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文化之再发展研究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ui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就目前城市的发展前景展望,以城市的历史老街文化作为一个新的出发点,对城市未来的发展尝试提出可行性的方法与途径,与此同时,使老街文化作为一种民俗传统传承下来。以哈尔滨老道外历史街区为例,希望能以小见大,为城市的和谐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老街文化;发展研究;城市发展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16-169-02
  The Development Research of Old Street Culture—Taking Daowai Historical Street in Harbin as Example
  SONG Jiahui, ZHU Yi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40)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current city, taking the history of the city street culture as a new starting point, the feasible ways and means in view of the city's future development were put forward, at the same time, taking the old street culture as a kind of folk tradition. With Daowai’s historical street as an example, hope to be able to view and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 for the harmonization of city development.
  Key words Old street culture; The development research; Urban development
  1 老街文化发展的现状
  老街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反映了地域特质、相关礼俗、民间信仰、艺术表演、物质文化、古迹保存等现象,它们反过来也可以影响生活空间形式,具有社会文化意涵,呈现文化生活圈,以街區的表现形式再现。
  1.1老街文化街区的概念
  从字面意思上来看,“老街”具有历史的痕迹,是城市历史文化积淀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历史还原生活最初的状态,老街也就是城市的根。“文化” 一词指的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以及精神财富的总和[1],是人类生存的产物,同时又与人的意识系统和目的是分不开的。“街区”是20世纪中期国际上发起的一种全新的社区规划理念,涵盖了商业、休闲,甚至是居住。
  由此可以看出,老街文化街区具有时间和空间这两种特质。在时间上,从老街的产生到街区的具象化过程中,建筑作为一种行为,造成了一种结果,即文化;空间上,建筑作为一种物质存在,则具象成点,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则是地域脉络,起到串联的作用。所以老街文化街区具有时空意义和独特的空间形式。
  1.2国内外老街文化街区的发展现状
  对于老街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研究,西方国家要早于我国很多年。“二战”期间,由于战争对房屋、建筑等物资的破坏性极大,导致人对城市的记忆被突然割断,致使人们缺乏归属感,因此战后欧洲各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以加强老街文化街区的理论建设与实践积累。法律法规体系日趋健全,同时民众在耳濡目染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广泛的公众参与意识,对老街区的保护与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使老街文化街区的发展走向了较为成熟的阶段。
