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邹新建,一个对建造花园如此执著的人,数次搞拒有关部门的《限期改通知书》……
事件:纷争的屋顶花园
邹新建被人们注目,就是因为他的花园。他的这个花园,不是建在地上,而是建在高高的屋顶上。进了邹家,第一件事就是上楼去瞧瞧那个花园。
屋顶的花园,约有150平方米的面积。中央用色彩斑驳的石溜子铺了个圆,由此向四周伸出放射状的小路,其余的地方都铺上了泥土,搂成一垄一垄的。说是花园,可与我们日常所见和想象中的花园还是有所不同。主要是花不多,草也不茂;也没有其他的什么植物。因为花园的生存问题是一直悬着,所以不能大兴草木。买下真北路莲花公寓的这套房子,是在2001年的春天。搬进来不久,他就开始在屋顶上施工建花园了。后来觉得上下屋顶要爬梯子、要走室外公共通道上的出口不方便,就在家里开了个出口,造了一个固定的楼梯直通屋顶。
纷争是从对面的邻居开始的,并扩展到楼下各层。邹新建住的39号,是一梯两户5层共10家,后来是除了他之外的9户人家都反对他在楼顶建花园,并向小区的物业公司进行了联名投诉。投诉的焦点是:邹新建造屋顶花园改变了房屋的结构,影响了住户的安全。
负责小区物业的是上海春龙物业公司物业管理处。他们上楼察看后,认为这是违反了《物业管理条例》;于是,发出了《限期整改通知书》。
邻居们的联名投诉,引来了这张郇艮期整改通知书》。因为屋顶花园令邻居们担忧的主要有两点:楼下众邻居担心的一点是房屋的承重问题,隔壁邻居忧虑的一点是房顶的渗漏问题。而在邹新建看来,这些都没有问题。
“我在设计屋顶花园的时候,已经考虑了这些问题。屋顶的平均荷载是每平方米50到60公斤。按照结构计算的规范来说,象这样的楼面,允许的荷载是150公斤一个平方米。”邹新建对此是很有信心。
后来我才知道,建筑这碗饭,他已经是吃了30多年,仟个工种仟个环节熟透吃透。尤其对屋顶的渗漏问题,更是笃定得似三个手指提捏田螺。他所发明的“建筑夹层朔塑料板防排水构造”,获得了多项国家专利,并在屋顶花园起纷争前的2001年3月,就被上海市建材业管理办公室认定为“上海市新型建设工程材料”。他现在建造屋顶花园所采用的,就是这一防渗漏材料和技术。
自信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为了保卫屋顶花园,邹新建的行动分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要取得权威部门的技术认定。他找到上海市建委的科技委员会,请求对他的尾顶花园进行鉴定。马上,一批来自上海市绿化指导站、上海市园林设计院等部门的专家很快就来进行了鉴定。
市建委科技部副主任汤根才是鉴定的组织人。他说,“鉴定下来的结果是不错的。一有水,它就排出去了,那就不会造成屋面渗水。”
此外,鉴定得出第二个结果:屋顶花园不会影响房屋的结构。邻居们感到忧心忡忡的是花园泥土的分量,可这把泥土不平常,它只有一般泥土质量1/4到1/10的轻质土,是由树皮、山泥和稻谷壳等有机物构成的。
这一切,全都写进了鉴定书。
除了走专家路线,另一方面就是走群众路线。邹新建在39号内跑上跑下,一家家地解说。不仅讲屋顶花园建造的科学原理以消除邻居们心里的疙瘩,而且明确表示,一旦出现房屋结构方面的问题,责任全由他承担。他还告诉大家,这个屋顶花园为39号全体居民共同享用。就这样,又诞生了一个邻居联名书。邻居们纷纷在《对39号501室居民实施屋顶绿化的支持书》上签下了名,有101室的陈永兴、401、402室的邵鸿旗、301室的范琅、202室的许良珍……
这份邻居联名书签署的日期是2001年的10月26日到27日,与三个月前交到物业公司的那份联名书相比,来了个360度的大逆转。
专家的鉴定书和邻居的联名书,都没能阻止第二份《限期整改通知书》。2001年12月25日,它来到邹新建的面前。内容不变,要他在7天之内拆除屋顶花园这一违章建筑;有变化的是,这回发通知的主体由小区物业公司改成了普陀区房地局桃浦镇办事处。
两年过去了。邹新建的屋顶花园还在屋顶。
我问他:“你为什么能够坚持下来?”
