培训、组内研讨、写教后感;自2004年9月起,我们作为校本教研的试点,开始在专家的指导下自觉组织校本教研活动:专业引领、同伴互助、教学反思。如今,我们积极推进和深化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探索富有特色的运作形式,有效地促进了新课程改革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一、我们的队伍建设——“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学校的发展规划要求教师“三年站稳讲台,五年形成风格,十年成为骨干”。为此,我组要求教师具有人格魅力、竞争实力、生命活力。具体地说,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有高尚的品德情操、远大的人生追求、满腔的工作热情、孜孜不倦的研究精神、高超的教学技能和与众不同的创新能力。同时要求教师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个人发展目标,让每位教师都有所追求,有梦可做,力求“在预中立”。与此同时,教研组想方设法采取各种措施,千方百计促进教师的成长。
  1.引进名师出高徒
  在十多年前,我们已经开始同温州中学进行师徒结对,欲借助其名师的资源优势带动我校年轻教师的成长。特别是在近几年,我们的合作逐渐规范和成熟,并形成一种制度,隆重举行“温中名师在七中行动”的活动。在“一指导一”中,我组非常荣幸能得到名师陈作棉、张余兵、孟瑞鸿的引领,他们分别就我校教师的实际进行现场指导和示范。在此过程中,我们不仅认真学习了他们的先进教学理念、高超的教学艺术,而且更重要的是用心领略了名师的人格魅力。如今,我组教师也茁壮成长:有省级教坛新秀陈晓丹,市优质课获奖者吴娜丽、徐建苏、王海虹、池志乐等。
  2.同在组内近朱赤
  在引进名师进行专家引领的同时,我们在更多的时间里是加强组内的同伴互助。组内教师大胆开放自己,彼此之间进行专业切磋,协调合作,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成长。每一次的主题课例活动,我们都会集中在一起进行对话和协作。有时围绕主题畅所欲言,提出各自的意见和看法;有时聚集教室观察课堂,检验设计的实效和成果。特别是组内的孙震和阚绍辉两位“老”教师,他俩作为我校“人才引进”的教师代表,在组内充分发挥了传、帮、带的作用,他们用自己的真才实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年轻教师的成长。
  3.走出校门迎挑战
  “内提素质,外塑形象”,一直是我组建设和发展的目标之一。我们一方面通过专业引领、同伴互助、教学反思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另一方面也抓住机遇促成教师形象和知名度的提升。在近几年中,我们教师积极主动参加了各类评比竞赛和承担公开课任务,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和良好的效果,受到评委与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二、我们的校本建设——制度与文化并重
  
  工作要有制度来保证,校本教研也如此。整体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是长效机制。校本教研交流的是文化,因而更需要超然于制度之上的与教师血肉合而为一的文化累积的护航。校本教研作为一个行动推进的新做法,制度的完善需要一个过程,是随着工作的推进和文化的再造而不断完善。如今,我们已把“主题课例为中心的小课题案例式”活动方式经过提炼形成为教研活动常规,要求所有的成员:(1)明确一个问题,即要有明确的问题意识,把自己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作为课例研讨、教学反思、案例书写和课题研究的主题,贯穿在各项活动中;(2)落实一个过程,即要按照“问题—设计—行动—反思”的程序举行以“课例”为中心的校本开课;(3)写好两个载体,即写好课后的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4)开好三次课例,即课例主讲人以课例为对象至少开好三次主题课例;(5)做好三层课题,即每位教师要相应做好省级、市级、校级课题中的子课题——自己申报的课题。同时,我们也创造了一个和谐、合作、进取的研讨氛围和校本文化。回顾我们的校本建设,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
  1.借他山石,攻我之玉
  我们的“主题课例为中心的小课题案例式”活动常规细则是参考了其他学校教研制度,并吸取了其中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如借鉴了苍南灵溪一中《基于课例的制度建设》、瓯海实验小学的《专题式教研活动》和温州实验小学的《构筑新型的教研文化建设》等,然后结合本组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
  2.继承整合,为我所用
  我们围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一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为目标,继承传统教研的优点和科研兴校的成果,对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教研、校内力量与校外力量进行整合,积极开展“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课例分析为载体”的主题教研活动。
  3.创新拓展,统整完善
  我们的制度是在对原有教研制度进行改造、重组、创新而成的,如借用原先实施的集体备课制度、听课评课制度、教学心得等,并对此做相关的扬弃和创新而成。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我们仍继续吸纳和整合课程改革、教师队伍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使教研制度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4.自下而上,小处细化
  在教研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们自己也总结并规范了一些做法,逐渐形成思路并落实到教研组计划中去,如在专业引领中开展精品示范、反思突出典型、同伴扩展到校际等活动。
  