  相比之下,我国对于老街文化街区的保护就相对滞后,正式提出老街文化街区保护的相关立法已经到了1986年[2]。对于老街文化街区的保护,刚开始是以个人形式发起的以保护单个建筑为主的行动,之后才延伸到对老街文化圈的研究和保护。一方面,由于建国初期,我国缺乏厚实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国民生活水平有限,在没有解决生存问题的时候,很难对自己所处的老街文化街区实施保护,从而没有形成完整的老街文化保护体系,导致部分老街特色的遗失或破坏。
  1.3哈尔滨道外老街文化街区的概况
  哈尔滨道外区是历史比较悠久的老城区,地处哈尔滨市的中东部,该区有道台府、中华巴洛克一条街等历史遗迹和众多老字号店铺。据史料记载,道外区的前身是于1746年前后在现南头道街一带形成的傅家甸村落[3]。1898年,沙俄与清朝政府签订《中俄密约》之后,在我国境内修建铁路(当时“铁路”被称为“铁道”),但傅家甸并没有被划入铁路附属地范围,以修筑的滨洲铁路线划分了道里与道外[4],所以人们习惯把滨州铁路线以西的铁路附属地的一部分称作“道里”,将铁路线以东的傅家甸等处称作“道外”。
  哈尔滨开埠之初只有南岗、道里、道外3个城区,而前两个区基本上被外国人占领,中国老百姓主要居住在道外。20世纪初,一批民族工商业精英在南二道街开商铺、办实业,在道外置地盖房。盖楼时工匠纷纷效仿道里、南岗的“洋房”模式,结合中国的建筑手法,清水砖墙,白灰勾缝,砖木结构,雕花围檐,建造成典型的中式“小洋楼”——欧式立面、中式院落,从而形成了“中华巴洛克”建筑群落。这些“小洋楼”商居两用、前店后厂,成为哈尔滨的建筑经典——道外建筑群。
  综上所述,哈尔滨道外老街文化街区不是凭空产生的,其渊源可以追溯到两三百年以前的农耕时代。数百年来,经过人们智慧与肢体的打磨,最终形成了成熟而特色鲜明的老街文化街区。
  2研究老街文化再发展的必要性   2.1 满足城市发展独特性的需求
  虽然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市不断发展壮大,但由于“二战”后快速重建的需求以及现代主义风格的流行,导致了现代城市中的建筑趋于简单化且具有雷同性,纯粹地考虑形式,追求功能,形成了一种单纯到极点,冷漠到理性的建筑形式。不同的城市并不具备各自的特色,同一性降低了城市发展的可能性,使城市发展的活力降低。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营造出每个城市独特的气息,有具有皇城风韵的北京四合院、恬淡清秀的徽州民居、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等,塑造出了城市的独特个性,保持了城市原有的生命力,有利于未来城市竞争能力的提高。
  2.2满足人性化的需求
  老街文化街区不仅是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需要,还是人们莫大的精神家园。在老街文化街区中,融进了独特的审美意识、思想情趣、社会习俗、宗法观念等,表现出身处其间的人们的文化涵养和审美情趣,与整个城市相得益彰,构成一幅有人文气息的生存图景,给人带来优美、安详与安静。
  人们更加注重精神追求,对于千篇一律的大楼并不再像以前一样只是一味追随其功能性,反而对于有特色的老街更具有偏爱性。老街是城市发展的最初形态,而本我是人们内心的最初形态,它们两者具有异质同构的特点,老街本质上对人就具有亲和力,使得老街文化能够符合人们对于精神享受的心理追求。
  3老街文化街区发展与城市发展共生的意义
  3.1 理论意义
  随着城市的开发力度加大,城市与老街文化之间的矛盾也凸现出来。因此探索老街文化与城市发展的共生性是十分有必要的,为老街文化再发展提供更切合实际的理论依据,实现对老街文化的保护与弘扬,达到“物有所用”将成为城市竞争的战略因素。
  3.2现实意义
  老街文化街区的发展已经成为未来城市发展势不可挡的趋势,它具有独特性和历史性,与纯粹的在现代文化成长起来的商业区比较起来,它更具有亲和力,在满足人们购物需求的同时,还可以满足人的情感追求,对于刺激经济发展是十分有帮助的。因此因地制宜地制定老街文化街区发展方案,与城市发展是和谐共生的。
  3.2.1
  有利于老街文化街区与周边都市环境协调。
  《城市意象》中提到,对一座城市的感受用道路、界面、区域、标志物、节点来评价[5],但这5点城市意象需要共同构筑成一个完整的形式。在这个形式中,整个连续性好才能呈现一个好的城市意象。如果从小范围看,老街文化街区也具备这5点因素,它们也同样可以结合到一起,生成一个有机的大节点,多个有机大节点即可组成一个城市意向。有机节点的和谐共生使得老街文化再发展研究能达到使历史与现代融合、人文与科技共存的效果。
  3.2.2
  避免新建建筑与运营模式的盲目性。
  由于今天的城市经济主要是依靠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起来的,与文化及历史传承的关联性并不大,致使人们对于历史财产并没有保护意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清晰地认识到老街文化街区的重要性,所以在行动上纯粹地增建“新”的建筑,且经营模式盲目性较大,给老街文化造成了利用性破坏。如果简单强调保护,并没有给民众或组织人员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或思维模式的教育环境熏陶,必然会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
