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氏小儿推拿”疗法配合艾灸治疗小儿脾虚泻临床观察

来源 :按摩与康复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rp_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刘氏小儿推拿疗法”配合艾灸治疗小儿脾虚泻的临床疗效。方法:1004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刘RA,)L推拿疗法配合艾灸,对照组口服思密达+思连康。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愈率分别是90.0%,72.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刘氏小儿推拿”疗法配合艾灸综合治疗小儿脾虚泄泻,疗效肯定;在治疗脾虚泄泻的同时,注重提高患儿免疫力,顾护脾虚之本,且临床操作较简便,便于推广应用。
  关键词 小儿泄泻,脾虚型 推拿治疗 艾灸治疗 保健 刘氏小儿推拿
  小儿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其主症,乃小儿常见的疾病之一,尤以2岁以下的婴儿更为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其中医临床辨证分型主要有:伤食泻、风寒泻、湿热泻、脾虚泻;其中,脾虚泄泻是小儿泄泻中最常见证型,常迁延不愈,可引起小儿营养不良,影响生长发育,对小儿健康危害极大。中医药治疗小儿脾虚泻临床报道颇多,且疗效较好,但由于婴幼儿服药困难,使该有效的治疗方法的运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小儿推拿作为中医儿科主要的外治法之一,具有简、便、易、廉的特点,能有效避免小儿服药的困难。本课题组以刘氏小儿推拿疗法为主,配合艾灸治疗小儿脾虚泄泻,效果显著,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观察病例均来自吉首大学医学院小儿推拿专科门诊,共100例,所有病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6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最小2个月,最大3岁,平均1.8岁;病程最短6天,最长14天,平均11天;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最小3个月,最大2.8岁,平均年龄1.9岁;病程最短5天,最长15天,平均10天。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元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小儿泄泻的诊断及伤食泻分型标准。脾虚泻的证侯特点:久泻不止,或反复发作,大便稀薄,或呈水样,带有奶瓣或不消化食物残渣,神疲纳呆,面色少华。舌质偏淡,苔薄腻,脉弱无力。
  1.2.1纳入标准:(1)符合小儿脾虚泻诊断标准;(2)患儿年龄2个月至3岁;(3)实验室及其他各项检查无明显异常。
  1.2.2排除标准:(1)不符合小儿脾虚泻的其他证型的泄泻;(2)严重腹泻伴中度以上脱水者或出现明显中毒症状;(3)合并其他重要脏器疾病,生命体征不稳定,体弱衰竭者;(4)小儿推拿禁忌症:骨折,传染病,局部皮肤破损、感染等不宜使用小儿推拿治疗者。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口服思密达(蒙脱石散,博福一益普生天津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规格:3g10袋)、思连康(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杭州龙达新科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规格:0.5g24片)治疗。思密达:1周岁以内,每次1/3袋,每日3次;1-2周岁,每日1/2袋,每日3次;2-3周岁,每日2/3袋,每日3次;3周岁以上,每次1袋,每日3次。思连康:6个月以内,每次1片,每日2次;6个月-1周岁,每次2片,每日2次;1周岁以上,每次2片,每日3次。5天为1个疗程。
  2.2治疗组治疗原则以健脾益气,运脾止泻为主。
  2.2.1采用刘氏小儿推拿疗法,主要推治手法如下(患儿由家长抱坐怀中,医者取一侧肢体施术):
  2.2.1.1常例开窍手法:开天门、推坎宫、推太阳、按总筋、手部分阴阳各推30次。
  2.2.1.2推五经:采用刘氏五经推治中的“补三抑一法”。补脾经300次,补心100次,补肺150次,清肝经200次。
  2.2.1.3主要穴位及手法:推大肠90次,推上板门30次,按揉神阙50次、摩腹40次、按揉足三里30次、按揉龟尾30次、推上七节20次、捏脊8遍。
  2.2.1.4常例关窍手法:按肩井5次。
  2.2.2艾灸治疗方法:灸神阙、龟尾各3分钟。
  每天治疗1次,每次20-25分钟,5天为1个疗程。2个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定。(两组患儿,根据脱水情况,可以适当补充口服平衡液。)
  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
  3疗效观察
  3.1疗效评定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小儿泄泻疗效判定标准拟定。治愈:大便成形,全身症状消失,大便镜检无异常;好转:大便次数及水分减少,全身症状改善,大便镜检脂肪球或红白细胞偶见;无效:大便次数及水分不减少,或症状加重。
  3.2治疗结果两组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
  


  4讨论
