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融媒人才培养路径简析

来源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pwode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在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从打通不同媒介、锻造全新平台、一体化中央指挥等举措入手,已经完全实现“多兵种协同作战”,技术上、机制上、手段上均能保障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全媒体新闻产品产出。但在向深层次迈进,尤其是对标行業内领先媒体时,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差距的主要来源于,就在于人才。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认为,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员升级,以技能传授实现思维革新,是当下党报集团培养全媒体人才的可行选择和现实路径。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通过开展“惊蛰计划”,大力提升全媒体人才队伍建设水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惊蛰计划”;培养机制;全媒体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闻宣传工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求,要遵循宣传规律、传播规律,积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宣传格局。作为党报集团工作者,必须变通思维,在新的宣传格局中,方位“全”在角度,层次“多”在渠道,领域“宽”在受众,竞争的核心点在于人才。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全面普及的今天,PC端用户流量已然式微,传统纸媒更是面临巨大的转型压力,近年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努力探索融媒新格局,融媒产品品质大幅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对标中央媒体与沿海发达省份党报集团,我们的全媒体产品数量、质量与生产成本控制方面均存在差距。剖析原因,“卡脖子”在人才供给。全媒体产品的竞争,归根到底已成为全媒体人才的竞争。
  聚焦问题,寻求破题。“融媒先融人”,如何打造一支战斗力充沛、创造力丰盈的全媒体人才队伍,是关键点,也是难点。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给出的答案,便是探索实施全媒体人才培养“惊蛰计划”。该计划启动一年多以来,采取多种措施提升采编人才队伍的全媒体技能与理念,初步建立起具有鲜明党报集团特色的全媒体采编人才培养机制,队伍提升效果好于预期,迈出了强化传播能力建设的坚实一步。
  1. 搭建人才与融媒技能的对接桥梁
  融合时代,媒体从业人员对互联网思维的运用、对技术手段的掌握、对传播渠道的把控,是全媒体人才重要且必要的能力标尺。传统报人在此岸,融媒体技能在彼岸,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认为,必须主动出击,“赶鸭子上架”也好,奖惩并用也好,必须让“人向技能去要本领,人靠拢技术添实力”。惊蛰计划”启动以来,首先开展系列技能培训,力求全面提升采编队伍的全媒体素养。面对人员队伍年龄分布较广,部分人员心态保守的问题,“惊蛰计划”树立起鲜明的“年轻人先上,逐级带动提升”的导向,以人的融合推动产品的融合。为此,采取了如下举措:
  一是组织“融媒春训营”,着眼于最前沿的全媒体技能培训,助力解决本领恐慌。举办了科目丰富的“春训营”系列培训,VR技术、无人机航拍、手机直播、微视频制作、海报设计与H5制作等主题培训,吸引了两千余人次的参与活度,实现了从编委会领导到系列媒体一线人员的全覆盖,全方位提升了跨媒介叙事能力。课程的开展,也十分注重学用结合,课上将技术设备带进课堂,学员边听课边演练,课后组织作品评比,优秀作品借助集团全媒体平台推送展示。“春训营”开展以来,反响热烈、参与度高,多期课程座无虚席,很多学员站在教室后方的过道里听课,真正营造出了争先恐后学用新技术的风潮。
  二是组织“视频达人夏令营”,当前的融媒产品竞争,尤其是移动互联网话语权的争夺,150秒左右的短视频已成“兵家必争之地”,无论是用户流量还是推广层级,均冠绝各类产品。短视频的创意研发与技术创造,对于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来说,是一个长期的短板与软肋。“惊蛰计划”启动后,针对这一问题,以定向培养一批视频制作与微直播领域的专业人才、紧俏人才为目标,举办了“视频达人夏令营”活动。“夏令营”共开展3期,邀请国内顶尖的视频团队担纲讲师团,针对摄像操作、画面切换、录制视角、字幕叠加、网络推流等专业技能开展实景教学,确保理论知识、操作办法、实践演练的同步传授、同步体验。该课程精准培训的70人,均来自于河南日报与集团各系列媒体的相关岗位人才,其中十余名优秀学员更是“即插即用、来之能战”,在重大主题宣传中,成为视频制作团队的骨干,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 构筑人才与创新思维的共鸣空间
  融媒体报道的出新出彩,不仅来自于新技术的运用,也依赖于生产者思维创新的程度。如何摈弃过往的范式、改良惯例的保旧,让“老布衫”变成“靓衣裳”,让随波逐流的“三板斧”变成眼花缭乱的“新物件”,是融合的亮点,也是全媒体报道出新出彩的长久保障。“惊蛰计划”启动以来,通过打造思维空间、创意沙龙,推动采编人员革新传统传播范式,迸发思维创新活力。