  3.2.3
  保护老街文化街区的本真生活,做好老街文化保护与传承。
  众所周知,高科技的产品或者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但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却变化不大。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生存斗争的压力以及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即人们自己本身所没有拥有的世界。同样,老街文化街区是人们拥有的,新的是人们所不具备的,根据人具有选择性投入重点及求异的心理本性,很多人则会忽略对老街文化的重视或者遗忘,甚至放弃最本真的老街文化街区生活。老街文化街区是人们百年甚至千年生活的结晶,是人类文化的累积。对它的保护研究和发展就像人类的生殖繁衍一样,传承给未来的是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的使命,文化认同的感觉越强烈,人们的内心世界就越饱满,对老街文化街区生活的保留是为了城市更好地发展。
  4哈尔滨道外历史街区的发展策略
  传统地域文化通过影响人的精神、观念以及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进而投射到空间中。该研究将以道外老街文化街区的再发展研究为出发点,力求提供新的发展模式。
  4.1使老街文化与道外历史街区营建策略有机统一
  整体综合地审视道外历史街区的建筑,人们能够通过这些老建筑感受到凝聚在其中的人文精神,空间、环境、人情等因素相互影响交织,构筑了哈尔滨道外民众对道外老街建设的总体营建模式。两百多年来,受西方半殖民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道外老街建筑文化,它的外观给人的整体感觉是欧式的印象,因此道外历史街区使用的材料应当继承以往材料的性能,或者是合理地使用新材料营造具有道外老街文化气息的场所。以老街文化精神作为纽带贯穿道外历史街区的营建,构筑具有道外老街精神的空间场所。
  4.2“微城市单元”的老街文化街区
  一般情况下,历史街区中能体现传统风貌年代的历史建筑的数量或建筑面积占街区建筑总量的比例应达到50%左右[6]。道外歷史街区也不例外。与此同时,其中的功能性发展也已经相对完善,并非普通意义上的建筑群,而是具有城市性的“微城市单元”,与别的城市单元组织结合在一起,成为城市生活的共同体。首先,人们应当保证它功能齐全,具有多样性,有抵抗被现代城市侵蚀的能力,将相对模糊的功能分区与开放的多样性定义混合在一起,形成复杂、密集的微城市形象。比“多”还要“多”,使道外老街文化街区所传达的信息超过个人认知阈限的信息冗余,让人们对于道外历史街区的生活没有厌弃感。
  4.3在不变之外寻求变化
  不变的是老街文化,变的是非固定功能部分。创造一些流动性的、符合道外文化的艺术活动或是现代晚会演出等,为道外街区增添新的血液与活力,
  和其他在单一的人工环境下建造出来的单元体形成鲜明的
  对比。道外历史街区可以以不变应万变,稳定于变化之中。稳定使人的心灵得到慰藉,变化则刺激人探索的心理。
  4.4保持道外历史街区与哈尔滨其他单元的连贯性,注重知识、科技、文化的互动和能量的交换
  无论单元完整到什么程度,都应当时刻关注哈尔滨市其他单元的发展状况。哈尔滨未来的城市体系会越来越完善,新增的细微的科技或不同的发展模式的改变都有可能成为城市单元发展的源泉。历史经验表明,固步自封只能维持现状,但不代表能够与时俱进。
  5结语
  对于老街文化街区再发展的研究,我国虽然已经提上议程,但对于真正的实践还有一定的距离,这就需要人们因地制宜地考量策略与思考实践方法。城市均质化发展绝对是不可取的,其中蕴藏着严重的人文危机。老街文化街区拥有不可替代的综合价值,包括建筑营造、形态特色和历史文化等内容,这里面有经过百年来融入血液里对故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研究老街文化街区无论对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一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 沈海虹.“集体选择”视野下的城市遗产保护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6.
  [3] 邵卓峰.本土文化对哈尔滨道外区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9.
  [4] 张忠. 哈尔滨早期市政近代化研究(1898-1931)[D].长春:吉林大学,2011.