他回答:“我是在做好事,为什么要改?!”
我又问:“如果要强行拆除,你怎么办?”
邹新建说,“只有法院才有权利强制执行,但要经过诉讼。我已经做好了准备,对簿公堂,到法庭上把道理辩个清楚。”
人物:邹新建的试验田
建造屋顶花园的念头,竟然是萌生在一则新闻里。
喝了口茶,邹新建回忆道:“那天,我从电视节目中看到,上海现在有60万旧房的屋面需要绿化,还有2亿平方米面积的屋顶是荒废着。我心里就想,我可以把我发明的防渗漏技术用在屋顶的绿化上。”
心动就行动。第二天,他就到他厂子的附近去寻觅。正巧,一旁的莲花公寓还有最后一套顶楼的房屋没有售出。他还特地询问顶楼能否做花园,得到的回答是肯定的。说到这里,邹新建笑了。“我的运道好。房子便宜,才1850块一个平方,花20几万元就买下了。”
看到新闻是在2001年3月12日。一个月之后,邹新建就有了他的试验田。
他要把他的发明用在民用住宅的屋顶花园上。邹新建认为他的这个实践是很有意义的。“屋顶绿化是填补了城市绿化的一个空白,而且是造价低廉。现在,城市一平方米绿地的造价已经达到了1万多元。而我的这个技术,成本只有20多元一平方米。另外,‘平添绿’与‘平改坡’相比,更是一举两得,不但起到了遮阳降温防雨水渗漏,而且又为城市增添了宝贵的绿化。”
他的防渗漏理论和技术获得国家专利,并通过"IS09001:2000国际认证”的“建筑夹层塑料板防排水构造”。这一产品还获得编号99—0274“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证书”,沪99第6195号“上海新产品鉴定验收”,2001Z001“上海市新型建设工程材料”……
邹新建的这个发明,对于现有防渗漏理论和技术是有颠覆意义的,一个重大的改变就是把单纯的堵,改变成堵——排——堵。可这一发明,却是发自于痛苦和烦恼之中。
他住的长宁路兆丰别墅,也是在顶楼,饱受了屋顶雨水渗漏之苦。房管部门的态度是没说的,叫之即修,防水涂料是涂了一层又一层,最后还是没有根本解决问题。这时,已经发明了沪苏两地三年级小学生美术课必备“调色盘”等专利产品的邹新建,就自己动起了脑筋。先是在屋顶一些经常渗水的地方,用水泥改变地面的高度,垫高之后地形变,就改变了水的流向,果然此处就不再渗水。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有的地方是小雨中雨不漏,而一下大雨暴雨就会出现渗漏。这是怎么回事?经过反复观察和思考,邹新建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原因:“屋顶总是有裂缝的。小雨中雨不漏,是因为没有压力。另外,就是因为渗漏水的贯通造成的。”
申请专利是在1998年。任何发明都需要有实例的验证,而且这样的证明是不止于一例。这样才能获得认可。但是,没有被认可的东西,又很难在实际中得到应用。说起这种两难的尴尬,用邹新建的话来说,“有点像是陷入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那样。”
