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的心灵鸡汤

来源 :财经界·管理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congco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管理者应该读什么样的书?这大概是一个见仁见智的事。准确地说,应该是不同层次的书适合不同层次的读者。尤其在企业生态复杂如热带雨林的中国,既有灵长类动物,也有蠕虫。在时下管理类书籍大热的今天,以深刻作为评判标准来衡量书的好坏是“文人习气”,而以能否指导实践来衡量一本书的价值才是客观和合理的。总之开卷有益。《品贤文谈管理》就是一本开卷有益的书。作者本着对管理的自身体验,从做人的角度来讨论管理可谓另辟蹊径。书中既有大量的寓言故事,又不乏当下一些标杆企业的管理智慧,对于那些对管理感兴趣,又对高深的西方管理理论望而生畏的读者来说,这是一册值得关注的读本。
  管理是人与人之间的哲学,要做一个优秀的管理者,首先要在做人方面,没有重大的人格缺陷。管理者有一些与人品无关的毛病,但如果通过学习管理,做到后知后觉,那么他也很有可能成为一名成功的管理者。西方一些管理理论出发点,往往立足于组织理论,而不太重视对领导者自身修为的讨论,后来关于领导力的一列系理论的兴起可以说是对这一缺憾的补救。而中国人看待管理时,往往则将目光局限于领导者自身,或者在一些灵光一闪的智慧上浪费笔墨。可以说早期的西方管理理论立足于“管理”,而中国人谈的管理则倾向于西方管理界所讨论的“领导”。可以说,《品贤文谈管理》是正一本从东方智慧出发,讨论的“领导”的书。它虽然谈不上系统,但它自有它的价值。读者读罢或者会心微笑,或者有所教益。作者作为一个有着多年管理经验,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学者,放下身段来写就这样一本管理科普读物,这种精神态度,就值得人尊敬。
  书中有一个故事,给人以极深刻的印象。小镇上有张氏、李氏、王氏三家米店,竞争非常激烈。为了多挣些钱,张老板想出一个主意,重金请一位制秤师傅给他做一杆十五两的秤(旧制一斤十六两)。在银子的诱惑下,制秤师傅突破了道德底线,答应了张老板的要求。不巧这件事被张老板的三儿媳妇知道了。第二天,三儿媳妇找到制秤师傅,重金请他做了一杆十七两的秤。制秤师傅非常不解。三儿媳妇说:“你一定听错了,我公爹为人善良,他是让你做一把十七两的秤,可能他年纪大了,没有说明白,或者你听错了。”张老板就用这杆新秤代替了旧秤。没过多久,张家的生意逐渐红火起来,而李家、王家的生意日渐冷落。到年终一算账,张家这年赚的银子比以前三年的总和还要多。到了除夕晚上,张老板兴高采烈地将家人召集在一起,准备大谈今年的致富秘诀。三儿媳妇抢过话头说:“大家知道我们家为什么今年的生意比往年好吗?现在我把秘诀告诉大家,是因为咱爹为人善良慷慨,将原来十六两一斤的秤换成了十七两一斤的秤,因此买了咱家米的客户觉得合算,这就有了口碑,一传十,十传百,原来李家和王家的老客户也到咱家买米了。虽然咱们在秤上亏了点,但生意多了,薄利多销,利润大增,才有了今年的旺年景。”张老板听了三儿媳妇这番话,既感激她顾全脸面,又觉自己的经营理念太过短视,当晚便决定以后让三儿媳妇当家。
  这是我读到的最好的一篇管理寓言。人心不可欺。企业也罢,管理者也罢,最大的社会资本是诚信。诚信二字虽然漫天飞,但真正把这二字落在实处的,古今能有几人?做到诚信,很多时候其实是要“割肉”的,也需要勇气。同时,做大事的人无不是大勇之人,他们都明白有所为有所不为,但真正能坚守这个底线的管理者又能有几人。那些把企业做到几十亿规模的人,和他们一同起步的同类厂家不知多少,最终“守到云开待月明”的企业无非是知道自己哪些事情是一定要做,哪些事情是一定不能做的。同时,在面对钱财的问题上,那些真正懂得“财散人聚,财聚人散”管理者,放眼天下能有几个?啸聚山林的大王和真龙天子的区别就在这里。管理有时很难,一大堆数据图表等着批复,一大堆事情需要决策,有时很容易,你只需要审视一下自己内心的阔度—心有多大,世界有多大。
其他文献
人们对权力的痴迷以及对成为领导者的渴望的强烈,几乎是不言而喻的。对这种论调持有异议的逍遥派人士对权力的解读与支持者的解码或有区隔。但是,如果我们能想象起集市上奴隶头上的稻草或者是皇帝一时兴起的杀人欲望染红的双眼,就很难不得出某种近似荒谬的结论:一个人从摇篮到坟墓,无不处于权力关系之中,在渴望权力的过程里反对着施加给自己的权力。  看起来,领导的出现算是一个进步,不管他是亚历山大还是拿破仑,它至少把
期刊
1868年11月,涩泽荣一结束了对欧洲近两年的访问和考察回到了日本。这时的日本,由于明治维新的成功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新政府确立了文明开化、国富兵强、殖产兴业三大治国方针,由此拉开了资本主义的制度性变革和工业化的序幕。这一历史性的巨变非常令人鼓舞,也使涩泽感到实现工商救国这一人生新目标的时刻已经来到。他效仿西方的股份制,创办了一家从事农业肥料和大米买卖的企业。然而,涩泽没有想到,正在他满怀信心
