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山索宝规矩多(下)

来源 :神州民俗·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b7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喊山接山抬参
  在放山的过程中,如果有人发现了人参,立即大喊一声:“棒槌!”这叫“喊山”,按照山规,把头和伙计们就大声问:“什么货?”发现人参者就回答:“四品叶!”或者“五品叶!”、“六品叶!”把头便说“取货!”众人说:“快当!快当!”于是,都把自己的索宝棍插到原来的位置上,来到发现人参的地方。后边问语和祝賀语叫“接山”。喊山和接山的用意,一则为了先把人参“镇住”,二则含有报喜、祝贺的意思。在发现了一苗人参喊 “棒槌”后伙伴们问 “什么货?”还没来得及回答时,紧接着又发现了一苗,就会喊了一声“又棒槌!”实际是又一苗棒槌。放山人最爱听到的喊山声是“又棒槌”。
  此外,发现了人参,得先看明白,究竟是什么货,是几品叶。不然,你盲目地喊了一声“棒槌!”别人问你“什么货?”你因为没看清,一时答不上来,这就不吉利了。如果你喊了一声“棒槌!”然后,仔细一看:“呀!不是棒槌,是棵草。”这就叫喊炸山了,就更不吉利了。
  把头和伙计们来到人参跟前,从背兜里拿出一块油布,铺在草地上,围着人参跪下。把头又从背兜里掏出 “人参笼头”(把头的鹿皮兜里装着十来套这样的人参笼头),先用红线绳拴住人参的脖梗,接着在离人参两旁各一尺远的地方,各插一根树枝,然后把红线绳的两头各拴在两根树枝上。这样,就把人参拴住了,人参想跑也跑不了啦。接下来挖人参要说“抬人参”,抬人参需要用扦子。这扦子有的是用鹿骨头磨制的,如没有鹿骨头,就用竹劈子,削成箭形,有筷子那么长,比手指宽一些。不少挖参人用暴马子树棍做成扦子,大小不等,最大的一尺来长。抬参工具规定不用铁的,因为用铁器抬参,很容易把人参的根须碰伤弄断,造成人参跑浆,所以只能用骨制或木制的工具。
  在抬参之前,把头先解下系在腰间的酒葫芦,倒出一碗酒,举过头顶,对着供山神爷老把头的方向说道:“山神爷老把头,您老人家指路叫我伙计们得此大参,我哥几个向您敬酒。”然后,将酒向供山神爷老把头的方向洒去,接着就向那个方向磕一个头,伙计们也跟着磕头。之后,把头又倒出一碗酒,他先喝一口,伙计们再轮流喝干。
  这个季节,森林里蚊子和小咬很多。为了不让蚊子和小咬叮把头的脸和手,以便让他集中精力抬参,把头就留下一个人在周围打上蚊烟,专门熏蚊子和小咬儿。接着把头就又下令了:“伙计们,继续压!”其他人就又回到原来的位置,起棍继续找人参。
  把头从背兜里拿出抬参工具,双腿跪在油布上,开始抬参。先开盘破土,在人参周围挖一道圆形沟。这道圆形沟直径有多大,没有统一规格,要视人参而定,总之是,参龄越长,品级越高,则开盘也越大,也就是说圆形沟的直径也越长。如果是一苗半两重的人参,挖的坑要跟圆桌面这么大,大约挖30-40公分深,用手把土刨出去。挖的步骤是由远而近。当挖到周围离人参还有30公分左右的时候,就得改用小扦子,慢慢挖,细细挖,找参须子,参须子细得就象一根线。挖到参须子跟前,就得特别细心,瞪着眼珠子看清楚,连一点须根也不能碰坏。如果一不留神碰坏一根须根,这苗人参就跑了浆了,一跑浆就会失去营养,损失药用成分,就不值钱了。因为那人参浆就是人参的血脉呀!挖到最后,把人参慢慢地轻轻地抬出来。这样抬出来的人参,头是头,身子是身子,胳膊是胳膊,腿是腿,毛根是毛根,完整无缺。为了防止人参干枯跑浆,要马上把色树或榆树背面长的苔藓毛子扒下来,用苔藓毛子把人参包上,再扒一块桦树皮或红松的嫩皮,裹在苔藓外面,再用椴树皮条一系,放进背蒌里。
  一苗人参,盘胳膊错腿的连在一起,需要挖半天或一天的时间,才能连根带须子完整地抬出来,如果是下午发现的一苗大山参,白天挖不完,夜间点上篝火继续挖。不能下午发现人参明天再挖。据说,你明天再来,人参就跑了。可见,抬人参这话要求是多么细致、多么严格。
  挖参人最讲义气,虽然是由一人发现、由把头和一个伙计抬出来的人参,他们都要共同分享,最忌讳藏私心留后手。
  过去采参往往带有一种神秘色色彩,据《长白征存录》记载:“土人名参为棒槌,每年至七月间入山刨参,名为放山。身披红线绳数条,绳头系青铜钱一个,手拄小木杖一根,披荆拨草,蹒跚而行。一见参苗特出,则疾趋向前,大声呼之曰:‘棒槌!’以红线绳系之,青铜钱镇之,并伏地叩头,以谢山神。然后四围掘坑,宽至四、五尺,深至五、六尺不等。恐损其须,掘出后又以土包之,如大瓮形,售之参商。”这与我在林海雪原上通过放山人采录到的挖参习俗大同小异。