  首先开设“融媒咖啡馆”。“惊蛰计划”的一个重要尝试,就是广泛邀请集团青年采编人员,打造一个互联网思维和融媒体理念交流研讨的空间,即“融媒咖啡馆”活动。类似创客空间,有主导、无主题,有碰撞、无批判,有共生、无打压,真正做到畅所欲言,对集团采编流程,新媒体运行机制,甚至对相关职位的干部任用、队伍建设、岗位设置等敏感话题,均可以畅所欲言,更鼓励有益建议。“咖啡馆”拥有线上、线下两个空间,线上借助微信群、微信小程序,频繁开展日常松散型讨论;线下借助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重要的品牌文化空间——大河书局这一实体场所,开展定期主题讨论,或邀请互联网前沿公司的技术总监讲学,在品茶聊天中感知前沿动态,分享收获心得。“融媒咖啡馆”活动每期线下讨论,均形成文字纪要,以“融媒日志”的形式,包装为清新、时尚的H5小作品,在集团内部采编队伍中传播、交流,已经成为集团青年采编人员争相报名参与的思想盛宴。
  其次是结合重大报道组织头脑风暴。我们认为,头脑风暴并非年轻人的专利,也绝非“体制内”议事流程所不能触及。“惊蛰计划”启动以来,致力于谋求实效、务实开拓,打破所谓的人员身份界限与体制内外阻隔,在集团的重大决策、重要项目、重点工程上,积极吸纳“惊蛰计划”发掘的优秀青年人才参与研判,广开言路、参与决策。比如,在设计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升级版“融媒体软件平台”与全媒体指挥中心(中央厨房)过程中,为解决攻关团队的研发瓶颈,“惊蛰计划”项目组织集团一线采编人员赴攻关小组办公驻地开展头脑风暴,针对指挥报道、舆情监测、新闻采编、新闻传播分析等四大模块的呈现与运行,加强需求对接,助力功能完善。全新中央厨房投用后,立即引发业界广泛关注。   3. 探索人才与保障机制的交融完善
  任何创新都离不开机制体制的保障。“惊蛰计划”启动以来,河南日報报业集团党委会、编委会,以及“惊蛰计划”的具体执行部门人力资源部、大河网络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等,始终坚持“融媒先融人”的理念,以此为目标,边摸索边总结、边尝试边修正,在机制体制保障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
  在改良人员选拔机制方面,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人才招聘为例,近年来的招聘工作有着显著的时代特征与鲜明的功能烙印。本着“严把导向、突出能力、强调应用、力促融合”的原则,搞清楚选什么人才、弄明白要什么岗位,既要为融媒体人才队伍充实力量,又要在集团内外树立起鲜明的选才风向。在这个指导思想下,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历史上首次定向招聘视频主播、动画编辑、舆情分析师等岗位人才,全媒体记者、移动终端编辑等岗位人员也加大比重发布,新媒体岗位占总发布采编岗位的65%,可谓力度空前。此外,在招聘的组织形式上也处处体现互联网思维——招聘简章以H5形式推广,考生业绩审核在全媒体指挥中心进行,取消传统笔试改为上机制作命题互联网产品等,全流程融入互联网思维,实际招聘到岗的人员来自于人大、武大、中传等新闻专业实力较强的高校,也有来自于沿海发达地区强势媒体的业务骨干,为建立健全的引才机制,也为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充实融媒体人才队伍,进行了一次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
  在树立新的人才观方面,变更表彰范围,探索评先新方向。以往的记者节,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开展年度表彰,往往是表彰获得省级优秀新闻工作者的人员,或是获得年度中国新闻奖的记者、编辑。“惊蛰计划”启动以来,集团党委会、编委会为了打造全新的人才观,决定在以往表彰范围的基础上,增设年度“融媒先锋”奖与“惊蛰计划”优秀学员、思维贡献奖、融媒产品领跑者、融媒推手等分奖项,致力于表彰上一年度内表现突出、作品优异的全媒体人才,表彰积极探索、主动转型的标杆人才。同时,我们准备将这种表彰作为一项惯例持续开展下去,形成全新的人才观。
  “惊蛰计划”实施以来,带来的转变与成效显著。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媒体融合发展,在人才供给的不断充实下,也更加活力充沛、亮点频出。尤其是在重大主题宣传中,在移动互联网传播格局中的话语权显著提升。
  首先表现在优秀的融媒报道次第诞生。在人才竞争力提升、人才储备日渐丰富的基础上,《七色政府工作报告 描绘出彩中原》强势推出,《家》、《旗》纪录片好评如潮,短视频“厉害了我的河南速度”,用延时拍摄技术展现十足创意。党的十九大献礼作品——“牢记嘱托 出彩中原”十篇系列述评,新媒体团队以述评文本为脚本,打造出了十个融媒产品,通过音视频频、快闪等形式强力推送,点击数量超过3000万次。
  其次表现在融合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作为主流媒体,必须有不破不立的魄力,在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真正树立起勇立潮头、追求卓越的创新意识与进取精神,并以之反作用于舆论主导权的重塑——在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从编委会到一线采编人员,这一点已经成为共识,成为一种信念,成为应对新闻竞争的自觉行为。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语言活动的日益丰富和发展,演讲作为一种文化娱乐活动,被愈来愈多的人们关注和参与。演讲作为一种具有艺术性质和审美价值的宣传教育方式,要求演讲语言必须具备一定的美学特征。本文以《我是演说家》为例,从“韵”“势”“味”“趣”四个方面总结出演讲语言具有语音美、动感美、意韵美和诙谐美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演讲;语言;美学;我是演说家  “演讲”,又叫“演说”或“讲演”。随着现代社会语
