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的社交语用迁移及其应对策略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fe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了跨文化交际中的社交语用迁移种类及例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避免社交语用失误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社教语用迁移 应对策略
  
   一、引言
  
  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外语时,母语的语言规则和表达习惯应用于第二语言的现象被称之为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近几十年来,人们对第二语言学习中的迁移现象作了大量的研究,但主要都集中在语言、词汇和句法方面。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语用学作为独立学科在语言学界的确立,人们渐渐转向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研究语言迁移,即语用迁移(pragmatic transfer)。
  跨文化交际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近年来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使得各国人民得以频繁地交往与合作。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常常产生交际障碍、冲突和误解或达不到预期的交际目的,这是因为交际双方往往各自倾向于将本族文化的语用方式、准则和社会规约运用于交际行为中,同时反过来用这些准则和规约去理解和评价他人的行为,于是在此过程中就产生了语用迁移的现象。
  Thomas(1983)在她的“跨文化语用失误”一文中将语用失误分为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Kasper(1992)借鉴Leech对语用学的讨论以及Thomas对跨文化语用失误的研究,从语言和文化紧密联系的关系出发,进一步把语用迁移划分为语用语言迁移(pragmalinguistic transfer)和社交语用迁移(sociopragmatic transfer)。语用语言迁移指言语行为策略的错误迁移,或者是虽然母语和目的语在句法和语义上对等但交际双方存在着理解偏差,导致目的语表达了另外一种语用而造成的语用迁移,主要包括句法、词汇形式上的“对等”迁移和言语行为策略的迁移。社交语用迁移是由于与以目的语为母语的人们的社会交往习俗、社会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差异而造成的,涉及到对目的语的深层掌握。在跨文化交际中,两种迁移均有可能影响双方的交际效率,但一般来说,语言本身的语用迁移带来的失误比较容易得到人们的理解和谅解,它们通常被认为是说话人在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方面有所欠缺,而社交语用迁移造成的失误却很难为人们所接受,因为可能触及到了对方的观念和思想,因此是学习者需长期努力的方向。本文旨在通过对跨文化交际中的社交语用迁移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帮助人们更顺利地完成交际。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社交语用迁移种类及例析
  
  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人们常常不自觉地将母语文化的观念模式套用到与他人的交际中,带来社交语用迁移。下面笔者拟从社会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社交习俗三方面来分析跨文化交际中的社交语用迁移。
  
  (一)社会价值观的迁移
  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它是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获得的。价值观一旦形成,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看法和行动。在交际过程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往往受到各自不同的价值观的影响,发生迁移。
  1.群体取向和个人取向
  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集体的和谐与相互依赖。曾有外国学者认为中国文化是无我文化(I-less culture)。中国人提倡凡事将家庭、社会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个人利益在必要时可以忽略和牺牲。与中国文化相反,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极端崇拜个人主义和自由。
  (1)A:You look pale. What’s the matter?
   B:I’m feeling sick. A cold,maybe.
  A:Go and see the doctor. Drink more water. Did you take any pills? Chinese medicine works wonderful. Would you like to try? Put on more clothes. Have a good rest.
   B:You’re not my mother,are you?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强调关心他人,尤其是对老弱病残者;西方人很看重个人独立和个人自主,在例(1)中,B正常的反应只说:Take care of yourself. I hope you’ll be better soon.就足够了。而B过分热情,所说的话语明显侵犯了A的个人独立自主。在A看来,B可能低估了他的能力,甚至觉得B企图控制他的行为。B将自己文化中的价值观错误地迁移到了与A的交际行为当中,引起了语用失误。
  2.时间取向
  中西方文化在对时间的态度及对其如何控制使用上有明显差异。从态度上来讲,中国人的时间观念属于圆式,而西方则属于线式。圆式时间观念意味着时间变化协调于自然状态,西方的线式时间观念认为时间好比一条直线,一种线性的单向持续运动。就对时间如何控制来讲,中国人使用时间比较随意,灵活性强;而西方人受时钟的“铁腕”控制,使用时间十分精确,干什么事情都做到准时无误。
  (2)A:When will you come to my office?
   B:Tomorrow afternoon.
  A:(frowning)Could you tell me the exact time?
  在例(2)中,A想要确定B的来访时间,但B只给出了一个很模糊的回答“tomorrow afternoon”,A对此非常不满意,因此再次求证确切的时间。B按照自己文化中的习惯回答,而A依照他的价值观念来判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语用迁移。
  3.内省与行动
  受到传统的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讲究“修身养性”,求自省及人格完善,求内心与外部世界的和谐。人们顺从自然,人际间相互依赖,求稳不求变,力图“无为而有为”。做好人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所以人们经常内省自己的行为,而不是如何行动和做事。而西方人则重视外向的行动和行为,人们积极进取,快速行动,为获得成就而有为,求动求变。
  这一价值取向在跨文化交际中表现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收到礼物时,中国人与日本人一样,在客人面前不打开礼物观看,而是感谢后默默地将其放在屋子的一个角落,待客人走后主人才打开礼物,以此表示对客人的尊敬。西方人的表现则截然相反,他们会当着客人的面就把礼物打开,并马上说些赞美的话,表明喜欢的态度。人们若事先对目的语文化有所了解,便会减少语用迁移带来的负面影响,确保交际顺利进行。
  
