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应用超声诊断脂肪肝,并且分析其与胆囊结石、胆囊息肉发生的关系。方法 在2013年3月至8月做彩超检查的体检者中,随机选取脂肪肝患者300例及非脂肪肝患者300例,分别统计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的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脂肪肝人群胆囊结石、胆囊息肉发病率较健康人群高,考虑与脂质代谢的异常及肝脏的功能状态有关。结论 脂肪肝患者易发生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等疾病,年龄越大,发生率越高。
【关键词】 超声诊断脂肪肝胆囊疾病
【中图分类号】R4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7-0297-01正常肝脏含脂肪5%,当肝内脂肪含量大量增加,肝细胞内出现大量脂肪颗粒时称为脂肪肝[1]。在体检过程中发现脂肪肝患者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的发生率较非脂肪肝患者高,特在近半年来我院体检中心行健康体检的做彩超检查的患者中选取非脂肪肝患者300例及脂肪肝患者300例,对两组中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的发病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2013年3月至8月在我院体检中心行彩超检查的脂肪肝患者随机选择300例为脂肪肝组,年龄23~85岁,平均年龄36.5岁,随机选择非脂肪肝患者中300例为非脂肪肝组,年龄为24—90岁,平均年龄38.3岁,所选患者均无肝病史。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使用PHILIPS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5.0 MHz,患者空腹8~12 h,取仰卧位及左侧卧位进行检查。患者双手上举置于头侧,以使肋间距离增宽,便于探头扫查,采用多切面联合扫查以达到最好检查效果,尽量避免盲区。检查胆囊时力求清晰显示整个胆囊,特别是胆囊颈及胆囊底,寻找胆囊液性无回声中有无异常回声团。脂肪肝诊断标准:肝脏回声致密,增强,前场呈“云雾状”改变,后场有不同程度的衰减,肝内管道系统变细,走行欠清晰,肝脏弥漫性增大或增大不明显。胆囊息肉诊断标准:胆囊壁上稍强或等回声团,后方无明显声影,不能随体位改变移动。胆囊结石和胆囊息肉区别可根据有无声影和移动性鉴别。
2 结果
脂肪肝组中,胆囊结石、胆囊息肉共计70例,发生率为23.3%,非脂肪肝组,胆囊结石、胆囊息肉共计32例,发生率为10.7%,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见表1。
表1 胆囊结石、胆囊息肉发生情况比较
3讨论
3.1 肝脏是脂肪合成运转及利用的主要器官而不是储备的场所,当储存脂肪动员过多,或食物脂肪及糖的供应过多,肝内脂肪的合成超过了作为运转工具的脂蛋白合成,即肝内脂肪的合成与运转平衡失调,就可使肝内脂肪堆积而形成脂肪肝[2]。脂肪肝在B超声图像上有其独特的声像图表现,当肝脂肪化达10%时,超声波即出现异常。通过统计发现年龄越大,胆囊结石、息肉发生率会越高。胆囊结石主要分为胆固醇结石或以胆固醇为主的混合性结石和胆色素结石。脂肪肝引起胆结石患病率增多,可能与脂质代谢的异常及肝脏的功能状态有关。正常情况下,肝摄取血中游离脂肪酸,合成甘油三酯及少量胆固醇和磷脂,甘油三酯与载脂蛋白结合成脂蛋白进入血中。脂类摄人过量,超过血液清除能力,如肥胖、过度饮酒、内分泌失调等原因导致肝脂质代谢异常,中性脂肪在肝细胞内聚集,形成脂肪肝。在正常胆汁中,胆固醇之所以保持溶解状态,是因为胆汁中有足够量的胆汁酸盐和卵磷脂存在的缘故,而脂肪肝患者缺乏胆碱和不饱和脂肪酸,磷脂在肝内合成减少,胆固醇升高,使胆汁中的胆盐、磷脂、胆固醇三者比例失调,胆固醇在胆汁中析出而形成胆囊结石[3]。由于中性脂肪在肝细胞内沉积,肝细胞功能受到影响,不能产生足够的胆汁酸,也是促使结石形成的原因。因此,脂肪肝患者改变了他们原有胆汁的理化状态,而这种理化状态的改变正是胆囊结石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脂肪肝合并胆囊结石主要为胆固醇性结石或以胆固醇为主的混合性结石。
