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射频(B-RF)去除面部皱纹150例疗效观察

来源 :中国美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an461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使用CHR-Ⅳ型复合射频除皱嫩肤仪去除面部皱纹、改善面部皮肤表浅色素沉着等起到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150例,年龄20~63岁,其中男性20例,女性130例,面部皱纹106例(其中鱼尾纹49例,前额纹18例,鼻唇褶16例,嘴周及两颊部皱纹23例)老年斑12例,黄褐斑32例。
  1.2 操作方法
  1.2.1患者平卧,包好头巾,将负极板贴于患者肩胛部,藕合剂涂擦患处,将仪器的功率调到“30~45”(按面版上的箭头指示可以增大或减少)。治疗头、面部、前额选用直径2.5~3.5cm的圆形探头。鼻唇部、下眼睑部选用直径2~3cm的圆形或长方形探头。功率调至40~45(以患者所能承受的最高温度为标准)。
  1.2.2每次治疗前首先在治疗部位涂好藕合剂,平整地放好治疗探头后再踏开关。头面部分4~6个部位治疗10~15min,每天1次或两天1次连续7~8次,20天后可以看到明显的效果,细小皱纹消失,较浅色素斑消失,皮肤显得白、嫩、富有弹性、丰满,以后每一个月定期治疗一次即可维持良好的效果。
  1.2.3注意事项:①负极板必须完好、平整贴于患者背部,以防接触不良,影响效果。操作过程中,因个体差异,应保持与患者交流,过冷疗效差,过热以防灼伤,注意调整温度;②操作中探头必须紧贴皮肤,治疗后面部的皮肤温度增高,皮肤弹性增强,饱满朝红(0.5h可消失)细小皱纹消失。在断电前,切忌提起或腾空,避免点状接触,一定要断开电源(松开脚踏开关),方可提离探头;③额部比面部的感觉要敏感,因此必要时将功率下调3~5,以患者承受力为度;④如果探头小,电流密度集中,功率相对应减小,探头大,电流密度相对分散,功率相对应调大;⑤负极板离治疗部位远,功率相对减小,离治疗部位近,功率相对增大,建议负极板应贴在离治疗部位较近、平坦的部位。如头面部治疗应贴在肩甲部位。
  
  2疗效观察判定及结果
   由于复合射频治疗后,会即刻引起真皮层胶原纤维收缩,因此可以立刻见效。临床有效率为100%,治疗后自觉有紧缩感,其后RF热能继续发挥作用,引起真皮和筋膜隔的胶原增生,面部皮肤继续缩紧。本组病例中,经治疗1疗程后,鱼尾纹基本消失,其它部位皱纹变浅,皮肤表面光滑、白嫩,患者满意,黄褐斑等色素性疾病经3个疗程基本消失,疗效可持续 1~2年或更长时间。同时,希望做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的观察,以求更科学的依据[1-4]。
  
  3讨论
  应用CHR-Ⅳ型除皱嫩肤仪操作简单,无创无痕地改善皮肤质地,是新一代除皱嫩肤的最佳选择。CHR-复合除皱嫩肤仪所产生的分子运动,其热能作用于真皮深层和其深部的纤维隔,达到立刻收紧真皮和纤维隔,并重塑面颈部上肢形态的效果。RF选择性热能作用于真皮深层和深部的纤维隔,既从真皮到筋膜的纤维组织,主要是胶原蛋白纤维,刺激真皮胶原立即收缩,效果明显。之后,胶原连续增生皮肤使皮肤皱纹变浅、表面光滑,富有弹性,使面部皮肤年轻化。对中、青年人,尤其50岁以下者的疗效优于50岁以上者。值得注意的是,其疗效与能量密切相关,并与个体的感觉有密切关系。采用除皱嫩肤仪系统治疗,治疗方式简单,无副作用,具有极好的长期效果。本技术操作简便、安全性好,是非创伤性的治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高天文,孙林潮.美容激光医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55.
  [2]Sugarman JL,Fluhr JW.Severity assessment of atopic dermatitis score:an objective measure using permeability barrier function and stratum corneum hydration withcomputer-assisted estimates for extent of disease[J].Arch Dermatol,2003,139(11):1417.
  [3]周展超,吴余乐.皮肤美容激光[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27-32.
  [4]Fujimura T,Tsukahara K.Treatment of human skin with an estract of focus vesiculosus changes its thickness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J].Cosmet Sci,2002,53(1):1.
  
