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是促进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法宝”

来源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st_f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育活动中,老师和学生的体验无时不在,教师如果能够把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感悟及时记录下来,并进行系统的整理,那就是我们需要的教学反思。经过长期积累,教师将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灵魂的反思者,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促进自身专业成长。作为农村小学的数学教师,由于受到地域限制,教学理念更新不够及时,导致专业发展受限,为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写好教学反思显得尤其重要。
   [关键词] 教学实践;教学反思;集腋成裘;专业成长
  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写三年的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由此看来,要做一名优秀教师,不仅仅是备课、上课、批改作业那样简单,学会反思才能促进自身成长。农村教师受地域、校情和学情的影响,常常把完成基本教学任务放在第一位,学校没有过多地硬性要求,教学反思只停留在宣传的层面上,许多教师只将教学反思当成了检查的任务而没有真正被重视。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进行全面而深入地冷静思考和提炼总结,以此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积极探索与解决教学中的一系列问题。教学反思是记录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后的随感,是教师切身的体验,如果能及时、准确并运用相关教学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就一定能加深教师对教学规律的认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事实上,写好教学反思并不难,由点到面,有感而发,抓住重点,积少成多,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一般说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写:
  一、写教学活动中的成功之处
  教学活动后,你总会觉得有比较精彩、成功之处。或许是设计的精彩情境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或者是某种成功的教学方法,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达成教学目标,甚至是意想不到的收获;再或是解决问题的奇思妙想,突然闪现出灵感的火花,无意渗透的数学核心素养等。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时,本课是学生在认识百分数的意义后的又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虽然是新的教学内容,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都能顺利地找到转化的方法:小数转化成百分数,先将小数转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转化成百分数,如0.36=36/100=36%。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这样的教学流程显得呆板,所以在常规教学后,我尝试放手让学生练习后再自己去探索、总结规律,有些思维灵活的学生很快就发现转化后的百分数与原小数的关系,找到了小数转化成百分数的快捷方法:原小数扩大100倍,添上百分号。百分数转化成小数呢?去掉百分号,把百分号前面的数缩小100倍,也就是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数位不够的用0补足。规律一旦被学生发现,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就变得更加简单了,于是乎,课堂反馈练习就演变成了中下等学生的抢答环节,难点突破了,学生就有了成功的体验。
  一节课是否成功,检验标准不是优等生如何精彩表现,而是学困生是否也能有成功体验,需要教师准确地把握并挖掘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点亮学生思维的火花。如果我们课后能够及时把它们记录下来,并进行归纳整合,对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很有帮助,同时也能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
  二、写教学活动中的改进之处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教学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可控因素较多。即使是名师的课堂,疏漏、失误之处实属正常。有时是因为对教材内容和重难点突破把握不当;有时是因为教学方法选取使用不佳;有时是因为师生互动没有达到预期;有时是因为学生提出了冷门无关的问题,教师缺乏应对导致课堂气氛尴尬;有时是因为学生的小组合作活动组织不够严谨;有时是因为活动的内容觉缺乏价值等。
  有一次学校安排我上一节六年级“圆柱的表面积”的片级展示课,为了能顺利地完成教学环节,我就事先在平行班先上了一节研讨课,让数学组的老师们来听课提意见,由于之前对学情预估过高,课后感觉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教学目标未达成,课堂气氛没上来,总觉得缺了点什么。研讨时,我和听课老师共同对教学活动进行分析、探讨、反思,老师们畅所欲言,提了很多宝贵的改进意见,特别是有老师建议在小组合作交流环节要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讨,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经过了几个轮回的研讨,集大家的智慧,终于形成了一个比较完美的教学方案,在展示课后,得到听课同行的充分肯定。
  因此,一节“好课”是通过不断反思,改进策略,寻找不足之处“磨”出来的,有问题不可怕,只要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定能收到满意的效果。上一节好课容易,要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一个层次,就需要积累更多成功的案例,一步一步走向成熟。
  三、写教学活动中的学生体验
  农村的孩子,由于地区环境差异,家长的教育水平普遍不高,知识底蕴不够深厚,所得知识主要依赖于学校教育,课堂上的几十分钟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我们的课堂上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后,他们的思维会变得敏捷、跳跃,会迸发出“创造的火花”,时而提出有创意的见解,时而主动开展探究乐此不疲;有时学生的解题思路会因为没有达到教师的预期而显得沉闷;有时也会因为教师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而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时,我出示了一道分数除法应用题:“水果店运进48筐苹果,运进苹果的筐数比橘子多1/3,水果店运进多少筐橘子?”为了充分了解学生思维的差异,我并没有规定学生使用哪种解题方法,而是让他们自由发挥。这道题中因为单位“1”是未知的“橘子”筐数,不是已知的“苹果”筐数,教材提倡学生使用方程来解决,这样就可以将逆向思维转为顺向思维,降低思维的难度。虽然学生过去并没有分数除法知识的积累,但多数学生知道在单位“1”未知的情况下列方程计算比较简单。可少数学生并没有按照我课前的预设去想,或者根本就没有想到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决方法,学生解法整理如下:   方法一:(学生画出线段图)48筐苹果分成4份,橘子是其中的3份,48÷4算出一份苹果的量,12×3算出橘子的筐数。