  (二)思维方式的迁移
  思维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观察和反映客观世界,也对客观世界进行分析和综合。某个民族将长期以来对现实的认识凝聚成经验和习惯,借助语言形成思想,又赋予思想以一定的方式,就形成了这一民族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总是不自觉地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和判断对方的言语行为,当然就会不可避免地发生语用迁移,从而导致语用失误。
  1.具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从整体上看,传统中国文化思维具有较强的具象性,而西方文化则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具象思维由类比、比喻、喻证和象征等思维方式组成;抽象思维,通常也叫逻辑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作为思维的形式。中国人比较擅长用形象的方法来表达抽象的事物,而纯粹意义上的抽象思维则很不发达,这造成中国人思维概念的流动性和模糊性;西方人将世界的事物进行二分,物质和精神、主观和客观截然分开,把统一的世界分成两个不同的世界,抽象思维比较发达。
  (3)A:How’s your new job?
   B:Very good. It’s an iron bowl.
  在(3)中,A在询问B的新工作如何,而B用一个比喻“an iron bowl”回答,让A一头雾水。因为铁制的饭碗很难摔破很经用,因此中国人习惯用“铁饭碗”(an iron bowl)来形容一份稳定的工作(a steady job),非常形象。但若照直翻译给西方人,就会产生语用迁移,造成语用失误。
  2.曲线思维和直线思维
  中国人凡事习惯从整体到具体或局部,先全面考虑,之后缩小思路考虑具体细节,是一种曲线式的思维方式。而西方人则从具体或局部到整体,这是一种由点到线,由线式为主体的直线思维。由于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在社会交际观念、模式和表达方式上产生了区别。
  (4)Mr. Jones:It looks like we have to keep the production line running on Saturday.
  Mr. Wu:I see.
  Mr. Jones:Can you come in on Saturday?
  Mr. Wu:Yes,I think so.
  Mr. Jones:That would be great help.
  Mr. Wu:Yes. Saturday’s a special day, did you know?
  Mr. Jones:How do you mean?
  Mr. Wu:It’s my son’s birthday.
  例(4)是一个美国老板和他的中国雇员就周六加班展开的对话。当琼斯先生提出周六加班时,吴先生并没有直接反对,而是回答“I see”“Yes,I think so”,其真正涵义相当于“我听见了”,并非答应老板的请求,几轮周旋之后才最终明确给出答案:儿子周六生日,不能来加班。因为中国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high context culture),依赖含蓄的沟通,重面子,说话绕弯子,而琼斯先生不了解中国人的文化习俗和交际思维模式,不懂得他们为了面子、出于礼貌而不会直接拒绝上级的请求,一个原本简单的交谈变得迂回复杂。
  
  (三)社交习俗的迁移
  对于一些特定的言语行为,人们都有因其本族语使用者长期沿用而约定俗成的一般表达方式、语用形式或话语规则。由于不同文化的语用规则不尽相同,用来表达同一思想观点的语用形式也有所不同,同一语言形式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表达的思想观点也有所不同,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这些社会交往习俗上的语用迁移随之产生。
  1.问候和告别
  英美国家的人们见面最常用的问候话语是“hi”“hello” “how are you” “good morning”等,而中国人则习惯以“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吃饭了吗?”(Have you eaten?)之类的话语来表示相互问候。以这样的方式开始对话,往往让外国朋友感到不愉快,如上文提到,西方尊重个人自由和权利,见面问去处和是否吃饭这类问题有干涉对方隐私之嫌,这显然是不合适的语用迁移现象。
  告别是谈话的结束语。一般来说,中国人的告别比较注意两点:一是表示殷勤;二是表示关心。客人若要离开,主人会再三挽留,如说“时间还早着呢,再坐一会儿吧”等;若客人真的要走,主人送到门口,要说“您慢走”等表关心的话语。而西方人在告别时遵循的是主随客便的原则,强调尊重对方。在跨文化交际中,倘若将中国的告别语直接翻译使用,如说“Walk slowly”,则十分不妥,容易造成误解。
  2.称呼
  不同文化的语言中都有特定的称谓系统和使用规则。中国人以尊老爱幼、尊师重教为传统美德,因此两人相遇时,若彼此之间不太了解对方准确的身份,考虑到社会距离的不同,往往将与自己祖父母同辈的人称为“爷爷、奶奶”,与父母同辈的人称为“叔叔、阿姨”,或者直接称为“老师”或“师傅”以表示尊敬,否则被视为没有教养,不懂礼貌。而西方国家的称谓一般都比较笼统模糊,如今更流行不论辈分大小一律按名称呼。
  3.谦虚和道歉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历来倡导谦虚谨慎的儒家风范。在人际交往中,中国人十分严格地遵守谦虚准则,以谦虚为美德,以“卑己尊人”为行事原则,贬低自己,颂扬对方,以示谦虚。而在英语文化中,当听到对方夸奖自己时,则会欣然接受,以示礼貌。中国人在听到别人对自己的夸奖时,则往往回避称赞语的真实性和真诚性,使用否定式的“谦虚语”。
  (6)A:Your handwriting is very beautiful.
   B:No, no, you flatter me.
  例(6)中,A是一位外籍教师,对B的书法表示赞赏。而B的回答让A无所适从,甚至觉得他对中国书法的鉴赏力被否认了。B将本族文化中表示谦虚的方式迁移到了与外籍教师的交际中,其实只要回答一句“Thank you”,就很合适了。
  道歉言语行为是说话人公开承认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或没有做应该做的事。道歉的功能是补救某种无理的言行,建立或恢复谈话双方的融洽关系。道歉的条件是,道歉者必须是真诚地道歉,同时道歉者也希望受到冒犯的一方能表示宽容,接受道歉。在汉语里,接受道歉经常是说“没关系”,但在英语里应该说“That’s all right”、“That’s OK”等。若将汉语规约迁移到英语中,用一句“It doesn’t matter”来接受他人的道歉,便容易产生误解,影响交际效率。
  
