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军人家庭对下一代教育的期望心理研究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56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代军人文化进行传承的重要渠道便是家庭教育,军人家庭的教育期望心理反应的是当前军队文化传承状态。本文使用质性研究中的半结构访谈法,以五个军人家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访谈内容的分析把握,发现当前军人文化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军人品质传承主体的内在矛盾性,二是军人缺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关键词】:军人家庭;教育;军人文化;质性研究
  一、研究缘起
  文化必赖传承而存在,必赖传承而发展,必赖传承而发扬光大,文化传承是文化最本质的要求。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接受教化,习得技巧,领悟观念,至关重要的途径便是教育。教育是社会流动的重要运行机制,家庭是传承社会意志的基本单位,对于一个人的文化习得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中国军人文化是人民部队性质和宗旨、制度和传统、精神和作风、素质和形象的总和,是我军必须坚持传承发展的“军魂”在社会层面的表现形式,更是中国全社会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军人文化也需传承,其所遵从的传承规律亦与整个社会文化的代际流动规律息息相关。因此我选择从军人家庭对下一代的教育期望这一角度切入,思考军人文化在当今时代如何进行传承发展的大问题。
  二、研究方法
  文化这一事物需以人文视角来看待才能触摸其神髓,因此我使用质性研究中的访谈法来达到我的目的。我们都知道,“父母在,不远行”的传统观念已经不适应了,人成年后远离家庭学习、工作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家庭成员不再长相厮守,不断投身到一个又一个陌生的社会中。地域的隔离和日常生活接触的减少,使得“家庭”(大家庭)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不断减弱。
  然而一个人成年后对文化要素的接受与选择,很大程度上也与他早年所接受的文化启蒙和教化有关,每个人人生历程的展开都是以他早年社会化的经历为基点的。大众文化令孩子的“叛逆”日益猛烈,因此我所选择的访谈对象均为十五岁以下孩子的父母,他经历各异,有着不同的教育理念,对于军人文化有独到的看法。更重要的是,他们仍然感到自己能够把握孩子的生活和教育。
  访谈对象基本信息:
  编号 年龄 军龄 孩子年龄 配偶职业 当前职务
  ① 27 5 1 职员 连指导员
  ② 35 19 6 护士 旅保障部副部长
  ③ 35 14 7 教师 技术九级
  ④ 40 21 9 证券公司职员 研究生学员队队长
  ⑤ 46 14 15 军人 军事心理学教授
  访谈提纲:
  (1)有关家长:
  1、您认为使您走上军旅生涯最重要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分别是什么?
  2、能否与我分享您的军旅生涯中军人认同感最强烈的时刻?
  3、一提到军人文化,您脑海里浮现出的是什么样的画面?
  (2)有关孩子:
  1、您希望您的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2、在未来您最希望与孩子分享的军人生涯中发生的故事?
  3、您平时怎么向孩子灌输您所认为的好的军人品质,以及避免她受到军人文化中的一些糟粕的侵害呢?
