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许渊冲“三美”论在唐诗英译中的体现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b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许渊冲教授是中国汉语古诗英译的大家。他提出的“三美”论被认为是诗歌翻译的最佳标准,主张诗译要达到“意美”、“音美”、“形美”才不失为好的译本。本文从“意美”、“音美”和“形美”三个方面分别剖析了许渊冲先生的译本,旨在揭示其翻譯理论对诗歌翻译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许渊冲;意美;音美;形美
  一、引言
  中国古诗历来以唐诗为代表。唐诗是汉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汉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唐诗的创作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而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在平仄和对仗中有一定规律,因此近体诗也被称为格律诗。鉴于中英分属不同语系,故而它们之间的文化差异也天差地别。这种差异在中国古诗英译中不仅体现在中国古诗对仗工整的形式和押韵的韵脚上,更体现在中国古诗所营造的意境上。
  为了推进中西文化交流,中国老一辈的翻译大家们不断探索,坚持不懈,其中许渊冲先生提出了著名的“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和“形美”。许先生在其《三谈“意美、音美、形美”》一文中指出:“‘意似’是译诗的低标准,‘意美’是译诗的高标准,‘三美’才是最高标准。”下文笔者会根据许先生的等身译著《唐诗三百首》中的个别实例,分析论证“三美”在唐诗英译的具体运用以及“三美”论对唐诗英译的巨大指导作用。
  二、意美
  中国文化是含蓄隽永的。但凡是古诗的创作都要讲究“传情”二字,而这种“传情”又多是寄情于景,托物言志。由此中国唐诗中出现了许多的意象,诗人借助意象构成有意境的诗,以此来传达诗人内心深处隐晦的情感。北大中文系教授袁行霈先生在《中国文学概论》里说过:“唐诗之不可及处在气象之恢弘、神韵之超逸、意境之深远、格调之高雅。唐人首先是培育起诗情才写诗,或者说只写那些适宜于用诗来表达的东西,而且力求显示美的性情,追求美的意境。唐诗的美是一种空灵的美,如镜中花、水中月,宛在目前,却又不可凑泊。唐诗的美是一种健康的美,好像天生的健美体魄,无一点矫揉造作之态。唐诗的美是一种内在的美,其魅力在于所表现的生活之丰富多彩,性格的天真率直,而不在字句飣餖之间。”袁先生的这段话进一步说明意境是由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相融合而形成的,意境是唐诗的美好之所在。所以在唐诗英译的过程中,达到“意美”是十分重要的。关于此点,许渊冲先生也有明确的说明,他认为“传达了原诗意美,而没有传达音美和形美的翻译,虽不是译得好的诗,还不失为译得好的散文;如果译诗只有音美和形美而没有意美,那就根本算不上是好的翻译。”接下来以许先生翻译柳宗元的《江雪》为例,来体会一下原诗的意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Fishing in Snow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lonely fisherman afloat
  Is fishing in lonely boat.
  这是一首读起来朗朗上口的五言绝句,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其意境营造堪称之绝。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于是,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感 ,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和苦恼。这首《江雪》只有短短20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幽静寒冷的意境: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我们说物象是构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物象组合之后的升华。这首诗的物象有“千山”、“鸟”、“万径”、“人”、“孤舟”、“渔翁”,所以要想极尽表现出一种冷寂的意境,在诗译中这些物象都应该被准确的翻译出来。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许渊冲先生对这首诗的翻译。首先原诗前两句是对偶句,“千山”对“万径”,“鸟飞绝”对“人踪灭”,且“绝”与“灭”虽是动态描写,但它们传达的是一种静态画面,借“鸟飞”、“人踪”之动来写“飞绝”、“踪灭”之静。所以翻译时最好是用名词来译原诗的静态意义。许老合适的选用两个“no”译出了一种空旷寂静的意境,原诗出现的物象许老也一个也没少,包括“hill”、“bird”、“path”和“man”。再看“千山”和“万径”,许老的译法更为准确。原文里用来形容“山”的“千”字和形容“径”的“万”字都绝不是具体的量词,在汉语中这是“多”的意思,而有些译者就把“千山”具体化了,比如美国著名诗人Gary Snyder把“千山”译成“thousand peaks”,这显然是太死译了。许老将其翻译成“from hill to hill”和“from path to path”,这不仅在行文上对仗工整,而且译出了一种远处雪山连绵,脚下道路不通的空旷寂静的即视感。我们再来看诗译的后两句“A lonely fisherman afloat Is fishing in lonely boat”。一叶孤舟,一个渔翁,是原诗后两句的主要物象,它们都体现了一个“独”字,许老正是抓住了柳宗元仕途受挫遭贬官,内心苦闷而孤独的情感,以“lonely”点睛,既再次渲染了前两句空旷冷寂的外部环境,又表达了原诗作者柳宗元所要传达的核心情感——孤独。此外,在后两句的诗译中,许老在时态上采用一般现在进行时来描写孤翁垂钓,给江雪的景色增添了生气,激活了整个画面感,提升了整个译文的意境美。
  三、音美
  要说唐诗的美,不得不提的是唐诗的音律美,尤其是唐代近体诗(又称格律诗)格外讲究押韵,使人咏诵起来有抑扬顿挫,跌宕起伏之韵味。那么何为韵呢?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同声相应谓之韵”。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汉字一字四个音,每一个音都由一个声母和一个韵母组成,比如汉字“山”,汉语拼音为“shan”,这个字的声母就是“sh”,韵母就是“an”。在同一首诗中,只要把韵母为“an”的字放在诗句的相同位置,一般在每局句尾,就形成了押韵。如若按照汉字的这种标准要求诗译,简直是不可能做到的,这是由于中英的不同语系特点所致,故许渊冲先生在解释其“音美”的标准时只是要求译诗隔行押韵。我们以许先生翻译孟浩然的《春晓》为例。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A Spring Morning
  This spring morning in bed I’m lying,
  Not wake up till I hear birds are crying.
