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主要论述了工学结合对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影响,探讨了工学结合与高职学生管理的关系,分析了当前工学结合环境下高职生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工学结合引领下的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对策。
关键词: 工学结合 高职生 思想政治教育 工作方法
工学结合既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2005年底,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各地大力推动并支持高职院校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也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一、工学结合对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影响
工学结合,就是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交替安排学校理论课程学习和校外顶岗实习工作,对学生进行“知识 能力 素质”的一种教育培养模式。①它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
这种培养模式不仅要求在教学、实训等环节上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也同样需要双方共同参与。改变一贯的学院式的教育形式,学生在实际的生产环境中接受教育、影响,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企业实习后,对企业的生产流程、工艺参数、施工技术以及生产管理模式,特别是对生产过程有了亲身体验和明确认识,有利于激发他们对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这种教育模式为高职生思想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因此,研究、把握、利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机遇,必将极大地提升工作水平。
二、工学结合和高职学生工作管理的相互关系
工学结合的过程就是教与学不断实现在真实情境下实施的过程,只要教与学的环节仍然存在,学生工作管理就存在。工学结合中的“工”和“学”都需要学生工作管理,只是在真实情境下的学生工作管理和以往有所区别,主要区别在于场所的改变、管理文化的改变、人员的改变、考核制度的改变。学生工作管理是紧贴着教学管理的,前者侧重素质管理,后者侧重学习管理,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教学管理模式改变了,学生的管理模式就要随之改变,不然就会出现相互抵触的现象。如学生下工厂实践,对于系主任来讲这是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体现,是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必须贯彻实施。但如果学生管理模式没有跟着改变,对于系书记来讲,学生下工厂实践就存在安全危机,万一出事故,责任谁来负责呢?因而干脆不让学生下企业实践,图一个安心。这就造成了教学和学生管理发生冲突的现象,不利于工学结合的实施。但如果学生工作管理也跟着教学模式一起工学结合起来,就可以解决冲突和扯皮的问题。工学结合体现在“与学习相关的要素”和“与工作相关的要素”两者的结合,主要包括师资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建设、质量管理等,所谓“要素”是指与“学”和“工”相关的各种资源和活动,如双方的人员、场地、信息、标准等。②“与学习相关的要素”和“与工作相关的要素”组成的工学结合,也应该体现“与管理相关的要素”,尤其要注重学生工作管理这一核心要素,否则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将付出很高的不可预测的安全隐患代价。因此学生工作管理是工学结合顺利实施的保障,工学结合是学生工作管理文化升级的源泉,是创新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模式的载体。
三、工学结合引领下的高职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对策思考
(一)不断创新教育内容,营造工学结合良好的校企环境。
1.学校教育应重点突出职业素养的教育。职业性是工学结合的一个显著特征。职业素养的养成和培育,对于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职业素养是高职生胜任岗位需要,完成特定职责所必备的一切内在素质的综合。学生进入企业,在生产一线参加劳动,接触社会,可以进一步培养其劳动观念、思辨的能力、实践创新的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社会活动的能力,为其增加一定的社会生活与工作经历,促使他们不断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调整。如向工人师傅谦虚主动学习,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请教;在生产中一律站立进行操作,给工人师傅主动让座等。在教育过程中,可以让企业技术人员结合具体工作和亲身经历,用真实的事件教育学生,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专业和岗位紧密联系起来,与学生的职业素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觉进行与职业相关的职业道德、操守等方面的自我教育。与单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更易被学生接受和印象深刻。
学校和企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会机构,各自的运行规律和追求的目标不同。企业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繁重的生产劳动以及严格的企业管理都是身处校园中的学生需要慢慢适应的。企业里的条例、准则、守则和规章制度等能够直接规范和约束实习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比如严格的上下班时间、苛刻的产品工艺标准;对于全勤者和业绩突出者每月月底进行奖励,而对于偷懒和不认真工作的则适当进行物质惩罚与通报批评等。将实习学生与企业员工同等对待、同样要求,都会真实地影响学生对自我认识和行为的调整。工学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顶岗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2.企业培训应重点突出企业文化的教育。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形成的一系列为企业员工接受和认可的基本价值观、思想认识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等。这是用一种共同的价值理念和温馨和谐的文化氛围把全体员工凝聚在一起,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舞员工的士气,培育员工的技能,凝聚企业精神,塑造企业形象,具有导向激励感化约束凝聚功能,是企业发展之魂。作为一个组织中所有成员共享并作为精神层面的一种东西,企业文化对学生思想品德具有积极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学校要把企业文化的教育纳入到班级日常的工作管理之中。比如,用企业名给班级冠名,就是一种对企业形象和企业文化的认同和宣传。其次,企业聘用员工的要求和标准,企业优秀员工的表现,都反馈出大量的企业文化气息。企业对员工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等方面的考核,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积极的影响。良好的企业文化使学生在社会现实与理想之中找到一个契合点,在学生与工人之间较为自由地转换自身的角色,为培养其较高的职业素质、制定切合个人实际的职业目标与职业生涯规划以及今后顺利就业或创业夯实了基础。
(二)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企业双方的教育主体功能。