  [5] 卢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尹培桐,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6] 阮仪三,孙萌.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J].城市规划,2001(10):25-32.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 为了探明K326在抚州烟区种植的适宜施氮量及其对产质量形成的影响。[方法] 2013年,在抚州市宜黄县烟草科技园,以K326为材料,进行105、120、135、150、165 kg/hm2的施氮量处理。[结果]烤烟K326生物学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经济性状、单位面积产值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K326的大田生育期延长,叶片数减少,叶面积增加,叶片内糖类物质
期刊
摘要红花具有药用、食用、油用、工业用等广泛用途,红花植株具有耐旱、耐盐、耐贫瘠优良特性,我国是具有丰富的红花种质资源多样性的国家之一,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红花种质资源,在此对国内外有关红花种质资源的收集、分类、评价、育种和应用等研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最后讨论了红花种质资源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红花;种质资源;收集;评价;育种现状  中图分类号S502.4文献标识码A文
期刊
摘要 [目的]研究家蝇幼虫生态处理后猪粪、鸡粪中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的变化情况。[方法] 猪粪、鸡粪经家蝇幼虫生态处理后,采用稀释平板计数法对样品中细菌、真菌及放线菌数量进行分析,设立未经幼虫处理的猪粪、鸡粪为对照。[结果] 正常对照组猪粪在恒温、恒湿条件下放置3~5 d后,细菌、真菌及放线菌的数量达到最高峰,分别为1 378×109、3 352.0×106和3 48.81×107 c
期刊
摘要[目的]了解云南省楚雄州猪衣原体病的流行情况。[方法] 从楚雄州部分规模化猪场及散养户采集1257份猪血清,采用间接血凝试验进行猪衣原体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共检出阳性样品232份,阳性率为18.4%。在规模猪场的956份样品中,阳性样品193份,阳性率为20.2%;在母猪样品132份,阳性样品38份,阳性率为28.8%;在育肥猪血清824份中,阳性样品155份,阳性率为18.8%。
期刊
摘要[目的] 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采集开发区主要河渠沿岸表层土壤,设置27个采样点,检测土壤中Cu、Zn、Pb、Cd和Cr 5种重金属含量。采用单项污染指数、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开发区土壤重金属含量进行风险评价。[结果] 土壤中Cu、Zn、Pb、Cd和Cr 含量平均浓度分别为74.28、142.80、93.15、8.75、177.80
期刊
摘要 [目的] 为进一步推广吉富罗非鱼抗病苗种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P2代高抗病家系与未选育的P0代鱼苗,在南宁市三塘镇及坛洛镇进行池塘示范养殖,测定其生长性能和抗病性能,評估吉富罗非鱼抗链球菌病品系的选育效果。[结果] 在生长性能方面,2个养殖点的试验组和对照组生长速度差异不明显,但试验组的变异系数低于对照组;在抗病性能方面,2个试验组的养殖死亡率均在1%左右,而对照组的死亡率在10%左右;在
期刊
摘要土壤微生物作為土壤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土壤细菌占土壤微生物的90%以上。该研究采用传统稀释涂布培养法研究塔河、带岭、帽儿山3个不同纬度耕作土壤中可培养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结果表明:不同地区耕作土壤可培养细菌数量大小顺序为塔河>带岭>帽儿山。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固氮菌属(Azotobacte)为塔河、带岭及帽儿山样地土壤中共同的优势菌属。3个样地之间的多样性水平存在差异,其中
期刊
摘要[目的]为炭基肥在设施土壤中合理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典型日光温室,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用量炭基肥对土壤肥力、番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炭基肥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1.28%~4.45%,提高番茄VC含量3.26%~9.54%,降低硝酸盐含量4.24%~15.31%。等氮量(T1)及减氮20%(T2)炭基肥处理还可分别增加土壤全氮7.62%和3.33%,水解氮7.30%和1.78%
期刊
摘要对大兴安岭—黑河地区—小兴安岭一线开展笃斯越橘种质资源调查,了解野生资源现状。基于对笃斯越橘的形态、密度、产量、生境、物候等特征类型进行区分,发现郁闭度对笃斯越橘结实量的影响规律。随着郁闭度上升,株高上升、密度降低,平均单株结实量上升;随着郁闭度下降,株高降低、密度升高,单株结实量下降。  关键词笃斯越橘;种质资源;环境因子;结实规律  中图分类号S718.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索在病理组织切片上鉴别兔脑炎原虫的新方法。[方法] 用改良的革兰氏染色法和甲基绿派诺宁染色法对病兔脑组织的病变进行染色与鉴别。[结果] 普通染色法虽然可清晰观察到脑组织的病理变化,但却不易检出虫体。采用改良的革兰氏染色法,不仅病理结构比较明显,而且可清晰看到染成蓝色的脑炎原虫。用甲基绿派诺宁染色,位于上皮样细胞内的脑炎原虫被染成紫红色。[结论] 改良的革兰氏染色法和甲基绿派诺宁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