邹新建的发明取得的第一个实例证明,也就是第一次投入实际使用,是用于嘉定的一个温州老板开发的楼盘。能够得到这么一个机会是很不容易的,很辛苦。最后谈好的条件是:假如有渗漏,不仅不付邹新建一分钱,而且返工的费用统统要由邹新建负责。这个屋顶做好后,顺利地通过了验收;而且至今已有了七八年的时间,都没出现过渗漏。而四边没采用邹新建这项技术做的屋顶,都存在渗漏的问题。
实际上,他这个发明的用途是非常的广泛。用于屋顶绿化工程的,有静安区政府屋顶花园、东方明珠电视塔上的绿化等;用于上人平屋面工程的,有康桥半岛、古北新区等;用于地下工程顶板的,有上海杨高路地铁站顶板、浙江义乌市民广场等;用于地下工程墙体的,有上海震旦国际大厦、广州军区坑道等;用于地下工程地板的,有上海嘉里商务中心、广州五洲大厦等……
站在屋顶花园,邹新建对我说,“在2000年,对我的这个发明,国家科委无偿拨款70万的国家科技创新基金。我拿了国家的钱,就要为大家做些事情,就要用于民众。做屋顶花园,这是公德。”少顿,他又说,“我一年的产量早就被预定一空了。还有香港、越南的地铁来要货的。现在要忙的是,要急需考虑的是怎样扩大生产,提高产品的质量……”
环顾四周的屋顶,依然是不见一点的绿意。
我不会忘记那个场景:在莲花公寓的居委会,邹新建和力主要拆屋顶花园的普陀区房地局桃浦镇办事处主任葛亮大声争辩着,时时互相打断对方的话头。葛亮说,“我可以给你明确的态度。就是说,你要在莲花里面试点,至少来说,我认为是不可能的。”邹新建脸颊上滑下了泪水。
注意到的人,很少
思考:拷问和疑问
屋顶花园引发的纷争,皆是因为与现行的物业管理条例的某些内容相抵触,有碰撞。
《条例》面前,应该是人人平等。现实则是,个人不能在屋顶建造花园,而换成是政府或是某一部门的行为,建造屋顶花园就成了合乎《条例》的行为。有意思的是,就在普陀区的房管部门以《条例》要拆除邹新建的屋顶花园的同时,静安区却请邹新建的上海三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他们建造屋顶花园。其中已是郁郁葱葱、花团锦簇的就有属于公用建筑的静安区人武部的屋顶、区政府的屋顶等,属于像邹新建所居住同一性质的居民用房的有德义大楼屋顶花园等。
说起2003年9月建造的德义大楼的屋顶花园,真是有点叫人啼笑皆非;套用句当今的流行语,就是搞笑。因为这里的情形与莲花公寓是有点完全倒了个——居民反对在屋顶建花园,而物业公司却是坚定不移地要进行到底。
佛甲草铺了一半就被居民搞掉,再铺再弄掉。最后是物业的一个女所长亲自出马,楼下拦人,楼上施工;一边与居民谈,一边突击。搞好之后把门一锁。OK了。
早在2002年5月,静安区政府就下发了静府发(2002)44号文件,同意区建委、区房地局等五单位拟订的《上海市静安区屋顶绿化实施意见(试行)》。要求在5年左右的时间里完成第五面空间——即屋顶的绿化。并制定了奖惩措施,有一条就是:“凡列入当年屋顶绿化实施的项目,每完成1平方米,奖励人民币10元”。
就在我结束采访的时候,浦东新区住宅屋顶花园建设试点——浦东三里桥小区“地毯式”屋顶花园工程竣工。这些旧式工房的屋顶上,铺上了绿毯。绿毯就是耐寒抗旱、荷载轻的佛甲草。同样的草,也长在邹新建家的屋顶上。但这是属于要连根拔掉、寸草不留的“野草”。
一样是建造屋顶花园,不一样的人造,在不一样的地方造,就出现了不一样的结果。那么,严肃的、硬性的《条例》不就成了一根柔软的能长能短的橡皮筋?!
