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胸前穿刺封堵室间隔缺损的近期效果

来源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s_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经皮胸前穿刺技术对室间隔缺损(VSD)封堵的近期效果,进一步探讨该技术的可行性。

方法

自2015年3月,22例患儿接受经皮胸前穿刺VSD及VSD残余漏封堵术。男15例,女7例;年龄2岁6个月~11岁7个月,体质量13.5~44.0 kg。6例为术后残余漏,残余漏大小4.8~7.0 mm,分别位于膜部、嵴内或双干下;余16例为单纯VSD,缺损大小3.5~5.1 mm。患儿均于胸骨左侧第3或4肋间穿刺进入右心室,21例导丝顺利通过VSD入左心室,在导引钢丝引导下,经输送鞘管分别置入5~10 mm VSD封堵伞各1枚;1例穿刺点选择不当,术中改经胸小切口封堵。

结果

21例患儿置入21枚封堵器,等边伞18枚,偏心伞3枚,大小5~10 mm。患儿术中、术后超声心动图均显示残余分流消失,各瓣膜均未出现新的反流,无手术死亡及意外并发症。术后4例超声心动图见心包腔内心底部5~7 mm积液,观察后无加重,未予以处理。所有患儿术后随访1年余,心功能良好。

结论

经皮胸前穿刺行VSD或VSD残余漏封堵可行最适用于需再次手术患者及单纯VSD患者,近期效果良好。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保留多穿支的游离旋股外侧动脉穿支皮瓣在小儿四肢复杂性创面缺损的临床应用及经验。方法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对收治的7例小儿四肢复杂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保留多穿支的旋股外侧动脉穿支皮瓣进行修复。根据旋股外侧动脉穿支的体表投影及穿支分布特点,术前便携式Doppler穿支定位,对不需要重建韧带及关节囊者不携带阔筋膜,供区阔筋膜I期缝合。定期进行随访。结果本组7例皮瓣顺利成活,创面I期修复,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第一跖背动脉Flow-through皮瓣修复指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并桥接修复指掌侧固有动脉、神经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设计应用第一跖背动脉Flow-through皮瓣修复指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伴指掌侧固有动脉及神经缺损7例7指,男4例,女3例;年龄18~45岁,平均28.5岁。术前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血管类型为GilbertⅠ型,皮瓣切取面积为2.0 cm
期刊
目的探讨足底内侧皮瓣转移修复足底恶性肿瘤切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应用足底内侧皮瓣转移修复足底恶性肿瘤切除后的皮肤缺损20例,其中顺行皮瓣修复足跟部12例,逆行皮瓣修复前足底8例,皮肤缺损面积3.0 cm×4.0 cm~5.0 cm×7.0 cm,皮瓣切取面积3.5 cm×4.5 cm~6.0 cm×7.5 cm。肿瘤类型包括恶性黑色素肿瘤16例
目的探讨利用股内、外侧穿支蒂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对10例手或足创面的患者行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利用股内、外侧穿支蒂皮瓣修复皮瓣供区。男7例,女3例,年龄26~53岁,平均38岁。创面大小:9 cm×8 cm~12 cm×10 cm;供区创面大小:10 cm×9 cm~13 cm×11 cm。术后给予抗凝、抗炎、抗痉挛治疗。随访3~6个月,观察供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一侧脊神经后根神经节节前/节后切断、联合同侧胫骨骨折的动物模型,观察骨折愈合过程,评价脊神经节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自2014年9月-2015年8月,将120只大鼠平均分为3组:单纯手术组(SO组)、脊神经后根节前切断组(AGR组)和脊神经后根节后切断组(PGR组),每组40只。切断范围包括L4~L6神经根。将神经切断侧胫骨造成横断骨折模型。术后3 d、7 d和2周时,每组分别处死
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Ischemic mitral regurgitation, IMR)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率,治疗最佳外科方案还未确立。本文着重讨论慢性IMR,如何制订最佳手术方案,应依据患者疾病的特点,具备个体化且能使患者获益。
期刊
期刊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累及冠状动脉导致的心肌缺血甚至心肌梗死在临床上相对少见,但其对患者是致命性的,对心脏外科医师而言,也是棘手的极具挑战性的难题。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和阜外医院血管外科中心的临床研究,主要对冠状动脉受累的病理分型、发病机制、临床治疗等方面作一综述。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