  三、我们的教研实践——教研与科研并举
  
  校本教研是以问题为起点,以行动研究为途径,即以解决自己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为目标来开展和组织教研活动。我们组根据“最普遍、最重要、最急需解决的问题”的原则,先后确定了课堂研究课题——《课堂教学中运用非权力手段的研究》(注:此课题作为市基础教育课题,已经在2004年7月结题)与《探索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设计》。所有教研活动安排都是围绕着有效问题的设计而展开的,使日常教研活动课题化,也使课题教研化。在校本教研中,我们围绕着“专业引领、同伴互助、教学反思”三要素,从不同的层面开展活动,几乎是“周周有活动、人人有任务”。概括地说,我们主要是开展了以下活动。
  1.开展主题课例,加强课堂观察
  我们采取行动研究的方法对我们教研组确立的问题“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进行设计、行动和反思。在此过程中,我们既进行了相关理论的学习和学科名师的请教,又加强了组内同伴的交流与合作。在课例活动中,通过行动、改进、再行动、再改进的环节,我们完善了课堂教学,并对课堂主题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观察。
  2.坚持撰写案例,落实教学反思
  在校本教研中,课例作为活动的载体,记录着理论与实践的对话,也记载着我们进步的行程。我们坚持课课有反思,并力求时时有进步。作为课例主讲人,每学期完成三次课例的撰写,形成系列主题案例;作为课例同伴,也都完成两篇案例,丰富主题研究;作为课例主持人,最后完成校本课例总结。
  3.深化课题研究,服务课堂教学
  我们本着“课题来源于教学又服务于教学”的原则,研究“最真实、最重要、最有可能解决”的问题。这样,在研究教研组共同的课题之外,几乎人人都有自己的课题。这样,一方面提高了每一位教师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也改进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效地推进了教改的进程。
  4.主动承担任务,促进点面结合
  作为校本教研的试点教研组,我们对校本教研的认识和实践都是走在其他组的前列。随着校本教研的全面推进和深入开展,我们又义不容辞地承担推广和示范的任务,通过过程展示和经验介绍来指导其他教研组和其他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近几年中,我们多人数次在本校及外校举行校本开课和经验交流。其中,在我校的历届教科研大会和在十五中举行的历史校本培训,我们都是作为优秀教研组代表对校本教研进行了全程展示,受到本校和他校教师的高度赞扬和一致肯定。此外,我们的成员也受到热情邀请,多次被邀到其他学校进行开课、讲座和经验介绍。
  
