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麦子的记忆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fire60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麦子家族族群兴旺,亲属众多,有大麦、小麦、燕麦、荞麦等,是庄稼里的望族。一粒粒籽实,比汗珠儿大不了多少,却是土地根脉的延伸,是庄稼人的命根子。
  秋风眯着眼睛,吹醒了麦种,吹酥了深秋里的每一块土地。庄稼人对节气的把握,可以精准到每一缕风、每一片云彩,甚至每一片落叶。霜降前后,天朗气清。东方刚露出一片鱼肚白,路旁的草木还挂满露珠,瓦蓝瓦蓝的天空云卷云舒。此时是播种小麦的最佳时机。
  老汉把手伸进种袋里,感知麦种的心跳和体温的细微变化。然后,老汉匆匆扛起一袋麦种,到了田里,将麦种倒进笆斗,随着臂膀一挥,一把把麦种在他胸前忽闪起伏,呈现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蓝天白云下,褐色的籽实,宛如脸颊上轻轻滑落的汗珠儿,粒粒皆辛苦,被拋撒在前方不远处。每一粒籽实都承载着庄稼人美好的希望,眉开眼笑地落在田间。长满老茧的手终于撒完了一片麦地,老汉蹲在田上,掏出烟卷点燃,慢悠悠地吸着,痴情地望着田里。他的内心深处,泥土里每一粒籽实都是一座粮仓。他的脑海里翻腾着杏黄的麦浪,隐隐约约传来布谷鸟欢快的鸣叫,一派丰收景象。
  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黑黝黝的泥土里,贮存着麦子的温情。它的根须拼命地向着泥土深处扎根,好让弱不禁风的幼苗能够抵御寒冬的摧残。半月后,初冬的寒风里,麦苗钻出地面,寂寥的麦田欢腾起来,此起彼伏。一地麦绿,伏在田地里。
  “瑞雪兆丰年”,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为青青的麦苗盖上一床厚厚的棉被,也仿佛盖在了庄稼人的身上,盖在了庄稼人的心头。
  春天来了。麦田绿涛阵阵,麦浪滚滚。布谷鸟的叫声里,金黄色沉甸甸的麦穗压弯了麦秸,庄稼人笑弯了腰。丰收正在走来!麦田,是大地的希望,是庄稼人永远的希望。
  四季轮回,这是一粒麦子的记忆,也是代代庄稼人的守望。
  教师点评
  作者立意新颖,以一粒麦子的视角,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麦子的生长史。作者对不同时节麦子的成长进行描写,详略得当,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麦子的一生。文章语言精练,说明、叙事、描写、抒情、议论融为一体,遣词造句别具特色,是一篇精致的小品文。(何伟)
其他文献
近年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文学越来越多地走进公众视野。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超4亿。网络文学为人们提供了另一种阅读方式。在网络文学普及以前,国人的年平均阅读量只有可怜的4本,远低于邻近的日本、韩国等国。网络文学出现后,国人人均阅读量得到了提升。  但是,综览网络文学作品,我发现优质作品很少,大部分作品受众群体只限于所谓“圈内人”,能在各大文学奖上获奖的作品更是寥寥无几,
思辨,作为一种求真的思维品质,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学的推崇。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让他们的文字具有逻辑的力量、理性的光辉?下面我将通过一道作文题,具体阐述思辨性作文的四个升格之道。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尼采说:“所谓高贵的灵魂,即对自己怀有敬畏之心。”  这句话给了你哪些启发和思考?让你产生了哪些联想?请你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好角
我们阅读名家作品,不仅能从中汲取思想的养料,加深对人生的理解,还能以其为写作的标杆,补己之短。从名家作品中积累写作素材,借鉴写作技巧,可以让我们的写作技艺不断攀升。  读名家作品时,我们要对以下几个方面多加关注,并用心揣摩,学习借鉴。借鉴点一捕捉瞬间,工笔描摹  有道是“文章最忌随人后”,名家们不写“复制”的文章。即便是同样的题材,他们也会比常人写得新鲜有趣的奥秘就在于,他们具有极强的捕捉瞬间画面
文明,是历史沉淀下来的,有益于增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适应和认知、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以及公序良俗的总和。  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对客观世界感性上的知识与经验的升华。  这是文明与文化被普遍接受的定义。  根据定义,我们发现文明和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现代社会,人们似乎失去了读诗、写诗的能力。人们沉浸于日常事务或是娱乐中,却忘记了“诗意”是什么。对此,有人表示痛惜,有人视作理所当然,有人努力寻找诗歌。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写作指导  一精准审题  阅读这则材料,
古代“高考”也封卷  现在高考有严格的弥封制度,每场考试结束便弥封答题卡,以防出现人为舞弊现象。实际上,这种弥封制度在古代“高考”时就已经有了。  考卷弥封制度始于宋。据《宋史·选举志》记载,宋太宗淳化年间,为“革考官窝私之弊”,采用监丞陈靖的建议,推行“糊名考校”法。即在试卷上糊住考生姓名、籍贯,确定所录取的试卷后才拆开。不过在古时封建官场腐败的情况下,即便实行考卷弥封制度,还是有不法考官凭借辨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只追求物质享受,而对精神追求不以为意,然而,物质享受真的比精神追求重要吗?水仙花永远抵不过面包吗?  梭罗从哈佛大学毕业后,抛弃了安逸舒适的都市生活,选择隐居瓦尔登湖。荡舟在那烟波渺渺、波光粼粼的湖面,他与自然融为一体,像是在做一个缥缈的梦。木屋虽简陋,生活虽清苦,他的精神世界却充盈富足,巨作《瓦尔登湖》横空出世。时光流转,当后人從那儿走过,仿佛还能听见梭罗回归自然的脚步声。梭罗
亲爱的观众朋友们:  大家好!  欢迎收看《中华地名》节目。我是节目主持人小七。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地名也各具特色。细细品来,别有韵味。在今天的节目中,我将带大家走近我国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敦煌。  《汉书·地理志》中道:“敦,大也;煌,盛也。”你听,无际的黄沙中驼铃声悠悠回荡;你看,热闹的集市上各国商人来往穿梭;你闻,干燥的空气里充斥着军事重镇的紧张气氛。这是历史上的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锁
我和我的太太刚认识的时候,她问过我一个问题:“一个人如果想自杀该怎么办?”   我回答:“先要弄清楚他为什么想自杀?”   她说:“因为女朋友要离开他嫁给别人!”   我能感受到这个男孩儿,爱得很深,否则不会伤心到想要离开人世——我只能称他为男孩儿,因为男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要面对的第一个人生考验便是过情关。   爱上一个人很容易,但要留住一个人很难。每个人的审美与喜好都不尽相同,你爱的人不
记叙文的构思不可俗气平庸,一旦落入俗套,往往便会平白无趣。读之一马平川,视之面目可憎,味之如同嚼蜡。那么,对那些困于书山题海、脱离实际生活、欠缺灵感来源的高中生而言,怎样才能写出有内容、有趣味、有思想的记叙文呢?有语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孔明借得东风,方成就其赤壁千秋功业。我们倘若也能借取“东风”,为自己的文章补妆添容,写作定能提升层次,有所突破。  下面,且和大家谈谈记叙文构思之“五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