高职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增强渗透性,就是要从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出发,把思想政治工作拓展到与大学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方面,在教学管理、服务和文化活动等各个环节,形成宽泛而多层次的教育主体。因此,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结构中,既有专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教师,也有从事学生教育管理的辅导员、班主任,同时,专业课的教师也承担着育人的功能。
工学结合的模式要求把工厂里的师傅(即实习指导师傅)也列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之中。与传统教育模式下单纯由学校教师担任教育者相比,实习指导师傅在教育时间、培训方式上都有一定的差别。因为他们身兼两职,不仅仅是学生工作业务上的指导老师,还要与学校教师保持联系,在实训任务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既成才又成人。另一方面,利用他们在企业多年的工作经历和丰富的经验,定期开展企业文化、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宣传教育,让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又学会做人。一般来说,担任高职实习指导师傅的人,都是经过层层选拔,在业务技能和人品都算得上过硬。这样的师傅往往能给学生以很大的敬畏感和敬佩感,由此带来人格魅力上的吸引,更易产生较好的教育效果。校企双方共同承担全社会育人的责任,将形成更大的教育合力,切实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三)高职院校应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和学生管理模式。
1.与专业教学过程相结合。实践性是工学结合的又一重要特征。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条件,使思想政治教育走出课堂,走向工厂。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如课堂见习、轮岗实训、顶岗实习等。进入企业以后的学习,可以有更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具体课程的要求,教师可以在讲授式的基础上增加启发式、讨论式、分析式、辩论式和答疑式等教学形式,运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工学结合模式彻底改变了学院式封闭的教育形式,让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实际的生产环境中得到了训练,所受的影响、教育和启发是学院式教育无法比拟的。
2.与学生管理工作相渗透。辅导员可以与学生一起参加实训,定期走访实训单位,通过网络QQ等方式实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思想动态,解决学生生理和心理上的问题。同时,可以结合工作岗位的职责要求、劳动纪律以及工作现场的实际,适时开展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等主题教育活动。组织活动时,也要根据企业的生产实际情况,而学生的时间安排则以灵活的形式展开。
注释:
①甘慕仪,徐刚.把握工学结合特点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
②冯伟国,徐静,姜红.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6,(23).
参考文献:
[1]周济.在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座谈会上的讲话[J].教育部通报,2005,(4).
[2]甘慕仪,徐刚.把握工学结合特点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
[3]冯伟国,徐静,姜红.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6,(23).
[4]孟祥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的思想政导师制度[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2).
本论文为湖南省高教工委2008年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工学结合环境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立项研究论文。
关键词: 工学结合 高职生 思想政治教育 工作方法
工学结合既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2005年底,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各地大力推动并支持高职院校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也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一、工学结合对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影响
工学结合,就是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交替安排学校理论课程学习和校外顶岗实习工作,对学生进行“知识 能力 素质”的一种教育培养模式。①它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
这种培养模式不仅要求在教学、实训等环节上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也同样需要双方共同参与。改变一贯的学院式的教育形式,学生在实际的生产环境中接受教育、影响,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企业实习后,对企业的生产流程、工艺参数、施工技术以及生产管理模式,特别是对生产过程有了亲身体验和明确认识,有利于激发他们对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这种教育模式为高职生思想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因此,研究、把握、利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机遇,必将极大地提升工作水平。
二、工学结合和高职学生工作管理的相互关系
工学结合的过程就是教与学不断实现在真实情境下实施的过程,只要教与学的环节仍然存在,学生工作管理就存在。工学结合中的“工”和“学”都需要学生工作管理,只是在真实情境下的学生工作管理和以往有所区别,主要区别在于场所的改变、管理文化的改变、人员的改变、考核制度的改变。学生工作管理是紧贴着教学管理的,前者侧重素质管理,后者侧重学习管理,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教学管理模式改变了,学生的管理模式就要随之改变,不然就会出现相互抵触的现象。如学生下工厂实践,对于系主任来讲这是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体现,是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必须贯彻实施。但如果学生管理模式没有跟着改变,对于系书记来讲,学生下工厂实践就存在安全危机,万一出事故,责任谁来负责呢?因而干脆不让学生下企业实践,图一个安心。这就造成了教学和学生管理发生冲突的现象,不利于工学结合的实施。但如果学生工作管理也跟着教学模式一起工学结合起来,就可以解决冲突和扯皮的问题。工学结合体现在“与学习相关的要素”和“与工作相关的要素”两者的结合,主要包括师资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建设、质量管理等,所谓“要素”是指与“学”和“工”相关的各种资源和活动,如双方的人员、场地、信息、标准等。②“与学习相关的要素”和“与工作相关的要素”组成的工学结合,也应该体现“与管理相关的要素”,尤其要注重学生工作管理这一核心要素,否则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将付出很高的不可预测的安全隐患代价。因此学生工作管理是工学结合顺利实施的保障,工学结合是学生工作管理文化升级的源泉,是创新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模式的载体。
三、工学结合引领下的高职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对策思考
(一)不断创新教育内容,营造工学结合良好的校企环境。