3.2 胆囊息肉包括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腺肌瘤息肉、腺瘤息肉,其中胆固醇性息肉及炎性息肉属非肿瘤性息肉,直径多<1.0 cm;腺肌瘤息肉、腺瘤息肉为肿瘤性息肉,直径较大。胆囊息肉多无症状,85%以上的患者都是在例行体检中发现的。声像图上炎性息肉与胆固醇息肉很相似,50%胆囊息肉为胆固醇息肉。研究显示胆囊息肉人群中脂肪肝、总胆固醇升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胆囊息肉人群,而脂肪肝人群中,胆囊息肉发病率也明显高于普通人群[4]。胆固醇沉着是胆囊息肉的重要病因。如果胆固醇浓度升高或胆汁酸、卵磷脂浓度相对不足,胆囊内胆固醇呈过饱和状态,胆固醇沉着于胆囊黏膜固有膜的巨噬细胞内,逐步向黏膜表面突起,促使黏膜上皮增生、罗一阿氏窦增多及肌层增厚而形成息肉。长期饮酒导致胆固醇沉积在胆囊黏膜则易形成息肉。胆汁长期瘀滞易诱发胆囊炎,炎症刺激又会在胆囊黏膜上形成胆囊炎息肉。随着年龄增长,体内包括脂类代谢在内的各方面代谢逐渐出现紊乱,胃肠激素胰多肽随年龄增长分泌增多,其抑制胆汁分泌和胆囊收缩功能,影响胆汁排空而诱发结石、息肉[5]。
综上所述,脂肪肝患者易并发胆囊结石及胆囊息肉,年龄越大发生率越大。因此要积极预防和治疗脂肪肝以降低胆囊结石和胆囊息肉的发生率。对患者而言必须注意合理饮食及运动,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热量食品,适当体育锻炼,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由于超声检查能对脂肪肝及胆囊结石早期发现、早期预防,并可预测疗效,且无痛、无创、无禁忌证、可重复检查,应列为临床首选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周永昌.超声医学[M].第i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4.
[2] 吴著学.356例机关工作人员脂肪肝和胆囊结石与血脂水平的关系分析[J].临床研究,2007,45(9):57.
[3] 周辉芳,张晓玲,史美瑗.胆囊结石病因与致石疾病研究进展[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0,31(8):1029-1032.
[4] 欧健苹,苏凤璋.超声检查脂肪肝与胆囊息肉的关系分析[J].新医学,2010,41(2):90-92.
[5] 孙蓬子,韦晓君.老年人胆石症检出分析[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7(3):139.
【关键词】 超声诊断脂肪肝胆囊疾病
【中图分类号】R4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7-0297-01正常肝脏含脂肪5%,当肝内脂肪含量大量增加,肝细胞内出现大量脂肪颗粒时称为脂肪肝[1]。在体检过程中发现脂肪肝患者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的发生率较非脂肪肝患者高,特在近半年来我院体检中心行健康体检的做彩超检查的患者中选取非脂肪肝患者300例及脂肪肝患者300例,对两组中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的发病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2013年3月至8月在我院体检中心行彩超检查的脂肪肝患者随机选择300例为脂肪肝组,年龄23~85岁,平均年龄36.5岁,随机选择非脂肪肝患者中300例为非脂肪肝组,年龄为24—90岁,平均年龄38.3岁,所选患者均无肝病史。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使用PHILIPS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5.0 MHz,患者空腹8~12 h,取仰卧位及左侧卧位进行检查。患者双手上举置于头侧,以使肋间距离增宽,便于探头扫查,采用多切面联合扫查以达到最好检查效果,尽量避免盲区。检查胆囊时力求清晰显示整个胆囊,特别是胆囊颈及胆囊底,寻找胆囊液性无回声中有无异常回声团。脂肪肝诊断标准:肝脏回声致密,增强,前场呈“云雾状”改变,后场有不同程度的衰减,肝内管道系统变细,走行欠清晰,肝脏弥漫性增大或增大不明显。胆囊息肉诊断标准:胆囊壁上稍强或等回声团,后方无明显声影,不能随体位改变移动。胆囊结石和胆囊息肉区别可根据有无声影和移动性鉴别。
2 结果
