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装帧设计中的汉字艺术

来源 :现代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sn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字,在书籍的装帧中不仅承载了标题、主要信息的内容传达,更是在书籍与读者第一次亲密接触时,带给他们视觉上的享受,甚至触动神经直捣内心。书籍装帧观念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不断发展,如今书籍装帧事业已发展到了相对繁荣的时期。它需要创造性地运用汉字艺术手段,从而更好地将设计者对于人与自然、世界、艺术等的看法表达出来。汉字艺术将汉字作为基本载体,并且以丰富的艺术手法作为表现形式,从而表达情感。
  杉浦康平被誉为日本设计界的巨人,是国际设计界公认的平面设计大师、书籍设计家、教育家。他将音乐、建筑和绘画艺术相融合,形成自有的设计理念,以其独特的设计学说和方法论,揭示了书籍设计的灵魂,他使意识领域的世界形象化,对新一代设计师影响甚大。
  《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杉浦康平与亚洲同人的对话》这本书,收录了近年杉浦康平与中国、韩国及印度的六位著名设计师之间关于设计的对话(见图1)。杉浦康平对话的这六位大师,分别是致力于书籍插图设计创作和中国书籍装帧文化研究的中国大师吕敬人,致力于传统民间文化系统发掘、保存、整理和传承的台湾民间文化学者黄永松,“前卫夸张”的韩国书籍设计家郑丙圭、安尚秀,“唤醒关注印度硬笔书与编排设计之学术研究的艺术家”——R.K.乔希(R.K.Joshi),以及平面工业设计师柯蒂·特里维迪(Kirti Trivedi)。他们就东西方各国的文化异同以及亚洲文字、书籍、设计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对谈,不仅包含了各自对本国文化与文字的思考,而且还精选了六位设计师的经典作品,不仅为读者的实践活动树立了典范,而且对于书籍装帧设计中的文字艺术研究也有重要意义。
  中、日、韩、印同处亚洲,有着近似的文化大背景,尤其是中、日、韩三国,地缘和文化都十分相近,不同国家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也因此有着相似的内核,但由于不同视角和不同经历,各国设计师又具有设计思想和表现手法上的不同风格。他们就东方各国的文化异同,亚洲的书籍、文字、设计以及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所进行的对谈,对本国的文化、文字以及如何将其融入实际设计工作的体会和经验都做出了很多思考,对于同行来说,都是极其珍贵的经验和借鉴。
  杉浦康平20世纪30年代出生于日本,在德国接受系统的建筑学教育,青年时期已名满于设计界。32岁起他成为德国乌尔姆造型学院(Hochschule für Gestaltung,Ulm)的客座教授,形成了丰富而多元的设计思路。六七十年代,世界经济腾飞助力了文化及文化传播的发展,杉浦跨越性的经历使得他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去表达亚洲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核。实际上,杉浦的设计哲学,几乎就是日本的设计哲学。他痴迷于中国文化,对亚洲的宗教文化顿有心得,对汉字书法及东方各国的民族音乐都心存热爱和仰慕。这些厚重的历史文化在他的设计作品中以隐含而核心的方式展现出来。西方设计的多元层次,东方文化的灵动自然形成一个独树一帜的流派。70年代他回到高速发展的日本,开始了书籍的装帧设计工作。他信奉中国哲学中的道家文化:“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设计活动体现在作品经由读者翻阅并传达到内心的过程中,设计的功能也于此完成。杉浦早前对于书籍装帧艺术的独特见解可以归纳为“五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他认为,书籍拿到手上,从第一眼所见、第一次触摸、第一缕吸入鼻腔的油墨香,到每一次都能浸入神经的气息,甚至翻动书页所发出的“嘶嘶”声,都是它带给读者的直观感受,综合这些细腻的感官体验,便能够触动读者内心对于书籍内容的期盼和渴望。
  东亚的文字包括日文、韩文、蒙文等,其中漢字为首,日文与汉字的关系最近。前溯百年而已,日文与汉字几近相同。杉浦曾经说过:“在向西方一边倒的日本现代设计中,汉字成为我与之抗衡的重要力量。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探求全亚洲传统文化,成为我的创意思维之母。”书籍装帧是整本书的审美所在,而其中的汉字则决定了读者的审美倾向,汉字具有独特的魅力,如历史悠久的书法艺术,它通过不同的风貌记载历史,同时也反映出不同时期的时代精神,同样,在书籍装帧设计中,它所散发出的魅力亦是独一无二的。当然,汉字独特的魅力也赋予了书籍装帧设计深刻的内涵,它使书籍装帧设计不仅让人停留在视觉层面的享受上,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提升。