邹新建给我看了一封信,这是他写给市有关部门一位领导的。他在信中这样写道:“我认为物业管理条例是在当时背景下的法规,随着科技的发展、节能的需求、城市环保的发展,屋面的改造应该看成是城市资源的开发,从政府独家投资转化为居民共同参与投资和筲理。希望向您请教,如何从立法角度去探索旧的居民住宅屋顶绿化改造的途径,这是上海城市改造的难点,也是全国各城市改造的难点。”
一个在徐汇区工作的朋友告诉我这么一件事,事情也是出在屋顶之上;可这不是造花园的问题,而是出在维修基金的使用。住在顶楼的住户因屋顶渗漏要物业修理,修理就要动用维修基金。但不住顶楼的住户不同意,说自己的钱怎么能花在别人的身上,于是通不过就没钱修屋顶。而这在现有的条例里又找不到答案。后来,有个小区根据实际做了条例的修改,对此做出了相关的规定,圆满解决了这个问题。
邹新建的家里,有本黑封面的硬抄簿,上面写着《参观者留意》。第一页是小区里84号301的居民陈永瀛、夏诗云写的:“屋顶花园好,值得来推广。既美化生活,又绿化城市。希望政府有关部门理解、支持、推广。”
年过半百的邹新建,讲起话来仍是语速极快。真是快人快语。他说他当初不怕打官司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有一个发生在香港的先例给了他鼓舞和勇气:“朋友告诉我,香港建筑学会会长钟华楠在他的屋顶搞绿化,也被要求拆除。后来打起了官司,法院是判钟华楠赢了。”
他坚信,真理不是僵化的,不是止步不前。我们也是坚信这一点的。
爱上建筑,是在江西插队的时候。这个和平中学69届毕业生,下乡正年轻,也正是处在求知欲旺盛的时候,但又苦于没有什么东西可学。看见农村里造房子有图纸,就觉得是最有技术的工作。于是就迷上了,一迷就迷到了今天。
1980年回城之后,他还是干的老本行,进了长宁区住宅二公司,在技术监督科。工作之余考了同济大学,读完了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
·鸣谢: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1/7》节目友情协助·
事件:纷争的屋顶花园
邹新建被人们注目,就是因为他的花园。他的这个花园,不是建在地上,而是建在高高的屋顶上。进了邹家,第一件事就是上楼去瞧瞧那个花园。
屋顶的花园,约有150平方米的面积。中央用色彩斑驳的石溜子铺了个圆,由此向四周伸出放射状的小路,其余的地方都铺上了泥土,搂成一垄一垄的。说是花园,可与我们日常所见和想象中的花园还是有所不同。主要是花不多,草也不茂;也没有其他的什么植物。因为花园的生存问题是一直悬着,所以不能大兴草木。买下真北路莲花公寓的这套房子,是在2001年的春天。搬进来不久,他就开始在屋顶上施工建花园了。后来觉得上下屋顶要爬梯子、要走室外公共通道上的出口不方便,就在家里开了个出口,造了一个固定的楼梯直通屋顶。
纷争是从对面的邻居开始的,并扩展到楼下各层。邹新建住的39号,是一梯两户5层共10家,后来是除了他之外的9户人家都反对他在楼顶建花园,并向小区的物业公司进行了联名投诉。投诉的焦点是:邹新建造屋顶花园改变了房屋的结构,影响了住户的安全。
负责小区物业的是上海春龙物业公司物业管理处。他们上楼察看后,认为这是违反了《物业管理条例》;于是,发出了《限期整改通知书》。
邻居们的联名投诉,引来了这张郇艮期整改通知书》。因为屋顶花园令邻居们担忧的主要有两点:楼下众邻居担心的一点是房屋的承重问题,隔壁邻居忧虑的一点是房顶的渗漏问题。而在邹新建看来,这些都没有问题。
“我在设计屋顶花园的时候,已经考虑了这些问题。屋顶的平均荷载是每平方米50到60公斤。按照结构计算的规范来说,象这样的楼面,允许的荷载是150公斤一个平方米。”邹新建对此是很有信心。
