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之圣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bo7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古诗,离不开唐诗;谈唐诗,离不开李白、杜甫、白居易……对他们,我虽都很佩服、极佩服,但在佩服前面如果加个更字,只能是杜甫了。这是因为:其人,有“诗圣”之谓;其诗,有“诗史”之称——在唐朝诗人中,如此“二诗”者,杜甫怕是唯一了!
   圣,意为崇高之最。古代圣人孔子,革命圣地延安,便是人们最熟的圣之用例了。“诗圣”,诗歌顶尖高手也。事实,正是这样啊!“三吏”“三别”外,杜诗还有《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那样的爱国、爱民佳作,更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那样的愤懑、悯人诗句……如此现实主义的“诗史”之诗,乃“诗圣”之根基——“诗圣”之圣,圣在“诗史”之诗!倘无“诗史”之诗,“诗圣”形象便有些模糊了。何谓“诗史”之诗?用现代语言简要来说,便是:诗的题材,多是大事、大情;诗的内涵,多显爱国、爱民之心!
   有人,也许很有些不屑:“诗圣”之圣,有那么圣吗?不必讳言,“诗圣”,也有“瑕疵”。“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的理想、志向,人所共知了。但其“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之“卑下”、爱国从未远离“忠君”之局限……怕也人所共知了!可这,能成为苛求古人的理由吗?能减掉“诗圣”成色吗?杜甫之名,后代才远播。由此,也再次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只要人品、诗品高,就一定不会被埋没,一定会被有识之士视为知己。文天祥被俘后,在狱中每天读杜诗……他说:“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民族英雄的话,不就是“诗圣”之圣的最有力证明吗?
   力显“诗圣”之圣的特色之作,意义才重大,影响才深远,历史才“留痕”……如此观点、观念,已成众多文人的共識与实践了。陆游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就是、都是这样了。鲁迅先生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可不是空说,“三个伟大”,更不是白来:《友邦惊诧论》的声讨“友邦”和走狗、《纪念刘和珍君》的颂扬热血青年、《阿Q正传》的批判国民“劣根”……鲁迅弃医从文后的一系列惊世之作,让世人叹服了。
   传承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是党的一贯态度、一贯主张。2017年年初,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便是如此态度、主张的最新表现了。正因有此“一贯”,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从“诗圣”之圣里汲取养分……让文艺不断进入新境界、迈上新台阶,在新时代频频展现了: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暗算》《生死抉择》《山海情》《跨过鸭绿江》,不都是“诗圣”之圣——优秀文化、文学传统在新形势下的升华版吗?不都在提高人们认识、鼓舞人们斗志上,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巨大作用吗?
   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尤其是“诗圣”之圣精神,是每一位有志向的文艺工作者的义务、责任——在迎接建党一百周年的大喜日子里,如此义务、责任愈发凸显了!让我们再接再厉奋起直追,创作出更多、更好无愧于时代的现实主义精品力作吧。
其他文献
帽子本来是一百顶,后来少了一顶。   说的是清代大才子袁枚,师从名臣尹继善。后来考取功名,官拜七品县令。赴任之前,袁枚专程去向尹继善辞行请训。尹继善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切要审慎行事。你年纪轻轻去做县长,有些什么准备吗?”袁枚答道:“当下人人皆喜戴高帽,晚生准备了百顶高帽,逢人就赠上一顶,料想定会畅通无阻。”尹继善闻言,老脸立刻拉长了,说:“年轻人应该勤于政务,怎能如此阿谀奉承!”袁枚俯首听
