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许多教师根据美术课堂教学的原则,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实际,从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入手不断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如教师引导过多,学生练习绘画的时间不够,作业往往完不成,作品线条潦草模糊,构图欠完整,色彩单调空白等。要想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可从改进美术课堂绘画内容做起,注重绘画内容自主化、趣味化、生活化、应用化、延伸化。
关键词:美术教学;美术课堂;生活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17-015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17.076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一步让课堂充满“学生想学的魅力”,是当前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深入研究的问题。“绘画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的一种实践操作,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绘画内容”这一环节是学生将本课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和施展的关键时刻,同时也是绽放美术教学课堂魅力的关键一步。
一、绘画内容自主化
新一轮课程改革非常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意味着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将学生视作教育的头等重要对象,更应切切实实地将学生看作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一个个平等的合作者和参与者,即教师与学生应该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主体,故很多教师可以尝试在引导学生了解了一节课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后,再将绘画内容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进行思考:首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自己学到了一些什么;其次,用这些学到的新知识技能,又可以完成怎样的美术作业;最后,通过这些学习又能让学生表现出怎样的思想感情。即让学生像逛超市一样,能够自主选择绘画的内容。
如小学三年级《剪出来的动物》一课,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作业超市”:
1.随意剪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动物:根据学生自身已有的认识、知识技能,先画出动物的一些外形特征,然后再设计相关的花纹,最后再剪出来。
2.信手剪出一個十二生肖动物:运用对称和不对称的方法折剪出动物,并进行装饰。
3.对完成好的作业可以添加组合:可以同学合作或小组合作完成一个作业。
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特点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剪出一些动物,完成作业,如作品《骆驼》《大团圆》。作品《大团圆》是一幅小组合作的作业,有的学生用对称的方法剪出喜欢的生肖动物,有的学生剪出黄色的兔,有的学生剪出“2019”字样,大家最后再进行拼贴组画,瞧!一幅幅生动活泼而有创意的剪纸动物作品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在画中可以看到每个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特长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学生作画时,可以提供一些分别适合不同技法掌握应用程度的作画内容,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掌握技能技法的训练、学习生活的经历及学生平时的知识沉淀,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内容,这样更能发掘学生潜在的灵感,学生的想法、情感、个性也会一一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出来。
二、绘画内容趣味化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当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让学生进一步感觉到学习美术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后,还应该在布置绘画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创作属于自己的一件作品也是一种无比自豪而快乐的事、幸福的事,从而着力提高学生完成绘画的主动性及创造性。这样学生的智慧与趣味化的作业设计交织在一起,肯定会产生很多闪亮的火花,完全可以让教师为之惊叹、为之赞美。如一年级《画画我喜欢的小动物》,在作业时,教师可先播放一段有趣的小动物视频,有学生熟悉的动物形象,再要求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接着用各种毛线沿着动物的边缘绕上一圈,作品《熊猫一家》《蜗牛》画面可爱,充满趣味,小动物笨拙的身体,加上童趣的线条,别具一格。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就是教师必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激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最大兴趣。即要让学生在内心充满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心理动机,因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根本动力和源泉。”所以,每一位教师要在绘画内容的“趣”字上做文章、下功夫,尽量把绘画中的内容趣味化成故事、游戏等形式,使学生一看作画的要求就跃跃欲试,使学生把作画当作情感的表达,乐在其中,久而久之,内心里更是喜欢上了作画。
三、绘画内容生活化
“生活是艺术创造的源泉”,把绘画内容设计得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布置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绘画内容,从而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知能和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来进行创作。如果作画内容脱离学生生活的实际,教师教画一些陌生的、枯燥乏味的造型,教师示范画,学生肯定会依样画葫芦,这样一来,学生自由发挥的权利肯定会被进一步抹杀,其学习活动更是处于一种完全被动接受和服从的地位,长此以往,便严重压抑和挫伤了学生的作画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把作画内容设计生活化,让作画内容与学生平时看到过的物像或经历过的事情相联系、相融合,积极启发学生表现当时的场面、情景及他们内心的心情和感受。在作画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把记忆中的形象进行合理取舍,最终经过审美判断,让他们进行创造性地组织画面。
四、绘画内容应用化
1.要让学生发现美。审美教育的性质与特点是由教育目的决定的,培养学生注意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告诉学生美都是蕴含在人类现实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更是人类美育的摇篮。一个人如果不懂得欣赏现实生活中的美,就无法正确认识美、理解美。所以,在美术课中,教师首要的任务便是让学生在观察生活中去体验并创造性地描述生活中的美。这些都可以通过大量的美术作品欣赏过程,使自然的美、人类自身的美、文明社会的美等等得到充分的表现。培育学生的创造意识,对于提高审美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只有让学生具备较好的创造意识,才能从平凡中体现美,吸取美的力量,也才能独立做出审美判断,区分美与丑,接受美,远离丑。 2.培养学生的個性和创造力。我们必须改变美术等于画画、设计制作的传统观念,给学生一个自由的艺术氛围,让学生在这块自由的空间中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著名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说:“在艺术教育中,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已,而不是一种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就是使人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加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是如何用且用于何处。如果这个孩子长大了,而有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职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可以达成了。”传统美术教育往往只注重技能技巧的传授和接受,教法单一,教师只是让学生“克隆”出一张张作业来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注重学生内心的独特感受,如此下去,学生就会对美术课失去兴趣。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教师教、学生画”作为完成美术课程的唯一方法。可是,我们知道,画画作为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重要手段,它的生命就在于它的立异性和独创性,每一位学生都有其不同之处,这种不同之处正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和学生所追求的个性和创造性所在。所以我们要大力保护他们的与众不同之处,因为创造性正是由此产生的,所以,我们应该支持这种个性和创造性。
