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书郭碑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cc1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郭有道碑》拓片

  明末清初的傅山,有瞻逸之才,骏迈之气。其立地于山西文化圈之中心,身行万里半天下,于山西各处也留有足迹,存有手迹。与介休干系,可自一通碑碣说起。
  东汉郭泰乃一代名士,介休人,“先生诞应天衷,聪睿明哲,孝友温恭,仁笃慈惠。夫其器量弘深,姿度广大,浩浩焉,汪汪焉,奥乎不可测已”。游学洛阳而有行迹,“若乃砥节厉行,直道正辞,贞固足以干事,隐括足以矫时”。时为太学生领袖,党锢之祸后,被誉为党人“八顾”之一。余幼时背诵童诗,其中一首曰:“林宗去旅馆,必亲自洒扫。我今虽已去,将有后人至。”此时便知其为有道之人。
  建宁二年(169年)正月,郭泰去世,年四十二。当时“自弘农函谷关以西,河内汤阴以北,二千里负笈荷担弥路,柴车苇装塞涂”,万人会葬,场面恢廓。蔡邕亲为其撰碑,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刚柔相济,到底是大家大手笔。其对后世影响之大,可自所涉此碑的百三十余种著述而知,然此碑久已湮灭。康熙年间,邑人方刻傅山所书《郭有道碑》立于墓侧,算是补憾。位于介休城东五里郊邑处的郭有道祠,上下厅堂,雕梁画栋,前庭后院,左右厢房,附属墓冢、汉槐、牌坊、碑亭等等。明月青瓦,金碧祠府,其为当地最为著名的文化胜迹,可惜也毁。“文革”期间,傅山碑竟被架作桥板,所幸之后移入县博物馆,虽残尤存,立于后土庙真武大殿廊下。
  傅山此碑未標镌刻年月。康熙版《介休县志》载有“康熙十二年傅山复补书”一句,而邑人张基巩倡修林宗祠,在康熙十八年(1679年),书碑与刊刻或非一时。据郝继文先生考据:康熙十九年(1680年)年末,傅山在平定“峪园”养病,介休士绅来访,谈及补写“郭泰碑”事。翌年四月,祠堂修葺前期准备就绪,傅山佣石匠王良翼、茹谦,携子傅眉、孙莲苏遂一同前来。具体由莲苏与茹谦双钩上石,王良翼镌刀刻制。碑侧有傅山草书长跋,叙重书此碑始末、原刻考证及学隶心得,跋记有云:“吾家世习汉隶,间尝与息眉、孙莲苏各以其手法书一本,藏于家。会介人士磨石要书,老人不复能俯石上受苦,爰以家本令莲苏双钩过之石上。”此间傅山于介休的其他活动,未闻细节。
  介休博物馆藏存有此碑早期拓片,碑额“有道先生之碑”六字为悬针小篆,因碑首已佚,此拓孤本,是否傅山亲书,未知。《郭有道碑》正面为傅山书蔡邕原文,计十二行,行四十字,依汉制,不具名。或因傅山与之品行相类,可谓璧合,或因蔡邕碑原为隶书,率由旧章。
  或路经,或逗留,傅山的介休足迹可谓多矣。隆庆元年,于介休遇虏患。万历九年,再过,崇祯九年,复到。易代之际,文人大苦,国变后,傅山天涯行走,居无定所,因此碑,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四月在介休住十余日。足迹多,手迹也不少。绵山抱腹岩曾有其对联悬挂,张兰镇曾发现其手书匾额,另外,尚留有《介山石乳泉》《题神林介庙》《三道河边》《烧春野火》等诗作。
  地之兴衰,人之显晦,不由人,也由人。世称傅山“字不如诗,诗不如画,画不如医,医不如人”,人之外,书名为广。其四体皆善,行草多见,而此通为存世的唯一隶书原刻碑,其在书法史上当有一笔。
  傅山所遗隶作虽不多,却重视习隶:“不作篆隶,虽学书三万六千日,终不到是处,昧所从来也。予以隶须宗汉,篆须熟味周秦以上鸟兽草木之形始臻上乘。”“楷书不自篆隶八分来,即奴态不足观矣。此意老索即得,看急就大了然。所谓篆隶八分,不但形相,全在运笔转折活泼处论之。”“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境,终是俗格。钟、王之不可测处,全得自阿堵。老夫实实看破,地功夫不能纯至耳,故不能得心应手。若其偶合,亦有不减古人之分厘处。及其篆、隶得意,真足吁骇,觉古籀、真、行、草、隶,本无差别。”
  其著名的“四宁四毋”理论,同样惯用于隶书实践:“汉隶之妙,拙朴精神。如见一丑人,初见时村野可笑,再视则古怪不俗,细细丁补,风流转折,不衫不履,似更妩媚。始觉后世楷法标志,摆列而已。故楷书妙者,亦须悟得隶法,方免俗气。”“汉隶古雅雄逸,有自然韵度。魏稍变以方整,乏其蕴籍。唐人规模之,而结体运笔失之矜滞,去汉人不衫不履之致已远。降至宋元,古法益亡。”
  残剩河山,满目荒凉谁可语;乱离骨肉,西风吹老丹枫树。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一辈子平视王侯、宁折不屈的傅山,轰然倒下。人世之隐,遗世之响,此碑手迹成为其在此地足迹之重要见证。死而不亡者寿。傅山寿,郭碑也寿。
其他文献
震惊中外的平型关大捷已经写进党史、军史和教科书中,成为中国人民抗战史上光辉的一页。诚然,平型关大捷的取得既是我党坚持国共合作、精诚团结、一致抗战的正确决策,也是八路军115师战士浴血奋战的辉煌战果,亦是灵丘人民给予全力支持的结果。毛泽东同志在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曾经作过这样的高度评价:“平型关的意义正是一场最好的政治动员,如此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
期刊
