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电视新闻节目呈现给观众的姿态往往是居高临下,新闻中充满着教条的意味。这样的新闻思维方式已经远远脱离社会发展,更满足不了观众需求。网络、新媒体快速化、互动点播的新闻推送方式,给了传统电视新闻人鞭策和提醒。于是,新的新闻表达方式应运而生,以讲故事的形式表现新闻被越来越多的新闻工作者应用。
一、打开“心结”: 展示主体人物真情实感
叙事是围绕人展开的,描写人的境遇,传达人的思想情感,是故事化新闻吸引观众、打动观众的关键。
(一)展示人物内心情感
精彩的新闻故事必须用真情实感表达出来,才能生动感人。故事化的新闻中,新闻人物善于表达、乐于表达有助于精彩故事的呈现。但往往很多时候,新闻人物并不善于表露自己的真实情感,这需要记者的引导和交流。语言沟通作为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采访者的平和、肯定、激励和支持的态度,可以让采访对象消除陌生感,尽快进入倾诉内心情感的状态。
要想立体化展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故事,将人物置身现实场景会更容易激发他的表达欲望。“再好的解说词也抵不上电视新闻报道中人物动情的一句话”。纪实拍摄的表现手法,恰到好处的同期声运用,将成为捕捉人物内心情感的关键。《新闻联播》中播出的《只为多看你一眼》《一条红丝巾 相聚六秒钟》《6 分30秒的团聚》《八天风雪路 跨越千里来看你》四个关于讲述团聚的故事,都是突破性地通过人物纪实性的场景画面和同期声,来立体化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情感和感人的故事。比如《一条红丝巾 相聚六秒钟》中,从李佳妮带着儿子到兰州火车站买车票,到翻衣柜找鲜亮衣服,再到火车上等候观望丈夫,一系列的场景画面和现场声的运用,都采用了原生态记录的方式,真实而生动。特别是最后涛涛问妈妈 “爸爸为什么不出来,不是说今天一定会来”的同期声,更是把孩子对见到爸爸的渴望和一家人独特的团聚故事表现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而在《八天风雪路 跨越千里来看你》中,军嫂王琼在探亲的第六天,由于时间晚、雪路难行,不得不在晚上借宿到哈太村牧民的家里。“其实很多时候你选择一件事情,选择一个必然就要放弃另外一个,所以我觉得在这件事情上,其实我很自私,我只管去想要跟他在一起,没有考虑到父母的感受”。对于第一次感受边关之行艰难的王琼来说,言语之间,王琼内心的矛盾也自然流露了出来。爱的力量让她选择边哨岗上的另一半,又是因为对父母的爱,让她有一种愧疚。记者感受到了人物内心的情感,又巧妙地捕捉到,就会让观众为故事感动。
(二)强化人文关怀意识
1. 选题多样化,弘扬正能量。当今社会和人的思想观念都在呈现多元化的状态,碎片化的海量信息时代已经让人们习惯每天最大化地获取各种新闻故事和资讯。社会每天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我们生活在怎样的状态之中,周围最普通的人也有着自己的快乐生活和一技之长……只有多样化的选题和内容才能满足观众的多样需求。当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真善美、放大正能量是主流媒体报道的核心内容。
2. 视角平民化,彰显个性色彩。平民视角就是要求电视新闻人能够真正站在百姓的视角、立场上看问题,贴近生活、贴近受众。民生新闻的平民化视角包括新闻内容的平民化和传播形式的平民化。内容的平民化就是新闻主体和故事应该更多地关注最普通的百姓,以服务百姓为宗旨,拉近媒体与观众的距离。传播形式的平民化就是新闻报道要具有亲和力。这种亲和力既体现在平民化的“新闻”语言上,又体现在平民化的传播态度上。泰州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新闻夜班车》创办14 年来,一直把当地的大街小巷、关乎百姓的衣食住行作为新闻源,栏目设立的“班车调查”“班车现场”“班车故事”“班车最新闻”等板块内容,都是以平民化的新闻故事为特色,所以能在自办栏目中维持着高收视率水平。另外在新闻报道形式上,说新闻、讲故事、主持人个性化的品牌打造等,使这档老牌民生新闻栏目在观众中有着不错的口碑。
3. 报道深入客观化,提升公信力。客观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立身之本。西方国家把新闻报道称作“新闻故事”,依据是新闻事件经过记者的叙述就不是事件的原貌,而是“转述真实”。但是,转述可以接近事实的真相,只是讲述的态度、方法十分关键。客观公正的报道意味着对一个新闻事件的多个新闻源求证,意味着对新闻多方当事人的话语平衡。这种公正客观的背后,不是人文关怀的缺失,恰恰是对人文关怀的强化、对责任意识的坚守和对媒体公信力的维护。
二、设置情节:讲述“出乎意外”的故事
把民生新闻做好,就是要把新闻故事讲好。这要求故事本身吸引人,同时要调动一切手段去艺术化地表达好故事。《60 分钟》制片人丹·休伊特指出:“好故事的标准是,晚上播出的节目是第二天人们的话题。”巧妙安排情节,让故事有悬念,有高潮,才能吸引观众,让观众记住并乐于讲述。
