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探究

来源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bo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网络教学的特点及其对当前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分析网络教学模式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冲击以及相互间的关系,研究在网络环境下如何优化教学模式,阐述了四种当前可能实现的网络教学模式:演示模式、尝试探索模式、信息收集整理模式、个性化模式。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利用网络这种新的教学环境为课程改革提供相应的支撑。
  关键词:网络环境;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探究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0)04-0029-03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教学应运而生,它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广阔而自由的环境,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拓延了教学时空的维度,使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必将对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如果没有弄清网络教学的特点,就不能把握网络教学和传统教学各自的优势并使其互补,网络教学就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一、网络教学的主要特点
  
  网络教学集多种媒体功能和网络功能于一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出现和应用,给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契机,为教育功能的全方位拓展创造了条件,特别是为课程改革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网络教学的主要特点是:
  1.自主性
  由于网络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的学习信息资源,学生可以从网络中获得的学习资源不仅数量大,而且还是多视野、多层次、多形态的。与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或几本教材和参考书为仅有的信息源相比,学生有了很大的、自由的选择空间,信息源的自由选择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关键。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不再被仅有的信息源(教师或教材)牵着走,他们可以从网络广泛的信息源中选择他们所需的学习材料;学生可以按照他们各自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和安排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网络中学习还可以使信息的接受、表达和传播相结合,学生通过他所表达和传播的对象,使自身获得一种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
  2.交互性
  传统教学,虽然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共在一个空间,但教学中相互之间的交互性却极为有限,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教师与学生之间较多发生的是一种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广播,学生很难有机会系统地向教师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以及他们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同班同学之间就学习问题进行的交流也是极少的,更不用说和外地的学生交流与协作;网络教学的设计可以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教学中以一种交互的方式呈现信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来调整教学,学生不仅可以和自己的任课教师进行相互交流,而且还可以向提供网络服务的专家请求指导,提出问题,并且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和BBS等网络技术实现,可以在网络上讨论任何问题,于是学生不仅从自己的思考过程中获取知识,还可以从别的学生的观点中获取知识,从而达到建构和转换自己知识的目的;学生还可以根据网络提供的反馈信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整学习内容和进度,自由进退、自主构架。
  3.个性化
  传统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各种教学活动都是把学生置于共同的影响之下,让他们读相同的教材,听相同的讲授,参考相同的资料。教学的各种措施都是在同化人的个性,习惯于用统一的内容和固定的方式来培养同一规格的人才,学生的学习需要不可能完全获得满足,教师只能根据大多数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即使是进行个别教学,也只能在有限的程度上为个别学生提供帮助。网络教学可以进行异步的交流与学习,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安排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的“一刀切”的人为现象。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网络交流,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及时了解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及时地按要求调整学习,利用网络可在任何时间进行学习或参加讨论,及时获得在线帮助,从而实现真正的个别化教学。此外,网络中有大量的个性化教育资源,如专题网络、教育专家个人网页、专题新闻、专业的电子杂志等,这些网上资源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选择余地。
  
  二、网络教学将全面冲击传统教学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一方面给网络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必将引起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
  在教育观念上,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教”,而网络教学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以学生自身的学习为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强调学生的“学”。师生关系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权威型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民主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获取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知识性、技术性和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教师将需要更多地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促使学生能力和人格的健全发展。
  在教学模式上,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它打破了学生只能在教室听教师讲课的单一局面,学生可以在自己认为合适的时候打开电脑进行学习。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逻辑分析讲授过程,课堂的主要形式是教师讲授和提问,网络教学能使教学过程由单纯教师的“教”转变成教与学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学模式也将从以掌握知识为目的的“维持性学习”模式转变为以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为目的的“创新性学习”模式。
  网络教学的实施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学生可以利用丰富的网上资源学习更多的知识,教师只知道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终身接受教育,要学会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指导教学活动,应加强现代教育理论、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研究,必须具备网络操作技能和网上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能力,从而实现教师由教学型向科研型转化。
  
  三、网络教学不能替代传统教学
  
  网络教学虽然有许多优点是传统教学所不及的,但它决不是万能的,更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
  一是,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而且也是情感交流和学生人格形成的过程,网络教学主要是人机交流,学生面对的是没有情感的电脑,教师的言传身教、人格力量被削弱了,在情感培养人格的塑造方面,网络显然无能为力。
  二是,网络教学使真实的教学环境相对变小,学生将由丰富多彩的现实学习方式蜕变为单调的理性探求,紧张的信息加工将冲击沸腾的感性实践,虚拟的情境终究不能创造真实的感受,这将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是,在网络教学中,任何数字运算皆可由电脑完成,学生的大部分表达已由键盘输入替代,这将降低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不利于汉字的书写训练。
  四是,网络教学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有使用计算机的条件和基本操作能力。
  五是,网络上的课程软件还比较缺乏,符合各学科对口教学的就更少,而学校自行开发又受到技术和经费的限制。
  六是,网上教学目前还受到网速和网络资费的制约,要进一步推广网上教学,必须提高网络速度并降低网络使用资费。
  
  四、网络教学的基本模式
  
  根据学校的教学实际,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目前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在教学中应相互结合,优势互补,灵活应用。
  
