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感动
1.拼搏精神。参加全国体育课评比虽然只需要上交文本资料和上课光盘,但前期需要教师付出很多精力,做大量的工作,如准备资料、借班上课、磨课、修改资料、请专家指导、拍摄录像等。而且还要承担较大的心理压力,因为不是每节课都能获奖,落选的结果是大家都不愿看到的,而一旦课被选中,虽然高兴,但还要面对来自全国体育教师和专家的检阅。
《耐久跑》一课执教教师今年55岁,一些教师认为,其已接近退休年龄,处于该年龄段的教师要“少折腾”,多锻炼身体,等待退休。但该教师却顶着压力,继续突破自我,那中青年教师还有什么资格说自己“功德圆满”,还有什么理由说自己已步入职业倦怠期?更值得一提的是,笔者在现场了解到,执教教师爱好马拉松,每年参加3次以上国际马拉松和全国老将田径锦标赛,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到什么是不怕苦、不怕累、持之以恒、敢于拼搏的精神,他充满了正能量,对此我们怎么能不感动!
2.教材选择。耐久跑锻炼价值高,但教学过程枯燥、乏味。笔者也参加了此次评比,但在选择教材时从来没有考虑过“耐久跑”,因为耐久跑的教材较难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而且很多教师已经对耐久跑的教材教法进行过研究,再次执教该内容很难有新的突破。令我感动的是,该课执教教师不仅选择了“耐久跑”,而且教学展示受到了观摩教师与专家的一致好评。
二、学习
1.课堂调控,“游刃有余”。在全国体育课堂教学展示平台上课,而且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和一线优秀体育教师,紧张是难免的,但执教教师展现给我们的是“自然、从容”,丝毫看不出紧张的样子。耐久跑枯燥、乏味,而且当天天气非常炎热,学生的畏难情绪写在脸上。面对如此客观条件,执教教师利用激情的语言、多样的手段、人性化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不知不觉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特别是上课之初,执教教师问学生:“你们怕耐久跑吗?”学生回答:“怕!”执教教师自信地说道:“我教给你们一些技巧,你们就不怕了!”这样的问答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也体现了执教教师的自信。反观部分教师上课紧张、走流程、面对突发事件手足无策等现象,其实是缺乏调控能力的表现。当然,这种“游刃有余”的调控能力不是短时间形成的,而是需要较长时间的磨练。正如专家点评时所说:“他的调控能力之所以游刃有余,得心应手,是基于长期以来对体育教育的执著与热爱,基于一路走来的艰苦磨练和辛勤付出。”
2.难点处理,多样有效。针对耐久跑的难点——呼吸节奏,设计了“原地体会呼吸节奏、走动中体会呼吸节奏、听音乐慢跑中体会三步一呼、听音乐体会慢跑中两步一呼、听音乐慢跑中自己选择呼吸节奏”五个步骤。纵观五个步骤,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每个步骤都较为简单,步骤与步骤之间跨度小,更重要的是第五个步骤体现了个体差异。课后笔者询问了部分学生,他们回答:“以前老师强调呼吸节奏,也采取了一些方法,但我们没感觉。今天老师让我们练习这些方法后,我们对呼吸节奏有所体会,感觉跑起来轻松很多。”当然,这样的设计源于执教教师及其团队对耐久跑技术的深刻了解,对呼吸节奏的正确认识。
3.借助音乐,一举多得。跑操音乐是本课的辅助教具。跑操音乐节奏感强,深受学生喜欢,很多教师上耐久跑时都采用该音乐,但目的是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但执教教师在耐久跑中采用音乐却给了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觉。他采用跑操音乐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而且解决了课的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呼吸的节奏”,执教教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踏着音乐的节奏体会呼吸方法,由于音乐节奏与呼吸节奏相互匹配,学生在练习中不仅兴趣盎然,而且不知不觉解决了本课的难点。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要尽量挖掘辅助教具的多种功能,实现一材多用、一举多得,提高教学效果。
三、思考
1.练习要求要“详略得当”。在以50~100m往返跑体验不同呼吸节奏的练习之前,执教教师提出了一些要求,如注意摆臂方法、呼吸方法、呼吸节奏等,笔者认为,这样的要求多而不具体,学生听后不知所云,缺乏实际效果。众所周知,“练习要求”是练习的具体愿望,是练习的具体指向。如练习要求是前后摆臂,意指学生练习时要前后摆臂。练习要求要“精”,要具体,不能多,要求越多,效果越差。如何做到“精”?笔者认为,练习要求要紧扣练习目的,如该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不同呼吸节奏,则练习要求最好提出“前50m两步一呼,后50m三步一呼,注意体会哪种节奏适合你”,这样的要求具体、目的性强,学生听后马上能够明确练习指向。至于摆臂、呼吸方法等要求,教师可针对部分学生进行提示,但提示一定要具体,如看到学生左右摆臂,教师马上提示其前后摆臂,这样既具体,又不影响其他学生练习。
2.组织队形要“紧凑合理”。在定时跑前,学生有序地在8条直道上练习,对于耐久跑来说,这样安排较合理,课也上得精彩,但在定时跑时,执教教师将学生分成4组,1~4组分别站在跑道的4个弯道处,听到口令同时跑出,一定时间内每人计算自己跑的距离。教师的意图是充分利用场地,拓展耐久跑,淡化相互之間的竞争(一起跑出,谁快谁慢一目了然,而分散跑看不出快慢),照顾学生的自尊心,这样的队形便于学生计算自己跑的距离。但是该队形分得太开,学生到达指定地点花费了较长时间。假如执教教师围绕之前的场地,设计不同起点绕标志杆的定时跑,组织就会比较紧凑,既减少了队伍调动的时间,又利于学生计算成绩,同时还便于教师指导。
1.拼搏精神。参加全国体育课评比虽然只需要上交文本资料和上课光盘,但前期需要教师付出很多精力,做大量的工作,如准备资料、借班上课、磨课、修改资料、请专家指导、拍摄录像等。而且还要承担较大的心理压力,因为不是每节课都能获奖,落选的结果是大家都不愿看到的,而一旦课被选中,虽然高兴,但还要面对来自全国体育教师和专家的检阅。
《耐久跑》一课执教教师今年55岁,一些教师认为,其已接近退休年龄,处于该年龄段的教师要“少折腾”,多锻炼身体,等待退休。但该教师却顶着压力,继续突破自我,那中青年教师还有什么资格说自己“功德圆满”,还有什么理由说自己已步入职业倦怠期?更值得一提的是,笔者在现场了解到,执教教师爱好马拉松,每年参加3次以上国际马拉松和全国老将田径锦标赛,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到什么是不怕苦、不怕累、持之以恒、敢于拼搏的精神,他充满了正能量,对此我们怎么能不感动!