  访谈构思:
  我所设计的访谈提纲由“有关家长”和“有关孩子”两方面问题组成(在实际访谈过程中,会随谈话氛围、内容、情绪的变化而另加追问)。这两方面各自的三个问题上下关联,一一对应。三组问题以时间逻辑和教育逻辑构建起军人文化传承的完整过程。
  1、“有关家长”中的第一个问题中实际上涉及访谈对象被动传承上一代军人文化的源起,与之相对应,“有关孩子”的第一个问题能够看出访谈对象在多大程度上渴望影响孩子的成长,是访谈文化传承中的主动向下一代传递军人文化的源起。
  2、“有关家长”的第二个问题是访谈对象对军人文化的感性表达,他所讲述的故事应当是其军旅生涯中对军人文化感性认识最深刻的经历。在“有关孩子”的第二个问题,访谈对象的回答通常是对“有关家长”第二个问题的补充或强调,如果是全然不同的经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想象访谈对象最认同的军人文化以及最希望传承的军人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
  3、“有关家长”的第三个问题是访谈对象对军人文化的理性认识,从开始从军,到从军的“巅峰”,引导其回顾完军旅生涯的里程碑时刻,其所描述的军人文化便更接近其内心深处对军人文化的真实体会,从而他也能认识到“有关孩子”的第三个问题中,有哪些教育手段和教育理念是他受军人文化潜移默化而获得的。
  三、内容分析
  (一)从军源起:
  1、当兵省钱
  大多数访谈对象关于从军的原因唯一的理性考虑便是经济困难,当兵省钱。只有访谈对象5例外,与其受教育程度最高不无关系,但其从军经历也脱离不了经济原因。她谈到:
  (从军)实际上对我来说也是优厚条件,因为我是女士,女士入伍本来就不容易,我一直觉得我的身高是不达标的,我们是教员,实际入伍的话身高还是有些标准的,如果现在我入伍保证入不来,那个时候学校缺人,刚好又是女博士,所以就来了。
  2、军人崇高
  所有的访谈对象都提到了小时候从电视、电影上看到了军人的光辉形象,认为军人的最初好感就是当时打下的烙印,访谈对象4谈到小时候在农村放的几场电影留下了很深印象;访谈对象3和访谈对象4谈到小时候分不清警察和军人的区别,通常表述为“戴帽子的”;访谈对象1和访谈对象5从父母那里得到了关于军人崇高性的观念。能够看出由于过去的时代由于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较为缓慢,军人的符号性很强,因此军人文化的传承更容易实现,单一的媒介和父母说教便能够使孩子理解和接纳军人文化。这也体现出军人的社会地位在不同时代的变迁。
  分析:
  访谈对象2谈道:
  (孩子对我)崇拜也是很崇拜,但也很无奈,就是她老见不到我。崇拜加无奈只能这么说。   军人本质上也是一种职业,任何时代职业选择很难跳出经济的圈子。在过去,人们为为生存而当兵,如今,军人的福利仍然是军人职业的最大吸引力之一。过去,军人的荣誉光环鲜明耀眼,军人象征着荣誉。在告别战争30余年后,和平时代军人职业吸引力最重要的维度仍然应当是经济层面的。军人文化仍然具有其强烈的感召力,但若没有经济维度的吸引力,结局只能是访谈对象2讲的“无奈”。
  (二)军旅故事
  访谈对象2:
  军人认同感最强的时刻:
  那是在南昌陆院,当时属于南京军区管,号称魔鬼训练营,比现在严,培养指挥排长的,对体能和意志力要求很高,我学体育的去了之后都很吃不消,最长一次急行军是50还是80公里,每天两个5公里全副武装,那时候很累而且吃不饱,因为部队伙食一直很一般。那个时候很累很苦,但是觉得很幸福很有认同感。
  最愿意与孩子分享的时刻:
  坚持,是我最希望她拥有的品质。她以后问我,我会告诉她我在山里面呆了七年,只有小鸟和溪水,其他什么都没有。每天就看着湖水,唱唱歌什么的,连人都看不到,那个地方叫浙江省的西伯利亚,还冷。
  访谈对象5
  军人认同感最强的时刻:
  汶川抗震救灾。穿着迷彩,走在四川震区的街头,走在老百姓中间,只要你穿着这身迷彩,老百姓就会对你特别善良,他们会拐着弯儿的送你,他车子会主动停在你旁边问你去哪儿,你很容易招手搭到车,你走在哪里老百姓都会特别信赖你,特别跟随你,那个时候就突然发现什么叫军民鱼水情,然后你也会发现这身衣服穿在身上你也会有特殊的力量。
  最愿意与孩子分享的时刻:
  汶川是,亚丁湾是,就是使命感很强烈的这种。一个人真的要有军人的这种自律……你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荣誉意识都要有。这些会维护你一直向前走,包括克服一些困难的勇气,遇到难事做不下去,面对这些难事放下仔鼓起干劲做别的事的能力。所以性格里坚毅的品质和执着的坚持都会有。
  分析:访谈对象2为男军人,他对军人文化最为认同的是“血性”,他最愿意传承给孩子的军人品质是“坚持”。访谈对象5为女军人,她感受到的军人文化最强烈的是荣誉感和使命感,她最希望孩子传承的是奉献精神。他们所讲的故事最为细致,细节完整,我在访谈过程中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感染力,这也正是军人文化在其传播中应当坚持的一种方式,并非依靠说教,而是感染。
  (三)教育经历:
  访谈对象1
