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改成败,系于教师。课程改革需要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教师的专业化需要校本教研。回顾近几年的教研活动,我们组始终以“为了每一位教师的成长”为目的,在不同的阶段创设不同的活动。2004年之前,我们组不自觉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参加培训、组内研讨、写教后感;自2004年9月起,我们作为校本教研的试点,开始在专家的指导下自觉组织校本教研活动:专业引领、同伴互助、教学反思。如今,我们积极推进和深化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探索富有特色的运作形式,有效地促进了新课程改革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一、我们的队伍建设——“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学校的发展规划要求教师“三年站稳讲台,五年形成风格,十年成为骨干”。为此,我组要求教师具有人格魅力、竞争实力、生命活力。具体地说,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有高尚的品德情操、远大的人生追求、满腔的工作热情、孜孜不倦的研究精神、高超的教学技能和与众不同的创新能力。同时要求教师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个人发展目标,让每位教师都有所追求,有梦可做,力求“在预中立”。与此同时,教研组想方设法采取各种措施,千方百计促进教师的成长。
1.引进名师出高徒
在十多年前,我们已经开始同温州中学进行师徒结对,欲借助其名师的资源优势带动我校年轻教师的成长。特别是在近几年,我们的合作逐渐规范和成熟,并形成一种制度,隆重举行“温中名师在七中行动”的活动。在“一指导一”中,我组非常荣幸能得到名师陈作棉、张余兵、孟瑞鸿的引领,他们分别就我校教师的实际进行现场指导和示范。在此过程中,我们不仅认真学习了他们的先进教学理念、高超的教学艺术,而且更重要的是用心领略了名师的人格魅力。如今,我组教师也茁壮成长:有省级教坛新秀陈晓丹,市优质课获奖者吴娜丽、徐建苏、王海虹、池志乐等。
2.同在组内近朱赤
在引进名师进行专家引领的同时,我们在更多的时间里是加强组内的同伴互助。组内教师大胆开放自己,彼此之间进行专业切磋,协调合作,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成长。每一次的主题课例活动,我们都会集中在一起进行对话和协作。有时围绕主题畅所欲言,提出各自的意见和看法;有时聚集教室观察课堂,检验设计的实效和成果。特别是组内的孙震和阚绍辉两位“老”教师,他俩作为我校“人才引进”的教师代表,在组内充分发挥了传、帮、带的作用,他们用自己的真才实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年轻教师的成长。
3.走出校门迎挑战
“内提素质,外塑形象”,一直是我组建设和发展的目标之一。我们一方面通过专业引领、同伴互助、教学反思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另一方面也抓住机遇促成教师形象和知名度的提升。在近几年中,我们教师积极主动参加了各类评比竞赛和承担公开课任务,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和良好的效果,受到评委与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二、我们的校本建设——制度与文化并重
工作要有制度来保证,校本教研也如此。整体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是长效机制。校本教研交流的是文化,因而更需要超然于制度之上的与教师血肉合而为一的文化累积的护航。校本教研作为一个行动推进的新做法,制度的完善需要一个过程,是随着工作的推进和文化的再造而不断完善。如今,我们已把“主题课例为中心的小课题案例式”活动方式经过提炼形成为教研活动常规,要求所有的成员:(1)明确一个问题,即要有明确的问题意识,把自己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作为课例研讨、教学反思、案例书写和课题研究的主题,贯穿在各项活动中;(2)落实一个过程,即要按照“问题—设计—行动—反思”的程序举行以“课例”为中心的校本开课;(3)写好两个载体,即写好课后的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4)开好三次课例,即课例主讲人以课例为对象至少开好三次主题课例;(5)做好三层课题,即每位教师要相应做好省级、市级、校级课题中的子课题——自己申报的课题。同时,我们也创造了一个和谐、合作、进取的研讨氛围和校本文化。回顾我们的校本建设,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
1.借他山石,攻我之玉
我们的“主题课例为中心的小课题案例式”活动常规细则是参考了其他学校教研制度,并吸取了其中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如借鉴了苍南灵溪一中《基于课例的制度建设》、瓯海实验小学的《专题式教研活动》和温州实验小学的《构筑新型的教研文化建设》等,然后结合本组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
2.继承整合,为我所用
我们围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一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为目标,继承传统教研的优点和科研兴校的成果,对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教研、校内力量与校外力量进行整合,积极开展“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课例分析为载体”的主题教研活动。
3.创新拓展,统整完善
我们的制度是在对原有教研制度进行改造、重组、创新而成的,如借用原先实施的集体备课制度、听课评课制度、教学心得等,并对此做相关的扬弃和创新而成。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我们仍继续吸纳和整合课程改革、教师队伍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使教研制度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4.自下而上,小处细化