  放山人立了这么多山规,都是渴望能挖到人参,尽管其中不乏迷信的成分和神秘的色彩,但都真实地、客观地、形象地反映了一种民俗心理:即放山人求生存、求发财的美好愿望。
  参龄与名称
  人参因形状不同,参龄不同,所以还有具体的名称。按照人们的习惯叫法,从小辈往大辈上数,它们的名称是:三花子、巴掌子、二夹子、灯台子、四品叶、五品叶、六品叶、八品叶(即双胎四品叶)。这些名称,已成为放山人通用术语。怎么分辨它们的名字呢?人参籽儿一出土,就长出三个叶,叫三花子。再过几年,又长出两个叶就是五个叶了,象手掌似的,所以叫巴掌子。巴掌子继续向上长,就长成二夹子。二夹子是啥样呢?它当中又长出一根莛子,莛子上开花结籽儿,它能顶籽儿了。二夹子继续长,除了主茎,又长出三个杈,就长成了灯台子。三花子、巴掌子、二夹子、灯台子都不能称几品叶,因为它们不过是人参中的少年儿童。灯台子继续长,在主茎上长出四个杈,这是已经成熟的人参了,它的名字叫四品叶。主茎上长出五个杈的叫五品叶,长出六个杈的叫六品叶。不管一苗人参长出几个杈,反正每个杈上都是五个叶,这是规律。要看几品叶,不能在叶上算,而要在杈上看。一苗人参,在主茎上长出几个分杈,就是几品叶。关于八品叶,实际上是没有的。如果是一个身子长出两棵苗,一棵苗上四品叶,合起来算作八品叶,即双胎四品叶,开两嘟噜花,结两嘟噜籽儿,一嘟噜籽儿三四十粒。
  人参长在地里头的身子,传说也有几种类型,有人参、驴参、蛤蟆参,皆以形状来命名。人参长得略象人,驴参长得略像驴,蛤蟆参则长得略象蛤蟆。
  因为人参系百草之王,所以对它的称呼也特别讲究,不能叫“一棵人参”,而应约定俗成地称作“一苗人参”。
其他文献
[摘 要]文化馆总分馆和联盟作为一种加强交流合作、增进资源共享的模式,得到越来越多地方的认同。加强文化馆总分馆和联盟建设有利于破解当前文化馆的“孤岛状态”,实现地区文化馆资源共享,推进服务均等化。本文通过分析深圳市文化馆、重庆市大渡口区文化馆及嘉兴市文化馆的联合运作模式,探讨如何加强文化馆合作,推进服务均等化。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馆;总分馆;联盟  2016年12月25日《公共文化服务
期刊
我的家乡是山东省蒙阴县桃墟镇魏城社区,又高又远的天空一尘不染,几丝白云静静地飘浮成人们悠远的思绪。村口大槐树的叶子绿得正浓,浓得那么厚重而深沉,厚重到颇有力度的清风都无法将其摇动。篱笆外几十株向日葵把黄得耀眼的脸盘努力地朝向太阳的方向,因为籽实渐饱,稍不努力,就只能低下高贵的头。一盘石碾,如盘踞在村口的青龙,护佑着村民平和而富足的日子。  满头银丝的奶奶静静地坐在碾台旁,坐成石碾的模样。碾台上的针
期刊
[摘 要]如何评价小戏、小品的“品”?有“品”的小戏小品不一定是那些获得政府大奖的作品,但必须是内涵丰富、主题超越、充满戏剧性的作品,它洋溢着戏剧的美,巧妙、凝练、隽永,或是诙谐、讽刺、辛辣,感染着观众,让人们从中获得思想的启迪。有“品”的小戏小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是作品的魅力所在,除了给你愉悦的审美体验外,还会让心灵得到陶冶净化。反之,那些故事平淡、人物概念化、情感虚假、缺乏生活的小戏小品,则为
期刊
[摘 要]广州市文化馆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适应新形势对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的新要求,努力打造文化惠民公共服务平台。笔者结合在《百姓学堂》七年多来的工作实践,对开展公益培训活动做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整合资源;展示成果;提升素质  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正迈向新的时代高度和新的历史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广大群众在精神生活文化娱乐需求方面呈多样化趋势。广州
