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培育职业农民队伍问题研究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 等现实问题。本文提出解决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生产经营主体问题,明确了新时期职业农民的概念内涵,强调了加强职业农民队伍培育的必要性,从培训途径、制度体系建设、环境培育、经验借鉴四个方面探索提出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建议,加快构筑现代化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局面。
  关键词: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必要性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 D42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 等现实问题。为此,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力图通过全党全社会的努力,培育出新一代能以农为业、以农为生、以农为根、以农为本的职业农民,解决农业发展中面临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问题,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村全面进步。
  一、职业农民的内涵界定
  (一)我国农民概念的发展
  五千余年的中国文明史始终是农耕文明史。农民在社会阶层中始终是一种身份与职业的混合体,他们生活在农村,从事的是农业生产。1958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管理条例》明确了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二元结构”的户籍管理体制:具有农村户口的居民就是农民,这是我国法律确认“农民”的唯一标准。2005年农业部《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意见》中提出培养“职业农民”的概念,其主要内容:培养农村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在生产、经营、服务以及农村社会发展等领域,起示范带头作用的专业农民。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培养“新型农民”,“新型农民”是宏观上的一个概念,强调的是一种身份,指从事新时期农业生产、经营等“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而随着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也有“农民职业化”的提出。这些与农民有关的概念和大规模国家教育培训紧密结合,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等低素质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从而为推动农业稳步发展、实现农民持续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职业农民的内涵
  百度百科将职业农民定义为:将农业作为产业进行经营,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规则来获取报酬,以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职业农民作为一个特定概念,隐含着三个前提条件:一是必须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二是必须以获取经济利润为目的;三是必须作为一种独立的职业。其基本特征是长期以农为业,具有一定的资源资料,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有一定的投资能力,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新型农民”、“专业农民”、“农民职业化”等都还不能突破“传统农民”的范畴。传统农民是社会学意义上的身份农民;而职业农民更类似于经济学意义上的理性职业经济人。两者的主要区别是:一是传统农民世袭,有不可选择性,即“农之子之为农”;而职业农民是劳动者自我选择,有自主性。二是传统农民土生土长,他们聚村而居,成群而落,有封闭性;而职业农民既可以是本地人员,也可以是外地农民、城镇居民,可自由流动,有开放性。三是传统农民对于经营素质、科技知识、资金投入等方面可有可无,可多可少,几乎没有什么约束;而职业农民在经营素质、科技知识、劳动技能、管理经验、资金投入等方面或某一方面则须具备良好的条件,有很强的约束性。
  二、加强职业农民队伍培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培育职业农民队伍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统筹考虑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由于我国长期城乡割据的二元体制,导致农村生产要素价值被低估,农村土地、资金、高素质劳动力等优质资源向城市聚集,特别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关键农时缺人手,现代农业缺人才,新农村建设缺人力问题日显普遍。据农业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粮食主产区26%的农户已经退出了粮食生产,面积在10亩以下的自给自足的粮户占农户总数的47.6%,耕种规模小而分散,制约着产业布局的调整。只有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各生产要素向农业特别是粮食领域合理配置,发挥惠农政策的集群效应,才能稳定我国农业和粮食生产队伍,吸引高素质人才向农村流动,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率,长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
  (二)加强培育职业农民队伍是解决好农民问题的客观要求
  “三农”问题中的农民问题,主要是收入太低的问题,尤其是农业的收入太低,导致大量高素质农民转移就业,造成农村空心化、农业兼业化。据有关资料统计,2012年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占比己下降到46.2%,但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组成;工资性收入占比上升到42.5%,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推动力;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虽然也在增长,但两者之和仅占11.3%,农民收入来源已从单纯种养向家庭经营与工资性收入为主的格局转变。今后,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占比还将继续下降,大多数兼业小农种地只图解决口粮,不再把精耕细作、追求高产作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加强培育职业农民队伍建设,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和规模化水平,进而提升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拓宽农业获利空间,缩小种粮、养猪农民与城镇居民收入的差距,通过增加农业比较效益,提高务农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因此,培育职业农民队伍不但可以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
  (三)加强培育职业农民队伍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
  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尽管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了50%,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落后20个百分点;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54.8%,农业现代化国家几乎达到100%,差距更加明显。随着传统小农生产加快向社会化大生产转变,现代农业对能够掌握应用现代农业科技、能够操作使用现代农业物质装备的新型职业农民需要更加迫切。另一方面,随着较大规模生产的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逐渐增多,农业生产加大向产前、产后延伸,分工分业成为发展趋势,具有先进耕作技术和经营管理技术,拥有较强市场经营能力,善于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需求,加快培育职业农民队伍,有利于促进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形成,有利于加速现代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有利于推进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技能化的现代农业发展。
  (四)加强培育职业农民队伍是推动农村全面进步的重要举措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农村空心化、农业兼职化、农民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这是各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一个大问题,也是必须加快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这直接關系到农业和农村的持续健康发展。而培育职业农民就是培养未来现代农业发展的后继者,对于推动农村全面进步,实现“四化”同步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是一项十分迫切的根本性、基础性、战略性、持久性工程。只有加快培育一大批爱农、懂农、务农的职业农民,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农业和农村后继有人,从而为推动农业稳步发展、实现农民持续增收、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培育职业农民队伍建设的探索和建议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在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深刻变革过程中产生的一项新事物、新课题,它不是一项简单的教育培训任务,而是涉及农民教育培训、农村土地、税收、金融、保险、社会管理、社会保障等在内的政策创新与制度探索,它将伴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全过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基础性战略任务。因此,必须把加强培育职业农民队伍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探索培育职业农民的新方法、新途径,加快构筑面向新世纪的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局面。
