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F668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教育需要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牢固的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培养学生作为新世纪主人的创新的精神。人才创造力的开发和培养,必须依靠创造教育,而创造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是依据创造规律、通过教育实践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大批创新人才的教育。
  如今,实施创新教育已逐渐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而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它的工具性不能从文化中抽象出来而独立存在,即它的科学性和人文性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就语文与人而言, 语文也不能脱离人而独立存在, 它同人的思维、情感、交际密不可分,一个人离开语文也不成其为人。这就决定了真正的语文训练必然是思维、情感、人格、审美等的训练,通过训练所形成的“不是单一能力或复合能力”,而是“能力与其他方面的复合”。所以说,语文教学有利于创造力的培养。那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贯彻创新原则,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使学生能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呢?笔者认为,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积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热情鼓励学生主动质疑批评,创新思维的培养就可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得以落实。
  一、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在语文教学中,尊重学生读解课文的自主性,也就意味着把握了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契机。创新的起点是独立与自主,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学习者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的自主活动成为教学活动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并认可学生读解课文的自主性,允许他们对课文有着不同于教师和教参的理解。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让学生感到老师和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地位是平等的,是合作的“伙伴”,让学生可以自由读书,自由思考,自由发言,同时把教师的讲和问压缩到最低的程度,使学生有属于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有进行创新活动的时间,这样就能有效地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积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构成新形象的过程,其特点是具有生动的再造性或独特的创造性。康得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在语文数学中,再造想象是普遍存在的。比如说,在教学文艺性的课文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文章中描写的情境、人物、情节一幅幅生动画面想象出来;在教学说明性的课文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文章中说明的事物现象、性质结构、过程等形象、具体地想象出来;在教学议论性的课文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想象与分析、推理结合起来。在写作时,一篇文章要不落入窠臼、独具新意,就得从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进行求异思维,展开联想,以丰富的想象力给写作的材料赋予强劲的生命,创出新意,从中展示社会变革、人类的进步、事物的新生,从中开拓人们的视野,点燃智慧的火花,从而写出优秀的文章。
  想象是创新的源泉,没有想象,便没有创新。每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无不借助课文,引导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思维遨游宇宙,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青少年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又特别喜欢想象,他们对课文的读解,从课文语句的理解到全文思想,形象和意境的把握,都需要借助想象的创造功能来完成。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就应尽量避免学生完全受课文制约,亦步亦趋,只是从课文中被动地接受一些东西的局面,而应努力引导学生带着被课文所唤起的全部激情和想象、理智及思考,以学生鲜明的个性色彩和主动精神去积极发现一些东西,甚至是一些隐藏在课文深处,连作者自己也未曾认识到的东西;引导学生通过大胆的想象,来补充课文情节上的空白,意念上的省略,或改组课文的内容,延续课文的情节,或对课文的某些观念进行提炼升华,从课文中引出新的见解等。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就能借助于想象的创造神力,生动地再现、灵活地填补、大胆地延伸课文内容,在头脑中展现出一幅幅崭新的现实画卷,从而使学生步入神思自由的创新境界,得到了创新训练,培养了创新能力。
  三、热情鼓励学生质疑批判
  爱思考、善质疑、敢批评,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由于思维定势力的影响,学生往往对书上、或带权威性的说法总想如何领会它,记住它,不敢另作新解推翻原说。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师就更应该充分利用语文课的优势,在教学中热情鼓励学生用审视的眼光大胆质疑,敢于批判,不盲从,不迷信,善于发现,勇于探索,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那么,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质疑批判创新的火花呢?首先,教师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要树立起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其次,在教学上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为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条件。在学习方法上,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动机,引导他们谈看法,摆见解,让学生注意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到底是否真有道理,经过比较,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在思考问题时,不要用预制的结论去束缚学生的思想,鼓励他们不仅从正面深入地想,也从反面进行设想,提出新的看法。再次,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钻得进去,接受、领悟、吸收,获得人类的创造智慧,还要引导学生跳得出来,运用发散性和灵活胸的创造思维触角,从评判、辨析、质疑、引申和发挥等角度来审视,善于从貌似正确的现象中敏锐地发现其错误之处,敢于否定其中的“是”,揭示其中的“非”。
