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螺旋桨腓动脉穿支皮瓣与腓肠外侧动脉穿支皮瓣在足踝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来源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bi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改良螺旋桨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缺损,并用腓肠外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供区的效果。

方法

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采用改良螺旋桨腓动脉穿支皮瓣对12例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进行修复,供区采用腓肠外侧动脉穿支皮瓣转移修复。腓动脉穿支皮瓣面积为5.5 cm×3.5 cm~13.0 cm×7.0 cm,腓肠外侧动脉穿支皮瓣面积为7.0 cm×4.0 cm~10.0 cm×6.0 cm。

结果

所有患者均有恒定的腓肠外侧动脉穿支存在,术后所有皮瓣均顺利成活,未发生血管危象、伤口裂开和明显肿胀等情况,供、受区创面均一期愈合。12例获得6~14个月随访,平均12.4个月,皮瓣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小腿和足踝功能未受明显影响,颜色及外观自然。

结论

腓肠外侧动脉穿支皮瓣可以较好地修复改良腓动脉穿支皮瓣供区,2种皮瓣联合切取移位是修复足踝部缺损的较好选择。

其他文献
侵袭性曲霉病(IA)是一种由曲霉菌引起的侵犯深部组织器官的预后极差的全身感染性疾病。早期准确诊断和及时的抗真菌治疗对改善曲霉菌感染患者的预后和降低病死率均具有重要意义。由于IA临床症状往往缺乏特异性,易被原发疾病掩盖,诊断主要依赖实验室检查,本文就目前应用于临床IA诊断的主要检测技术和未来有应用潜力的诊断技术做一介绍和评价,以期对IA早期诊断技术的临床应用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帮助。(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在人体肠道内寄居着数以万亿的细菌,这些细菌组成人体最大的微生物群落,即肠道菌群,它与宿主作为整体一起参与或影响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着重阐述肠道菌群与消化系统疾病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肠道菌群与这类疾病发生、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有助于临床工作者扩展对相关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拓宽对该类疾病的诊疗思维,从而更利于对患者的救治。(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8, 41:13-16)
影像学技术如CT、MRI、DSA等在颅颌面外科的临床应用、基因学的检测分析、三维可视化的全景解剖、颅面骨骼模型的快速精准成型、精密的设计制造技术、术前仿真的模型外科技术、术中实时的导航操作系统、网络信息的远程传输会诊体系等,有效提高了颅颌面畸形的诊断与治疗水平;应用坚固内固定技术提高了骨折和截骨治疗的稳定性和精准性;骨牵引技术在颅颌面外科研究和应用,使Le Fort Ⅲ型截骨牵引、半侧颜面短小征颌
目的探讨一种可最大程度上避免术后瘢痕形成的重睑成形术式。方法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我们采用近睑缘切口,切口距睑缘上方1.5~2.0 mm(离睫毛根部约1 mm),共为15例患者进行重睑术。结果所有患者均对术后效果满意,没有明显并发症,而且重睑效果持久、可靠。结论近睑缘切口的重睑成形术有效、可靠并且没有明显瘢痕,使美容外科进程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目的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下颌角肥大患者的美学下颌角点和截骨线,探讨三维数字化技术在下颌角截骨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采用数字化技术对14例下颌角肥大的女性患者行术前分析、设计和手术模拟,制作截骨导板,完成下颌角截骨术。分别测量术前、手术模拟和术后患者两侧下颌角度数、下颌升支高度(Co-Go)和下颌骨体部长度(Go-Me),采用配对t检验对模拟手术和截骨术后数据进行分析。结
目的探讨一种提供稳定支撑的口内入路颧骨截骨降低术的新方法。方法根据颧骨颧弓复合体及咀嚼肌的解剖学特点,设计前后支撑的颧骨颧弓截骨术,包括颧骨体部的L形截骨术和颧弓根部的斜形截骨术,参考颧骨颧弓突出程度,整体适度向内、向上推移,于颧骨体部形成第1支撑、颧弓根部形成第2支撑的前后双支撑结构,达到颧骨颧弓降低的效果。结果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应用双支撑颧骨截骨降低手术方法治疗颧骨高突患者76例
目的探讨神经纤维瘤病Ⅰ型患者合并蝶骨翼发育不良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手术治疗方式、手术并发症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例神经纤维瘤病Ⅰ型合并蝶骨大翼发育不良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治疗方式及预后。结果本例患者为女性,14岁,临床表现为右侧搏动性突眼、视力消失、头面部"咖啡斑" 。影像学检查发现右侧眼眶扩大和蝶骨大翼完全缺失。术中使用人工"塑形"的钛网在眼眶和颅中窝之间作为"衬托物"
目的研究一种新的微创治疗婴儿单侧冠状缝早闭的方法。方法把患侧冠状缝截除1条宽约2 cm的颅骨,在颞部截至眶侧壁,沿患侧眶外侧缘向上截骨至眶上缘,然后用超声骨刀斜行60°沿眶缘截骨,截开眶顶,到眶内侧时截到鼻中间额缝处。在原冠状缝处安装2个延长器,在未闭锁额缝的顶部打2个孔,用可吸收4-0微桥线缝合固定。把截下来的颅骨条切成2段,放在患侧额骨中间,用生物胶粘贴住或螺钉固定,重建患侧额结节。术后5 d
目的探讨在额颞部不同密度组织上设计整块多孔硅胶假体,在内镜辅助下置入假体,矫正额颞部低平的方法。方法在计算机辅助下设计额颞部整块硅胶假体的三维图像,以三维图像为基础设计所需金属模具及制作硅胶假体,高温、高压消毒备用。在内镜引导下置入假体。结果20例患者接受了治疗,术后均切口愈合良好,无积液,无面神经、眶上神经损伤,无假体偏斜,随访半年,外形满意。结论计算机辅助下在额颞部不同密度组织上设计额颞部整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