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是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产业对于增加就业、促进消费、提升内需具有非常重要的支撑和拉动作用。近期,笔者调研了银川市滨河新区及其重点项目建设情况,对银川市重视文化传承,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产生了很大的触动。
一、大力发展生态文化,奠定银川发展之基
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同发展的文化。城市的发展,应体现出人与城市互融互动、共生发展的理念与原则。
近年来,银川市坚持“生态优先、特色建市”的发展理念,建设西北地区“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的“两宜”城市。通过立法保护城市永久性绿地、对市区各类建筑进行合理空间规划,截至目前,全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1.06%,人均绿化面积15.13平方米,拥有湿地面积5万多公顷,每年有250多天空气质量为优良以上,自2013年6月份以来,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监测中25次进入到前10位,切实打造了“碧水蓝天、明媚银川”的城市新名片,形成了“塞上湖城、西北绿洲”的生态特色。
在滨河新区建设中,生态文化先行的发展理念得以充分彰显。以生态文化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按照先保护后建设的原则,将生态建设与黄河保护、城市景观、休闲旅游等紧密结合起来,加快新区生态化步伐,打造银川东部生态屏障。从银川黄河大桥到银川市兴庆区旅游景点兵沟33公里1.8万亩的生态大绿化格局中,来仪公园、兵沟万亩葡萄园、五虎墩万亩生态园等生态项目,淋漓尽致地勾勒出“东眺果园登高走,西望田城织锦绣,乘船遥看银川舰,仿佛近在画中游”的塞上江南美景。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成为银川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全新模式。如何平衡发展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银川滨河新区建设闯出了一条新路:先保护后建设。
二、深入挖掘地域文化,托起银川发展之势
从银川“生态优先、特色建市”的具体实践来看,充分发挥地域文化特色,注重历史文化传承,培育人文精神,打造优势文化品牌,已成为“文化银川”的主要抓手和优势所在。
大力弘扬历史文化。银川自古就是著名的塞上古城,北宋时为“河外五镇”之首,西夏王朝在贺兰山中建成多处离宫,1986年以“西夏京都”而跻身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之列。
鼓楼、玉皇阁、西夏王陵、贺兰山岩画、镇北堡影视城、承天寺塔、兵沟、水洞沟等著名古迹,和具有浓郁伊斯兰风情的现代建筑,充分展示出银川的文化色彩、文化特色,银川因此成为中国西部最具魅力的城市之一。历史舞剧《月上贺兰》借助丝绸之路上民族融合、商路风云和爱情故事,将贺兰山、黄河水、清真寺、羊皮筏子、红枸杞等宁夏特有的地域性文化符号,用舞台艺术完美演绎,已经成功演出600多场,先后荣获多个大奖,并作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项目,赴埃及、卡塔尔等地演出,大大提升了银川的文化影响力。
如今,银川市以弘扬历史文化为主线,按照“抓好两个新区、两条旅游带、五个园区、八项工程”的工作思路,着力打造沿黄经济区核心城市、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龙头和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东线黄河旅游观光带、西线贺兰山文化旅游观光带“两条旅游带”,对回乡风情园、水洞沟、黄沙古渡、兵沟大峡谷和西部影城、西夏陵、贺兰山岩画、苏峪口等重点文化景区进行了资源整合与统筹开发,以大银川建设为轴心,着力形成一个融黄河、大漠和边塞等多元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景区,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助推银川跨越发展的支柱产业,从而使历史文化遗迹与山川自然景观浑然一体,共同构成“文化银川”的核心元素。
打造优势文化品牌。品牌是一种力量,也是一个地域文化发展底蕴与内涵的彰显与展示。近年来,银川市紧扣“西夏京都”“湖城水韵”“中国回乡”等优势文化特色,发掘黄河文化、西夏文化、回族文化、生态文化对于开发培育产业品牌的内生潜力,不断提高文化品牌在经济发展中的整体竞争力。以葡萄酒产业品牌为例,贺兰山东麓是我国酿酒葡萄的“明星产区”,被国家批准为第3个“葡萄酒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区”,美国《纽约时报》认为“在宁夏可以酿造出中国最好的葡萄酒”。银川市充分发挥这一产业优势,加大产业资金扶持和招商引资力度,制定出台《银川市发展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庄产业实施意见》,提出了规划“两区两带”、建设葡萄酒庄园50座以上、力争在较短的时期内培育3-5个国内知名酒庄酒品牌,争创国际知名酒庄酒品牌,打造葡萄酒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葡萄酒产业体系的发展目标。在回族品牌的打造上,充分依托特色鲜明的回族宗教文化、饮食文化、节庆文化和服饰文化,着力培育体现回族生产生活风貌特征的优势产业品牌。大力发展清真牛羊肉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实现以“清真”为特征和品牌的食品业由文化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建设回乡风情园、纳家户回族风情街,在城市的建设中融入回族文化元素,使银川这座城市深深地烙上了回族文化的符号。品牌文化的树立,给银川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活力、增加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动力。
