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1月~2020年6月接收的113例脑出血患者作为护理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7例)和研究组(5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使用临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评分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更优(P<0.05);两组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对脑出血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状况,提升独立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水平。
关键词:脑出血;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措施
临床护理路径属于近年来临床中备受认可的一种护理干预模式,结合相应操作实施时间对患者进行规范化、流程化干预,不仅能提升对患者整体干预效果,而且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1]。本研究将我院收治的113例脑出血患者作为护理研究对象,探讨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应用方式及使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9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113例脑出血患者作为护理观察对象。患者经CT或MRI诊断确诊为脑出血;无明显语言功能障碍;未见严重传染性疾病;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无凝血功能障碍;无严重心、肝、肺等功能障碍;无精神认知功能障碍。使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57例)和观察组(56例)。对照组男41例,女16例;年龄40~89岁,平均年龄(78.43±2.40)岁;出血位置:小脑11例,大脑半球16例,基底节区有30例。观察组男40例,女16例;年龄41~88岁,平均年龄(78.74±2.19)岁;出血位置:小脑10例,大脑半球15例,基底节区有3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包含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指导患者正确用药、科学饮食,帮助患者早期进行脑部和运动功能训练等。观察组使用临床护理路径。具体措施:(1)组建临床护理小组。选择科室中经验丰富护理人员成立护理小组,并对成员展开相应培训,帮助其掌握更加专业临床护理路径相关知识,以及护理要点、实施目的、操作方式和护理关键等,培训后进行考核确保护理人员能力符合要求后允许入岗。(2)入院当天护理。引导患者做好检查等工作;根据医嘱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做好病房温湿度控制,加强静脉通道管理,并对输液速度进行调控,确定护理重点,并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和疾病相关指标进行监测。(3)入院2~6 d护理。此阶段患者病情处于较为稳定状态,应帮助患者正确用药,落实对病房环境卫生处理,帮助患者保持舒适体位,通过与患者沟通,对其心理状态进行评估,采用适合方式进行心理疏导。观察有无再出血等症状,针对异常现象告知医师及时进行处理。(4)入院7~14 d护理。此阶段患者处于快速恢复时间,制定营养科学饮食方式,详细告知患者及家属饮食、用药等相关注意事项,并结合患者机体恢复情况,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促使快速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神经缺损程度和生活能力,评分指标分别参考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ADL)和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NIHSS和ADL评分比较
护理后,两组评分相比于护理前评分更优,且观察组评分优于對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生活质量指标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作为综合性、多学科整体护理模式,能够通过规范性和程序性护理,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利于促进患者恢复。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脑出血患者治疗中,不仅可为开展预见性及主动性护理工作提供指导,而且能够促使患者主动参与到疾病康复护理中,利于提升整体护理干预水平,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方面也可起到良好推动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NIHSS、ADL和各项生活质量指标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相比于常规护理方式,对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更加利于改善患者自身状况。
参考文献
[1]吴秀梅.临床护理路径在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围术期的干预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当代护士(下旬刊),2020,27(10):73-75.
关键词:脑出血;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措施
临床护理路径属于近年来临床中备受认可的一种护理干预模式,结合相应操作实施时间对患者进行规范化、流程化干预,不仅能提升对患者整体干预效果,而且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1]。本研究将我院收治的113例脑出血患者作为护理研究对象,探讨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应用方式及使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9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113例脑出血患者作为护理观察对象。患者经CT或MRI诊断确诊为脑出血;无明显语言功能障碍;未见严重传染性疾病;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无凝血功能障碍;无严重心、肝、肺等功能障碍;无精神认知功能障碍。使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57例)和观察组(56例)。对照组男41例,女16例;年龄40~89岁,平均年龄(78.43±2.40)岁;出血位置:小脑11例,大脑半球16例,基底节区有30例。观察组男40例,女16例;年龄41~88岁,平均年龄(78.74±2.19)岁;出血位置:小脑10例,大脑半球15例,基底节区有3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包含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指导患者正确用药、科学饮食,帮助患者早期进行脑部和运动功能训练等。观察组使用临床护理路径。具体措施:(1)组建临床护理小组。选择科室中经验丰富护理人员成立护理小组,并对成员展开相应培训,帮助其掌握更加专业临床护理路径相关知识,以及护理要点、实施目的、操作方式和护理关键等,培训后进行考核确保护理人员能力符合要求后允许入岗。(2)入院当天护理。引导患者做好检查等工作;根据医嘱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做好病房温湿度控制,加强静脉通道管理,并对输液速度进行调控,确定护理重点,并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和疾病相关指标进行监测。(3)入院2~6 d护理。此阶段患者病情处于较为稳定状态,应帮助患者正确用药,落实对病房环境卫生处理,帮助患者保持舒适体位,通过与患者沟通,对其心理状态进行评估,采用适合方式进行心理疏导。观察有无再出血等症状,针对异常现象告知医师及时进行处理。(4)入院7~14 d护理。此阶段患者处于快速恢复时间,制定营养科学饮食方式,详细告知患者及家属饮食、用药等相关注意事项,并结合患者机体恢复情况,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促使快速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神经缺损程度和生活能力,评分指标分别参考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ADL)和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NIHSS和ADL评分比较
护理后,两组评分相比于护理前评分更优,且观察组评分优于對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生活质量指标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作为综合性、多学科整体护理模式,能够通过规范性和程序性护理,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利于促进患者恢复。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脑出血患者治疗中,不仅可为开展预见性及主动性护理工作提供指导,而且能够促使患者主动参与到疾病康复护理中,利于提升整体护理干预水平,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方面也可起到良好推动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NIHSS、ADL和各项生活质量指标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相比于常规护理方式,对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更加利于改善患者自身状况。
参考文献
[1]吴秀梅.临床护理路径在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围术期的干预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当代护士(下旬刊),2020,27(10):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