后来我才知道,建筑这碗饭,他已经是吃了30多年,仟个工种仟个环节熟透吃透。尤其对屋顶的渗漏问题,更是笃定得似三个手指提捏田螺。他所发明的“建筑夹层朔塑料板防排水构造”,获得了多项国家专利,并在屋顶花园起纷争前的2001年3月,就被上海市建材业管理办公室认定为“上海市新型建设工程材料”。他现在建造屋顶花园所采用的,就是这一防渗漏材料和技术。
自信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为了保卫屋顶花园,邹新建的行动分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要取得权威部门的技术认定。他找到上海市建委的科技委员会,请求对他的尾顶花园进行鉴定。马上,一批来自上海市绿化指导站、上海市园林设计院等部门的专家很快就来进行了鉴定。
市建委科技部副主任汤根才是鉴定的组织人。他说,“鉴定下来的结果是不错的。一有水,它就排出去了,那就不会造成屋面渗水。”
此外,鉴定得出第二个结果:屋顶花园不会影响房屋的结构。邻居们感到忧心忡忡的是花园泥土的分量,可这把泥土不平常,它只有一般泥土质量1/4到1/10的轻质土,是由树皮、山泥和稻谷壳等有机物构成的。
这一切,全都写进了鉴定书。
除了走专家路线,另一方面就是走群众路线。邹新建在39号内跑上跑下,一家家地解说。不仅讲屋顶花园建造的科学原理以消除邻居们心里的疙瘩,而且明确表示,一旦出现房屋结构方面的问题,责任全由他承担。他还告诉大家,这个屋顶花园为39号全体居民共同享用。就这样,又诞生了一个邻居联名书。邻居们纷纷在《对39号501室居民实施屋顶绿化的支持书》上签下了名,有101室的陈永兴、401、402室的邵鸿旗、301室的范琅、202室的许良珍……
这份邻居联名书签署的日期是2001年的10月26日到27日,与三个月前交到物业公司的那份联名书相比,来了个360度的大逆转。
专家的鉴定书和邻居的联名书,都没能阻止第二份《限期整改通知书》。2001年12月25日,它来到邹新建的面前。内容不变,要他在7天之内拆除屋顶花园这一违章建筑;有变化的是,这回发通知的主体由小区物业公司改成了普陀区房地局桃浦镇办事处。
两年过去了。邹新建的屋顶花园还在屋顶。
我问他:“你为什么能够坚持下来?”
他回答:“我是在做好事,为什么要改?!”
我又问:“如果要强行拆除,你怎么办?”
邹新建说,“只有法院才有权利强制执行,但要经过诉讼。我已经做好了准备,对簿公堂,到法庭上把道理辩个清楚。”
人物:邹新建的试验田
建造屋顶花园的念头,竟然是萌生在一则新闻里。
喝了口茶,邹新建回忆道:“那天,我从电视节目中看到,上海现在有60万旧房的屋面需要绿化,还有2亿平方米面积的屋顶是荒废着。我心里就想,我可以把我发明的防渗漏技术用在屋顶的绿化上。”
心动就行动。第二天,他就到他厂子的附近去寻觅。正巧,一旁的莲花公寓还有最后一套顶楼的房屋没有售出。他还特地询问顶楼能否做花园,得到的回答是肯定的。说到这里,邹新建笑了。“我的运道好。房子便宜,才1850块一个平方,花20几万元就买下了。”
看到新闻是在2001年3月12日。一个月之后,邹新建就有了他的试验田。
他要把他的发明用在民用住宅的屋顶花园上。邹新建认为他的这个实践是很有意义的。“屋顶绿化是填补了城市绿化的一个空白,而且是造价低廉。现在,城市一平方米绿地的造价已经达到了1万多元。而我的这个技术,成本只有20多元一平方米。另外,‘平添绿’与‘平改坡’相比,更是一举两得,不但起到了遮阳降温防雨水渗漏,而且又为城市增添了宝贵的绿化。”