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文化发展活力。近年来,银川市不断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协调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使银川市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有了新的提升。据了解,银川市已注册各类文化娱乐经营单位2600多个,约占宁夏总量65%以上。各类文化娱乐经营场所共有从业人员3万多人,并涉及知识、休闲、娱乐三大类型和图书报刊、广播影视、音像制品、文艺演出、文化娱乐、网吧、文化旅游、艺术博览会、艺术品经营等12个行业。全市回族文化,清真餐饮、服饰设计加工等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回族及西夏史学特色图书、期刊、音像出版物发行在全国独树一帜。
地域文化的充分挖掘、文化品牌的精心打造、特色取胜文化产业发展之路,使银川的发展显现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独特优势。
三、全面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助推银川发展之速
银川市近年加快建设西北地区“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着力打造中阿经贸文化永久性交流基地,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全面提升。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20余项殊荣。以创建国家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打造文化强市、推动文化大发展,研究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制度及意见办法30余项,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实现重心下移、资源下移,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规范化;先后投入4亿多元,完善了各级各类硬件设施,新建改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700余处,构建了覆盖城乡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以满足群众经常性和多样性文化需求为导向,大力实施“踏歌起舞·幸福银川”12大系列群众文化工程,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化、常态化、体系化。通过加强创建过程管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全市文化事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文化既是经济发展之根,又是经济发展之果,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讲,银川市正在走着一条用文化“点亮”发展的大道。文化生产力已成为银川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将来,将会对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和现实引领作用。
(作者单位:银川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责任编辑:徐树雄
一、大力发展生态文化,奠定银川发展之基
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同发展的文化。城市的发展,应体现出人与城市互融互动、共生发展的理念与原则。
近年来,银川市坚持“生态优先、特色建市”的发展理念,建设西北地区“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的“两宜”城市。通过立法保护城市永久性绿地、对市区各类建筑进行合理空间规划,截至目前,全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1.06%,人均绿化面积15.13平方米,拥有湿地面积5万多公顷,每年有250多天空气质量为优良以上,自2013年6月份以来,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监测中25次进入到前10位,切实打造了“碧水蓝天、明媚银川”的城市新名片,形成了“塞上湖城、西北绿洲”的生态特色。
在滨河新区建设中,生态文化先行的发展理念得以充分彰显。以生态文化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按照先保护后建设的原则,将生态建设与黄河保护、城市景观、休闲旅游等紧密结合起来,加快新区生态化步伐,打造银川东部生态屏障。从银川黄河大桥到银川市兴庆区旅游景点兵沟33公里1.8万亩的生态大绿化格局中,来仪公园、兵沟万亩葡萄园、五虎墩万亩生态园等生态项目,淋漓尽致地勾勒出“东眺果园登高走,西望田城织锦绣,乘船遥看银川舰,仿佛近在画中游”的塞上江南美景。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成为银川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全新模式。如何平衡发展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银川滨河新区建设闯出了一条新路:先保护后建设。
二、深入挖掘地域文化,托起银川发展之势
从银川“生态优先、特色建市”的具体实践来看,充分发挥地域文化特色,注重历史文化传承,培育人文精神,打造优势文化品牌,已成为“文化银川”的主要抓手和优势所在。
大力弘扬历史文化。银川自古就是著名的塞上古城,北宋时为“河外五镇”之首,西夏王朝在贺兰山中建成多处离宫,1986年以“西夏京都”而跻身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之列。
鼓楼、玉皇阁、西夏王陵、贺兰山岩画、镇北堡影视城、承天寺塔、兵沟、水洞沟等著名古迹,和具有浓郁伊斯兰风情的现代建筑,充分展示出银川的文化色彩、文化特色,银川因此成为中国西部最具魅力的城市之一。历史舞剧《月上贺兰》借助丝绸之路上民族融合、商路风云和爱情故事,将贺兰山、黄河水、清真寺、羊皮筏子、红枸杞等宁夏特有的地域性文化符号,用舞台艺术完美演绎,已经成功演出600多场,先后荣获多个大奖,并作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项目,赴埃及、卡塔尔等地演出,大大提升了银川的文化影响力。
