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性安氏II类1分类错牙合的拔牙矫治

来源 :中国美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dianwangx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通过X线头影测量探讨方丝弓技术拔牙矫治恒牙期骨性安氏II类1分类错牙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名前牙深覆盖达到8~11mm且ANB平均为7.4°伴Ⅲ°深覆牙合的恒牙期患者,采用方丝弓技术进行矫治,均拔除4个第一双尖牙,并对所有患者正畸治疗前后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10例患者治疗后覆盖、覆牙合均达到正常, NA-PA平均减少4.4°,ANB减小2.3°,SNA减小1.9°。下颌Spee氏曲线与上颌补偿曲线明显整平。结论:应用方丝弓矫治技术拔牙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矫治恒牙期骨性安氏II类1分类错牙合,其改善的关键在于上切牙内收前深覆牙合的矫治。
  [关键词]骨性安氏II类1分类;深覆牙合;方丝弓技术
  [中图分类号]R78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07)11-1554-03
  
  Extraction treatment of skeletal Class II division I malocclusion
  MA Yu-xia,GUO Wei,LIU Ya-jun
  (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Navy General Hospital,Beijing 100037,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Edgewise technique with extraction treatmentin skeletal Class II division I malocclusion of permanent dentition. MethodsTen skeletal Class II division I malocclusion patients in permanent dentition with ANB 7.4° and overjet 8-11mm were treated by Edgewise technique with extract 4 first bicuspids, cephalometric measurem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done. ResultsAfter treatment, overjet and overbite of all patients were corrected to normal range.SNA,ANB,UI-NA,NA-PA were reduced by 1.9°(P<0.05),2.3°(P<0.01),3.3mm(P<0.01),4.4°(P<0.05)respectively,Conclusion Skeletal Class II division I malocclusion in permanent dentition can be treated successfully by Edgewise technique with extraction 4 bicuspids
  Key words:skeletal classII1 division malocclusion;edgewise technique;extraction treatment;deep overbite
  
  骨性安氏II类1分类是一种常见的严重错牙合畸形,成因复杂,伴随上下颌骨、牙列关系的异常,往往影响患者容貌及心理健康。随着人们对容貌的日益重视以及对手术的畏惧心理,越来越多的该类患者寻求采用正畸的方法进行矫治,其矫治方法也得到广泛深入的探讨[1-5]。不过有学者尖锐地指出,“在正畸美学研究中,只注重牙列的矫正和咬合关系的调整,但怎样通过正畸治疗手段改善容貌等,则很少涉及”[6]。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在正畸治疗中,面部美观与咬合是同样重要的治疗目标[7]。我们在临床实践中,遇到许多不愿意做手术的骨性安氏II类1分类患者,他们对容貌的改善比一般的错牙合患者有更高的期待,正畸治疗在改善他们牙列的同时,对他们的容貌能有多大的影响呢?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尝试采用拔牙治疗的正畸方法来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愿望,获得了咬合关系及容貌均较满意的疗效,现分析报道如下,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材料和方法
  
  1.1临床病例:选择10例(男性2例,女性8例)恒牙期前牙III°深覆盖、覆牙合患者,年龄11~15岁,平均12.5岁。前牙覆盖范围8~11mm,平均覆盖为9.3mm,ANB治疗前平均为7.4°,前牙覆牙合均为Ⅲ°,磨牙及尖牙关系为远中关系,上下牙列拥挤I°~II°。所有样本前牙均无多生牙及先天性缺失牙。
  1.2矫治方法:拔除4个第一双尖牙后,常规戴用方丝弓矫治器。首先用圆形Ni-Ti摇椅弓排齐并整平牙列,然后上颌尽早换用不锈钢圆丝,在TIE-BACK后颌内用链状皮圈微力牵上尖牙向远中至尖牙关系达到中性。同时下颌继续通过弓丝整平下牙列,若覆牙合打开不理想,可酌情戴用平面导板1~2个月以求解除深覆牙合。当深覆牙合得到彻底改善后,适当地进行颌间II类牵引,调整磨牙关系。在尖牙磨牙关系均正常后,滑动法或闭合曲法关闭间隙。在矫治全程根据差动力原理合理使用颌内颌间牵引。
  平面导板的制作:粘着方丝弓矫治器并解除尖牙远中关系后取印模灌注石膏模型,上前牙舌侧平面导板通过跨越上前牙的不锈钢丝与0.8mm的不锈钢唇弓相连,唇弓通过上磨牙带环的口外弓颊面管将平导固位。(如图1)
  