  [收稿日期]2008-11-11 [修回日期]2008-12-24
  编辑/何志斌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观察两种耳廓再造术的临床应用和疗效,探讨较理想的耳廓再造方法。方法:对60例小耳畸形或外伤后耳廓缺损患者,分别行扩张器扩张乳突区皮肤后肋软骨作支架耳再造术(34例)和多孔高密度聚乙烯(Medpor)作支架颞浅筋膜瓣加植皮一期耳再造术(26例)。结果:经过6个月~5年观察,肋软骨组有2例支架外露,2例轮廓不明显,1例局部缺陷;Medpor组有1例支架外露,2例轮廓不明显,1例局部缺陷,
期刊
[摘要]目的:将干扰素γ(IFN-γ)应用于大鼠创面,观察创面肉芽组织的生长、成纤维细胞数目,分析IFN-γ对Smad7的影响。方法:选取成年SD大鼠127只,建立大鼠创伤模型。实验分成A、B、C、D、E共5组,每组25只。A组为生理盐水溶剂对照组,B组为IFN-γ 500U /ml溶剂剂量组,C组为IFN-γ 1000U/ml溶剂剂量组,D组为2000U /ml溶剂剂量组,E组为空白组,正常对照
期刊
[摘要]目的:评价Q开关Nd:YAG激光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rhEGF)在治疗颧部褐青色痣(naevus fuscocaeruleus zygomaticus NFZ)过程中对减轻色素沉着,缩短疗程的作用。方法:对2004年12月~2007年12月采用Q开关Nd:YAG激光治愈的52例颧部褐青色痣患者的临床资料
期刊
[摘要]目的:评价强脉冲光(Intense Pulsed Light,IPL) 560~1 200nm/590~1 200nm和脉冲染料激光595nm不同波长治疗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症的临床有效性。方法:301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IPL560~1 200nm)124例,B组(IPL590~1 200nm)79例,C组(脉冲染料激光595nm)98例。分别治疗1~4次,间隔时间4~6周。观察其血管
期刊
面部痤疮后瘢痕为常见的皮肤损容性疾病,采用激光磨削进行治疗,可取得明显效果,本文旨在探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rhEGF)对面部痤疮瘢痕磨削后创面愈合的作用。    1临床资料    收集2003年1月~2008年1月在我科采用超脉冲CO2激光进行痤疮瘢痕磨削的患者共127例(男29例、女98例),年龄19~41岁,
期刊
[摘要]目的:探索双侧唇腭裂婴幼儿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及同期唇-鼻-牙槽整复术的时机、方法、特点,并进行其疗效的初步观察。方法:对21例双侧唇腭裂婴幼儿进行了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和同期唇-鼻-牙槽整复术。术前鼻-牙槽骨塑形主要包括前颌后退、牙槽骨间隙的关闭、唇的牵张及鼻的矫形;同期唇-鼻-牙槽整复术包括牙龈-牙周膜-牙槽骨整形术及改良长庚式双侧唇裂唇鼻同期整复术。结果:21例行术前鼻-牙槽骨塑形的患者
期刊
皮肤疾病发病率较高,特别是护肤品密切相关的疾病。例如痤疮、面部敏感皮肤、激素依赖皮炎、口周皮炎、酒渣鼻、黄褐斑等均较常见。这些疾病几乎都无一例外的面临临床使用外用药物的现状,在此前提下,如何选择护肤品、如何协调好护肤品和外用药物同时使用的情况,均是护肤品咨询中必须用心解决的问题。  皮肤疾病就诊的患者,均面临护肤品和外用药物同时使用的问题。患者在就诊之后也最可能问道,“用这些外用药物,那么我的护肤
期刊
痤疮是影响美容的常见皮肤科疾病,为了找痤疮的综合有效的治疗方法。我科联合应用磨砂美容仪、美妍超音皮肤美容仪以及多功能电离子治疗机,对痤疮进行综合治疗,有效率达100%。现将100例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100例(女70例,男30例),年龄14~43岁。其中I度30例(30%),II度45例(45%),III度20例(20%),IV度5例(5%)。I度(轻度)
期刊
泪腺脱垂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但常被认为是肿眼泡及上睑皮肤松弛而被忽视。表现为双上睑外侧部臃肿,皮肤萎缩松弛变薄而红,可见扩张的毛细血管和色素沉着,皮肤松垂遮蔽外眼角,晨起和疲劳时上睑臃肿加重并有沉重感,多发生于青年女性,给人以不精神没睡醒的感觉,因影响容貌而前来就诊。自2000年1月~2007年12月,在我科共收治泪腺脱垂患者38例, 获得满意效果。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38例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持续静压力(continuously compressive pressure,CCP)对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cells,HPDLs)核因子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 B ligand,RANKL)分泌活性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在正畸性骨改建中的作用机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