3.培养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对小学生来说,培养兴趣比学习知识、技巧更重要。只有让学生对艺术有了浓厚的兴趣,知识技能教学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培养兴趣,先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兴趣与好奇心是紧密联系且交织在一起的,好奇更是兴趣的先导。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可采用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去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他们对美术课的兴趣。另外,在美术课应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材料,如版画、剪纸、泥塑、拼贴等,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绘画内容延伸化
美术是人类文化与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术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对于学生来说,绝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法的训练,教师应将它视为一种文化科目的学习。即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美术学习,进一步认识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和人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并引导学生在一种广泛、开放的文化情境中,认识中国美术文化表现的多样性、美术文化的独特性质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独特贡献与影响。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加深对祖国优秀传统美术文化的进一步热爱,及对当前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绘画内容的延伸也正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所以,针对学生的绘画内容,教师应让他们走出小课堂,表现大自然,绘出社会情景。绘画“保护地球”,教师可要求学生调查环境污染的情况,让学生通过看本地新闻报道,了解环境污染的情况,结合班会进行交流探讨,然后用绘画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通过绘画活动培养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增强他们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意识等。
在这些具体的绘画创作过程中,教师无疑起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他们为学生提供广阔、生动有趣、积极求知的探索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自由探索,自主地进行学习,施展自己才华,同时也让他们逐步养成了学会自己创作、学会多元求知的学习能力;这类绘画内容一般学生完成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参加各类绘画赛最适合。几年来本人辅导的学生参加多次全国、市区各类绘画比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言而统之,课堂中对绘画内容的设计是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之一,好的绘画内容的设计能使学生绘画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让美术课堂教学绽放出无限魅力。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滕余.浅谈高中美术课堂的生活化教学[J].新课程(下),2016(10).
关键词:美术教学;美术课堂;生活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17-015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17.076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一步让课堂充满“学生想学的魅力”,是当前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深入研究的问题。“绘画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的一种实践操作,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绘画内容”这一环节是学生将本课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和施展的关键时刻,同时也是绽放美术教学课堂魅力的关键一步。
一、绘画内容自主化
新一轮课程改革非常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意味着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将学生视作教育的头等重要对象,更应切切实实地将学生看作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一个个平等的合作者和参与者,即教师与学生应该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主体,故很多教师可以尝试在引导学生了解了一节课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后,再将绘画内容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进行思考:首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自己学到了一些什么;其次,用这些学到的新知识技能,又可以完成怎样的美术作业;最后,通过这些学习又能让学生表现出怎样的思想感情。即让学生像逛超市一样,能够自主选择绘画的内容。
如小学三年级《剪出来的动物》一课,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作业超市”:
1.随意剪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动物:根据学生自身已有的认识、知识技能,先画出动物的一些外形特征,然后再设计相关的花纹,最后再剪出来。
2.信手剪出一個十二生肖动物:运用对称和不对称的方法折剪出动物,并进行装饰。
3.对完成好的作业可以添加组合:可以同学合作或小组合作完成一个作业。
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特点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剪出一些动物,完成作业,如作品《骆驼》《大团圆》。作品《大团圆》是一幅小组合作的作业,有的学生用对称的方法剪出喜欢的生肖动物,有的学生剪出黄色的兔,有的学生剪出“2019”字样,大家最后再进行拼贴组画,瞧!一幅幅生动活泼而有创意的剪纸动物作品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在画中可以看到每个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特长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学生作画时,可以提供一些分别适合不同技法掌握应用程度的作画内容,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掌握技能技法的训练、学习生活的经历及学生平时的知识沉淀,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内容,这样更能发掘学生潜在的灵感,学生的想法、情感、个性也会一一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出来。