  1.3研究方法:所有病例治疗前后均取有研究记存牙合模型、面牙合像及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X线头影测量由笔者在同一时间内完成。切牙及磨牙近远中向变化的测量采用Ptm-FH坐标分析法,即以Ptm点向FH平面作垂线,此垂线为PtmP,然后测量上下切牙及上下第一恒磨牙到PtmP线的距离。此测量项目包括:①UI-PtmP:上中切牙切缘到PtmP线的距离;②LI-PtmP:下中切牙切緣到PtmP线的距离;③UM-PtmP:上颌第一恒磨牙牙冠近中点到PtmP线的距离;④LM-PtmP:下颌第一恒磨牙牙冠近中点到PtmP线的距离。切牙及磨牙垂直向的变化测量项目包括:⑤LI-MP:下中切牙切缘到下颌平面的距离;⑥LM-MP:上下第一磨牙咬合中点到下颌平面的距离;⑦UI-FH:上中切牙切缘到眼耳平面的距离;⑧UM-FH:上下第一磨牙咬合中点到眼耳平面的距离;⑨LI-LM/MP:相对于下颌平面下颌切牙磨牙高度差;⑩UI-UM/FH:相对于眼耳平面上颌切牙磨牙高度差。测量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临床结果:10个病例的矫治全程为17~32个月,平均疗程19个月。10例患者矫治结束后,对其牙合模型进行测量,覆盖、覆牙合达到正常,磨牙关系获得中性,侧貌得以改善,患者对矫治效果满意。
  1.2 X线头影测量结果:从表1中我们看到:治疗后上切牙相对于PtmP线内收6.9mm(P<0.01),相对于NA平面内收3.3mm(P<0.01),相对于SN平面角度减少12.6°(P<0.05)。下切牙治疗后相对于PtmP线内收2.6mm(P<0.05),相对于NB平面及MP平面测量均值虽有减小,但无统计学意义,上下中切牙角增加12.3°(P<0.05)。下磨牙相对于PtmP线前移3mm(P<0.05),上磨牙相对于PtmP线前移1.4mm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SNA减小1.9°(P<0.05),ANB减小2.3°(P<0.01),SNB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变化,颌凸角减少4.4°(P<0.05)。治疗前后下颌平面角MP-SN基本上维持不变,面角NP-FH虽有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
  在垂直向上,相对于下颌平面,治疗后下切牙压低2.7mm(P<0.01),下磨牙伸长1.7mm(P<0.01),下颌切牙磨牙高度差减小4.5mm(P<0.01);相对于眼耳平面,治疗后上切牙平均压低1.2mm以及上磨牙伸长1mm,均无统计学意义,但上颌切牙磨牙高度差减小2.2mm(P<0.01),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ANS-Me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变化。(见表1)
  
  3典型病例
  
  某女,12岁。于2001年10月因开唇露齿就诊。临床检查:严重开唇露齿,上颌前突,下唇位于上下前牙间。一侧磨牙关系为远中关系,一侧因双尖牙阻生成假性中性,两侧尖牙为远中关系,覆盖III°为10mm,覆牙合Ⅲ°,下前牙咬至上前牙舌侧牙龈,上下牙列轻度拥挤。Bolton指数:前牙比为73%。头影测量显示:SNA 89.5°,SNB 81°,ANB 8.5°,⊥-SN 122°,Τ-MP 103°,⊥-Τ 105°,MP-SN 31°,NP-FH 84°,NA-PA 21.5°,⊥-NA 5mm,Τ-NB 6mm,FMIA 51°。临床诊断:安氏Ⅱ1类,骨型Ⅱ类,病因机制:上颌前突下颌正常。治疗设计拔除4个第一双尖牙,采用标准方丝弓矫治技术,遵循差动力原理,不采用常规的强支抗。经22个月的治疗达个别正常牙合,应患者要求结束治疗。治疗后头影测量显示:SNA 85°,SNB 81°,ANB 5°,⊥-SN 92.5°,Τ-MP 94°,⊥-Τ136°,MP-SN 30°,NP-FH 83°,NA-PA 11°,⊥-NA 0mm,Τ-NB 5mm,FMIA 60°。(如图2~14)
  