首先,无论是讲述人物故事,还是报道新闻事件,选好切入点是关键。恰当的切入点也是推动故事化情节的原动力。同时,这一切入点还要能足以成为新闻故事持续发展的诱因。泰州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新闻夜班车》开设的“最美儿媳”专栏,曾在全市范围内寻找了20 多位敬老孝老爱老的好儿媳。在对这些有着不同故事的最美儿媳进行报道时,新闻选择的切入点都是平时生活中儿媳照顾公公婆婆最多的场景动作。在切入点的展示上,记者采用特写画面加现场音,以观众难以想象的角度,把新闻人物最常见、最朴实的生活带进了观众的视野。而且随着一连串故事情节的展开,曲折的人物命运变化不断激发着观众的期待视野,从而让观众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为后续内容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其次,新闻故事的进程中还要巧妙设置冲突。新闻报道的故事化,在本质上也是在运用艺术化的手段,不断设置冲突,强化冲突,用冲突来表现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一般来说,冲突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分为三种,一是主体人物和其他人物的冲突;二是主体人物自身的内心冲突;三是主体人物同自然环境或者社会环境的冲突。2014 年12 月泰州电视台《新闻夜班车》栏目播出的《倒进下水道的牛奶》,讲述了奶农们因为牛奶滞销而不得不把大量的牛奶倒进下水道的事情。可以说,整篇新闻报道一波三折,体现了各种冲突形式。乳制品企业拒收奶农的鲜奶,导致牛奶滞销;奶农倒奶杀牛是一种缓兵之计,更是一种无奈;牛奶滞销的背后既有消费者对国产奶源的不信任,又有国际进口奶粉的冲击。报道中,作者从一家奶农倒奶入手,在一系列的冲突设置中,讲述了牛奶为何被倒进下水道这样一个新闻故事。冲突是故事的灵魂,巧妙设置冲突更是新闻故事化叙事中重要的艺术表达方式。
最后,预留悬念,让故事“出乎意外”,超越观众期待视野。所谓预留悬念,就是利用观众对某个事件、某个人物的关切和期待,作者在处理情节、设置冲突和描绘人物时,所采取的是一种悬而未决的处理方式。新闻的故事化报道中,悬念点的设置直接决定着节目的看点,也会让观众对新闻事件的进展产生强烈的期待感,从而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心理上的快感。
(作者单位:泰州广播电视台)
一、打开“心结”: 展示主体人物真情实感
叙事是围绕人展开的,描写人的境遇,传达人的思想情感,是故事化新闻吸引观众、打动观众的关键。
(一)展示人物内心情感
精彩的新闻故事必须用真情实感表达出来,才能生动感人。故事化的新闻中,新闻人物善于表达、乐于表达有助于精彩故事的呈现。但往往很多时候,新闻人物并不善于表露自己的真实情感,这需要记者的引导和交流。语言沟通作为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采访者的平和、肯定、激励和支持的态度,可以让采访对象消除陌生感,尽快进入倾诉内心情感的状态。
要想立体化展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故事,将人物置身现实场景会更容易激发他的表达欲望。“再好的解说词也抵不上电视新闻报道中人物动情的一句话”。纪实拍摄的表现手法,恰到好处的同期声运用,将成为捕捉人物内心情感的关键。《新闻联播》中播出的《只为多看你一眼》《一条红丝巾 相聚六秒钟》《6 分30秒的团聚》《八天风雪路 跨越千里来看你》四个关于讲述团聚的故事,都是突破性地通过人物纪实性的场景画面和同期声,来立体化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情感和感人的故事。比如《一条红丝巾 相聚六秒钟》中,从李佳妮带着儿子到兰州火车站买车票,到翻衣柜找鲜亮衣服,再到火车上等候观望丈夫,一系列的场景画面和现场声的运用,都采用了原生态记录的方式,真实而生动。特别是最后涛涛问妈妈 “爸爸为什么不出来,不是说今天一定会来”的同期声,更是把孩子对见到爸爸的渴望和一家人独特的团聚故事表现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而在《八天风雪路 跨越千里来看你》中,军嫂王琼在探亲的第六天,由于时间晚、雪路难行,不得不在晚上借宿到哈太村牧民的家里。“其实很多时候你选择一件事情,选择一个必然就要放弃另外一个,所以我觉得在这件事情上,其实我很自私,我只管去想要跟他在一起,没有考虑到父母的感受”。对于第一次感受边关之行艰难的王琼来说,言语之间,王琼内心的矛盾也自然流露了出来。爱的力量让她选择边哨岗上的另一半,又是因为对父母的爱,让她有一种愧疚。记者感受到了人物内心的情感,又巧妙地捕捉到,就会让观众为故事感动。
(二)强化人文关怀意识
