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宜性欣赏对幼儿美术表现的有效支持

来源 :早期教育(美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明确指出:“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通过对《指南》的学习,传统美术教育中以“示范——模仿”为主的教育方式已受到普遍诟病,教师在观念层面上已认识到重机械模仿和技能训练,扼杀了儿童的创造意识,抑制了儿童的自我表现力,阻碍了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教育观念不断转变的表现。但在教育实践中,又出现了教师“不敢教”,不知“如何教”的问题。《指南》把艺术领域的目标分为“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两个子领域,那如何让幼儿“感受与欣赏”,从而为其“表现与创造”提供有效支持?笔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基于儿童视角,精选欣赏素材
  《指南》中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欣赏是幼儿美术活动的基石,随着《指南》精神的深入,教师们越来越认识到欣赏对于幼儿美术表现的积极意义,但对于给孩子欣赏什么仍是困惑的问题。
  (一)关注生活,积累经验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充满着艺术气息,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是深受孩子们喜爱且天然无痕的学习场所。《指南》中建议:“和幼儿一起感受、发现和欣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鼓励幼儿在生活中细心观察、体验,为艺术活动积累经验和素材。”经验对于幼儿的感受和欣赏至关重要,生活化的内容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生活中真实的形象也是幼儿表现与创作的基础。这就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既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也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兴趣和关注点,感知幼儿眼中的美。
  例如,在大班“奇妙的线”主题活动中,幼儿发现生活中到处充满了神奇而有用的线。在收集和观察的过程中,幼儿对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累了丰富的关于线的感性经验,并逐渐转化为抽象的“线条”概念。正逢春日,在带领幼儿外出春游途中,他们发现路边的垂柳如跳舞的线条,草地由无数短线组成,田间的小路则是纵横交错的粗线……孩子们的表述和大师吴冠中的水墨画《春如线》非常契合,美术活动“春来了”便由此应运而生。如果说倾听孩子的语言、关注孩子的行为是教师的“教育自觉”,那么发现其中的教育价值并转化为教育内容则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
  (二)名画佳作,熏陶感染
  歌德曾说:“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要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育成的。”名家名作经历了时间的积淀和验证,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那些贴近幼儿生活经验、富有情趣、色彩鲜艳、表现手法为幼儿所能理解的作品无疑是最佳的选择。如米罗、马蒂斯、蒙德里安、康定斯基等大师的抽象画作品,这些由线条、色彩和形状构成的画面带给幼儿很大的想象空间。梵高、修拉、克林姆、卢梭等大师的作品能引发幼儿愉悦的审美情感。几米等名家的漫画作品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描绘生活或事物,符合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容易引发幼儿的共鸣……面对众多的名家名作,关键是需要教师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求有选择地进行提供。
  幼儿美术教育是唤醒、是熏陶,而不是教,情感体验始终是最重要的。教师一方面可以引导家长带领幼儿走进美术馆、博物馆去感受体验,幼儿学到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在他们心里埋下一颗艺术的种子,以唤醒幼儿的感知经验,启迪幼儿的审美情趣。另一方面,注重营造良好的艺术环境。教师可以在每个活动室的美工区设置欣赏区,张贴大师的作品和画像,并经常更换,让幼儿有机会走近大师,并提供充足的材料让幼儿与之互动,从而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相信,幼儿在主动欣赏大师作品后进行的游戏和创作活动质量必将大大提升。
  (三)巧用繪本,激发创意
  绘本由美轮美奂的画面和简洁生动的故事交融而成,其艺术风格多样,表现手法多元,构图色彩各具特色,能有效萌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很高的美术鉴赏价值,是最适合幼儿的艺术启蒙教材。
  1. 绘本作为工具书在活动区的巧用。例如,幼儿在活动室里饲养了几只蜗牛,他们一有时间就围在饲养区。有的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的外形特征,有的观察它们爬行的样子,有的给它们喂食,探究的热情高涨。教师发现这个教育契机,就在阅读区、科学区、美工区分别投放了《蜗牛的日记》《小蜗牛的房子》《谁偷了小蜗牛的壳》等绘本。支持性材料的提供,更是引发了幼儿的创作激情,他们用多种材料做蜗牛、画蜗牛、诉说自己的蜗牛故事。幼儿作品生动而富有创意,一个有关蜗牛的微课程活动也逐渐拓展和深入起来。