在教研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们自己也总结并规范了一些做法,逐渐形成思路并落实到教研组计划中去,如在专业引领中开展精品示范、反思突出典型、同伴扩展到校际等活动。
三、我们的教研实践——教研与科研并举
校本教研是以问题为起点,以行动研究为途径,即以解决自己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为目标来开展和组织教研活动。我们组根据“最普遍、最重要、最急需解决的问题”的原则,先后确定了课堂研究课题——《课堂教学中运用非权力手段的研究》(注:此课题作为市基础教育课题,已经在2004年7月结题)与《探索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设计》。所有教研活动安排都是围绕着有效问题的设计而展开的,使日常教研活动课题化,也使课题教研化。在校本教研中,我们围绕着“专业引领、同伴互助、教学反思”三要素,从不同的层面开展活动,几乎是“周周有活动、人人有任务”。概括地说,我们主要是开展了以下活动。
1.开展主题课例,加强课堂观察
我们采取行动研究的方法对我们教研组确立的问题“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进行设计、行动和反思。在此过程中,我们既进行了相关理论的学习和学科名师的请教,又加强了组内同伴的交流与合作。在课例活动中,通过行动、改进、再行动、再改进的环节,我们完善了课堂教学,并对课堂主题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观察。
2.坚持撰写案例,落实教学反思
在校本教研中,课例作为活动的载体,记录着理论与实践的对话,也记载着我们进步的行程。我们坚持课课有反思,并力求时时有进步。作为课例主讲人,每学期完成三次课例的撰写,形成系列主题案例;作为课例同伴,也都完成两篇案例,丰富主题研究;作为课例主持人,最后完成校本课例总结。
3.深化课题研究,服务课堂教学
我们本着“课题来源于教学又服务于教学”的原则,研究“最真实、最重要、最有可能解决”的问题。这样,在研究教研组共同的课题之外,几乎人人都有自己的课题。这样,一方面提高了每一位教师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也改进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效地推进了教改的进程。
4.主动承担任务,促进点面结合
作为校本教研的试点教研组,我们对校本教研的认识和实践都是走在其他组的前列。随着校本教研的全面推进和深入开展,我们又义不容辞地承担推广和示范的任务,通过过程展示和经验介绍来指导其他教研组和其他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近几年中,我们多人数次在本校及外校举行校本开课和经验交流。其中,在我校的历届教科研大会和在十五中举行的历史校本培训,我们都是作为优秀教研组代表对校本教研进行了全程展示,受到本校和他校教师的高度赞扬和一致肯定。此外,我们的成员也受到热情邀请,多次被邀到其他学校进行开课、讲座和经验介绍。
四、我们的工作成效——成绩与特色并存
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回顾近年来的校本教研活动,我们立足课堂教学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1)请进名师,就地示范。我们组立足于本校教学的实际,把名师请进来,并且就我们所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现场的示范和指导,将相关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重建一种七中教学的实践关系,有效地引领了本土化课堂教学。(2)一个主题,三次课例。虽然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问题,但我们还是本着“最普遍、最真实、最重要、最急需、最有可能解决的问题”的原则来统一本组的课题,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齐心协力解决共同的问题,其余的问题分别作为子课题进行研究。其中,我们也构建了多种课例为载体,有一人同课异构、一人异课同构、多人同课异构等,但作为课例主讲者围绕主题必须上好三次课。(3)分层分步,优化队伍。为了让每一位教师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得到发展,我们根据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般规律,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应型、提高型、骨干型和专家型的校本活动要求,彼此有所侧重,有所区别。
我们虽然在校本教研中付出了艰辛的汗水,可喜的是,我们同时也收获着丰硕的果实,让我们受益匪浅。(1)校本教研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校本教研活动中,专业引领促使教师的教学理念得以更新,更多的活动机遇促使教师的知名度得以提升,问题研究促使教师的科研技能得以扎实。这一切都在不同的角度共同推动着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使教师在平凡的教学工作中实现生命价值的体验,成就了教师的发展。(2)校本教研促进了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我们的活动始终以学生为本,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采取符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措施优化课堂教学。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学会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而且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丰富了体验。(3)校本教研促进了教研组的不断完善。校本教研是“专家引领、同伴互助、教学反思”三要素的有机结合,让我们在学中教、在互助中发展。我们的每一次活动都是在反复的交流与合作中完成的,这不仅增强了教研组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也优化了教研组的队伍建设和提高了业务水平。(4)校本教研促进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而这一目标的成效如何,教师的发展是关键。校本教研坚持以校为本、以师为本、以生为本,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教学和教研方式的创新,它成就了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从而提升了学校的办学质量,获得家长和社会的认可。