如今,银川市以弘扬历史文化为主线,按照“抓好两个新区、两条旅游带、五个园区、八项工程”的工作思路,着力打造沿黄经济区核心城市、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龙头和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东线黄河旅游观光带、西线贺兰山文化旅游观光带“两条旅游带”,对回乡风情园、水洞沟、黄沙古渡、兵沟大峡谷和西部影城、西夏陵、贺兰山岩画、苏峪口等重点文化景区进行了资源整合与统筹开发,以大银川建设为轴心,着力形成一个融黄河、大漠和边塞等多元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景区,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助推银川跨越发展的支柱产业,从而使历史文化遗迹与山川自然景观浑然一体,共同构成“文化银川”的核心元素。
打造优势文化品牌。品牌是一种力量,也是一个地域文化发展底蕴与内涵的彰显与展示。近年来,银川市紧扣“西夏京都”“湖城水韵”“中国回乡”等优势文化特色,发掘黄河文化、西夏文化、回族文化、生态文化对于开发培育产业品牌的内生潜力,不断提高文化品牌在经济发展中的整体竞争力。以葡萄酒产业品牌为例,贺兰山东麓是我国酿酒葡萄的“明星产区”,被国家批准为第3个“葡萄酒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区”,美国《纽约时报》认为“在宁夏可以酿造出中国最好的葡萄酒”。银川市充分发挥这一产业优势,加大产业资金扶持和招商引资力度,制定出台《银川市发展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庄产业实施意见》,提出了规划“两区两带”、建设葡萄酒庄园50座以上、力争在较短的时期内培育3-5个国内知名酒庄酒品牌,争创国际知名酒庄酒品牌,打造葡萄酒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葡萄酒产业体系的发展目标。在回族品牌的打造上,充分依托特色鲜明的回族宗教文化、饮食文化、节庆文化和服饰文化,着力培育体现回族生产生活风貌特征的优势产业品牌。大力发展清真牛羊肉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实现以“清真”为特征和品牌的食品业由文化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建设回乡风情园、纳家户回族风情街,在城市的建设中融入回族文化元素,使银川这座城市深深地烙上了回族文化的符号。品牌文化的树立,给银川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活力、增加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动力。
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文化发展活力。近年来,银川市不断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协调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使银川市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有了新的提升。据了解,银川市已注册各类文化娱乐经营单位2600多个,约占宁夏总量65%以上。各类文化娱乐经营场所共有从业人员3万多人,并涉及知识、休闲、娱乐三大类型和图书报刊、广播影视、音像制品、文艺演出、文化娱乐、网吧、文化旅游、艺术博览会、艺术品经营等12个行业。全市回族文化,清真餐饮、服饰设计加工等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回族及西夏史学特色图书、期刊、音像出版物发行在全国独树一帜。
地域文化的充分挖掘、文化品牌的精心打造、特色取胜文化产业发展之路,使银川的发展显现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独特优势。
三、全面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助推银川发展之速
银川市近年加快建设西北地区“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着力打造中阿经贸文化永久性交流基地,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全面提升。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20余项殊荣。以创建国家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打造文化强市、推动文化大发展,研究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制度及意见办法30余项,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实现重心下移、资源下移,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规范化;先后投入4亿多元,完善了各级各类硬件设施,新建改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700余处,构建了覆盖城乡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以满足群众经常性和多样性文化需求为导向,大力实施“踏歌起舞·幸福银川”12大系列群众文化工程,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化、常态化、体系化。通过加强创建过程管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全市文化事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文化既是经济发展之根,又是经济发展之果,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讲,银川市正在走着一条用文化“点亮”发展的大道。文化生产力已成为银川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将来,将会对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和现实引领作用。
(作者单位:银川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责任编辑:徐树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