  1.演示模式
  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利用网络向学生演示各种教学信息,它们可以是CAI课件,也可以是来自校园网或因特网上的教学信息。由于网络能够传递和演示声音、图形、视频、动画、文字等多媒体教学信息,使教学内容具有形象、生动和直观的特点,便于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在这种模式中,网上的教学信息一般可分为四类:最简单的一类就是将有关的板书内容、教学挂图、实物模型等通过电脑处理后传递给学生,相当于一台高效率的、可灵活控制的投影机;第二类是各种场面的模拟,如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历史风貌、重大事件、交际活动等,使学生在教室中就能体验到与实际情况相类似的情境;第三类是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如立体几何中的多面体的截面,物理中的磁力线,化学中的晶体的空间结构等;第四类是演示在实验室不能或不易完成的实验,如天体运动、分子运动、植物的生长过程、生物的遗传规律等,以及影响学生健康的实验,在实验室中无法看清的实验等。这种教学模式是传统教学模式的直接延伸,教学中还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展示学生看,教师通过网络面向全体学生传授知识,学生的被动地位没有改变,网络的教学功能没有充分发挥。但由于教育经费、教师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种模式仍将是许多学校网络教学的主要模式。
  
  2.尝试探索模式
  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创设了一种可用于探索与发现的教学情境,通过任意改变问题条件,自由输入各种参数,观察、比较实验结果,分析问题的因果关系,找出问题的焦点,发现问题的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例如,为了研究物体运动的轨迹,通过制作课件,使学生可以改变物体的受力大小、方向等各种参数,电脑将显示物体的运动,学生可以观察、分析不同参数条件下的物体运动轨迹。在真正的实验室里,学生只能研究一个有限的速度范围中的物体运动轨迹,而不能控制各种参数,也不能观察到物体运动的精确路径。这种探索过程与科学家发现真理的过程类似,但又使科学家漫长的发现过程在很短的时间内呈现出来。这种教学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因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
  
  3.信息收集整理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查询网络获得多样化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帮助学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筛选、分析和重新组织,结合学生自己的观点,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例如,对于综合文科《地震》这一专题的学习,可以先安排学生在因特网上查阅资料,通过搜索引擎和站点导航,能够很快找到国内外众多的与地震相关的网站,它们提供了远超过课本的信息资源,学生可以就老师提出的问题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网上收集整理信息,例如,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震为什么多发生在夜间?地震和火山有什么关系?我国有哪些地震监测方法与手段?地震会造成哪些危害?发生地震时有哪些应急措施等。
  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将有关知识通过教师的指导逐步引向深入,最后要求学生写出关于地震的学习报告。在信息社会,知识量的急剧增长使得一个人不可能拥有全部的知识。大量信息的存储、检索极其方便,使得一个人知识的拥有量已显得不那么重要,相反,如何利用现有知识创造出新知识,如何利用、检索、分析、组织复杂的信息则更为重要。
  此外,这种模式有利于跨领域的交流。网络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各类信息与文化的条件,促进了学生对交叉或相近学科领域的了解,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很难提供宽范围、广领域的知识环境的缺陷,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与相近领域融合,从而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并有助于学生整体知识的扩充。
  
  4.个别化模式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利用电脑软件或网络上的虚拟教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类似于聘请高水平的家庭教师,能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加入“网校”学习是实现这种教学模式的较好途径,它使普通学校的学生可以得到名校优秀教师的指导,使分布在不同地区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与所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教学信息。网校对学生提供的教学服务一般包括各科学习材料、各科教学答疑、复习指导、考试测验、学生习作交流、学生心理辅导、学生论坛等内容。但目前的网校并未充分发挥电脑和网络的优势,许多只是传统教学在网络上的简单延伸,绝大部分都是为应付考试服务的,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
  网络教学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巨大潜力有待开发,我们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从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积极实验,勇于探索,使网络充分发挥其教学功能。
  
  参考文献:
  [1]胡俊. 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及其教学模式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 2005(1) : 76-80
  [2]杨晓丽.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模式初探[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8,(12) : 33- 35.
  (编辑:郭桂真)
其他文献
其中目标4是伴随着目标2而随机生成的.同样是“转化”思想,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中的“体会转化思想”与小数乘法中的“转化思想”,其生成的过程必然不同,因而具有因课时内容不
期刊
《百分数的认识》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包含了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两部分内容.由于《百分数的认识》这一内容的编排相对独立,这个课时既是掌握概
期刊
有幸聆听特级教师华应龙的一节五年级数学课《我不是笨小孩》,一节简约不简单的年龄问题练习课,华老师设计巧妙,关注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一题一得,甚至是一题多得.华老师的大
期刊
一、缘起rn具备正确的审题能力是每位学生所必须拥有的,但在实际数学学习中,学生因为粗心看错题目、未看全题目、漏掉题目中隐藏条件等等导致解答失误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很多
期刊
解决问题教学是沟通数学与现实联系、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有赖于教师通过数学课堂这个主
期刊
国庆前夜,公交车上,听到一位六十岁左右的爷爷跟四五岁孙女的一段对话.rn爷爷:大街上的这些旗帜是我们中国的国旗,明天是国庆节,大家插上国旗来庆祝祖国母亲的生日.rn孙女:爷
期刊
【摘要】我校开展了一系列丰富的民族文化教育活动,培养了学生民族团结的品质和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活动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不同主题的特色活动;(2)普及性的群众活动和提高性的社团活动;(3)独立设置特色课程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4)少先队活动中融入民族文化教育。  【关键词】民族文化教育 特色活动 特色课程  我校是南京市唯一一所民族小学,民族文化教育是我校的办学特色。
本文以苏教版语文第三册《秋游》一课为例,着力阐述优化课堂提问的过程,提出问题为了亲近文本而问的观点.从关注学生学情、科学整合改进问题、提高备课效率、唤醒文本生命等
摘要:生态化的信息技术课堂是一种动态和谐的自然和人工互补的生态系统。构建一个符合生命发展的生态环境是生态课堂的前提。教学环境的生态化和教学要素的生态化都会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生命力,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标。  关键词:信息技术;生态课堂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