  (一)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有效途径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目标是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应从以下三个层次有针对性地展开:首先,要对当前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中生产经营决策者进行培育,这方面可以借鉴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的法人经营组织的培育经验,特别是注重实用技术的推广与经营管理的提升。其次,需要解决中国农业继承者的问题,从长远的角度培育未来的新型职业农民。欲回乡从事农业的年轻劳动力,农业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学生中存在潜在的农业从业人员,可能会是未来农业的经营者,要对其进行培育、引导,鼓励其从事农业。对这类人员培训可以借鉴日本和我国台湾的培育回乡青年等“新规就农”人员的经验,对这类人员除了技能的培训外,必须要为他们成为职业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政策与制度条件。第三,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必须对农民培训机构的培训人员、课程以及培训方式进行改造,改变过去的农民培训仅仅重视学历的获得、单纯生产技术培训等方式,使其更好地适应职业农民培育的需要。
  (二)探索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制度体系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需要从制度、认定管理、政策等层面进行引导和扶持,重点是要构建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扶持政策等相互衔接、有机联系的国家制度体系。首先要构建教育培训制度。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综合素质是一个重要环节,要把教育培训农民作为一项基本且长期的制度来设计,重点解决好培训对象、培训模式以及培训主体的问题。其次要加强认定管理,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认定管理,既有利于明确教育培训对象和目标要求,也有利于保障新型职业农民优先享受优惠政策,以及有效履行社会义务。一是确定认定标准。应结合当地农业生产经营水平,提出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条件。根据农民从业年龄、能力素质、经营规模、产出效益,分产业、分区域构建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指标体系,制定认定标准,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进行认定。二是实施动态管理。对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应建立信息档案,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定期考核评估,建立起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体制。第三要制定扶持政策。从各方面进行扶持是发达国家农民职业道路的通行做法。一是确定土地流转和稳定的土地使用权制度。只有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制度,确立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法律地位,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才能营造职业农民存在和生成的法律环境。二是生产扶持。应在稳定现有各项惠农政策的基础上,将新增的农业补贴向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倾斜。三是金融扶持。应持续增加农村信贷投入,建立担保基金,解决新型职业农民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融资困难。四是农业保险扶持。应扩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农业险种和覆盖面,给予充分的优惠,使其应保尽保。五是社会保障扶持。应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参加社会保障的比例,提高公共服务标准,切实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三)创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良好环境
  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需要特定的社会环境,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为促进职业农民的成长,迫切需要创造三方面的社会环境条件。第一,充分的社会尊重。培养一代新型的职业农民,鼓励有文化和有农业生产技能的青壮年农民留在农村,事关农业的长远发展,应作为一项基础性重大工程来抓,这就需要研究农民为什么离开农业,农业如何增加对农民的吸引力。除了收入的原因,农民社会地位低是农村劳动力离开农业的重要原因。因此,给农民充分的社会尊重和应有的社会地位,是新型职业农民成长必需的社会环境。在目前情况下,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社会地位需要采取综合措施。首先是经济收入的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收入要通过经营规模的扩大、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和政府扶持得以实现;其次是生活环境的改善。要推动城乡一体化,把公共服务延伸到乡村,使农民享受到同等的公共服务,建设美丽乡村。其三是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门槛。实行新型职业农民准入制度,使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受人羡慕的职业。第二,系统的学习条件。新型职业农民难以自然形成,需要政府的扶持和专门的教育培养,这是由新型职业农民的特点和责任所决定的。新型职业农民要接受全面的农业教育,而不是片面的农业教育;新型职业农民应接受系统的农业教育,而不是专题教育或零散的技术职能培训。这需要专门的培训机构针对职业农民的需要,制定培训方案,为职业农民提高自身素质提供有效的培训与教育服务。目前,中国的新型职业农民主体是50岁左右的承包大户和专业户,他们具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对农业和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他们培养成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有利于农业文化的传承,也有利于农业后继者的培养。第三,城乡一体化流动的环境。新型职业农民来源可以是多元化的,应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在鼓勵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成为新的城市市民的同时,也应鼓励城镇人才到农村经营农业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真正实现城乡人才的双向流动。只有创造有利条件使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开农村彻底融入城镇,才能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提供空间;只有鼓励和支持致力于从事农业的人才到农村创业,农业才能获得持续健康发展。
  (四)借鉴发达国家职业农民培育的经验
  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对农民的职业教育。英国、法国、德国主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立法保障并奖励激励,设专门教育管理机构和足够的经费保障,以核心农户为重点,开展农民创业培植,实行农业职业资格与职业准入制度。日本则把发展农业教育、培养职业农民作为振兴农村和农业、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挽回农业地位下降的根本措施;重审和重视农业的价值,设立国内外留学制度等,采取措施普及提高农业技术,鼓励农协对塑造新型现代化农民进行全方位的培养,推进小学、中学、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农学院间的联系。美国主要是从科教兴农及法律的角度,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鼓励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农村的青年和在农场工作的成年人接受正规的职业教育;立法把农学院、农业试验站、农业推广站建成完善而庞大的农业教育、研究与推广体系。
  参考文献:
  1.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
  2.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在培育职业农民座谈会上的讲话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4.张瑞春郭顺明 .培育新型农民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研究2007,35(32):10499-10500,10502.