他的防渗漏理论和技术获得国家专利,并通过"IS09001:2000国际认证”的“建筑夹层塑料板防排水构造”。这一产品还获得编号99—0274“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证书”,沪99第6195号“上海新产品鉴定验收”,2001Z001“上海市新型建设工程材料”……
邹新建的这个发明,对于现有防渗漏理论和技术是有颠覆意义的,一个重大的改变就是把单纯的堵,改变成堵——排——堵。可这一发明,却是发自于痛苦和烦恼之中。
他住的长宁路兆丰别墅,也是在顶楼,饱受了屋顶雨水渗漏之苦。房管部门的态度是没说的,叫之即修,防水涂料是涂了一层又一层,最后还是没有根本解决问题。这时,已经发明了沪苏两地三年级小学生美术课必备“调色盘”等专利产品的邹新建,就自己动起了脑筋。先是在屋顶一些经常渗水的地方,用水泥改变地面的高度,垫高之后地形变,就改变了水的流向,果然此处就不再渗水。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有的地方是小雨中雨不漏,而一下大雨暴雨就会出现渗漏。这是怎么回事?经过反复观察和思考,邹新建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原因:“屋顶总是有裂缝的。小雨中雨不漏,是因为没有压力。另外,就是因为渗漏水的贯通造成的。”
申请专利是在1998年。任何发明都需要有实例的验证,而且这样的证明是不止于一例。这样才能获得认可。但是,没有被认可的东西,又很难在实际中得到应用。说起这种两难的尴尬,用邹新建的话来说,“有点像是陷入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那样。”
邹新建的发明取得的第一个实例证明,也就是第一次投入实际使用,是用于嘉定的一个温州老板开发的楼盘。能够得到这么一个机会是很不容易的,很辛苦。最后谈好的条件是:假如有渗漏,不仅不付邹新建一分钱,而且返工的费用统统要由邹新建负责。这个屋顶做好后,顺利地通过了验收;而且至今已有了七八年的时间,都没出现过渗漏。而四边没采用邹新建这项技术做的屋顶,都存在渗漏的问题。
实际上,他这个发明的用途是非常的广泛。用于屋顶绿化工程的,有静安区政府屋顶花园、东方明珠电视塔上的绿化等;用于上人平屋面工程的,有康桥半岛、古北新区等;用于地下工程顶板的,有上海杨高路地铁站顶板、浙江义乌市民广场等;用于地下工程墙体的,有上海震旦国际大厦、广州军区坑道等;用于地下工程地板的,有上海嘉里商务中心、广州五洲大厦等……
站在屋顶花园,邹新建对我说,“在2000年,对我的这个发明,国家科委无偿拨款70万的国家科技创新基金。我拿了国家的钱,就要为大家做些事情,就要用于民众。做屋顶花园,这是公德。”少顿,他又说,“我一年的产量早就被预定一空了。还有香港、越南的地铁来要货的。现在要忙的是,要急需考虑的是怎样扩大生产,提高产品的质量……”
环顾四周的屋顶,依然是不见一点的绿意。
我不会忘记那个场景:在莲花公寓的居委会,邹新建和力主要拆屋顶花园的普陀区房地局桃浦镇办事处主任葛亮大声争辩着,时时互相打断对方的话头。葛亮说,“我可以给你明确的态度。就是说,你要在莲花里面试点,至少来说,我认为是不可能的。”邹新建脸颊上滑下了泪水。
注意到的人,很少
思考:拷问和疑问
屋顶花园引发的纷争,皆是因为与现行的物业管理条例的某些内容相抵触,有碰撞。
《条例》面前,应该是人人平等。现实则是,个人不能在屋顶建造花园,而换成是政府或是某一部门的行为,建造屋顶花园就成了合乎《条例》的行为。有意思的是,就在普陀区的房管部门以《条例》要拆除邹新建的屋顶花园的同时,静安区却请邹新建的上海三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他们建造屋顶花园。其中已是郁郁葱葱、花团锦簇的就有属于公用建筑的静安区人武部的屋顶、区政府的屋顶等,属于像邹新建所居住同一性质的居民用房的有德义大楼屋顶花园等。