  杉浦有句名言:“一本书不是停滞某一凝固时间的静止生命,而应该是构造和指引周围环境的有生气的元素。”“见其表而知其里”是杉浦设计哲学中的重要内核,装帧设计中的汉字既可粗壮而威风凛凛地表现主题,又能虚实相衬而充满活力地渲染背景、陪衬主题,汉字时而雄厚、时而俊秀,从不拘泥程式。尤其是象形的汉字、书法,点横竖撇捺,每一笔每一划都蕴含内力。杉浦的设计哲学从不拘泥于一种纸面传达,他将音乐的声响、诵读的抑扬顿挫、纸面的触感、甚至建筑学中的立体结构都融入设计之中,他将他所热爱的汉字文化,连带汉语中的诗词意境,都带动和植入到书籍装帧作品中。
  真正的设计之美,是和时空联系的。现代图书装帧设计的主要趋势是注重书籍设计的整体性、易读性、民族性以及独特性,而汉字在保持和促进这“四性”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们对于汉字特征的认知,实际上是一种结构整体性的感知,无论是其基本形体结构,还是字与字之间的联系都是基于其形体结构的整体性而言的,而将这种整体性运用于书籍装帧设计中,可使书籍装帧设计具有独特的魅力;其次,汉字的易读性可以使书籍装帧设计更加简练,不需要烦琐的文字便可轻松传达思想,节省了排版空间、优化了书籍内容。民族性则让书籍装帧设计更具特色,这一优势也是其他文字无法比拟的。可以说,汉字是一门独特的审美艺术,它的独特性极大程度地提升了书籍装帧设计的魅力。
  视觉冲击力对于设计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杉浦也不只一次谈到视觉冲击力的问题,笔者在他的设计作品《遊》中深刻体会到了此理念。《遊》是一本关于整体视觉的杂志,内容跨越了音乐、艺术、建筑、文学、民俗、话剧、现代思想等诸多领域,1971年创刊,1982年停刊,由松同正削主编,杉浦康平主持。该杂志连续出版十一年,影响了一代日本人,甚至可以说,它引领和帮助日本在艺术设计上进入到西方的主流设计界。翻开40年前的《遊》,任意一期,其视觉冲击、设计感受和装帧的精致程度,依然能够与现代最优秀的一批设计杂志相提并论。比如《遊》1978年第1001期,是为了探讨事物问的相似性的一个特集。其中以“遊”字为例,做了34种不同的字体设计(见图2),当设计师将它们排在一个页面中时,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其中的异同及变化规律,以及书法特有的笔触和厚重感所造就的自在变幻的形态,形神兼备。乍看繁杂、喧嚣、纷乱,细看乱中有序,这种混沌与秩序正是靠具备独特结构的汉字联结起来的,就像杉浦说的那样:往前推可以回到汉字的起源,往后推汉字又陷入了喧嚣。
  在《遊》创刊的同一年,黄永松和美籍华人吴美云创办的《汉声》英文版ECHO也开始了它的环球旅程。ECHO关注民间传统文化,致力于记录中国完整的民间艺术,秉承“只做传统,不做现代;只做东方,不做西方”的原则,将东方的传统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ECHO采用调查研究的主题式报道方式,为每一期作品都设计一个具有特色的主题,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分析,不仅在文字内容上对文化进行追根溯源,同时对许多工艺制作过程及其所代表的生活哲学与生活文化都进行了细致的探讨。于装帧风格之上的不拘一格是这本杂志的主体样貌,出版的原则要求杂志的封面风格要与每期设计内容相呼应,以便于让读者更加轻松地辨认杂志。ECHO杂志在2015年被美国《时代》周刊一年一期的“亚洲之最”评选为“给内行看的最佳出版物”。在黄永松等一批艺术家的保护和传承之下,中国国内大批的艺术设计家也逐渐投入世界潮流,同时更加回归到民族本源。如果可以在大时代的视觉快餐文化之下,思考和发掘出汉字艺术的文化精髓,并将其融合到时代的更迭之中,也许可以找到使汉字艺术通过设计得以再生乃至永生的价值。
其他文献
2017年6月20日,商务印书馆老少近600人济济一堂,为庆祝商务印书馆创立120年拍了一张全家福。  自近代照相机传人中国,摄影留念作为一种文化就固定在中国的传统中。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无论是大型组织还是私人家庭,重要活动和重要节庆日都要拍照留念。至今,我们参加各种大大小小的会议,摄影留念都是少不了的重要环节。商务印书馆就是中国摄影留念这种文化最早和最好的实践者,而且由于商务印书馆在中国近现代文
期刊
摘要:章雪峰著《中國出版家·章锡琛》为国内第一本章锡琛研究传记。作者基于史料梳理、考证,较为客观地论证了开明书店创始人章锡琛从被商务印书馆辞退到创办开明书店等出版历程。章锡琛注重产品质量的相关出版经验以及团结、务实等“开明精神”,时至今日仍有其现实价值。  关键词:章锡琛;开明书店;开明精神  相较于“张元济和商务印书馆”“陆费逵和中华书局”“邹韬奋和生活书店”等专题研究而言,学界、业界对“章锡琛
