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课堂的大模样

来源 :人民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plechen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让“教、学、做”三者合一,让学生在丰富的课堂体验中最大限度提升学习的有效性?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总结我们发现,充满丰富体验的课堂会有如下一些明显的不同:rn一是更加生活化.充满丰富体验的课堂往往都会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发生联系,教师会从儿童的生活中寻找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唤起学生对某些生活细节的联想,往往就能引发他们的共鸣,课堂教学会受到全体学生持续性关注;教学内容如果能在学生生活中找到对应的应用场景,学以致用,更会让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
其他文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么融入课堂?尤其是小学阶段,怎么让学生真正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能量,这是很多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人都在讨论、思考的问题.但现实中,很多地区、学校并不是很理解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更多是在追求一种“时尚”,举办读书分享会、书法比赛,拍照留念,再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出去,认为这就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要纠正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认知偏差,首先就要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获益,而不是做给“外人看”.教师首先要认真研读各种经典文本,找到
期刊
为破解政府机构与公办学校“管办不分”和学校缺乏教师选聘权、自主办学权、经费支配权等问题,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自主试点开展了“教师自聘、管理自主、经费包干”(简称“两自一包”)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将人权、事权、财权下放给学校,推动学校自主治校、促进学校创新发展.目前,武侯区已有44所学校实施“两自一包”,改革成果入选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教育部“十八大以来教育综合改革典型案例”成果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四川省全面深化改革(县级)典型案例.
期刊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发生过多次大地震.唐山、汶川、玉树、雅安、九寨沟……这些美丽的地方都曾经被7.0级以上地震损毁过.灾害面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以坚韧不拔的顽强毅力、和衷共济的强大力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铸就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期刊
一家三代同时在看电影《永不消失的电波》,爷爷经历过地下党的斗争生活,默默地流泪说:“想起牺牲的同志,我们活着的人,更要为人民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了.”儿子说:“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孙子说:“李侠发个微信就可以逃掉了.”同样的事件,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人们对事件的文化意义构建的过程和结果是不同的.三代人的代沟并不是道德认知上的代沟,而是一种文化基因的变异.遗传和变异是生命进化的两种不可缺失的现象.人类的进化有生理层面的进化和精神文化层面的进化两大领域,道德自觉是克服文化基因变异的有效手段.
期刊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努力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而促进每一所学校步入自主发展的良性轨道是重中之重.从区域来看,这也是实现教育全域优质的根本抓手.但在实践中,一些没有理顺的关系阻碍了学校的自主发展.从教育行政部门来看,过于强调学校办学的统一标准,缺乏个性化的政策引导还比较普遍;从中小学来看,办学自主意识不强、活力不足、效益不显是共性问题,导致“千校一面”,特色难成.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丰富而生动的教科书.”我校今年设计了“百年百人百事”党史教育项目(简称“\'三百\'党史教育项目”),借鉴项目式教学思想,选取百年党史中最经典的百人、百事作为教育资源,取得较好成效.rn“三贴近”,确定党史教育项目内容rn实施“三百”党史教育项目,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党史教育创新实践中,我们采取贴近学情、贴近课标、贴近教材的策略,定位党史教育教学内容.rn贴近学情.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初中生对党史人物的童年成长经历最感兴趣,于是我们让学生自己搜集整理毛泽东、
期刊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内涵具有宏观和微观两层含义,宏观层面主要指具有改革精神和创造意识,微观层面主要指密切联系生活的教育方法.它的主要特征:抓住了教育本质,体现“学生的学习是教育的逻辑起点”教育的基本规定;知行合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完整运用;师生关系的论述符合学生主体一教师主导的辩证关系.可以从政策变革、师德师风建设、学生自主学习、“五育”并举等方面提供借鉴与启示.
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脱贫攻坚取得了物质上的累累硕果,也取得了精神上的累累硕果.脱贫攻坚精神丰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全党全国全社会团结一心、接续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期刊
5年前,当看到学区内一所乡村小规模学校——湖南省长沙高新区真人桥小学办学质量陷入低谷时,我主动请缨走进这所只有100多名学生、10余位老师的薄弱乡村小学担任校长.rn不可否认,当前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仍是基础教育的难点、痛点.面对这样一所办学条件落后、教师平均年龄偏大、师生士气低落、办学质量欠佳的学校,我没有泄气,反倒被乡村优美的环境、淳朴的孩子所吸引,我相信:只要用心耕耘,乡村教育质量一定不会比城市差.
期刊
“一所看得见未来的学校”是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学士小学的办学理念.我们的理解是,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适应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求,一所“未来的学校”必须依托智能时代技术手段,呈现出“学习空间与社区深度融合,更加开放,更加包容”“课堂赋能学生,以科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高素质师资,引领学生共同经历教与学历程”的“看得见”的变革图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