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状向颌骨关系对全口重建颌位关系及排牙指导的初步研究

来源 :口腔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ifei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Ⅰ、Ⅱ、Ⅲ类颌骨关系患者面部软、硬组织标志点的差异,为咬合重建或无牙颌患者修复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0年9月至同济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就诊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的患者,共计329例。根据ANB大小分为Ⅰ类(2°~5°)、Ⅱ类(>5°)和Ⅲ类患者(<2°);根据下颌平面角(FH-MP)大小分为高角型(>32°)、均角型(22°~32°)和低角型(<22°)。对其进行面部软、硬组织高度、角度及比例的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1)总人群中Ⅰ、Ⅱ、Ⅲ类患者共有22个测量值
其他文献
布鲁菌病是布鲁氏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属于全国乙类传染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流行最广、危害最大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之一。导致人布鲁氏菌感染的致病菌有5种,即羊种、牛种、猪种、犬种和海洋种。羊种布鲁氏菌是绵羊和山羊共同的致病菌,是对人毒力最强、危害最大的亚种,占感染总量的80%,而牛种和猪种感染分别仅占10%、1%,感染以上种系布鲁氏菌的病畜是我国人畜布鲁氏菌感染的主要感染源[1]。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导致的以免疫系统功能缺陷为特征的致命性疾病。输血是HIV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采供血机构开展HIV抗原抗体等检测后,输血安全性有了较大的提高,但由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窗口期漏检、病毒变异、试剂的灵敏度低、免疫静默感染和人工失误等原因[1],仍然存在输血传播HIV的残余风险。
非平衡嵌合体是导致胎儿先天性缺陷的原因之一,传统的细胞遗传学检查可能会漏检低水平的嵌合体,除非加大核型的分析数量。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技术的应用能提高染色体异常嵌合的检出率,能检出嵌合比例为10%~20%的低水平嵌合[1-2]。衍生染色体,即由2条或以上染色体结构重排,或是由于单条染色体内发生多种畸变而产生,具有完整的着丝粒。
目的建立一种可快速检测中药巴戟天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方法针对巴戟天二级内部转录空间(ITS2)序列设计LAMP特异引物组,提取DNA后建立基于LAMP技术鉴别巴戟天的目视和实时定量检测方法,同时评估该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结果该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最适反应温度为63℃,灵敏度约为0.10μg/L,比常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约高10倍。经验证可成功从7种近缘物种中检测出巴戟天。结论巴戟天LAMP检测是一种简便、客观、灵敏、快速的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目的探讨七氟烷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模型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A、B、C、D、E组,每组9只大鼠。A组大鼠在心肌MIRI模型制备过程中,分离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后,在其下方穿线但不结扎,观察160 min;B组在建立大鼠MIRI模型后,结扎LAD 40 min,随后松开结扎线再灌注120 min;C组大鼠在B组操作的基础上,再灌注开始时吸入体积分数0.024的七氟烷15 min,然后停止吸入七氟烷继续再灌注105 min;D组于MIRI模型制备前
目的探讨PIWI蛋白互作RNA-10555(piR-10555)对心肌细胞坏死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用500μmol/L的过氧化氢(H 2 O 2)处理H9c2细胞0、6、12、24 h,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检测H9c2细胞中piR-10555的表达水平。H9c2细胞分别转染piR-10555类似物agomir-piR-10555及转染piR-10555抑制剂antagomir-piR-10555后使用H 2 O 2处理,通过RT-qPCR方法检测H9c2细胞中piR-1055
目的评价10.00 g/L甲哌卡因与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联合用于断指再植患者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选择按照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急诊断指再植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B、C 3组,每组30例。各组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A组局麻药采用10.00 g/L甲哌卡因+3.75 g/L罗哌卡因,B组采用10.00 g/L甲哌卡因+1.25 g/L罗哌卡因,C组采用3.75 g/L罗哌卡因。正中神经、尺神经和桡神经每根神经使用10 mL局麻药进行阻滞,肌皮神经使
目的探讨岩藻多糖对幽门螺杆菌(HP)感染后小鼠肠道菌群紊乱的调节作用。方法将22只8周龄C57BL/6品系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小鼠每天灌服双蒸水,持续5周;单纯感染组(B组):小鼠每天灌服HP菌悬液,持续3周,再灌服2周双蒸水;单纯干预组(C组):单纯岩藻多糖干预2周,再灌服双蒸水3周;预防干预组(D组):岩藻多糖预干预2周,再感染HP 3周;治疗干预组(E组):感染HP 3周后,岩藻多糖干预2周。采集实验结束当天小鼠的粪便样品进行基因测序分析,采用Illumina HiSeq测序平台进行O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诱导期并发静脉血栓的临床特点及其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ALL合并深静脉血栓(DVT)患儿的临床资料及治疗过程,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两例患儿均是按照CCCG-ALL-2015方案进行的化疗,并在化疗诱导期出现下肢DVT。其中患儿1白细胞计数>50×109/L,遂予以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在首剂培门冬酰胺酶治疗3 d后出现下肢DVT后继续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12 d后局部红、肿、热、痛消失,复查血管超声示血栓消失;患儿2诱导
目的分析肝移植患者术后早期血清总胆汁酸水平变化,探讨其对肝移植术后早期发生缺血性胆管损伤(ITBL)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原位肝移植患者92例,根据是否发生ITBL将患者分为ITBL组和非ITBL组,比较两组术后13 d内血清总胆汁酸水平的差异,并绘制ROC曲线分析血清总胆汁酸水平对ITBL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显示,时间、组别及时间与组别的交互作用对患者的血清总胆汁酸水平有显著影响(F时间=5.511,F组别=42.120,F时间*组别=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