2020年8月3日,荣获“介休好人”称号的贾琳先生在北京与世长辞,终年102岁。这位历经民国、抗日、建国、“文革”等历史阶段,经受过很多磨难的老人,能以期颐之寿而终,实在是一种别样的福分。经过查阅相关史料和几十年前其朋友的自传,并采访了其生前友人,我逐步了解了這位革命老人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从他身上看到了忠义廉洁、豁达仁爱的高贵品质。  打日军忠心报国  赴国难背井离乡  1918年7月15日,贾
期刊
众所周知,我军在不同历史时期均实行超地区编组,原则是为了避免在部队内部形成一個个“山头”,防止出现“清一色”。但也有特例,在日军投降,我军第一次较大规模的上党战役胜利后,上党旅就没有打乱编组。  1947年8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二、三、六纵队共12个旅,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大无畏精神克服千难万险,千里跃进大别山。  在这12个旅当中,六纵17旅是一支由上党地区人民子弟兵发展
期刊
“跑警报”这个词,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非常陌生,但对于经历过抗日战争并去过大后方的人,对于这个词就不但熟悉,而且还有着刻骨铭心、痛苦的记忆。那是因为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在那个时期都遭受过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都有过九死一生的经历,他们也永远不会忘记中国人民和日本军国主义者是有着血海深仇的。  1932年,我家住在汉口,父亲时任汉阳兵工厂厂长。该厂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兵工厂,生产各种轻重型武器,供应国军在战
期刊
候壁村  中国是个笃信神明的国度。在华夏大地上,无论城市村落,集镇山庄,甚至荒野僻沟,水边崖头,都可以看到规模大小不等、建筑形制各异的庙宇。这些庙宇成为人们祭祀神灵、寄托愿望的场所。中国的神明大都由人演化而来,故而林林总总,不可胜数。加之各地尊奉习俗不同,或为感恩,或为追思,或为纪念,或为彰扬,故而每座庙宇的建筑,都有一段不寻常的来历。地处上党地区浊漳河畔鼋滩(当地人俗称鼋则滩)上的魏征庙(也称赈
期刊
下石沟村马氏家族概况  古交市马兰镇下石沟村马氏家族(西股),最早的祖先可追溯到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圪针坡村。元末明初,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为了逃生,马氏族人由洪洞迁至今古交市马兰镇营立村,至今已发展到27代。因原有家谱在“文革”时被烧毁,马氏家族的具体情况已无法考证。西股马氏从清朝嘉庆十四年(1809年)开始,在古交地区大量购置土地,创办商号,开设门店。连续十年不断购置土地、房产,曾经一次购入200
期刊
晋聪  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一般人提起它,总觉得它是“冷门”,研究它的人似乎不多。其实并非如此,在海外,早有晋人在语言学领域里纵横驰骋,荣登世界名家宝座了。例如祖籍山西昔阳的美籍华人李方桂(1902—1987),就是当代世界最有成就的语言学家之一,被语言学界推崇为“语言学大师”“非汉语语言学之父”。而在山西本土,研究语言学的也大有人在,而且不一定是专门的研究家。20世纪70年代,我在运城地区文
期刊
晋阳古道西起龙城太原,东到河南彰德府,是几条往河南方向出境古道中跨越太行最近的一条官道,相传汉代已有,明清时期达到极盛。  平顺境内过安乐、东梳、南耽车、赤壁、奥治、车当、阳高、崔家庄、东庄、苇水、遮峪,再往东走就是属河南林州的圪针林村。遮峪村为古道在山西境内最后一站,是名副其实的“平顺第一村”,也成为晋豫两地的分界村。  向遮峪進发  今年三月底,怀着激动的心情,一行六人驱车前往遮峪古村进行探访
期刊
祁世长画像  祁世长戊子至己丑日记,现藏北京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是在浅黄色松竹斋书笺上写的。笺高23厘米,宽12厘米。每页9行,每行约24字。共94页。  从内容上看,有两部分。第一部分从戊子(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二月二十六日开始至三月十九日共33天,为25页。主要记载的是他到先农坛祭神和陪怡、睿亲王到泰东陵神牌还位。此时祁世长任礼部尚书。礼部是清朝管理国家礼仪的机构,主持国家的大典,如祭
期刊
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国家及社会各界开展了较为密集的纪念活动,学术界众多知名学者均撰文发声,对于五四的诠释方法和讨论议题也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在有关五四的新近出版物中,杨念群的《五四的另一面:“社会”观念的形成与新型组织的诞生》(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将五四置于一个更为开放、多维和长时段历史空间中,从不同面相进行思想碰撞与对话,给人别开新面的感觉。  在中国近代思想史、政治史与社会史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