  教他走路的时候我会数“一二一”……买衣服的时候挑几件小迷彩衣,小迷彩裤,教他敬军礼,过六一儿童节的时候买了个坦克玩具给他当礼物。
  访谈对象2
  小孩在部队里面看战士打篮球呀,看战士每天跑步呀,从4、5岁开始记事她可能就觉得这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她体育和舞蹈什么的就特别特别好,不怕吃苦,体能超强,每天爱跑爱蹦,可能就是潜意识里看到战士们在训练,战士很能吃,她也很能吃。
  访谈对象3
  我的小孩学跳舞,那些动作学了很久总是学不会,回来一次也没有表演过。有一次我们下面一个营八一建军节搞晚会,机关干部家属都去了,我们连队的战士表演了一些行军打仗的动作,看了那个节目几分钟就学会了,回来之后整天拳打脚踢,平时也爱舞枪弄刀的。我当时就想,真不知道是遗传谁的,这小家伙还有点天分啊。我说以后长大以后送你去当兵,她说不去。
  访谈对象4
  刚入军校,那段生活是比较艰苦的,训练比较严格……如果说她以后愿意上军校,我会告诉她应该怎么做,在军校应该怎么为人,现在也会说一些基本原则,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比如说平时不可以赖床,星期六星期天可以,从小事开始培养。
  访谈对象5
  我女儿从小就有善心,她说她长大了如果有余力的话会去开孤儿院啊什么的,如果她有余力会去做善事,她有时也会参加一些慈善义卖什么的,特别愿意帮助人……集体感特别强……他们班的花,养的鱼小乌龟,都是我女儿提供的,鱼如果死了一批,她再换一批新的。
  分析:军人是最好的公民,他们首先应当具备成为一个好人的基本品质。大部分访谈对象在回答“是否按照理解中的军人文化去教育孩子时”都认为自己只是按照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不错的人”的观念进行。然而他们每个人在讲述关于教育孩子的故事时,都或多或少讲出了孩子与他们军人身份之间微妙的联系。他们在内心深处认同什么样的军人文化,军人品质,就会在平时对孩子的关注和引导中看到什么。访谈对象1 的军龄最短,孩子的年龄最小,他心中对于塑造孩子的理念也许最模糊,但热情却十分饱满。在听他描述时我有一种意外的感动,他认为那些“军人元素”是美的,与他最钟爱的新生命一样美好。
  五、讨论总结:
  1、军人品质传承主体的内在矛盾性
  军人在我们这个社会常常被塑造成具有完美人格。因为军人在入伍前需接受一定程度的军检,并经过长达数月的军训,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技能学习,自律能力等方面的水平高于普通人。而在军人文化中所包含的奉献牺牲,社会责任,爱国主义等精神内涵,则将军人原本就“优质”的个体品质扩展向更大、更广的领域,使其具有极强的模范性,感染力。所有的访谈对象都是一定程度上的军人“完美人格”的被感召者,因此他们对涉及到集体和个人的军人品质极为认同,并且愿意向下一代传承,希望下一代不仅做一个普通人,而要做一个“好人”,这也是军人完美人格对他们教育观念影响的一种体现。
  然而他们大都不希望孩子真正成为一名军人,因为成为一名军人不仅仅意味着具有军人品质,同时也要接受军队的管理体制和军人的生存方式。军人文化既包含军人在精神层面的内在品质,也包括军队整体的作风、组织形态、历史沿革、未来预期。
  访谈对象4谈到“如今军人家庭的教育分为两类,一类是做的比较好的,一类是放任不管的”。他将放任不管与“做的好”对立起来,因为有一些品质是需要通过教育去让孩子拥有的,这样的教育只有家长才能完成,所以家长决不能缺位。   换句话说,在家庭教育的范畴中,他人很难起到影响,但我们却可以影响孩子的父母。访谈对象1教他刚满一岁的孩子敬礼,给他买迷彩式样的衣物,这并不是因为这些军人元素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而是源自他内心深处对军人文化朴素的认同。然而他对让孩子真正成为军人并不那么热心,因为军人缺乏创新,受到束缚,这会严重影响到他孩子的成长。访谈对象3说孩子对他很崇拜,对军人很崇拜,但他绝不希望他的孩子成为军人,一是女性在军队的尴尬地位,二是他们家三代都当兵,红三代已经够了。他说,“具有军人品质就可以了,当兵就算了。”
  在另外的访谈中也了解到军人家庭中的一种心态,即当他们身处军队中时,常常感到不希望让孩子当兵,但当他们离开了军队,想法却完全颠倒过来。这正是因为他们都处于军人人格的完美性和军队现实的缺陷性的矛盾之中。
  军人缺乏创新是个人的问题吗?“血性”是传统,“僵化”也是传统,之所以成为传统,不是因为人没变,而是军队的原则和体制没有得到很好的创新发展。我们在着眼军人文化问题时,不应当仅仅看到对精神文明的建设,也应从全局着眼,改善军人的整体处境。
  2、军人需具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文化必须通过传承才能得以发展,但文化传承却不仅是量的传递。文化得以延续壮大的关键,在于是否始终保持其传统的核心价值,核心价值观散则文化散,人类不同文明的发展历来如此。当代家庭教育在文化传承方面面临的主要挑战正是传统核心价值观是否能够得以延续的问题。