1. 选题多样化,弘扬正能量。当今社会和人的思想观念都在呈现多元化的状态,碎片化的海量信息时代已经让人们习惯每天最大化地获取各种新闻故事和资讯。社会每天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我们生活在怎样的状态之中,周围最普通的人也有着自己的快乐生活和一技之长……只有多样化的选题和内容才能满足观众的多样需求。当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真善美、放大正能量是主流媒体报道的核心内容。
2. 视角平民化,彰显个性色彩。平民视角就是要求电视新闻人能够真正站在百姓的视角、立场上看问题,贴近生活、贴近受众。民生新闻的平民化视角包括新闻内容的平民化和传播形式的平民化。内容的平民化就是新闻主体和故事应该更多地关注最普通的百姓,以服务百姓为宗旨,拉近媒体与观众的距离。传播形式的平民化就是新闻报道要具有亲和力。这种亲和力既体现在平民化的“新闻”语言上,又体现在平民化的传播态度上。泰州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新闻夜班车》创办14 年来,一直把当地的大街小巷、关乎百姓的衣食住行作为新闻源,栏目设立的“班车调查”“班车现场”“班车故事”“班车最新闻”等板块内容,都是以平民化的新闻故事为特色,所以能在自办栏目中维持着高收视率水平。另外在新闻报道形式上,说新闻、讲故事、主持人个性化的品牌打造等,使这档老牌民生新闻栏目在观众中有着不错的口碑。
3. 报道深入客观化,提升公信力。客观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立身之本。西方国家把新闻报道称作“新闻故事”,依据是新闻事件经过记者的叙述就不是事件的原貌,而是“转述真实”。但是,转述可以接近事实的真相,只是讲述的态度、方法十分关键。客观公正的报道意味着对一个新闻事件的多个新闻源求证,意味着对新闻多方当事人的话语平衡。这种公正客观的背后,不是人文关怀的缺失,恰恰是对人文关怀的强化、对责任意识的坚守和对媒体公信力的维护。
二、设置情节:讲述“出乎意外”的故事
把民生新闻做好,就是要把新闻故事讲好。这要求故事本身吸引人,同时要调动一切手段去艺术化地表达好故事。《60 分钟》制片人丹·休伊特指出:“好故事的标准是,晚上播出的节目是第二天人们的话题。”巧妙安排情节,让故事有悬念,有高潮,才能吸引观众,让观众记住并乐于讲述。
首先,无论是讲述人物故事,还是报道新闻事件,选好切入点是关键。恰当的切入点也是推动故事化情节的原动力。同时,这一切入点还要能足以成为新闻故事持续发展的诱因。泰州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新闻夜班车》开设的“最美儿媳”专栏,曾在全市范围内寻找了20 多位敬老孝老爱老的好儿媳。在对这些有着不同故事的最美儿媳进行报道时,新闻选择的切入点都是平时生活中儿媳照顾公公婆婆最多的场景动作。在切入点的展示上,记者采用特写画面加现场音,以观众难以想象的角度,把新闻人物最常见、最朴实的生活带进了观众的视野。而且随着一连串故事情节的展开,曲折的人物命运变化不断激发着观众的期待视野,从而让观众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为后续内容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其次,新闻故事的进程中还要巧妙设置冲突。新闻报道的故事化,在本质上也是在运用艺术化的手段,不断设置冲突,强化冲突,用冲突来表现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一般来说,冲突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分为三种,一是主体人物和其他人物的冲突;二是主体人物自身的内心冲突;三是主体人物同自然环境或者社会环境的冲突。2014 年12 月泰州电视台《新闻夜班车》栏目播出的《倒进下水道的牛奶》,讲述了奶农们因为牛奶滞销而不得不把大量的牛奶倒进下水道的事情。可以说,整篇新闻报道一波三折,体现了各种冲突形式。乳制品企业拒收奶农的鲜奶,导致牛奶滞销;奶农倒奶杀牛是一种缓兵之计,更是一种无奈;牛奶滞销的背后既有消费者对国产奶源的不信任,又有国际进口奶粉的冲击。报道中,作者从一家奶农倒奶入手,在一系列的冲突设置中,讲述了牛奶为何被倒进下水道这样一个新闻故事。冲突是故事的灵魂,巧妙设置冲突更是新闻故事化叙事中重要的艺术表达方式。
最后,预留悬念,让故事“出乎意外”,超越观众期待视野。所谓预留悬念,就是利用观众对某个事件、某个人物的关切和期待,作者在处理情节、设置冲突和描绘人物时,所采取的是一种悬而未决的处理方式。新闻的故事化报道中,悬念点的设置直接决定着节目的看点,也会让观众对新闻事件的进展产生强烈的期待感,从而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心理上的快感。
(作者单位:泰州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