期刊
【关键词】今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是我们文化宣传工作者的伟大使命。目前,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已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自身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作实际在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了思考和研究。  【关键词】农村;公益电影;电影放
期刊
【摘要】网络信息技术在大众日常生活中的普遍应用,推动着媒介形式的创新和发展,新媒体就是其在当下最具代表性的体现。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以一种创新和发展生命姿态,展现着文化和艺术在互联网时代所具有的独特的生命力。其中,纪录片作为站在艺术与现实交叉点上的文化产品,是时代、思想、社会、生活的缩影。面对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新媒体语境下传播形式带来的多种变化,纪录片也面临着创新化艺术创作和发展的时代机遇和
期刊
【摘要】《啊我的虎子哥》选自著名的金子咏叹调,被国内的歌唱界广为传唱,是各大音乐会的必备保留曲目。作為优秀的中国本土民族歌剧,《原野》承担了更多特殊的意义,其中成功的塑造了仇虎、金子一系列的人物形象。这是曹禺唯一一部以男性的冲突作为主要的核心内容而写的话剧,但其中却成功塑造了女主公的为了爱情甘愿抛弃一切的烈女的形象。本人作为曾经演唱者之一,将在本论文中就其艺术特点、文学特点以及演唱方式等方面讨论其
期刊
【摘要】电影《1917》是首部采用“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来进行摄制的战争题材影片,特殊的拍摄手法作用于影片的叙事,使影片的形式与风格产生了奇妙的变化,也在影片的主题表达方面产生了特殊的影响。  【关键词】《1917》;一镜到底;形式与风格;主题表达  1. 影片概述  电影《1917》是由环球影业投资9000万美元的战争大片。该片在金球奖上斩获最佳导演奖与剧情类最佳影片奖,并在奥斯卡金像奖上斩获最
期刊
【摘要】人类视觉传播方式的每一次进步都会与美术相结合,从而产生艺术上的巨大变革。进入新媒体时代,网络视频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迅速进入我们生活,在其草根化、“微”化、碎片化特征的背后,美术的影响无处不在。本文通过研究中国新媒体语境下美术之于网络视频的影响,试图通过对这些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数字化作品进行分析归纳,从中总结出美术带来的影响,是如何产生发展,并将如何衍变。  【关键词】新媒体语境;美术;
期刊
【摘要】纪录片《伟大的一餐》介绍了全世界各地的食材以及各族人民为了获得这些食材而做出的努力。饮食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下,中国对于他国饮食文化的展现体现了中国对于“他者”呈现,同时也反射了对自我身份的认识。本文拟从文化研究与大众文化批评的角度分析纪录片《伟大的一餐》(后简称《一餐》),分析在当前扩张战略下的中国文化语境是如何看待其他国家的文化,以及试图建立起的“文
期刊
【摘要】根据《2018年中国少儿家庭洞察白皮书》数据,“观看少儿节目”已成为各年龄段孩子们广泛的兴趣爱好,但纵观我国各类少儿频道电视播放情况,动画片占据超过80%。有教育意义的儿童电视节目几乎已经消失在如今国内儿童的视野中。对比50年前的美国,《芝麻街》在电视上就完成了学前儿童的教育工作。《芝麻街》的成功,离不开儿童心理视角和传播理论。这里笔者以儿童中心化思维对《芝麻街》做文本分析,分析其如何构建
期刊
【摘要】本文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纪录片创新进行时栏目《变废为宝》一片为例,本片由三个主题的纪录片组成,分别纪录了三个现代人工环境发展带来的问题解决的过程,纪录了如何通过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变废为宝”的过程。未来城镇建设高速发展,人工环境的建设带来的问题将更为棘手。《变废为宝》纪录片为未来人工环境的良性发展提供更宏观的视野,引发了基于人类共同体的思考。  【关键词】人工环境;良性发展;变废为宝;生态 
期刊
【摘要】做好“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媒体传播,其实是中华传统文化和不同文明的交融,是传承传播中华文化基因,能够更好的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合作共赢。本文从现状、优势、传播策略等方面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自媒体平台传播的重要性,将有助于“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  【关键字】一带一路;传统文化;自媒体;传播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研究一般基金项目:“一带一路”与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