脂肪肝组中,胆囊结石、胆囊息肉共计70例,发生率为23.3%,非脂肪肝组,胆囊结石、胆囊息肉共计32例,发生率为10.7%,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见表1。
表1 胆囊结石、胆囊息肉发生情况比较
3讨论
3.1 肝脏是脂肪合成运转及利用的主要器官而不是储备的场所,当储存脂肪动员过多,或食物脂肪及糖的供应过多,肝内脂肪的合成超过了作为运转工具的脂蛋白合成,即肝内脂肪的合成与运转平衡失调,就可使肝内脂肪堆积而形成脂肪肝[2]。脂肪肝在B超声图像上有其独特的声像图表现,当肝脂肪化达10%时,超声波即出现异常。通过统计发现年龄越大,胆囊结石、息肉发生率会越高。胆囊结石主要分为胆固醇结石或以胆固醇为主的混合性结石和胆色素结石。脂肪肝引起胆结石患病率增多,可能与脂质代谢的异常及肝脏的功能状态有关。正常情况下,肝摄取血中游离脂肪酸,合成甘油三酯及少量胆固醇和磷脂,甘油三酯与载脂蛋白结合成脂蛋白进入血中。脂类摄人过量,超过血液清除能力,如肥胖、过度饮酒、内分泌失调等原因导致肝脂质代谢异常,中性脂肪在肝细胞内聚集,形成脂肪肝。在正常胆汁中,胆固醇之所以保持溶解状态,是因为胆汁中有足够量的胆汁酸盐和卵磷脂存在的缘故,而脂肪肝患者缺乏胆碱和不饱和脂肪酸,磷脂在肝内合成减少,胆固醇升高,使胆汁中的胆盐、磷脂、胆固醇三者比例失调,胆固醇在胆汁中析出而形成胆囊结石[3]。由于中性脂肪在肝细胞内沉积,肝细胞功能受到影响,不能产生足够的胆汁酸,也是促使结石形成的原因。因此,脂肪肝患者改变了他们原有胆汁的理化状态,而这种理化状态的改变正是胆囊结石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脂肪肝合并胆囊结石主要为胆固醇性结石或以胆固醇为主的混合性结石。
3.2 胆囊息肉包括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腺肌瘤息肉、腺瘤息肉,其中胆固醇性息肉及炎性息肉属非肿瘤性息肉,直径多<1.0 cm;腺肌瘤息肉、腺瘤息肉为肿瘤性息肉,直径较大。胆囊息肉多无症状,85%以上的患者都是在例行体检中发现的。声像图上炎性息肉与胆固醇息肉很相似,50%胆囊息肉为胆固醇息肉。研究显示胆囊息肉人群中脂肪肝、总胆固醇升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胆囊息肉人群,而脂肪肝人群中,胆囊息肉发病率也明显高于普通人群[4]。胆固醇沉着是胆囊息肉的重要病因。如果胆固醇浓度升高或胆汁酸、卵磷脂浓度相对不足,胆囊内胆固醇呈过饱和状态,胆固醇沉着于胆囊黏膜固有膜的巨噬细胞内,逐步向黏膜表面突起,促使黏膜上皮增生、罗一阿氏窦增多及肌层增厚而形成息肉。长期饮酒导致胆固醇沉积在胆囊黏膜则易形成息肉。胆汁长期瘀滞易诱发胆囊炎,炎症刺激又会在胆囊黏膜上形成胆囊炎息肉。随着年龄增长,体内包括脂类代谢在内的各方面代谢逐渐出现紊乱,胃肠激素胰多肽随年龄增长分泌增多,其抑制胆汁分泌和胆囊收缩功能,影响胆汁排空而诱发结石、息肉[5]。
综上所述,脂肪肝患者易并发胆囊结石及胆囊息肉,年龄越大发生率越大。因此要积极预防和治疗脂肪肝以降低胆囊结石和胆囊息肉的发生率。对患者而言必须注意合理饮食及运动,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热量食品,适当体育锻炼,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由于超声检查能对脂肪肝及胆囊结石早期发现、早期预防,并可预测疗效,且无痛、无创、无禁忌证、可重复检查,应列为临床首选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周永昌.超声医学[M].第i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4.
[2] 吴著学.356例机关工作人员脂肪肝和胆囊结石与血脂水平的关系分析[J].临床研究,2007,45(9):57.
[3] 周辉芳,张晓玲,史美瑗.胆囊结石病因与致石疾病研究进展[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0,31(8):1029-1032.
[4] 欧健苹,苏凤璋.超声检查脂肪肝与胆囊息肉的关系分析[J].新医学,2010,41(2):90-92.
[5] 孙蓬子,韦晓君.老年人胆石症检出分析[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7(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