  苏霍姆林斯说:“教学的特殊目的就是发展智力,培养聪明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維是一门学问,需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想方设法,利用每一节课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激发出他们智慧的火花,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其他文献
“浓厚的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用在教学上也是如此。学生只有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想学、爱学,也才能学好。因此,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成为多数物理教师一直关注和探究的问题,作为一名不愿循规蹈矩的教师,大胆进行了一些思考与尝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在物理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摆在每个物理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的
期刊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 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引起和维持人的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学习写作也是一样,对于没有兴趣的学生来说,写作可以算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甚至可以谈得上是痛苦。但是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对于小学生他们天性好动,喜欢动手要鼓励学生多观察,而且要全面的观察去理解事物,學习
期刊
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内容。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诗歌鉴赏的目标:要求学生在了解和掌握诗歌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的基础上,能进一步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既是出于应对高考改革要求的考虑,也是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长远要求。为此,我想对高考诗歌鉴赏方法
期刊
课堂追问,顾名思义,即对课堂问题顺势深入的探寻,具体来说,就是课堂师生互动时,对于学生处于问题理解由浅及深临界点上,基于学生理解的实际,教师巧借追问加以点拨,促成学习发展的更进一步。  追问效果:山穷水尽柳暗花明  案例:执教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教师在解读处理文本时,重点着力了课文的第四段,倾注了对樟树外形以及生命“蓬蓬勃勃”的理解。  ……  师:读了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我们
期刊
在笔者听过的汉语课当中,有些课堂气氛热烈活跃,学生兴致勃勃;也有些课堂,学生死气沉沉,无动于衷。仔细品,就会发现,原因在于教师在教学中,有没有创设情境。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守的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作为一名教师,课堂上缺乏情境创设,学生就完全成了旁观者,成了教师引领下的分析者,学生没能进入情境何来与文本的对
期刊
小学阶段是学习写作的起步阶段,尤其是中低年级学生,一般对作文课缺乏了解,处于无意识无兴趣的状态,他们的观察思维,表达能力还较弱,而作文作为一种训练方式,学生不管有无写作的内容,有无表达的欲望,都得“奉命”而作,作文自然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如何改变这种局面,使学生愿意写作文呢?就这一问题谈谈个人观点。  一、作文训练要把好阶段关  学生觉得作文难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超出了他们的能力。刚学写作文的学
期刊
在高考作文中,有很多作文立意正确,也有章法,语言通顺,但不一定得高分,关键是语言不够形象生动。语言锤炼不是一蹴而就的,如何解决学生语言贫血症问题,让作文成绩提高一个层次,重要的一项就是教师在文采方面给予指导和训练。科学地训练,有意修饰却无雕琢之感,能使作文语言形象生动,诗句、名言信手拈来,历史故事从容引用,论述深刻精辟,去展示阅读的广度和思想的深度,就像一颗颗珍珠,散发着哲理性的光辉和丰富的文化底
期刊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得英才、培育英才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愿不断努力使小学高年级的语文学习成为一种有趣、高效、容易的事。  一、学习的内动力——成功态  美国的爱默森曾经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因此,我们每天语文课前都会大声诵读:“没有不可能,寻找办法,
期刊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对教师而言,“善教者则为善问者”“知道了如何提问就等于知道了如何教学”。  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对于巩固学生知识,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素质都有重要的作用。  遗憾的是,语文教学中还存在大量的无效提问现象。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喜欢提出“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问题让学生回答。表面看来,学生兴致勃勃,情绪高
期刊
诗词是中国文学花苑中的一支奇葩,历代诗人用他们的的才情和哲思为它着上了迷人的色彩,我们观赏着、沉吟着,我们陶醉在诗意中,渐渐地,我们也有了诗一般的情怀。  诗词的魅力如许,诗词必然要走进课本、走进考卷。如何读懂诗词、欣赏诗词、决胜中考呢?这里我想跟同学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根据《新课标》要求及最近几年的中考命题规律,可以发現考查诗词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命题:思想感情;艺术技巧;诗歌的意境;诗歌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