  泄泻是儿科常见病,是小儿仅次于呼吸道感染后的第二类常见多发病,也是卫生部提出的儿科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中医认为,泄泻主要的病变部位为脾、胃。《景岳全书·泄泻》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熟,而化气化血,以行营卫……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致脾胃受损,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化之气,不能输化,致合污下降而泻利作矣”。《万氏育婴家秘》中指出“儿之初生,脾薄而弱,乳食易伤,故日脾常不足也”强调小儿脾常不足;根据“脾常不足”这一小儿脏腑特点,且临床儿脾胃病中又以脾虚证多见,故脾虚泻小儿泄泻的证型中占有较大比例。脾以运为补,因此,调理脾胃,健脾益气,温中止泻是治疗脾虚泄泻的基本法则。
  本研究运用“刘氏小儿推拿”疗法配合艾灸神阙、龟尾治疗小儿脾虚泄泻,经2个疗程治疗后,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且优于药物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刘氏小儿推拿”疗法是湖南省名老中医刘开运教授开创的独具特色的小儿推拿,他强调小儿推拿应从整体人手,辨证施治;其核心思想是“五经辨证”推治,即运用五经相助、相制的关系作为推治中主补、主清(泻)的依据,调节五脏的过或不及。本病按脏腑辨证,属脾的虚证,临床具体推治是补脾经、补肺经、清肝经、补心经,刘老将其命名为“补三抑一法”。根据五行生克关系,虚者补其.母,脾虚证补其母,故补心经;脾虚防止母病及子,故补肺经;脾虚证可以直接补脾;临床中为了防止木克土太过,故清泻肝经。摩腹、揉脐、按足三里、捏脊等能调理脾胃,促进脾的运化功能,具有运脾止泻之功,同时也是临床常用的保健要穴,能改善患儿体质,调节脾虚之本。推大肠、推上七节具有很好的止泻作用。配合艾灸神阙、龟尾具有健脾益气、温中止泻的作用。神阙穴位于脐中,脐为先天之本源,后天之气舍,为任脉之要穴;龟尾穴即督脉之长强穴,位于督脉之首;一阴一阳,可使任督二脉经气相通,阴阳相济,从而调节十二经脉之气血,达到阴阳平衡,治愈疾病的目的。具有辛温之性的艾条,通过温灸神阙、龟尾能温中健脾,疏通经络,通畅气血,泄泻则迅速向愈。此外,艾灸还能纠正肠道菌群失调,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加强肠黏膜屏障作用,助消化,维持正常的肠蠕动及吸收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使引起腹泻的诸因素去除,大便正常而愈。现代研究认为,龟尾通过局部艾灸能刺激肛门括约肌的收缩,从而止泻。
  外治之法即内治之理,本研究运用“刘氏小儿推拿”疗法配合艾灸综合治疗小儿脾虚泄泻,疗效肯定,可重复性强;在治疗脾虚泄泻的同时,注重提高患儿免疫力,能使疾病治疗与儿童保健有机结合,有利于疗效的稳定性,从根本上顾护脾虚之本,减少疾病的复发,且临床操作较简便,不受场地和医疗设备的限制,便于临床推广应用。
其他文献
应用FuraⅡ技术,检测大鼠无菌性炎症时腹腔多形核中性粒细胞(PMN)内游离钙浓度([Ca2+]i)及中药锦灯笼苦味素B对其影响。结果:在静息状态下,PMN内[Ca2+]i为(31943±18905)nmol/L,酵母多糖激活可使[Ca2+]i成倍增加,两者相比P<005。中药可
目的:探讨STI571在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急变期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CML急变期患者接受STI571治疗,然后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同时进行临床观察.结果:3例CML急变期患者均获得临床血液学缓解,STI571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造血恢复无影响.结论:STI571对CML急变期有治疗作用,可应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前治疗,二者结合有可能使患者生存期延长。
为了观察通脉益智胶囊对小鼠反复脑缺血再灌流后行为学的影响,我们将40只小鼠分为4组,经反复脑缺血再灌加降血压法造模后,分别给予生理盐水、通脉益智胶囊、喜德镇灌胃,术后进行跳台
目的:评价免疫球蛋白kappa基因重排检测在B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中的价值.方法:选取93例B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及反应性增生标本(其中包括43例甲醛固定,石蜡包埋标本),运用降落PC
目的:探讨p16基因家族失活与白血病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PCR检测p16、p15、p18、p19基因在白血病中纯合子缺失.结果:p16、p15基因外显子1在AL组纯合子缺失率分别为22.37%、17.05%,在ALL组为45.95%、32.43%,在ANLL组均为5.88%;在CML的慢性期均为0.p16、p15基因外显子2在AL组纯合子缺失率分别为12.5%、5.68%;在ALL组为2
靶向制剂系指一类能使药物浓集于靶器官、靶组织、靶细胞且疗效高、毒副作用小的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drugdeliverysystem),为第四代药物剂型,且被认为是抗癌药的适宜剂型[1]。目前癌症仍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
采用正交设计L9(34),对骨健颗粒剂进行了提取工艺研究,筛选出最佳提取条件,并采用薄层层析—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该制剂中主药淫羊藿中淫羊藿甙的吸收度,计算出淫羊藿甙的转移率为712%,验
1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44岁,主因全身乏力、面色苍白伴发热半月加重1周住院。患者于入院前半月无诱因出现全身乏力、气短、头晕,面色苍白伴发热,自测体温在38 ℃~39 ℃,时有
目的:体外观察白介素-2和干扰素-α单独或联合作用于与K562细胞互培养的白血病缓解期外周血的淋巴细胞免疫表型的影响。方法:采用4 h标准51Cr释放试验测定12例激活的白血病缓
从全国分层随机抽样确定的88所中医医院1994年12万余份出院病例中,遴选出78605份符合项目研究要求的病例,经统计分析中医证候诊断名1027个.通过对每一个证候诊断所占有的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