期刊
摘要:本研究统计分析了全国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期间出版物选题数据,对大学出版社选题数量、内容特色、地域分布、学科结构、类型结构、作者结构、定价结构等作了详细解读。研究认为,单纯依靠规模推动的发展模式需要尽快转变,要将选题特色和原创能力作为发展的第一要素;读者对内容要求越来越高,编辑选题工作量基本接近饱和,选题质量提升和优化应该是未来急需解决的问题;当前高等教育建设和
期刊
摘要:抗战时期,郑天挺等西南联大学人购书之余,时常以书会友,互通有无,借以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梳理郑天挺访书、购书、赠书、读书活动,不但有助于审视其阅读取向和科研旨趣,也能考察西南联大学人群体间的交游互动,以及战时状态下中国书刊文献的出版、保存与流通情状。  关键词:西南联大;学人;书刊;阅读;学术;出版  1938年1月18日,前后兼任北京大学秘书长十余年的郑天挺(字毅生)教授,与陈雪屏、魏建功、
期刊
摘要:新阅读时代要求图书营销模式和策略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从《刺杀骑士团长》的成功营销策略来看,出版社需要通过融合营销的方式调动一切有利资源,以提升读者体验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还需要提升装帧设计,重视社群与文创的融合。  关键词:营销策略;体验营销;融合营销  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林少华翻译的村上春树新作《刺杀骑士团长》从2018年初开始预售,目前1版1次印70万册已经售馨,1版2次印10万
期刊
摘要:随着皮书等出版物的涌现,年鉴出版近年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同比皮书、方志等,年鉴的内容往往更精准、全面、系统,可信度高。基于出版融合的时代趋势,年鉴出版传播内容需要更加精准和专业,同时增强知识性、趣味性、鉴赏性。在传播形式上,年鉴出版也有必要充分运用好移动智能终端等新载体,以便实现与读者新阅读习惯之间的衔接。  关键词:年鉴;皮书;方志;内容;数字出版  年鉴以其集权威性、连续性于一体的特
期刊
摘要:由“开心教育”策划引进的国际安徒生奖作家书系是少儿文学图书版权引进与译介的代表性案例,其引进准备、引进商谈、图书翻译等关键工作环节均值得剖析和借鉴。  关键词:少儿文学图书;版权引进;译介;国际安徒生奖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正式颁布了《著作权法》,并加入《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国务院继而发布了《实施国际著作权条约的规定》,自此,外国少儿文学作品的出版逐渐与世界接轨,并走向规范
期刊
摘要:身处新媒体不断涌现、文化传播方式与媒介使用习惯经历前所未有重大变迁的时代,如何有效地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民国时期传统书画借由《北洋画报》的积极介入,得以在更大的社会空间中传播和展示,并促使其传播模式由封闭、自娱自乐走向公共性和现代性传播。本文通过系统耙梳文献,尝试厘清画报编辑理念内涵,探讨其构建的新型编读关系,同时对这种编辑理念影响下的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发展路径
期刊
摘要:始于2007年,完成于2010年的我国大学出版社转企改制,使我国129所高校出版社在形式上完成了市场化的转变。但是长期存在于大学出版中的学术性和商业性失衡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这种失衡是多种因素导致的。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分析框架为多重维度探析大学出版中的学术性和商业胜失衡提供了分析工具,在此基础上或可探索二者的平衡之路。  关键词:学术性;商业性;大学出版精神;学术出版综合评价  政府和
期刊
摘要:通过策划优质选题来引进科普图书,并开展品牌融合、创新营销模式,能获得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版权;粉丝经济;《飞机全书》;科普畅销书  引进好的科普图书选题,不仅能为出版社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也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最近看到的开卷数据显示,全国图书零售市场上有将近1/5的销售码洋来自引进版图书。可见,引进版权的风头仍然强劲。目前,研究版权引进的文献主要集中于版权引进中的问题探讨、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