  注:该文是山东省软科学项目《山东省以科技创新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的社会评价系统及决策支持研究》的子课题 项目编号:2012RKA06007
  作者简介:
  刘绍妮(1975-),女,山东省莱阳市人,莱阳市委党校,讲师,主要从事基层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城市燃气使用规模的扩大,燃气施工质量存在的问题已经被暴露。燃气工程质量关系到燃气管道的安全运行和使用寿命,更关系到使用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控制好燃气工程质量,建立健全燃气工程质量监管体系,保证燃气使用的安全管理。  【关键词】燃气工程;施工质量;安全运行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5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燃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不断改善了城市环境,
期刊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燃气的使用需求也在提高。当前,燃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给环境保护带来的益处是不需多说的,但是,它的安全问题是更不能忽视的。本文对燃气管道施工管理进行探讨。  【关键词】燃气管道;施工管理;特点;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当前,城市的燃气设施的数量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对于设施的质量和安全管理的问题不断暴露。燃气泄
期刊
摘要:近几年来,中国住宅建设发展迅速,人均居住面积与居住环境都有较大的改善和提高,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居民的需求从以前的“居者有其屋”发展到“居者优其屋”,人们已不再满足“有瓦遮头”的简单生存需求,而是追求舒适、健康的高品质居住生活环境的“怡人”居住小区。文章主要对临高教育小区设计进行了探讨,可供同行交流。   关键词:住宅小区;设计;环境;节能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期刊
【摘要】本文从燃气施工存在的问题入手进行分析,提出了解决办法和措施,对于加强燃气管道施工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燃气施工;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燃气的使用数量在不断上升的同时,其施工管理中所暴露的问题也在增多。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保证燃气工程的施工质量,防止安全事故发生,对于降低
期刊
[摘要]岩土工程勘察对建筑工程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地下的水文情况对建筑工程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要特别注意岩土工程勘察中的水文地质问题,保证岩土工程勘察数据的准确、完整。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水文、地质  中图分类号: P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当前经济的发展,对建筑工程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建筑的高度也越来越高。而地下水作为岩土的一部分,对岩土的
期刊
摘要:结合HSE风险识别依据,简述了社区安全生产服务作业过程中危害主要因素,分析了社区主要生产服务作业过程中的风险现状,并以重点服务环节为例论述了服务作业过程中的风险。  关键词:HSE;风险管理;社区  中图分类号: TE1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前言  胜利油田社区作为胜利油田大本营建设的重要阵地,主要任务是做强矿区服务建设,属于油田后勤保障单位,相对于油田钻井、作业、采油等主要
期刊
摘要:确保机械设备资源的过程使用能力, 以良好的设备经济效益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 是机械设备管理的主题和中心任务, 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对象。因此, 如何加强建筑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的管理力度, 充分发挥机械设备效能, 挖掘机械设备的潜力,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探讨了施工现场建筑机械管理  关键词:施工现场;建筑;机械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在建筑工
期刊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GIS的概念及研究现状,其次讨论了GIS技术的综合,最后重点研究了GIS的未来发展趋势。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为GIS技术的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GIS;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P42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我国地理信息系统近年来在快速发展的信息领域的刺激下,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使我国能够能加快捷的
期刊
【摘要】项目管理作为现代管理学的一部分,主要是指在有限的资源下,运用系统的理论以及方法,对于项目可能涉及的每一部分内容进行有效处理。CMMI一种已经发展完善的框架系统,对于项目的管理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阐述其表现形式和主要应用。  【关键词】CMMI,表现形式,主要应用  中图分类号: B0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软件的改进过程是一个持续而且全员参与的过程,
期刊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其次探讨了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开发、组织、管理的必要性,最后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及开发方式进行相应的阐述。本文的讨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我国网络资源的开发及利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 G250.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互联网行业的建设不断的推进,近年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