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掌握规律 想象服务语言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m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房子》一文富有童趣,语言颇具特色:一是浅白,全文没有学生难理解的词语及句子;二是活泼,既口语化又有节奏感,读来像童谣那样朗朗上口;三是规范,字词用得精准,句式有规律。文中规范而有特点的比喻句,教师可以用朗读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美,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说话,以达到积淀语言的目标。朗读为掌握语言规律奠基,想象为模仿语言服务,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读出节奏,掌握规律
  朗读除了心灵感受还有身体感受、音律感受,是经过信息处理的,带着朗读者特点的情感。
  师:不一会儿,云房子就造好了,形状各样。(生引读:“有的……有的……有……有……也有……”)
  师:他读出了句子的节奏,让我们把云房子看得更清楚。
  师:你们喜欢什么样的云房子?为什么?
  (交流朗读)
  师:有的云房子很小,小得怎样?(引读)
  生:大一点的麻雀都住不进去。
  师: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读“也有一点点小的,小得只可以住进一只小麻雀”。)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出理解,读出节奏,层层递进,步步落实,掌握语言的节奏,发现语言的特点,真正做到了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的要求。整个导读的过程将“得意、得言、得法”完美地统一起来。
  1.读出样态,读出节奏
  语文是形象的。“傻傻地横着、美美地开着”,作者运用了严格对仗和有节奏感的叠词凸显云房子的可爱与美丽,是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初步掌握语言规律,积累语言的好素材。课堂上,教师一反“感情朗读”指导的拿腔拿调,根据文本的语言特点,有目标、有层次地教给学生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读出云房子的样态,读出语言的节奏,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引读分清不同的样态,导读读出相同的节奏,合作朗读读出语言的韵律……学生在层层递进的朗读中掌握了语言的节奏,在有节奏的朗读中掌握不同的比喻形式,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规范。
  2.读出理解,读出规律
  朗读是学生阅读理解的外显,是感悟,是思考,是想象。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出节奏,读出情趣,表达对云房子不同样态的理解;引导学生关注叠词的妙处;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突破“傻傻地”这个难点,读出对文字最直接的感受,读出对文字的理解。当“傻傻地横着”通过学生的朗读表现出来时,文字就有了画面感,有了丰富的情感,也打通了文字与画面的通道,学生朗读的节奏更明快,更清楚了。
  二、想象画面,定位模仿
  语文课堂教学不能简单地框在文本之中,要适当延伸。在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可以通过想象进行云房子形状的再创造。
  师:小鸟们在我们读书的时候又造了很多云房子,让我们再去看一看。不过,现在要增加点难度了,在看的时候,你们能不能像刚才那样,用上“有的像……有的像……”来说一说呢?(出示松树状的云房子)
  生1:有的像松树那样挺直地站着。
  生2:有的像小鸡那样……
  师:哦,像小鸡哪样?谁来帮帮她?
  生3:像小鸡那样美美地叫着。
  师:哦,“叫着”是它的样子吗?用“蹲着”更好。你再来说一说。
  生3:像小鸡那样美美地蹲着。
  师:好,还可以说“美美地站着”。
  这一过程,是积累与迁移、语言与情感圆融统一的过程。朗读的积累促使学生习得语言的规律,图片的出示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说好一句话,特别关注叠词、形态的用法;再引导学生说好对话,把握语言的节奏;最后让学生根据图示自由说,掌握语言表达的规律。
  教师的引导,通过想象让文字变成画面,让语言注入生命,让情感飞扬起来。
  三、拓展延伸,提升素养
  教师要关注学生是否带着问题,带着任务走出教室,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在引导学生看图想象说话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这样指导。
  师:刚才你们说得真好,下课后想不想自己也来造造云房子?你们可以先画在纸上,想画什么就画什么,然后在云房子旁边,也用这样的句子写一写。
  如果说掌握语言规律、模仿表达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层层推进的,那么,让学生带着对云房子的无限遐想走出课堂,运用课堂习得的方法展开想象并模仿表达,体现了教师的课程观:打开一篇课文,让心灵敞亮!