  4讨论
  
  4.1深覆牙合的解除是骨性安氏II类1分类错牙合成功矫治的重要因素:骨性安氏II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往往更加关心其治疗后容貌突度的改善,因此正畸医师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治疗中后牙支抗的丧失,这就使得许多医师在治疗此类病例时,把注意力集中在各种加强支抗附件的使用上,但是如果深覆牙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除,其疗效仍不能令人满意。笔者在治疗此类病例的长期临床实践中认识到:在牵上尖牙向后的时候,注意各种加强支抗方法的合理应用,而当尖牙获得中性关系后解除深覆牙合则是治疗工作的重中之重,否则为了关闭余留间隙会丧失后牙支抗或造成前牙闭锁,难以获得良好而稳定的面部美观与咬合的矫治效果。
  


  深覆牙合的矫治有很多方法,后倾曲、摇椅弓、Ricketts多用唇弓、Burston片断弓技术都是比较经典的方法,还有使用头帽J钩及固定平面导板的临床探索。本研究由于患者均为前牙III°深覆盖、深覆牙合,而且拔除了4个第一双尖牙,常规方法并不能完全达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大多加用了以口外弓颊面管为固位装置的活动平导,通常戴用1个月左右即可获得良好效果,为内收前牙时减小支抗丧失做好准备,而且戴用期间本身就起到了增强支抗的作用。
  4.2平面导板作用的浅析:众所周知,平面导板解除深覆牙合的机理是压低下前牙并为升高后牙提供条件,因此对于高角病例慎用,以免造成下颌的顺时针旋转。在本研究病例范围,下前牙治疗后平均压低2.7mm(P<0.01),这符合平面导板的作用机理;但是上磨牙在治疗前后没有统计學意义的伸长,下磨牙却伸长1.7mm(P<0.01)。磨牙垂直高度出现了不同的变化,这种现象与我们通常对平导的认识不完全一致,出现这种现象可能与治疗中戴用平导时间不长有关,还可能与颌间II类牵引有着密切的关系,平面导板在其中所能起到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在治疗后虽然下磨牙伸长1.7mm(P<0.01),但是MP-SN治疗前后均值没有统计学意义的变化,没有出现下颌的不良旋转,究其原因,应与下磨牙前移3.0mm(P<0.05)有关。由于拔除了4个第一双尖牙,使得下磨牙的前移成为可能与必须,这不仅有利于磨牙关系的调整,而且不同程度地化解了高角病例在解除深覆牙合时可能出现的不良旋转。
  4.3侧貌的改变与颌骨硬组织的变化:10例患者治疗后侧貌有了很大改善,从头影测量结果可以看出:主要是上齿槽座点A有了变化。治疗后SNA减小1.9°(P<0.05),ANB减小2.3° (P<0.01),SNB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变化;颌凸角NA-PA减少4.4°(P<0.05),面角NP-FH虽有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都说明A点治疗后有内收的改变;而前下面高、下颌平面角及下齿槽座点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这些统计结果提示我们:患者侧貌的改善源于ANB的减少,而ANB减少是由于上前牙内收所引起的A点后移。
  
  [参考文献]
  [1]傅民魁.安氏II类错牙合治疗的进展与探讨[J].口腔正畸学,2001,8:4-5.
  [2]林久祥.现代口腔正畸学[M],2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343-391.
  [3]马育霞.方丝弓技术矫治前牙重度深覆盖临床病例报告[J].口腔正畸学,2005,12:169.
  [4]徐芸主译:口腔正畸学--现代原理与技术[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6:307-314.
  [5]张卫兵,王 林.安氏II类1分类III度深覆盖错牙合的非拔牙矫治[J].口腔正畸学,2005,12:6-8.
  [6]张宁宁,潘可风,孙少宣.对我国牙科审美学的几点反思[J].中国美容医学,2000,9(1):58.
  [7]蔡 斌,李国永,廖贵清,等.安氏错牙合软组织面型对正畸临床的指导意义[J].中国美容医学,2004,13(6):718-720.
  