  当今时代社会分化迅速而广泛,代际之间的异质性较传统时代更为强烈。大众传媒与网络文化的冲击令社会的信息结构更为复杂,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希望主动获取的信息往往差别极大。文化的多元对核心价值观既是冲击,又是完善,通过家庭教育来缓和这种日益尖锐的代际冲突是全社会应当着力关注的领域。
  年轻的人儿正深浸于大众文化无法自拔,军人文化的官方表述却很难在大众文化中进行深入传播。然而军人文化中的核心价值却能够通过文化感召的方式进行人心的渗透,家庭教育在这方面的优势正在于其心理接近性,正如访谈对象4所说,“孩子无论如何,都是父母的翻版”,这是一种人类成长的传统模式。孩子对于父母言传身教的接纳是无意识的,在他尚未学会“抵抗”前就将被动承受许多观念。
  军人应当具有文化自觉,即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在生活各方面所起的作用,也就是它的意义和所受其他文化的影响以及发展的方向。只有军人家庭在生活中体现出这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才能确保军人文化中的核心价值部分对下一代产生深刻影响。
  参考文献:
  [1]李煜:《代际流动的模式:理论理想型与中国现实》,《社会》,2009年6月,第29卷。
  [2]王润平:《当代中国家庭变迁中的文化传承问题》,吉林大学博士论文。
  [3]兰喜平:《当代中国军人文化建设探究》,《历史与文化》,2012年12月,总第388期。
  [4]华伟:《融合·疏离·回归:家庭教育与社会流动关系之历史考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年,第35卷第1期。
  [5]杨菊华,何炤华:《社会转型过程中家庭的变迁与延续》,《人口与社会》,2014年3月,第38卷第2期。
其他文献
【摘要】:自闭症儿童家长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家长心理的压力表现为经济压力、精神压力和家庭压力三个方面。本文从社会支持和系统视角出发,认为构建家庭照顾者的互助系统可以帮助家长克服无助悲观的心态,加快恢复家庭的社会功能,减轻家长心理压力,促进自闭症儿童和家长融入日常社会。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家长;心理压力;社会工作介入  一、问题的提出  自闭症儿童病症的特殊性和长期性
期刊
【摘要】:作为教师,如何正确运用表扬教育和批评教育是很有讲究的,笔者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在教学中合理利用批评与表扬的教育激励学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对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启发和帮助作用。  【关键词】表扬教育;批评教育;策略   作为教师,如何正确运用表扬教育和批评教育是很有讲究的,笔者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在教学中合理利用批评与表扬的教育激励学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提高了教
期刊
【摘要】:大学生作为一个日益庞大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文化不仅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大学生的消费文化也影响着其自身的世界观及价值观的形成,进而影响其终生的思想道德行为。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文化;思想道德  一、消费文化与大学生消费文化  消费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人们在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社会生活以及消费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消费行为和消费环境的总和。
期刊
【摘要】:作为教师,在教学中的合理应用表扬与批评,能有效地激励学生更好地进步。笔者在教学中注重批评要对事不对人、批评学生要注重因人而异、运用表扬要适量、适度、适时等原则。笔者在教学中合理利用批评与表扬,有效激励学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表扬与批评;合理应用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的合理应用表扬与批评,能有效地激励学生更好地进步。笔者在教学中合理利用批评与表扬,有效激励学生,收到了较好的
期刊