  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
  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
  《春晓》也许是我们从小就会背诵的一首唐诗。它能被我们从小耳熟能详,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对仗工整,韵律优美,简单易读。原诗前两句和最后一句的韵脚分别在“晓”、“鸟”和“少”,压的是“ao”韵,形成了aaba的韵式。许渊冲先生的译文则以五步抑扬格来传达原诗的节奏美,以aabb的韵式传达音韵美,译诗前两句以“-ing”结尾,读音都落在/i?/上,后两句以“-wers”结尾,读音都落在/u?s/上,所以许渊冲的译本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丝毫没有减弱孟诗的音韵美。对于《春晓》这首诗,我国翻译大家翁显良先生也有一个译本,他的译本为:Late! This spring morning as I awake, I know all around me the birds are crying,crying. The storm last night, I sensed the fury. How many, I wonder, are fallen, poor dear flowers! 相比较于许渊冲先生的译本,翁老的诗译是散文体的,虽然有助于外国人理解原诗的内容,但是在朗读上没有韵律感,削弱了中国诗的魅力。故而我认为许老提出诗译“三美”之“音美”是非常有必要的,中国古诗要想向外国展示其真实的魅力,就必须不能放弃音韵上的美,否则外国人会误以为中国唐诗就是散文体,没有任何音韵和形式上的要求。
  四、形美
  唐诗的形式很多,唐代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主要有绝句和律诗两种。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唐诗形式上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的一件大事,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汉语是方块字,由它组成长短相同的诗句很难转换成由英语长短不一的单词组成的诗句。所以许渊冲教授在他的《再谈“意美、音美、形美”》一文中说道:“‘三美’之间的关系是:‘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是次重要的,‘形美’是更次重要的。也就是说,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者齐备。如果三者不能得兼,那么,可以不要求‘形似’和‘音似’,但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从许老对“三美”之重要性排序的言论来看,他是从实际出发的。他在《再谈“意美、音美、形美”》一文中也说过:“我从来没有‘追求过译诗与原诗字比句次的形美’,而只追求过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而这种追求三美的主张,似乎并不是行不通的。”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许渊冲先生翻译杜甫的《登高》,品析一下其中“形美”的再现高度。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涩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The wind so swift, the sky so steep, sad gibbons cry; Water so clear and sand so white, backward birds fly.
  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 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
  Far from home in autumn, I’m grieved to see my plight; After my long illness, I climbed along this height.
  Living in hard times, at my frosted hair I pine; Pressed by poverty, I give up mu cup of wine.
  杜甫的《登高》是一首七言律詩,其对仗工整自是不言而喻。我们来着重品析一下许渊冲的译本。首先从整体上来看,译本的形式可谓是最大限度的表现了原诗的形式,恰好以八句译出原诗的主要物象,勾出了原诗的景象。其次,译本的前四句和原诗每一个字都几乎是相对应的。原诗第一、二句中的物象有“风、天、猿、渚、沙、鸟”,并以“疾、高、啸、清、白、飞”加以修饰,译文采用“物象 + so + 形容词”的方法,做到了与原诗相对应;原诗第三、四句中,“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译本中“The boundless forest”和“The endless river”正好与之相呼应;拟声词“萧萧”和“滚滚”作为状语,分别译为“shower by shower”和“hour after hour”,既押韵又工整。译本的后四句虽然与原诗不完全对应,但也基本做到了译文成分的对仗工整。所以就整体而言,许渊冲翻译的《登高》在“形美”上做到了极致。
  五、结语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加深,中国古诗英译的担子也越来越重,许渊冲先生在长期的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三美“论对中国古诗英译有着极大的指导作用。“三美”作为古诗英译的最高标准,不是不可达到,需要我们不断夯实基本功,多品味学习许先生的优秀译作,才能最大限度的再现传达中国古诗的意境美、音韵美和形式美。
  参考文献:
  [1]王西强,浅议许渊冲古诗英译“三美”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得与失[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1期.