2.教材选择。耐久跑锻炼价值高,但教学过程枯燥、乏味。笔者也参加了此次评比,但在选择教材时从来没有考虑过“耐久跑”,因为耐久跑的教材较难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而且很多教师已经对耐久跑的教材教法进行过研究,再次执教该内容很难有新的突破。令我感动的是,该课执教教师不仅选择了“耐久跑”,而且教学展示受到了观摩教师与专家的一致好评。
二、学习
1.课堂调控,“游刃有余”。在全国体育课堂教学展示平台上课,而且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和一线优秀体育教师,紧张是难免的,但执教教师展现给我们的是“自然、从容”,丝毫看不出紧张的样子。耐久跑枯燥、乏味,而且当天天气非常炎热,学生的畏难情绪写在脸上。面对如此客观条件,执教教师利用激情的语言、多样的手段、人性化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不知不觉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特别是上课之初,执教教师问学生:“你们怕耐久跑吗?”学生回答:“怕!”执教教师自信地说道:“我教给你们一些技巧,你们就不怕了!”这样的问答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也体现了执教教师的自信。反观部分教师上课紧张、走流程、面对突发事件手足无策等现象,其实是缺乏调控能力的表现。当然,这种“游刃有余”的调控能力不是短时间形成的,而是需要较长时间的磨练。正如专家点评时所说:“他的调控能力之所以游刃有余,得心应手,是基于长期以来对体育教育的执著与热爱,基于一路走来的艰苦磨练和辛勤付出。”
2.难点处理,多样有效。针对耐久跑的难点——呼吸节奏,设计了“原地体会呼吸节奏、走动中体会呼吸节奏、听音乐慢跑中体会三步一呼、听音乐体会慢跑中两步一呼、听音乐慢跑中自己选择呼吸节奏”五个步骤。纵观五个步骤,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每个步骤都较为简单,步骤与步骤之间跨度小,更重要的是第五个步骤体现了个体差异。课后笔者询问了部分学生,他们回答:“以前老师强调呼吸节奏,也采取了一些方法,但我们没感觉。今天老师让我们练习这些方法后,我们对呼吸节奏有所体会,感觉跑起来轻松很多。”当然,这样的设计源于执教教师及其团队对耐久跑技术的深刻了解,对呼吸节奏的正确认识。
3.借助音乐,一举多得。跑操音乐是本课的辅助教具。跑操音乐节奏感强,深受学生喜欢,很多教师上耐久跑时都采用该音乐,但目的是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但执教教师在耐久跑中采用音乐却给了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觉。他采用跑操音乐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而且解决了课的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呼吸的节奏”,执教教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踏着音乐的节奏体会呼吸方法,由于音乐节奏与呼吸节奏相互匹配,学生在练习中不仅兴趣盎然,而且不知不觉解决了本课的难点。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要尽量挖掘辅助教具的多种功能,实现一材多用、一举多得,提高教学效果。
三、思考
1.练习要求要“详略得当”。在以50~100m往返跑体验不同呼吸节奏的练习之前,执教教师提出了一些要求,如注意摆臂方法、呼吸方法、呼吸节奏等,笔者认为,这样的要求多而不具体,学生听后不知所云,缺乏实际效果。众所周知,“练习要求”是练习的具体愿望,是练习的具体指向。如练习要求是前后摆臂,意指学生练习时要前后摆臂。练习要求要“精”,要具体,不能多,要求越多,效果越差。如何做到“精”?笔者认为,练习要求要紧扣练习目的,如该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不同呼吸节奏,则练习要求最好提出“前50m两步一呼,后50m三步一呼,注意体会哪种节奏适合你”,这样的要求具体、目的性强,学生听后马上能够明确练习指向。至于摆臂、呼吸方法等要求,教师可针对部分学生进行提示,但提示一定要具体,如看到学生左右摆臂,教师马上提示其前后摆臂,这样既具体,又不影响其他学生练习。
2.组织队形要“紧凑合理”。在定时跑前,学生有序地在8条直道上练习,对于耐久跑来说,这样安排较合理,课也上得精彩,但在定时跑时,执教教师将学生分成4组,1~4组分别站在跑道的4个弯道处,听到口令同时跑出,一定时间内每人计算自己跑的距离。教师的意图是充分利用场地,拓展耐久跑,淡化相互之間的竞争(一起跑出,谁快谁慢一目了然,而分散跑看不出快慢),照顾学生的自尊心,这样的队形便于学生计算自己跑的距离。但是该队形分得太开,学生到达指定地点花费了较长时间。假如执教教师围绕之前的场地,设计不同起点绕标志杆的定时跑,组织就会比较紧凑,既减少了队伍调动的时间,又利于学生计算成绩,同时还便于教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