期刊
[摘 要]针对传统地方戏曲在深圳的传承发展,深圳市文化馆首创成人粤剧培训班。短短三年多进行了大胆实践和创新,粤剧培训工作创出了一片天,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关键词]文化馆;粤剧培训;培训方法  粤剧,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岭南文化底蕴,其表现形式丰富,美称为“南国红豆”,是岭南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起源于民间,不但深受广东人喜爱,而且深受港澳同胞以及海外华人的喜爱,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粤剧。
期刊
[摘 要]珠海自然环境优美,山清水秀,海域广阔,极富海滨花园情调和现代气息。本文通过分析珠海城市群众美术特征,找出群众美术创作组织工作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在这一海滨城市开展群众美术创作的工作方法,阐述组织创作工作的一些做法和经验,达到改进完善珠海群众文化工作的目的。  [关键词]美术;创作;组织工作  二十一世纪新时代新要求,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群众对于美术创作的热情愈趋高涨,作为有培养
期刊
[摘 要]推进数字文化馆建设,是当下文化馆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顺应“互联网+文化”的发展趋势,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文化馆;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  文化馆面向社会免费提供文化艺术辅导培训、组织开展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培训基层文化队伍和业余文艺骨干、举办公益性展览展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展示、宣传活动
期刊
貔貅(píxiū),是中国古书记载和民间神话传说的一种凶猛的瑞兽,曾为古代两种氏族的图腾。《史记·五帝本纪》上说:“(轩辕)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因助战有功,貔貅被赐封为“天禄兽”,专为帝王守护财宝,也是皇室象征,称为“帝宝”。又因其专食猛兽邪灵,故又称“辟邪”。中国古代风水学者认为貔貅是转祸为祥的吉瑞之兽,据说它是龙王的第九个儿子却胜父千倍,有二十六种造型,七七四十九个化身;龙
期刊
端午龙舟通常都在江河湖泊等水道中疾驰,但您看见过在一个大池塘里赛龙舟吗?  江西省龙南县杨村镇是赣南客家人聚居区,  这里就有在大池塘里进行龙舟比赛的传统习俗,别有一番情趣。  这一独居地域特色的民俗活动,  自明代弘治年间创办以来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至今久盛不衰。  并已经是江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地更有端午举行千人宴的传统,尽显客家菜的精华所在。  杨村镇是龙南最偏远的一个乡镇,位于巍
期刊
[摘 要]小戏小品的创作来源于群众的实践,能迅速便捷地反映现实生活、表达群众的感情和愿望,是活跃城乡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内容体现。推动小戏小品的发展,培养一批生活在基层、扎根在基层的群众创作骨干,不仅是群众文化事业的基础,也是提高小戏小品创作力量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合近年东莞市厚街镇成立戏剧曲艺创作基地四个有效途径,在队伍建设、培训辅导、组织活动、保护权益等四个方面下功夫,为推动基层群众文艺创作的繁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