  [收稿日期]2007-08-10[修回日期]2007-11-1
  编辑/何志斌
其他文献
皮肤疾病发病率较高,特别是护肤品密切相关的疾病。例如痤疮、面部敏感皮肤、激素依赖皮炎、口周皮炎、酒渣鼻、黄褐斑等均较常见。这些疾病几乎都无一例外的面临临床使用外用药物的现状,在此前提下,如何选择护肤品、如何协调好护肤品和外用药物同时使用的情况,均是护肤品咨询中必须用心解决的问题。  皮肤疾病就诊的患者,均面临护肤品和外用药物同时使用的问题。患者在就诊之后也最可能问道,“用这些外用药物,那么我的护肤
期刊
痤疮是影响美容的常见皮肤科疾病,为了找痤疮的综合有效的治疗方法。我科联合应用磨砂美容仪、美妍超音皮肤美容仪以及多功能电离子治疗机,对痤疮进行综合治疗,有效率达100%。现将100例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100例(女70例,男30例),年龄14~43岁。其中I度30例(30%),II度45例(45%),III度20例(20%),IV度5例(5%)。I度(轻度)
期刊
泪腺脱垂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但常被认为是肿眼泡及上睑皮肤松弛而被忽视。表现为双上睑外侧部臃肿,皮肤萎缩松弛变薄而红,可见扩张的毛细血管和色素沉着,皮肤松垂遮蔽外眼角,晨起和疲劳时上睑臃肿加重并有沉重感,多发生于青年女性,给人以不精神没睡醒的感觉,因影响容貌而前来就诊。自2000年1月~2007年12月,在我科共收治泪腺脱垂患者38例, 获得满意效果。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38例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持续静压力(continuously compressive pressure,CCP)对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cells,HPDLs)核因子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 B ligand,RANKL)分泌活性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在正畸性骨改建中的作用机制。
期刊
笔者使用CHR-Ⅳ型复合射频除皱嫩肤仪去除面部皱纹、改善面部皮肤表浅色素沉着等起到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150例,年龄20~63岁,其中男性20例,女性130例,面部皱纹106例(其中鱼尾纹49例,前额纹18例,鼻唇褶16例,嘴周及两颊部皱纹23例)老年斑12例,黄褐斑32例。  1.2 操作方法  1.2.1患者平卧,包好头巾,将负极板贴于患者
期刊
1皮肤磨削发展简史[1]   皮肤磨削术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技术,可以说与皮肤科学同步诞生。1930年德国皮肤病学家Kromayer首次在他的专著 《Cosmetic Treatment of Skin Complaints》中系统描述了皮肤磨削的方法,并证实磨削深度不穿透真皮网状层就不会遗留瘢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整形外科医师艾沃森(lverson)报告了使用砂纸去除文身和痤疮瘢痕。1953年,
期刊
[摘要]目的:总结和探讨该方法治疗内眦赘皮的临床疗效。方法:“L”型的切口,新的内眦点的建立,内眦韧带的完全松解,及下  睑缘切口延长修剪三角瓣。结果:本组35例随访3个月~1年未见明显的瘢痕形成,泪阜显露适中,重睑线流畅。结论:该方法简单易行适合大部分内眦赘皮,术后瘢痕不明显为大部分顾客所接受。  [关键词]“L”形下睑延长切口;内眦赘皮  [中图分类号]R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乳头内陷系乳头和乳晕平滑肌发育异常所致,乳头下缺乏支撑也是内陷的原因。乳头内陷不仅影响哺乳和乳头的清洁,还常导致反复感染、湿疹、异味等。其次还影响女性的整体外形和美观,给患者心理上造成一定的压力。乳头内陷发生很少,临床上多为先天性畸形,其发生率为2%,一般为双侧,也有单侧发生的。我科从2005~2008年对乳头内陷典型的患者尝试做手术改良,收到良好的效果。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本
期刊
临床上我们观察了16例疣状痣,口服阿维A,联合外用5% 氟尿嘧啶注射液(5-FU)、卤米松乳膏、0.1%他扎罗汀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16例患者均为2003年5月~2008年4月本院门诊疣状痣患者,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4~34岁,平均14.6岁;病程2个月~16年;患者就诊时均表现为褐色丘疹、角化过度、疣状增生、表面干燥、境界清楚。发生在头
期刊
刘 玲1综述 陈敏亮2审校    瘢痕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细胞因子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目前认为转化生长因子β1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与病理性瘢痕的发生发展关系非常密切[1],可以趋化炎性细胞及组织修复细胞向创面聚集,诱导强烈的单核细胞炎症反应、新生血管形成和促进成纤维细胞发生趋化性迁移、增生和合成细胞外基质(extr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