期刊
“20世纪是生产率的世纪,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这句话出自朱兰。身为一代质量管理大师,朱兰将自己毕生的经历投入到质量管理领域,提出了许多极为重要的理论和方法,对质量管理学科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质量是一种适用性”与“大质量”观念  朱兰提出:“质量是一种适用性。而所谓‘适用性’(Fitness for Use)是指使产品在使用期间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是对“一个公司要实现其质量目标所需
期刊
出了质量问题,怎么办?惩处了当事人,就万事大吉,错误就不会再犯了?显然很多人心里会怀疑这一点,但处置这样的事,往往除了处罚员工,而别无他法。管理者会想,不处罚,那么制度就形同虚设,但是在实践中,刚性的制度并不能阻止错误的继续产生。那么处罚就会无休止下去,而质量或者管理并无丝毫的改善。就像一则寓言里说的:有一天,几只袋鼠从笼子中,跑出来。管理员见状大惊,忙把笼子加高了一尺。结果,第二天袋鼠仍然从笼子
期刊
这个题目一定会招致很多人的质疑:企业真正的主人是老板,员工都是打工者,凭什么能做主人翁?  从传统意义上,在民营企业,员工是不可能做主人翁的。真正的企业主人当然是老板。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很多人抱有严重的打工心态:工作都是为老板做的,自己就是为了挣点工资。因此,只要不影响工资奖金,工作上投入越少越好。更严重的,工作上拈轻怕重,报酬上斤斤计较,在态度上消极被动,甚至偷奸耍滑。遇到难事躲着走,能少干就
期刊
明治维新后,日本大体用了十余年的时间基本完成了资本主义的体制性变革。到19世纪80年代初,社会经济环境开始稳定下来,工业化全面展开的客观条件已近成熟。在这样的背景下,涩泽荣一的实业活动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第一国立银行的迅速发展虽然使他感到欣喜,但这时的他已经不满足于一行一业的成功,而是放眼于各个领域和行业,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企业创办活动。按照《涩泽荣一事业年谱》的记载,1880-1893年期间,涩
期刊
家族企业的一个重要命题就是家族企业的传承。传承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决定该企业能否获得可持续发展。外界比较熟知的是方太集团的董事长茅理翔与他的儿子茅忠群的故事,殊不知,本文的主角陕西步长集团总裁赵涛与他的兄长赵超、父亲董事长赵步长之间,也围绕着同样的主题内容,演绎着不同的故事情节。  1993年8月,时任陕西某医院心脑血管病科科主任的赵步长率领妻子儿女投入“商海”,“四五个人、七八条枪”,开始了最为艰苦
期刊
中国最大的房地产上市公司万科董事长王石,作为登山运动的爱好者,于2003年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至今保持着国内登顶珠峰的最年长记录。他又于2004年、2005年先后完成了攀登世界七大洲最高峰和穿越南北极的探险,是成功登顶七大洲最高峰的四名华人之一。2006年,王石一行沿玄奘之路前向印度,走上了一条访古之旅,并新著《让灵魂跟上脚步》一书。对于玄奘这样的一代名僧来说,执著与放下是无法回避的。本刊就这个话
期刊
“如果你能够和一家企业绑定在一起,与它同呼吸共命运,如果你能以企业之荣为荣,以企业之耻为耻,那么这家企业就是你事业的平台。”中国数码集团总经理、中企动力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陈丹女士如是说。     目标:寻找事业的平台  1991年,陈丹大学毕业。“大学毕业以后我只有一个很朦胧的目标,想成功,但是并不知道怎样才能成功。”于是,陈丹开始不断地乱撞。她换过很多工作,做过销售、律师,也换
期刊
洪洞县里无好人!  这不能不说是读毕《出轨》恰到好处的一种理解。然而,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终究无法理解市场经济规则下的行为方式,更难以解决其中纷繁复杂的矛盾冲突。本书的主角娃哈哈和达能也概莫能外。  在商业社会,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商业判断负责。娃哈哈或许没有想到,合作十年后达能会提出进一步掌控品牌的强硬要求,而作为事件的另一方—达能更是难以预料,民族主义的大旗竟然会在日益开放的市场环境中,以压倒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