  四、我们的工作成效——成绩与特色并存
  
  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回顾近年来的校本教研活动,我们立足课堂教学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1)请进名师,就地示范。我们组立足于本校教学的实际,把名师请进来,并且就我们所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现场的示范和指导,将相关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重建一种七中教学的实践关系,有效地引领了本土化课堂教学。(2)一个主题,三次课例。虽然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问题,但我们还是本着“最普遍、最真实、最重要、最急需、最有可能解决的问题”的原则来统一本组的课题,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齐心协力解决共同的问题,其余的问题分别作为子课题进行研究。其中,我们也构建了多种课例为载体,有一人同课异构、一人异课同构、多人同课异构等,但作为课例主讲者围绕主题必须上好三次课。(3)分层分步,优化队伍。为了让每一位教师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得到发展,我们根据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般规律,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应型、提高型、骨干型和专家型的校本活动要求,彼此有所侧重,有所区别。
  我们虽然在校本教研中付出了艰辛的汗水,可喜的是,我们同时也收获着丰硕的果实,让我们受益匪浅。(1)校本教研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校本教研活动中,专业引领促使教师的教学理念得以更新,更多的活动机遇促使教师的知名度得以提升,问题研究促使教师的科研技能得以扎实。这一切都在不同的角度共同推动着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使教师在平凡的教学工作中实现生命价值的体验,成就了教师的发展。(2)校本教研促进了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我们的活动始终以学生为本,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采取符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措施优化课堂教学。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学会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而且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丰富了体验。(3)校本教研促进了教研组的不断完善。校本教研是“专家引领、同伴互助、教学反思”三要素的有机结合,让我们在学中教、在互助中发展。我们的每一次活动都是在反复的交流与合作中完成的,这不仅增强了教研组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也优化了教研组的队伍建设和提高了业务水平。(4)校本教研促进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而这一目标的成效如何,教师的发展是关键。校本教研坚持以校为本、以师为本、以生为本,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教学和教研方式的创新,它成就了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从而提升了学校的办学质量,获得家长和社会的认可。
其他文献
一、引言  “同课异构”作为一种教研活动形式,能较直观地展现不同教师的不同教学设计与风格,为探讨教学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已为广大一线教师熟知和接受。但时间一长,教师对这种活动形式缺乏新鲜感,活动的有效度大大降低。因此,传统机制下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形式面临挑战,这就需要创新,以激活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兴趣。  二、“同课异构”中的可变元素  为了保证“同课异构”这一活动形式的经久不衰,就需要
中国古典诗词,特别是唐诗宋词,浸濡着“诗性的智慧”和“生命的体验”,弥漫着“真”与“善”,给人最真切的美的体验,以持久、细腻、真挚之美倾城倾国,感动人类。但我们的古典诗词的阅读教学很难指引着学生深入这座“宝山”,去探骊得珠,去寻美探幽,大多数学生对选修课《唐诗宋词》的感觉是“很敬畏”“很麻木”,甚至敬而远之,干脆不去选修。这真是一种悲哀,教育专家指出:经典诗文离学生的渐行渐远,成为当今中国教育的一
商品上安装着防盗标签,超市的防盗门里安装了检测信号发射器、接收器,形成一个扫描区。如果小偷想混过防盗门,商品上的防盗标签会使扫描信号发生变化,这会被接收器检测到,从而发出“嘟嘟”的警报声。人们在超市结账时,营业员会把商品放到收银台的消磁板上,使防盜标签失效,或者用专门的工具将标签拆下来,所以我们携带正常购买的商品走出超市时,防盗门不会发出声响。  郭旺启摘自《大科技》
我9岁时,母亲没了,父亲只关心他的田地,在他眼里,一日三餐把我喂饱就算完事。没有人对我好,没有人教我眼前的路该怎么走,我就开始和街道上一些痞子混在一起。  我抓蛇放到女生的书包里,用石头砸别人家的玻璃,偷村子里的西瓜……類似的事经常干,如果有人告发,父亲逮到了我,就开始打。我性格很倔,站在那里任由他打,我越是不哭、不逃,他就越打得厉害。  父亲成了我的仇人,我真是恨他。他从不管我的学习,总是让我请
作业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业反馈是实现作业目的的有效手段。现实中教师辛辛苦苦批改的作业发到学生手中后,只有少数自觉性较高的学生会认真地查看教师的批改,多数学生只是翻看分数,略看评语,根本不注重错误所在,也不会主动分析引起错误的原因和寻找正确的解答方法,结果是屡犯同样的错误。学生如能养成在作业反馈中进行自我解释的习惯,并由此掌握自我解释策略的话,不仅能以较少的作业赢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还能改善学习品
夏日炎炎,快乐的暑假到了,热爱旅行的我,又和爸爸妈妈一起出去游玩啦!我最爱的地方莫过于大海了,所以这次我们去了中国最年轻的火山岛——涠洲岛,并在那里度过了一段非常惬意的时光!  我们自驾出发,来到了1400公里之外的广西北海,在北海玩够了,便乘坐巨大的游轮前往涠洲岛。航行在海上的感觉真独特,碧蓝的海水和碧蓝的天空几乎要融在一起,雪白的大船开往远方,很快,海中的岛屿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在绿树成荫
一、轻重之争,直面一个无法绕越的命题  学界关于鲁迅的讨论热闹异常,鲁迅的权威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又受到许多人的竭力保护。论争不会是无中生有的无聊,不会是惹事生非的哄闹,只能说明一个事实:鲁迅之于我们是一个绝对绕不开去的命题。  在纷纷扰扰的争论中,笔者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到底可以找到哪些非读鲁迅不可的理由?或者说鲁迅身上到底有哪些不可替代的价值?在世界文学范围内,就文学技巧而言,比鲁
太阳似乎被摁在后背上,身下的黄沙像是在被爆炒。王翰伏在沙丘上,后悔自己的逞能。昨晚,大将军在帅帐里和将士们喝酒时说,天亮时分,敌军一支不足二百人的小队将打这里经过,由偏将陶腾领五百人伏击消灭。王翰见大将军说得轻松,就请求上战场。大将军竟然同意了,还笑说:“大诗人啊,你能不能破敌无所谓,但回来后至少要给我写一首诗!”  说好天亮,现在都午时了!王翰正想着一定是探马消息有误,正北方突然腾起一股沙尘,继
日前,在学校的语文教师中针对“现代文、诗歌、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你更愿意选择哪一种?”的问题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有90%的教师视现代文教学为畏途,宁愿选择古诗文进行教学。究其原因,笔者认为,现代文与古诗文相比,在选择“教什么”上更困难。现代文虽然明白如话,但面对教学时,如何确定教学内容却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尤其是面对长篇现代文的教学, 选文的复杂性与深刻性在为教学提供契机的同时,更是加重了教学的
写作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四种能力之一。作为课程实践者的教师理应积极实践、不断反思。然而,从各类杂志上的论文、案例到不同层次的公开课、竞技课,阅读的比重远甚于写作。由于写作能力的提高往往是投入巨大、收效甚微,所以教师致力于阅读能力的提高而忽略写作能力的培养已不是个例,此种情况实乃课程之憾。  作文讲评作为写作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更是重视不足。长期以来学生的习作都是教师详批细改,而学生或读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