一、我们的队伍建设——“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学校的发展规划要求教师“三年站稳讲台,五年形成风格,十年成为骨干”。为此,我组要求教师具有人格魅力、竞争实力、生命活力。具体地说,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有高尚的品德情操、远大的人生追求、满腔的工作热情、孜孜不倦的研究精神、高超的教学技能和与众不同的创新能力。同时要求教师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个人发展目标,让每位教师都有所追求,有梦可做,力求“在预中立”。与此同时,教研组想方设法采取各种措施,千方百计促进教师的成长。
1.引进名师出高徒
在十多年前,我们已经开始同温州中学进行师徒结对,欲借助其名师的资源优势带动我校年轻教师的成长。特别是在近几年,我们的合作逐渐规范和成熟,并形成一种制度,隆重举行“温中名师在七中行动”的活动。在“一指导一”中,我组非常荣幸能得到名师陈作棉、张余兵、孟瑞鸿的引领,他们分别就我校教师的实际进行现场指导和示范。在此过程中,我们不仅认真学习了他们的先进教学理念、高超的教学艺术,而且更重要的是用心领略了名师的人格魅力。如今,我组教师也茁壮成长:有省级教坛新秀陈晓丹,市优质课获奖者吴娜丽、徐建苏、王海虹、池志乐等。
2.同在组内近朱赤
在引进名师进行专家引领的同时,我们在更多的时间里是加强组内的同伴互助。组内教师大胆开放自己,彼此之间进行专业切磋,协调合作,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成长。每一次的主题课例活动,我们都会集中在一起进行对话和协作。有时围绕主题畅所欲言,提出各自的意见和看法;有时聚集教室观察课堂,检验设计的实效和成果。特别是组内的孙震和阚绍辉两位“老”教师,他俩作为我校“人才引进”的教师代表,在组内充分发挥了传、帮、带的作用,他们用自己的真才实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年轻教师的成长。
3.走出校门迎挑战
“内提素质,外塑形象”,一直是我组建设和发展的目标之一。我们一方面通过专业引领、同伴互助、教学反思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另一方面也抓住机遇促成教师形象和知名度的提升。在近几年中,我们教师积极主动参加了各类评比竞赛和承担公开课任务,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和良好的效果,受到评委与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二、我们的校本建设——制度与文化并重
工作要有制度来保证,校本教研也如此。整体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是长效机制。校本教研交流的是文化,因而更需要超然于制度之上的与教师血肉合而为一的文化累积的护航。校本教研作为一个行动推进的新做法,制度的完善需要一个过程,是随着工作的推进和文化的再造而不断完善。如今,我们已把“主题课例为中心的小课题案例式”活动方式经过提炼形成为教研活动常规,要求所有的成员:(1)明确一个问题,即要有明确的问题意识,把自己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作为课例研讨、教学反思、案例书写和课题研究的主题,贯穿在各项活动中;(2)落实一个过程,即要按照“问题—设计—行动—反思”的程序举行以“课例”为中心的校本开课;(3)写好两个载体,即写好课后的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4)开好三次课例,即课例主讲人以课例为对象至少开好三次主题课例;(5)做好三层课题,即每位教师要相应做好省级、市级、校级课题中的子课题——自己申报的课题。同时,我们也创造了一个和谐、合作、进取的研讨氛围和校本文化。回顾我们的校本建设,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
1.借他山石,攻我之玉
我们的“主题课例为中心的小课题案例式”活动常规细则是参考了其他学校教研制度,并吸取了其中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如借鉴了苍南灵溪一中《基于课例的制度建设》、瓯海实验小学的《专题式教研活动》和温州实验小学的《构筑新型的教研文化建设》等,然后结合本组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
2.继承整合,为我所用
我们围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一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为目标,继承传统教研的优点和科研兴校的成果,对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教研、校内力量与校外力量进行整合,积极开展“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课例分析为载体”的主题教研活动。
3.创新拓展,统整完善
我们的制度是在对原有教研制度进行改造、重组、创新而成的,如借用原先实施的集体备课制度、听课评课制度、教学心得等,并对此做相关的扬弃和创新而成。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我们仍继续吸纳和整合课程改革、教师队伍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使教研制度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4.自下而上,小处细化
在教研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们自己也总结并规范了一些做法,逐渐形成思路并落实到教研组计划中去,如在专业引领中开展精品示范、反思突出典型、同伴扩展到校际等活动。
三、我们的教研实践——教研与科研并举