期刊
问题导向无疑乃当下高频热词。谓之是个好东西,只要智识正常者,庶几都不会反对,毕竟个人进步和事业发达都绕不过这东西。问题是,顺向导向解决问题时,它才是个好东西;反之,则有可能导向问题。   要不要问题导向,从来不是由谁说了算,而是由事物发展规律决定。对立统一规律亦称矛盾规律,矛盾即问题,事物发展当然须要问题导向。问题导向亦非今人发明,马克思早就有揭示:“历史本身除了通过提出新问题来解答和处理老问题
期刊
吴小丁居住的金枫小区新换了一家物业公司,物业人员自然也大换血。其中一个保安和吴小丁是本家,而且老家与吴小丁的老家是邻县,因为这层关系,二人很快熟悉起来。   吴师傅年纪比吴小丁整整大一轮,是前些年跟儿子进城来定居的。别看他来自农村,身上却看不出寻常乡下人的那份拘谨,到岗没几天,就和不少住户混得像老朋友一般了。说起来,他的经历还颇不简单,在老家的乡下也算得上是个人物呢。   早年,乡镇企业遍地开
期刊
年轻时,我一直认为走过共同时代有着共同经历的人会有共同的记忆,因为在工作和学习交往中,遇到过一些和我一样出身农村的同龄人,聊到我们的成长过程和生活经历,是那么高度雷同,完全陌生的人瞬间拉近了物理距离,产生了情感和心理上的同频共振。曾经读过一篇文章,坚定了我对“共同记忆”说的认同。文章介绍犹太人不论身处何方,不论财富多寡,也不论身份尊卑,都会定期携家带口来到耶路撒冷的西墙下,或面壁凝思,或抚墙哭泣,
期刊
民間有句俗语,叫“看破不说破”。意思是说,生活中,对于身边人做出的一些不妥之事,有时旁人会一眼看破其本质,但碍于对象、场合和时机,怕人家下不了台,更担心会伤害相互之间的感情,保持沉默,并不予以说破,你好我好大家好。   有位同在政法机关工作的同仁在观看党风廉政建设警示教育片《案鉴》和聆听本地政法系统近年来被查处案例的通报后,深有感触地对我说,他起码在10年前,就预感到某派出所所长黄某迟早会出事。
期刊
相信不少人看过或听说过这样一种建筑:在大海边或沙漠里,兀地矗立起一座座亭台楼阁,豪华、气派、壮观,堪比繁华大都市的一角。然而,它却有门不能进,有窗不能开,说是楼房不能居住,看是美景不能游玩,叫人空欢喜一场。   究其实,只是“海市蜃楼”的自然现象而已。但“海市蜃楼”的“变种”在我们社会生活中却也可常见的。譬如,画个饼,充个饥;拍个照,即走人;调门高,言无信;雷声大,没雨点等等,大抵都是这类“变种
期刊
中国有句“微不足道”的成语,那是说微小的事物、事情其意义、价值等等,小得不值得一提。可当今世界,日新月异,再小的事物都可能变得很大。   就以互联网来说吧,自打问世以来,其变化若说迅雷不及掩耳有点夸张,但以分秒而计,则是再恰当不过的。从一开始简单的上网,到现在已经发展成了无处不在的网络、无处不在的软件、无处不在的数据、无处不在的“互联网+”……   传媒大师麦克卢汉说过一句话:每一种新媒介的产
期刊
模拟“实战演练”活动,媒体多有报道。大抵说来,模拟“实战演练”有以下几类:报道最多的当然是军人的模拟“实战演练”;第二种是武装警察的处理恐怖袭击或突发事件的演练;第三种是应对地震、洪水、台风、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而进行的模拟“实战演练”;最后一种,是为了应对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可能发生的诸如化学品泄露甚至爆炸、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火灾等等,而进行的模拟“实战演练”。   总之,几乎所有的模拟“实战演练”针对
期刊
不知道你留意了没有,在现实里,你会经常听到身边一些人不厌其烦地唠叨着:这人很“清高”,某某人瞎“清高”,那个人假“清高”,等等。实事求是地讲,诸如面对此类窃窃私语,你如果不是去翻翻辞典,或不是认真仔细去推敲推敲,或不是去领会人们闲聊话题的“精神实质”,你还不知道他们说的这“清高”那“清高”讲的是什么意思呢。   从辞书上查得,清高含有两层意思:一方面是指品德高尚,不同流合污;另一方面是指为人高傲
期刊
在我们的生存智慧里,有一条是话不能说得太满,这有一定道理。这样做是为了给自己留下些许余地,避免别人拿你的话钻空子。而且,不说太满的话才叫谨言慎行,也更加实事求是。   眼下,很多地方经常会说一句话:“起步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这样的话朗朗上口、气势十足,无疑能够表明发展的决心和信心。然而,笔者思来想去,都觉得这话说得有点满,虽然短期内能起到一定提神振气的作用,但细想并不符合实际。   众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