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动道德内化的那根弦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tsail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润心,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价值取向
  品社课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具有强调“自主性”“体验性”“开放性”的特点,对学生的教育更注重“过程性”、“生成性”。这样,教育的内容、形式都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内心的道德需求,教育的效果就会大大增强。
  1.研究性学习活动,蕴育内心的道德需求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特点之一是基于问题来展开,且是学生自己生活实践中的问题,敢于对小学品德课教材内容提出疑虑,敢于对道德认识上的模糊点提出疑虑,这,恰恰是品社课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的原点。如五年级下学期《心中有规则》一课,学生对校园、社会有哪些规则是清楚的,可是对于为何要遵守这些规则的认识却是模糊的,因此教师就需要创设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情境,营造问题氛围,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只有学会发现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激情,并依据自己的喜好、特长来选择合适的研究学习方式,这样的研究才会成为学生自己的内心需求。
  2.研究性学习活动,蕴育合轨的道德取向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特点之二是在研究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获得多重体验。将这一学习方式引入小学品德课,40分钟得到了延续,品德课堂与教材的局限被打破了,校园的围墙更被冲破了,品德的学习由课堂走到课外,由校园走向社会,由课本走进生活,“社会即课堂,生活即教育”。而研究的过程显得比研究结果更为重要,因为学生们良好的情感需求、积极的探究精神和与人合作交往的和谐意识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得以凸显。更重要的是,这一过程也是学生道德认知、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内化发展的重要过程,更是学生不断获得道德新知,不断修正道德行为的重要过程。“有道德的生活”离我们的学生不再遥远。
  二、整合,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重构
  现行的品德教材中留有活动课的课时,但按照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特点,时间是不足的。只有改变现今品德课一篇课文两课时的按课教授法,依据教材中单元编排的特点进行主题整合,以单元为主题展开研究性学习活动,才能使小学品社课具有实践操作性。
  在这里,还需一提的是,品德课任何一个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目的不单单是这一门学科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同时德育也蕴含在我们每一门学科中。仔细翻阅教材,不难发现,品德教材中任何一个主题内容均与语文、科学、英语、音乐、数学、美术、信息等多门学科有重合、交叉,与少先队的德育活动更是重叠众多。
  这些主题在同一年段教材中出现的时间顺序不同,自然,有的就成为了品社课主题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经验基础,有的就会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不管是“基础”还是“铺垫”,学生都是在熟悉的知识模块中学习。而品社课就需要根据主题(“我在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与家乡或社区”、“我与祖国”、“走进世界”几大维度),站在结构的高度统领主题、整合内容,并依据学生不同的年龄段设计出有不同的德育关注点、具有时代感的序列化研究性学习活动。
  比如“家庭”这一主题在不同年段、不同学科都有涉及,那么我们就可以遵循儿童知识结构“螺旋上升”这一特点,设计出不同层级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主题式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打破了原先的学科界限,摒弃了原先各门学科相对较为集中的学习方法,这样一来,学生置身其中,他们就首先有了多样化与个性化选择的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方法。其次,获取了对不同个体差异的尊重,这就为他们在这个融合多种学科的大综合的研究性学习活动里自主制订计划、方案,自觉履行和自我控制奠定了积极的心理基础,随之而来的则是强烈的学习、探究、展示的意愿与行动,从而有利于实现主体育德。
  三、内化,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追求
  品德课中展开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不仅仅是学生的单项活动,它的背后还有着学校各学科的课任教师、家庭成员、社区成员等众多的支持力量。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构筑了一个研究性学习活动平台,也就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学生在品德课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体验、实践、分享,也从中不自觉地受到了“潜入夜”“无声”般的“润物”这一德育影响,即“无痕”德育。犹如“春风化雨”,既是一种德育理想,更是一种有效的德育方式。
  现就以中年段(三年级)的“我爱我家”为例透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开展。
  确定主题阶段:活动目标为发现、提出问题。学生依据前期的文本自读中的兴趣点“家庭树”提出疑问,按照大家“想研究,值得研究,可操作”这一标准进行整理、筛选,确定四个选题:“我对父母知多少?”;“读懂《论语》,理解‘孝’”;“父母的一天”;“怎么做才是爱父母呢?”,按兴趣分组。
  实践活动阶段:活动目标为分析、解决问题。第一小组用访谈的形式,了解父母的各种信息,并思考为何我们要花时间才能了解父母,而父母却非常了解我们;第二小组在重点研读校本教材《星星论语》“孝”篇后,将研究点进行拓宽,收集相关的古诗、成语、美文、名言、小故事等,明白“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第三小组用观察的方法记录父母一天做的事情,然后进行时间分配的统计,再拓展到了解成长故事,来说明父母为我们的成长付出很多;第四小组则通过“护蛋行动”亲身经历“呵护”,并将研究延展至行动,如“做父母的开心果”等,分享用行动表达爱的方法。在整个实践活动中,还穿插了方法指导课,利用课程资源中的人力资源,进行辅导讲座,指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等。