  三、避免社交语用失误的应对策略
  
  据以上分析可看出,社交语用迁移常常导致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社交语用失误的出现,从而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戴炜栋曾指出,“社交语用失误由深层文化迁移带来,属于心理层次不易察觉,很难克服”[2]。因此外语学习者需采取有效措施,尽量避免社交语用失误。以下是笔者的几条建议。
  
  (一)重视对目的语文化的学习
  语言反映着文化,文化又渗透于语言之中,语言和文化是互相联系的统一体。学习语言必须接触其文化,不仅要熟练掌握目的语的表层形式,还要学习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培养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加强文化领悟力。要想保证与使用目的语的人们顺利地进行交际,必须了解与其文化背景的言语规则和行为方式。对于中国外语学习者来说,要想获取外语文化知识,广泛阅读,不断积累是最佳途径。只有通过大量阅读原版英文书刊、杂志、小说,才能真正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从而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对什么人说什么话,有效避免交际中的文化干扰,提高社会文化修养。
  
  (二)重视母语与目的语的对比学习
  社交语用迁移大都是由母语迁移到目的语中去的,因此运用Robert Lado的“对比分析法”(Contrastive Analysis),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将母语和目的语进行对比、分析和归纳,了解两者的同异,可以更有效地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加强语言实践
  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须通过大量的反复练习与实践才能提高。学习者可以观看优秀的目的语国家影片,因为大部分电影或录像的内容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某个侧面的缩影。此外,还应充分利用与目的语本族语使用者的交流机会,积极参加如英语角、英语俱乐部等类的社交活动,提高语用能力。
  
  参考文献:
  [1]Spencer-Oatey Hellen.Culturally Speaking:Managing Rapport through Talk across Cultures[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7.
  [2]戴炜栋,张红玲.外语交际中的文化迁移及其对外语教改的启示[J].外语界,2000,(2).
  [3]高宝虹.外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2).
  [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6]张庆宗.论跨文化交际中的社交语用失误[J].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2000,(3).
  
  (程蓓,湘潭大学大学英语教学部)
其他文献
本文根据现行工资政策和有关考核等文件内容,对劳资管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开发了管理软件,同时对其主要功能特点进行了介绍,对该系统的主要结构模块进行了简述。该系统是一套
摘 要:网络背景下新构式层出不穷,“寂寞”构式是新流行的构式之一。文章尝试从句法、语义、语用及心理方面分析“寂寞”构式的流行原因。  关键词:“寂寞”构式 流行 原因    从2009年7月开始,类似“我发的不是帖子,是寂寞”“我用的不是手机,是寂寞”“哥睡的不是觉,是寂寞”的句式在各大网络论坛大量涌现,并且钟爱此句式的人被称为“寂寞党”。而我们把“谁××的不是××,是寂寞”句式称为“寂寞”构式。
日用陶瓷设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固有观念,严重束缚了设计思维的发展。本文从设计观念的变革,异形设计的意义,以及设计精彩部分的把握方面,阐述了日用陶瓷创新设计的观
2005年,Ripe公司决心从传统复印店转型成为数字印刷公司,他们通过艰难的探索才发现数字印后的重要性。总经理瑞德·彭尼回忆说:“引进惠普indigo后,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我们已
化学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更新知识,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多角度学习的需要.实施“STS”教育,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使课堂教学具有时代气息,有助于构
李贺是唐代诗坛上一位独具个性的诗人,其诗歌以幽冷奇峭著称。在其诗歌语言上,喜欢用色彩字,日本一位研究者曾指出,李贺的诗歌每30字中就有一个色彩字,约占其诗歌总字数的3.3%。在众多色彩字中,“绿”字出现频率较高,共有46次。从语言学角度考察这些“绿”字也颇有意味。    一、词性    李贺诗中的46个“绿”字,从词性角度可归纳为下表:    类型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总计  次数 14   3 
为进一步激发群众举报热情,推动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日前,大足县检察院在棠香街道办事处会议室对举报有功的人员实行了公开授奖仪式。该院在严格为举报人保密的基础上,采取适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