  [2]许渊冲,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许渊冲,再谈“意美、音美、形美”[J].外语学刊,1983年第4期.
  [4]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其他文献
【摘要】:电影海报设计是艺术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其中包含的文化内容十分丰富,尤其是其优良的平面效果为广大受众传递了诸多电影信息,进而将电影的内容和主体价值彰显出来,因而本文正是基于艺术设计这一视角,就如何在电影海报设计中加强视觉传达艺术的应用提出了几点浅见。  【关键词】:电影海报;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艺术;应用  在电影海报设计中,为了更好地应用视觉传达艺术,主要是加强图形元素、文字的应用,并在此
期刊
【摘要】:本文旨在从翻译中内容与形式的问题入手,以《青梅竹马》两译本为例来分析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辩证关系,强调译者应在翻译实践中努力做到神形兼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尽量在内容和形式这两方面保留和体现原作的原貌和精神,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同时,要分析其语言表达方式的特点,倾听弦外之音,尽力在译文中再现原文语言表达方式,保留其美之所在,不可随意抛弃原文的形式,从而达到神形的统一。  【关键词】:青梅竹马;
期刊
【摘要】:本文从传统精神、传统道德,传统艺术几个方面论述了优良传统文化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作者力图通过自己的一些观点对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思考与实际运作的参照。  【关键词】:传统精神;传统道德;传统艺术;新农村文化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当前我国一项重大决策与重要任务,文化建设又是整个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村传统文化历史渊源悠久、内涵非常厚重,纵观古今,我国农民一直保持着以儒家
期刊
【摘要】:在生活中有许多的传递信息的媒介,这些传递媒介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生活信息。而其中海报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日常生活中海报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和强烈视觉冲击力,能够轻而易举的抓住我们的眼球。无论在各个领域海报都被广泛的应用。在生活中海报拥有无可比拟的魅力,然而想要设计好一张海报,必须要掌握好它的构图技巧,灵活的运用色彩关系。当然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要有好的创意。  海报是生活的产物,而好的
期刊
【摘要】:我从哲学与书法的关系来探讨“墨色人性”的问题。书法是“墨色人性”的汉字艺术,这是我的书法观。中国书法是置根于中国文化“个性基因”之上的、借助墨色表现“我性”的、创造生命的汉字艺术。中国文化的“个性基因”是中国文化的独有的思维方式,即“象思维”。借助墨色之性表现我的生命的创造之性就是“墨色人性”,也称为“双性墨色”。墨色靠生命唤醒;生命借墨色彰显。创造汉字艺术的本质是用有形的汉字表现无形的
期刊
【摘要】:古筝演奏的左手技巧有颤音(也称揉弦)、按音、上滑音、下滑音、点音等。娴熟的左手技巧运用能够把古筝乐器的美妙音色推向某种情绪审美的极至,从而完善一首乐曲所应该达到的音乐表现力;古筝演奏要想尽善尽美,必须要尽可能地将左手技巧与右手技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本文就古筝和左手演奏进行了相关概述和分析。  【关键词】:古筝演奏;左手技巧;运用  引言  古筝文化的发展并不迅速,但是却从未间断。直到二十
期刊
包装设计是产品视觉传达的主要形式,是企业品牌理念、产品特性、消费心理的综合反映,它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我们深信包装设计是构建产品与消费者之间亲和关系的有力手段。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包装与商品已融为一体。包装作为实现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手段,在生产、流通、销售和消费领域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企业、设计师们不得不关注的重要课题。  商品包装本身所具有的功能,如:第一:整合零散的商品第二:保
期刊
【摘要】:跨文化交际中案例的收集是一个新颖的话题,也是有较为困难的。文章介绍了跨文化交际案例的一些基本概况及特点,又基于案例的收集和分析,从而指出跨文化交际中案例收集的可行性以及建立案例库的必要性。  【关键词】:跨文化;案例;收集;可行性  一、绪论  1.1 研究背景  对外汉语教学界关于跨文化交际的研究还远远不能满足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在已有的研究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在很多情况下,跨文化交
期刊
【摘要】:宁鸿彬老师提出的未来教育观受到了教育界的认同和赞赏,很多人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本文简要介绍了未来教育观的内容,主要分析宁老师的未来教育理论用到了哪些心理学基本知识。从心理学角度看未来教育观的科学性,对未来教育观的几个组成部分在教学中的施行,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了看法。  【关键词】:心理学;宁鸿彬;未来语文教育观  宁鸿彬,北京市人,1936年出生。1955年从北京师范学院毕业后参加教育工作
期刊
在美学盛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日趋成熟的今天,艺术这个比美学还要古老的名词也光明正大地走上舞台,渐渐地进入人们的视线。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最具有价值内涵的当属其批判精神。因此,我们在认识评价文学作品或艺术创作时,应当遵从这一原则。批判并不等同于胡乱指责,而是针对相应的历史变迁或人物成长环境等做出的宏观概括,深入剖析、实事求是地表达出作品真正的内涵。针对艺术的起源问题可谓众说纷纭,值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