  成果展示阶段:第一小组展示了“我对父母知多少”的小报、家庭吉祥物设计、“我的父母”卡通绘画展板;第二小组通过表演诵读的方式展示他们对“孝”的了解;第三小组展示观察记录、统计记录表,用唱、演的方式诉说父母的爱;第四小组展示“护蛋日记”和相关图片做成的PPT,告诉我们从小事做起,从自己的事情做起。
  在此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在阅读故事中发现:古代人和现代人关于孝敬的看法和做法不尽相同,对此产生了兴趣,于是在原话题的基础上又将研究引向纵深处,使研究得到了延伸,生成出新的问题与新的研究方法。
  
  (作者单位:南京市夫子庙小学)
其他文献
【摘要】地域文化为学校生长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和有机的养料,融合地域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现实之路和有效之举。接地气,让学校获得适宜的生长;铸校魂,让学校充盈鲜活的精神;显个性,让学校闪耀独特的光彩;见神韵,让学校增添化育的魅力。  【关键词】融合;地域文化;学校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40-5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9-0049-03  地域文化指在一定区
【设计理念】  本届“杏坛杯”赛课的主题为“以学定教,学教相长”。以学定教,是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情进行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学教相长,“学”在“教”前,更强调了学对教的影响和促进。此次赛课内容为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埃及的金字塔》,这是一篇说明文,教什么才适合学生的阅读需求?学什么更符合它的文体特点?我在文本解读时着眼两处:知识趣味和言语特色。在教学设计时兼得“两味”:情趣和理趣,创设理趣
在祖国久远丰厚的传统文化中,在百姓民众口耳相传的接力晕染中,神话是其中颇能给人温暖、给人力量、叫人感动的一种,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之一。《嫦娥奔月》(苏教版第9册)就是这样一个古老却又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的故事。故事叙说美丽善良的嫦娥为了免于百姓受害,吃了长生不老药而升天奔月的情景,意象优美,情节动人,引发人们各种美丽的联想。英国剑桥大学神话学教授朱尔斯·卡什福特说,嫦娥的形象是各国月神中最美丽的
[摘 要] 复习课是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课型,主要通过复习让学生对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梳理、巩固、提高,并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复习课中通过题组训练,提高学生的“四基”“四能”显得格外重要. 本文通过一次公开课的展示活动,阐述了复习课中渗透能力训练的重要性和价值.  [关键词] “四基”;“四能”;复习课  问题的提出  复习课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课型,受到教师和学生越来越多的重视. 该课型主
当前,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少教多学、以教促学等理念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前置性学习单”“课堂学习单”“学习任务单”等探索和实践也应运而生。对比分析这些材料,我们发现:虽然提法不同,但是核心的诉求都是指向学生的“学”,其行为价值的时间节点都必须发生在教师的“教”之前。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随着校园及家庭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将成为教学发展的一个必然方向。如何让深入的自主学习发生在
【课前设计及反思】    一、教材教法分析    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是“征求别人意见”及“询问价格”。要求学生围绕食品饮料类的单词,重点掌握noodles,coffee,juice,Anything else?Something to drink?等的发音,以及What would you like?How much are they?和How much is it?的运用。在教法、学法方面,根据四
【内容摘要】“苏派”教学以其独特的地域风格在全国的教育改革实践中始终走在前列。自觉地发现、提升“苏派”内涵,并将其运用于课堂,就是发现自己,课堂教学将会发生结构性的变化。本文整合部分苏派代表性人物的教学主张,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认为语文课堂教学将走向言语运用、文化创生、自主建构、整合与发展。  【关键词】苏派教学 课堂转型 教学策略 发展愿景  进入新世纪以来,围绕着“人”和“课程”,教育改革的脚步
【内容摘要】数学思维是科学认知的基本方式。科学教学离不开数学,科学探究更需要数学思维的植入和参与。因此,本文即以数学解释、数学筛选、数学测量和数学迁移等四个方面为切入点,走进数学视界,尝试数学思维在科学教学中的创生性实践,以丰富科学认知的内涵和素养。  【关键词】数学思维 科学教学 创生性实践    如何挖掘科学背后的数学,如何将数学思维创造性地应用于科学教学,这是当前科学教学亟须解决的一个重要命
【关键词】翻转课堂;读写结合;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1-0056-02  时下,我国不少学校在进行阅读教学时,纷纷开展了翻转课堂的研究和实践,具体模式虽略有不同,但都凸显了两个“翻转”:翻转了教学的时空,学生课前在家自由支配时间,观看阅读指导性微视频,提前学习生字新词,理解文本内容;翻转了课内的“教”和“学”,以“学
教育风格就是指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所形成的稳定且明显的行为倾向。莱文(Kurt Tsadek Lewin)曾经把教育风格划分为权威的、民主的和放任的3种。阿德勒更是把教育风格划分为11种1。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他们以及其他对教育风格的研究中,大多推崇民主的教育风格,而相对贬低权威的教育风格。   对于民主的教育风格的这种崇奉,肇始于18世纪卢梭自由人的现代教育理想:教育既不是培养任性的暴君,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