  方法二:(学生画出线段图)苹果筐数比橘子多1/3,苹果正好比橘子多1份,橘子是苹果的3/4,单位“1”变成苹果,用乘法计算48×3/4。
  方法三:因为苹果筐数比橘子多1/3,得出橘子筐数比苹果少1/4,单位“1”变成苹果筐数,用48×(1-1/4)。
  第一种方法运用“份数”的思路去解决,后两种方法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将单位“1”由原来的橘子转化成了苹果,由未知量转化成已知量,把一道原本应该分数除法计算的应用题转化成了一道熟悉的分数乘法应用题,变得得心应手。
  看到学生这样的课堂表现,我是又喜又忧,喜的是看到了学生巧用转化独特的思维能力,由难变易;忧的是,本课的教学任务是学习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决方法,可学生剑走偏锋,没有按照我设定的路线走下去,如何才能让学生接受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决方法?考虑再三,我顺势问学生:这道题不转化单位“1”也能完成,你会想吗?学生的思维再次发散,通过讨论后得出:可以把橘子的筐数看作单位“1”,苹果筐数比橘子多1/3,用1 1/3,因为单位“1”未知,所以用除法计算,列式为48÷(1 1/3),完成既定教学目标。
  一成不变的教学环节,生搬硬套教案的教学设计已不能满足现今孩子们的求知欲,面对全体,尊重孩子的体验,才能让优生“吃得饱”,学困生“有饭吃”,才是充分尊重他们的差异性。
  四、写教学活动中的习惯养成
  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使孩子终身受益。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审题习惯、书写习惯、检查习惯、主动探究习惯、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等都是学生核心素养生成的必备条件,对于学生已养成的良好习惯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肯定,树立榜样。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时,课前我给本课制定了一个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并能快速找到单位“1”的能力。考虑到学情,我发现学生面对数量之间的关系非常容易混淆,不能准确地确定单位“1”。为了帮助学生顺利找到单位“1”,我首先利用分数问题复习导入:篮球的个数比足球的个数多1/3,哪个量是单位“1”?请尝试画出线段图。果然不出所料,数量关系刚一出现,不少学生就不假思索地认为单位“1”是篮球的个数,我没有立即更正学生的说法,而是引导他们通过画线段图的方法分析得出单位“1”是足球的个数,把足球的个数分成3份,篮球比它多一份。在这个过程中,篮球比足球多的是足球的1/3,而不是是篮球的1/3。有了这样的铺垫,学生找起单位“1”来就变得轻松多了,随后的新课教学也变得水到渠成了。总结时,我告诉学生:在解决关于分数和百分数的应用题时,首先应该认真审题,找出數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单位“1”的量,接着才能根据找到的等量关系列式解答,只有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才能正确解答。
  五、写教学活动中的真情实感
  课堂上学生的情感表现是验证一节数学课上得好坏的“晴雨表”。作为农村数学老师要做到关注全体学生的课堂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掌握驾驭课堂的能力,在课前下足功夫,能充分考虑班级学生的差异性,让优等生“跑得快”,有激情,从而带动学困生跑起来,不掉队。在教学活动中,我经常会让学困生尝试完成一些易操作的活动任务,主动参与他们的讨论,从而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表扬,让他们减轻自卑感,变得喜欢开口说话,而对于一些发散性的问题,则让优等生畅所欲言,课后研讨,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农村的孩子生性腼腆,不善于表达自己,让学生联系真实的生活体验去学习数学是我们始终追求的目标。
  教学相长,多年农村教学实践表明,农村的孩子很淳朴,老师们很敬业,但缺乏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机会,勤于反思是帮助教师快速成长的有效途径。写“教学反思”要结合实践做到真实、及时、循序渐进,不能一曝十寒。点滴的积累才能做到“集腋成裘”,进而走上专业成长的“高速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309/200412/4672.html.2001.
  [2]赵明仁.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张燕.在反思中成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鲍传友.做研究型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朱福昌)
其他文献
创作,指的是创造文学艺术作品、文艺作品,是造型综合能力与艺术创造能力的集中体现。在学习创作的过程中,能够同时满足人们对于求知和创造的快感需求。绘画更多的是强调绘画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孔雀东南飞》中这句对于刘兰芝的描述摇曳了整个东汉乐府的端庄福贵.诗句中的“丝履”让独立而又坚贞的刘兰芝,在莞尔一笑之间莲步生花.履即是
设计研制一种新型成鞋摩擦色牢度试验机,其测试时不需要破坏成鞋样品,通过旋转羊毛毛毡以一定负荷、一定转速在成鞋的衬里或内垫上进行摩擦,用沾色灰色样卡来判定毛毡的沾色
主要对监控系统遭受雷击损害的主要原因,以及可能的侵入途径作了初步的分析,同时对监控系统的防雷保护技术进行了相应的介绍。
[摘 要] 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新课标改革提出的要求,所有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应该为这一核心问题和最终目标而服务。在发展学生语言素养的课堂上,教师创造机会让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关注语言本身。教师适当地引导,逐渐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继而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不断强化与提升学生的语言技能;同时,引导学生通过体会课文作者的表达方式、品词析句、提升语言条理性等策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教师
以抗滑表层AK-16级配混合料,采用不同的击实功成型试件,分别进行马歇尔试验、浸水残留稳定度试验、劈裂抗拉强度试验、冻融劈裂试验及动稳定度等试验,分析沥青混合料空隙率的影
在全球抗击新冠病毒的特殊时期,应对"停课不停学"所带来的挑战,世界经合组织结合2018年组织开展的国际教师教学专业调查数据,赋能教师与重新定义领导力,为减少疫情给教学带来
鞋王百丽为什么会走到今天这样一个进退维谷的境地?除了电商的挤压,款式的同质化以及运动风的兴盛尤其是共享单车大行其道之后,时装女鞋市场的进一步萎缩,都对这位鞋王造成了
中国有着西方所无法比拟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和效率。然而,如果决策不够科学化,“集中力量”所带来的损失也会是巨大的。中国需要具备专业能力、敢提出一定“储备性政策
本文重点对陕西民俗文化——皮影如何在现代女装融合的途径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对数码印花技术的分析和图案的选取,以数码印花的方式融合到现代女装设计中,使其可以更好的展现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