二、绘画内容趣味化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当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让学生进一步感觉到学习美术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后,还应该在布置绘画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创作属于自己的一件作品也是一种无比自豪而快乐的事、幸福的事,从而着力提高学生完成绘画的主动性及创造性。这样学生的智慧与趣味化的作业设计交织在一起,肯定会产生很多闪亮的火花,完全可以让教师为之惊叹、为之赞美。如一年级《画画我喜欢的小动物》,在作业时,教师可先播放一段有趣的小动物视频,有学生熟悉的动物形象,再要求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接着用各种毛线沿着动物的边缘绕上一圈,作品《熊猫一家》《蜗牛》画面可爱,充满趣味,小动物笨拙的身体,加上童趣的线条,别具一格。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就是教师必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激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最大兴趣。即要让学生在内心充满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心理动机,因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根本动力和源泉。”所以,每一位教师要在绘画内容的“趣”字上做文章、下功夫,尽量把绘画中的内容趣味化成故事、游戏等形式,使学生一看作画的要求就跃跃欲试,使学生把作画当作情感的表达,乐在其中,久而久之,内心里更是喜欢上了作画。
三、绘画内容生活化
“生活是艺术创造的源泉”,把绘画内容设计得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布置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绘画内容,从而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知能和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来进行创作。如果作画内容脱离学生生活的实际,教师教画一些陌生的、枯燥乏味的造型,教师示范画,学生肯定会依样画葫芦,这样一来,学生自由发挥的权利肯定会被进一步抹杀,其学习活动更是处于一种完全被动接受和服从的地位,长此以往,便严重压抑和挫伤了学生的作画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把作画内容设计生活化,让作画内容与学生平时看到过的物像或经历过的事情相联系、相融合,积极启发学生表现当时的场面、情景及他们内心的心情和感受。在作画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把记忆中的形象进行合理取舍,最终经过审美判断,让他们进行创造性地组织画面。
四、绘画内容应用化
1.要让学生发现美。审美教育的性质与特点是由教育目的决定的,培养学生注意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告诉学生美都是蕴含在人类现实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更是人类美育的摇篮。一个人如果不懂得欣赏现实生活中的美,就无法正确认识美、理解美。所以,在美术课中,教师首要的任务便是让学生在观察生活中去体验并创造性地描述生活中的美。这些都可以通过大量的美术作品欣赏过程,使自然的美、人类自身的美、文明社会的美等等得到充分的表现。培育学生的创造意识,对于提高审美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只有让学生具备较好的创造意识,才能从平凡中体现美,吸取美的力量,也才能独立做出审美判断,区分美与丑,接受美,远离丑。 2.培养学生的個性和创造力。我们必须改变美术等于画画、设计制作的传统观念,给学生一个自由的艺术氛围,让学生在这块自由的空间中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著名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说:“在艺术教育中,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已,而不是一种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就是使人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加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是如何用且用于何处。如果这个孩子长大了,而有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职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可以达成了。”传统美术教育往往只注重技能技巧的传授和接受,教法单一,教师只是让学生“克隆”出一张张作业来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注重学生内心的独特感受,如此下去,学生就会对美术课失去兴趣。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教师教、学生画”作为完成美术课程的唯一方法。可是,我们知道,画画作为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重要手段,它的生命就在于它的立异性和独创性,每一位学生都有其不同之处,这种不同之处正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和学生所追求的个性和创造性所在。所以我们要大力保护他们的与众不同之处,因为创造性正是由此产生的,所以,我们应该支持这种个性和创造性。
3.培养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对小学生来说,培养兴趣比学习知识、技巧更重要。只有让学生对艺术有了浓厚的兴趣,知识技能教学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培养兴趣,先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兴趣与好奇心是紧密联系且交织在一起的,好奇更是兴趣的先导。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可采用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去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他们对美术课的兴趣。另外,在美术课应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材料,如版画、剪纸、泥塑、拼贴等,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绘画内容延伸化
美术是人类文化与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术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对于学生来说,绝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法的训练,教师应将它视为一种文化科目的学习。即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美术学习,进一步认识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和人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并引导学生在一种广泛、开放的文化情境中,认识中国美术文化表现的多样性、美术文化的独特性质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独特贡献与影响。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加深对祖国优秀传统美术文化的进一步热爱,及对当前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绘画内容的延伸也正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所以,针对学生的绘画内容,教师应让他们走出小课堂,表现大自然,绘出社会情景。绘画“保护地球”,教师可要求学生调查环境污染的情况,让学生通过看本地新闻报道,了解环境污染的情况,结合班会进行交流探讨,然后用绘画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通过绘画活动培养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增强他们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意识等。
在这些具体的绘画创作过程中,教师无疑起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他们为学生提供广阔、生动有趣、积极求知的探索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自由探索,自主地进行学习,施展自己才华,同时也让他们逐步养成了学会自己创作、学会多元求知的学习能力;这类绘画内容一般学生完成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参加各类绘画赛最适合。几年来本人辅导的学生参加多次全国、市区各类绘画比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言而统之,课堂中对绘画内容的设计是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之一,好的绘画内容的设计能使学生绘画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让美术课堂教学绽放出无限魅力。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滕余.浅谈高中美术课堂的生活化教学[J].新课程(下),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