说起2003年9月建造的德义大楼的屋顶花园,真是有点叫人啼笑皆非;套用句当今的流行语,就是搞笑。因为这里的情形与莲花公寓是有点完全倒了个——居民反对在屋顶建花园,而物业公司却是坚定不移地要进行到底。
佛甲草铺了一半就被居民搞掉,再铺再弄掉。最后是物业的一个女所长亲自出马,楼下拦人,楼上施工;一边与居民谈,一边突击。搞好之后把门一锁。OK了。
早在2002年5月,静安区政府就下发了静府发(2002)44号文件,同意区建委、区房地局等五单位拟订的《上海市静安区屋顶绿化实施意见(试行)》。要求在5年左右的时间里完成第五面空间——即屋顶的绿化。并制定了奖惩措施,有一条就是:“凡列入当年屋顶绿化实施的项目,每完成1平方米,奖励人民币10元”。
就在我结束采访的时候,浦东新区住宅屋顶花园建设试点——浦东三里桥小区“地毯式”屋顶花园工程竣工。这些旧式工房的屋顶上,铺上了绿毯。绿毯就是耐寒抗旱、荷载轻的佛甲草。同样的草,也长在邹新建家的屋顶上。但这是属于要连根拔掉、寸草不留的“野草”。
一样是建造屋顶花园,不一样的人造,在不一样的地方造,就出现了不一样的结果。那么,严肃的、硬性的《条例》不就成了一根柔软的能长能短的橡皮筋?!
邹新建给我看了一封信,这是他写给市有关部门一位领导的。他在信中这样写道:“我认为物业管理条例是在当时背景下的法规,随着科技的发展、节能的需求、城市环保的发展,屋面的改造应该看成是城市资源的开发,从政府独家投资转化为居民共同参与投资和筲理。希望向您请教,如何从立法角度去探索旧的居民住宅屋顶绿化改造的途径,这是上海城市改造的难点,也是全国各城市改造的难点。”
一个在徐汇区工作的朋友告诉我这么一件事,事情也是出在屋顶之上;可这不是造花园的问题,而是出在维修基金的使用。住在顶楼的住户因屋顶渗漏要物业修理,修理就要动用维修基金。但不住顶楼的住户不同意,说自己的钱怎么能花在别人的身上,于是通不过就没钱修屋顶。而这在现有的条例里又找不到答案。后来,有个小区根据实际做了条例的修改,对此做出了相关的规定,圆满解决了这个问题。
邹新建的家里,有本黑封面的硬抄簿,上面写着《参观者留意》。第一页是小区里84号301的居民陈永瀛、夏诗云写的:“屋顶花园好,值得来推广。既美化生活,又绿化城市。希望政府有关部门理解、支持、推广。”
年过半百的邹新建,讲起话来仍是语速极快。真是快人快语。他说他当初不怕打官司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有一个发生在香港的先例给了他鼓舞和勇气:“朋友告诉我,香港建筑学会会长钟华楠在他的屋顶搞绿化,也被要求拆除。后来打起了官司,法院是判钟华楠赢了。”
他坚信,真理不是僵化的,不是止步不前。我们也是坚信这一点的。
爱上建筑,是在江西插队的时候。这个和平中学69届毕业生,下乡正年轻,也正是处在求知欲旺盛的时候,但又苦于没有什么东西可学。看见农村里造房子有图纸,就觉得是最有技术的工作。于是就迷上了,一迷就迷到了今天。
1980年回城之后,他还是干的老本行,进了长宁区住宅二公司,在技术监督科。工作之余考了同济大学,读完了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
·鸣谢: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1/7》节目友情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