  课堂以语言学习为根,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培土施肥,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并将快乐带出课堂,走向生活,为幸福人生奠基。
  (责编 莫彩凤)
其他文献
个性化阅读教学是以实现师生的个性化、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基本定位为——自主阅读,平等对话,发展个性,着力目标、方式、过程等方面实现个性化,把展现个性魅力的时空留给学生,让他们主动积极参与,实现个性发展的教学活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阅读实践。”无疑,这是对学生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尊重和关爱。因此,在这种新理念的指导下,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鼓励
【活动要求】  1.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深刻认识节约用水的意义、方法,积极宣传节约用水的道理,参与节约用水的社会活动。  2.学做社会调查,学写公益广告,提高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  【活动过程】  一、温习课文,导入主题  1.《水》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  2.缺水给村里人带来了“苦”,可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述了水给村里人带来了“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3.小结: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愈是写雨
在小学苏教版教材中,除略读课文外,每篇课文后面均编排了练习题。课后练习题的设计既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也体现了编者的意图。其实课后练习更是课堂教学目标的一种具体呈现,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忽视了课后习题的重要性,导致课后练习形同虚设,课堂教学高耗低效。  那么,如何打造高效的阅读课堂?我认为就要依据教材特点,根据课后练习的要求,把课后练习扎实有效地落实在课堂上,为此笔者做了几点尝试。  一
略读课作为一种课程形态出现在教材中,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因此,略读课的教学应该重视略读方法的训练。日前,在学校“一日教研”活动中,我听了胡建娜老师执教的略读课文《妈妈的账单》一课,感触颇多,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对其处理略读课文的方法回味无穷。著名特级教师王燕骅老师说:“略读课文的教学应当是‘教’‘略’,而‘学’要‘丰’;应当是‘教’‘略’,而‘学’不‘略’。”而我从《妈妈的账单》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不仅要注意考查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相对于习作指导课侧重关注学生的创作欲望而言,习作讲评课因为有了学生习作这一评价客体,更加突出了鲜明的指向性和针对性。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重视习作教学中的评价,并以此为契机,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一、开掘亮点,让
近几年,“思辨性阅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据说拟定中的高中语文新课标也设立了“思辨性阅读”任务群。不过,关于思辨性阅读,大家的看法似乎并不一致,有的差别还很大,为此而发生的一些讨论和争论多是各说各话,难以达成更多的共识。下面我谈一谈自己对思辨性阅读的认识。  一  我理解的思辨性阅读,就是借助批判性思维的基本原理、策略与技能开展的阅读,思辨性阅读就是批判性阅读。考虑到批判性思维的接受状况以及这个词
针对小学生对作文无从着手,教师对作文教学迷茫的情况,我就自己对作文教学的一些感悟,以下水作文为载体,从时段随机化、形式多样化、语言儿童化三方面对如何利用下水作文进行作文指导阐述自己的观点。  如果你是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那么你一定是一位出色的作文指导能手,因为语文教学离不开作文教学,就像音乐教师要唱歌给学生听,美术老师要画出画供学生参照一样,你也应该写出一手好文章,这是分内之事。《教师法》中有这样
教学目的    1.认识“全、奇”等14个生字,会写“爸、全”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与人之间的亲情。  3.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情感美,喜爱读诗歌。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揭题,导入新课  1.小小一间房,只有一扇窗,唱歌又演戏,天天翻花样。(猜一家用电器)板书:电视。补上“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上的课文,我们一起把题目读一读。 
一篇得到大家认可的习作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情真意切因而引人入胜,所谓具体、生动。作为习作起步阶段的指导,教师除了要激发、保证学生的习作兴趣外,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的心灵充实起来,让习作丰满起来,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为习作注入“生命”    一篇好的文章首先应该有灵气。用孩子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去感受生活,从而产生自己独特的发现、感受,这样的习作才能引发人的阅读兴趣,让彼此感到世界
《装满昆虫的口袋》是北师大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观察与发现》的第三篇主体课文。这篇课文通俗易懂、富有童趣,主要记叙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入迷的故事,通过两个具体的故事表现法布尔从小对昆虫入迷的程度,让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发,从小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好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基于对我校研究课题《小学语文体验教学中认知与情感的整合》的理解,我谨抓住这一课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