1.学校教育应重点突出职业素养的教育。职业性是工学结合的一个显著特征。职业素养的养成和培育,对于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职业素养是高职生胜任岗位需要,完成特定职责所必备的一切内在素质的综合。学生进入企业,在生产一线参加劳动,接触社会,可以进一步培养其劳动观念、思辨的能力、实践创新的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社会活动的能力,为其增加一定的社会生活与工作经历,促使他们不断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调整。如向工人师傅谦虚主动学习,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请教;在生产中一律站立进行操作,给工人师傅主动让座等。在教育过程中,可以让企业技术人员结合具体工作和亲身经历,用真实的事件教育学生,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专业和岗位紧密联系起来,与学生的职业素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觉进行与职业相关的职业道德、操守等方面的自我教育。与单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更易被学生接受和印象深刻。
学校和企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会机构,各自的运行规律和追求的目标不同。企业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繁重的生产劳动以及严格的企业管理都是身处校园中的学生需要慢慢适应的。企业里的条例、准则、守则和规章制度等能够直接规范和约束实习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比如严格的上下班时间、苛刻的产品工艺标准;对于全勤者和业绩突出者每月月底进行奖励,而对于偷懒和不认真工作的则适当进行物质惩罚与通报批评等。将实习学生与企业员工同等对待、同样要求,都会真实地影响学生对自我认识和行为的调整。工学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顶岗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2.企业培训应重点突出企业文化的教育。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形成的一系列为企业员工接受和认可的基本价值观、思想认识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等。这是用一种共同的价值理念和温馨和谐的文化氛围把全体员工凝聚在一起,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舞员工的士气,培育员工的技能,凝聚企业精神,塑造企业形象,具有导向激励感化约束凝聚功能,是企业发展之魂。作为一个组织中所有成员共享并作为精神层面的一种东西,企业文化对学生思想品德具有积极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学校要把企业文化的教育纳入到班级日常的工作管理之中。比如,用企业名给班级冠名,就是一种对企业形象和企业文化的认同和宣传。其次,企业聘用员工的要求和标准,企业优秀员工的表现,都反馈出大量的企业文化气息。企业对员工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等方面的考核,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积极的影响。良好的企业文化使学生在社会现实与理想之中找到一个契合点,在学生与工人之间较为自由地转换自身的角色,为培养其较高的职业素质、制定切合个人实际的职业目标与职业生涯规划以及今后顺利就业或创业夯实了基础。
(二)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企业双方的教育主体功能。
高职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增强渗透性,就是要从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出发,把思想政治工作拓展到与大学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方面,在教学管理、服务和文化活动等各个环节,形成宽泛而多层次的教育主体。因此,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结构中,既有专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教师,也有从事学生教育管理的辅导员、班主任,同时,专业课的教师也承担着育人的功能。
工学结合的模式要求把工厂里的师傅(即实习指导师傅)也列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之中。与传统教育模式下单纯由学校教师担任教育者相比,实习指导师傅在教育时间、培训方式上都有一定的差别。因为他们身兼两职,不仅仅是学生工作业务上的指导老师,还要与学校教师保持联系,在实训任务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既成才又成人。另一方面,利用他们在企业多年的工作经历和丰富的经验,定期开展企业文化、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宣传教育,让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又学会做人。一般来说,担任高职实习指导师傅的人,都是经过层层选拔,在业务技能和人品都算得上过硬。这样的师傅往往能给学生以很大的敬畏感和敬佩感,由此带来人格魅力上的吸引,更易产生较好的教育效果。校企双方共同承担全社会育人的责任,将形成更大的教育合力,切实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三)高职院校应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和学生管理模式。
1.与专业教学过程相结合。实践性是工学结合的又一重要特征。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条件,使思想政治教育走出课堂,走向工厂。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如课堂见习、轮岗实训、顶岗实习等。进入企业以后的学习,可以有更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具体课程的要求,教师可以在讲授式的基础上增加启发式、讨论式、分析式、辩论式和答疑式等教学形式,运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工学结合模式彻底改变了学院式封闭的教育形式,让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实际的生产环境中得到了训练,所受的影响、教育和启发是学院式教育无法比拟的。
2.与学生管理工作相渗透。辅导员可以与学生一起参加实训,定期走访实训单位,通过网络QQ等方式实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思想动态,解决学生生理和心理上的问题。同时,可以结合工作岗位的职责要求、劳动纪律以及工作现场的实际,适时开展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等主题教育活动。组织活动时,也要根据企业的生产实际情况,而学生的时间安排则以灵活的形式展开。
注释:
①甘慕仪,徐刚.把握工学结合特点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
②冯伟国,徐静,姜红.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6,(23).
参考文献:
[1]周济.在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座谈会上的讲话[J].教育部通报,2005,(4).
[2]甘慕仪,徐刚.把握工学结合特点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
[3]冯伟国,徐静,姜红.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6,(23).
[4]孟祥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的思想政导师制度[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2).
本论文为湖南省高教工委2008年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工学结合环境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立项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