校本教研是以问题为起点,以行动研究为途径,即以解决自己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为目标来开展和组织教研活动。我们组根据“最普遍、最重要、最急需解决的问题”的原则,先后确定了课堂研究课题——《课堂教学中运用非权力手段的研究》(注:此课题作为市基础教育课题,已经在2004年7月结题)与《探索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设计》。所有教研活动安排都是围绕着有效问题的设计而展开的,使日常教研活动课题化,也使课题教研化。在校本教研中,我们围绕着“专业引领、同伴互助、教学反思”三要素,从不同的层面开展活动,几乎是“周周有活动、人人有任务”。概括地说,我们主要是开展了以下活动。
1.开展主题课例,加强课堂观察
我们采取行动研究的方法对我们教研组确立的问题“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进行设计、行动和反思。在此过程中,我们既进行了相关理论的学习和学科名师的请教,又加强了组内同伴的交流与合作。在课例活动中,通过行动、改进、再行动、再改进的环节,我们完善了课堂教学,并对课堂主题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观察。
2.坚持撰写案例,落实教学反思
在校本教研中,课例作为活动的载体,记录着理论与实践的对话,也记载着我们进步的行程。我们坚持课课有反思,并力求时时有进步。作为课例主讲人,每学期完成三次课例的撰写,形成系列主题案例;作为课例同伴,也都完成两篇案例,丰富主题研究;作为课例主持人,最后完成校本课例总结。
3.深化课题研究,服务课堂教学
我们本着“课题来源于教学又服务于教学”的原则,研究“最真实、最重要、最有可能解决”的问题。这样,在研究教研组共同的课题之外,几乎人人都有自己的课题。这样,一方面提高了每一位教师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也改进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效地推进了教改的进程。
4.主动承担任务,促进点面结合
作为校本教研的试点教研组,我们对校本教研的认识和实践都是走在其他组的前列。随着校本教研的全面推进和深入开展,我们又义不容辞地承担推广和示范的任务,通过过程展示和经验介绍来指导其他教研组和其他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近几年中,我们多人数次在本校及外校举行校本开课和经验交流。其中,在我校的历届教科研大会和在十五中举行的历史校本培训,我们都是作为优秀教研组代表对校本教研进行了全程展示,受到本校和他校教师的高度赞扬和一致肯定。此外,我们的成员也受到热情邀请,多次被邀到其他学校进行开课、讲座和经验介绍。
四、我们的工作成效——成绩与特色并存
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回顾近年来的校本教研活动,我们立足课堂教学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1)请进名师,就地示范。我们组立足于本校教学的实际,把名师请进来,并且就我们所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现场的示范和指导,将相关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重建一种七中教学的实践关系,有效地引领了本土化课堂教学。(2)一个主题,三次课例。虽然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问题,但我们还是本着“最普遍、最真实、最重要、最急需、最有可能解决的问题”的原则来统一本组的课题,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齐心协力解决共同的问题,其余的问题分别作为子课题进行研究。其中,我们也构建了多种课例为载体,有一人同课异构、一人异课同构、多人同课异构等,但作为课例主讲者围绕主题必须上好三次课。(3)分层分步,优化队伍。为了让每一位教师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得到发展,我们根据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般规律,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应型、提高型、骨干型和专家型的校本活动要求,彼此有所侧重,有所区别。
我们虽然在校本教研中付出了艰辛的汗水,可喜的是,我们同时也收获着丰硕的果实,让我们受益匪浅。(1)校本教研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校本教研活动中,专业引领促使教师的教学理念得以更新,更多的活动机遇促使教师的知名度得以提升,问题研究促使教师的科研技能得以扎实。这一切都在不同的角度共同推动着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使教师在平凡的教学工作中实现生命价值的体验,成就了教师的发展。(2)校本教研促进了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我们的活动始终以学生为本,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采取符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措施优化课堂教学。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学会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而且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丰富了体验。(3)校本教研促进了教研组的不断完善。校本教研是“专家引领、同伴互助、教学反思”三要素的有机结合,让我们在学中教、在互助中发展。我们的每一次活动都是在反复的交流与合作中完成的,这不仅增强了教研组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也优化了教研组的队伍建设和提高了业务水平。(4)校本教研促进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而这一目标的成效如何,教师的发展是关键。校本教研坚持以校为本、以师为本、以生为本,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教学和教研方式的创新,它成就了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从而提升了学校的办学质量,获得家长和社会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