【摘要】: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从积极地人性观,树立了一种积极培养、积极干预和积极评价的价值取向,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等进行了研究,构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使心理健康教育更符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体系;构建  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指用积极地视角发现和解读各种现象,用积极的内容和途径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用积极的过程诱
期刊
【摘要】:随着二十一世纪新时代的发展与变革,我国课程教育改革逐渐深入到农村基层教育单位之中,高中物理有效性的实践应用需要从教育目标以及教育过程中入手,全面切入新课改教育策略完善方案之中。本文着重强调农村新课改教学,从一线教师的角度探究物理有效课堂的构建与实践,回归课堂教育本质,将物理教学学科特点融入到教学观念更新中去,以多样化的思维分析高中物理课堂改革模式。  【关键词】:农村;物理;课堂有效性 
期刊
【摘要】:社区建设是维护社会稳定和解决社会矛盾应对社会问题的出发点,本文立足于探索社区本土化的发展模式,推动社区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制度发展。  【关键词】:社区社会工作;本土化  所谓社区,就是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由具有相互联系、共同交往、共同利益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所构成的一个社会实体。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这个实体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休闲等活动的重要载体,成为构成现代社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包括了心理危机的含义、心理咨询的含义,以及简要分析了心理危机干预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异同点和关系。  【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  一、 心理危机   (一)含义  危机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突发事件,出乎人们意料发生的,如地震、水灾、空难、疾病爆发、恐怖袭击、战争等;二是指人所处的紧急状态。当个体遭遇重大问题或变化发生使个体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时,平衡就会打破
期刊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思想认识的提高,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全世界教师职业的趋势。然而我国农村教师学历比较低, 教育思想观念比较落后,教学方法传统和教学手段单一,从而制约了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因此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迫在眉睫。需要通过培训、进修的方式提高教师学历层次,通过观摩名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提高教师的能力,加强教师团队之间的交流来汲取经验,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  
期刊
【摘要】:德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彰显一定的社会功能;塑造学生个体;具有丰富的教育内容。在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施中,要遵循一定的教育原则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  【关键词】:高校学生德育;重要作用;实施方案  一、 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作用  (一)高校德育工作能够彰显德育的社会功能  加强高校德育,不仅是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更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