  2. 绘本作为欣赏素材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的巧用。绘本依据故事情节由多幅画面构成,利用绘本资源开展美术活动时,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教育目标,对画面素材做一定的取舍处理,要“变贪多求全”为“适度留白”。例如在大班美术活动“跟着线走”中,教师精选了绘本中城市、森林、天空这三个有代表性的画面,引导幼儿欣赏一根线所创造的有趣画面,感受线的造型美感。适度留白给幼儿留下了更多的想象和创造空间,幼儿尽情体验到用一根线创作所带来的乐趣。
  二、基于儿童需求,搭建有效支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在艺术活动中面向全体幼儿,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指南》中也建议:“和幼儿一起发现美的事物的特征,感受和欣赏美。”由此可见,教师在美术欣赏中要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既要准确把脉幼儿的已有发展水平和经验,又要搭建有效支架,找到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但这也是一线教师最感棘手的问题。分析当下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一些现象,我们发现不同程度存在着“走形式、灌输式、急功近利”等误区。笔者尝试做以下两方面的改变:
  (一)变“走马观花”为“有序递进”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常见教师收集了大量的图片素材,一下子都呈现在幼儿眼前,导致幼儿在有限的时间内的欣赏只能是走马观花式的。在更多的活动中,教师呈现的图片缺乏梯度考量。例如,有的以欣赏单一真实物象为主,导致幼儿在创作时出现困难;有的以欣赏风格类似的卡通形象为主,又禁锢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我们基于幼儿发展需求,有序呈现图片素材,为幼儿的有效学习提供了支持。
  1. 多种视角呈现素材。例如,大班初期,幼儿对种植园地盛开的向日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美术活动“美丽的向日葵”便应运而生。教师依据幼儿的发展特点确定了活动重点“尝试用水粉画表现出向日葵的多种形态特征”,活动难点“探索学习画面构图”。在欣赏环节,教师准备了五幅图片,分三次呈现。第一次出示了一张向日葵的标准像。第二次出示了三张图片:分别为仰视、俯视、半朵向日葵的图片,旨在引导幼儿观察不同角度的向日葵形态。第三次出示了梵高的向日葵名画,旨在引导幼儿感知画面的色彩美、造型美、构图美,萌发幼儿的审美情感。为了突破构图这个难点,绘画前幼儿可以先玩向日葵贴纸,通过贴贴玩玩的体验活动,帮助幼儿解决画面布局和构图的问题。
  2. 由易而难呈现素材。为了保证幼儿有充足的创作时间,集体欣赏的时间是有限的,图片的选择不在于多,关键是能为目标服务,能为幼儿的发展服务。例如,在中班美术活动“可爱的鸭子”中,欣赏环节教师共准备了四张图片,并依次呈现。第一张是鸭子的标准像,让幼儿了解鸭子的外形特征,第二张是三只不同动态的鸭子,第三张是水中的鸭子,第四张是鸭妈妈和一群小鸭。呈现的素材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促使了幼儿有意学习的发生。
  (二)变“单向传递”为“深度参与”
  在美术欣赏环节,特别是在名画欣赏时,教师常以“对话法”为基本方式,他们急于把自认为正确的观点告知幼儿,但艺术作品的内容是无限开放的,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感知和解读的方式。儿童对视觉艺术文本的审美知觉中包括了语言交流和非语言交流,表现出多通道性,并且这种多通道性是多方面的,既有表情、身体动作与语言的结合,又有不同感觉之间的联合。如何在美术欣赏中满足幼儿多通道艺术感知的需要,调动幼儿积极的情感,值得教师们深思和探索。
  例如,在中班美术活动“舞台上的舞女”中,首先,教师让幼儿欣赏一段芭蕾舞的视频,并且说说欣赏时的感觉。然后,教师出示德加的名画,以其中一幅作为重点展开分析,再拓展引出同题材的三幅画。接着,女孩子们穿着芭蕾舞裙子,伴随着音乐模仿起芭蕾舞的动作,观赏的男孩玩起了“拍照”游戏……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视、听、说、演、游戏等途径,既调动了自身的积极情感,又更好地感知了作品的美,感知了作品中人物或画家的情感,更为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打下了基础。因此,幼儿美术欣赏的目的不是教会孩子画什么,而是对孩子艺术兴趣的培养。变单向灌输为深度参与的教育方式,让幼儿的学习更快乐,更有效。
  三、基于儿童发展,赏析创作成果
  幼儿创作后的作品赏析和评议是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另一种欣赏活动。纵观幼儿园区域活动后和集体美术活动结束环节的分享交流,草草收场的现象不胜枚举,对幼儿的经验再提升意义不大。笔者做了以下三方面的探索。
  (一)艺术展示,感受美
  《纲要》中提出:“为幼儿创设展示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艺术地展示幼儿作品,会增强幼儿的审美情感和自信心,让幼儿充分体验到创作的成功和乐趣。
  情境式的展示深受幼儿喜爱,教师可以艺术的眼光规划展示区,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场景。例如,在大班“可爱的蜗牛”活动中,教师创设了“树林”“山坡”“草地”的场景,幼儿自选场景布置自己的作品,如立体的纸黏土蜗牛在树枝上休憩,纸盘蜗牛在玩爬山比赛,平面的蜗牛有的张贴在草地上,有的悬挂在藤蔓上。孩子的作品与场景交融,引发了他们新的联想,先完成的孩子边欣赏作品,边创编故事,让作品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其实,在每次活动的准备环节,教师就做了充分的思考与策划,如给孩子的画纸不再是原生态的白纸,有的加上了边框,有的设计了形状,有的增添了底色。尊重孩子,给孩子满满的成就感,一切都是为了在孩子心中播撒美的种子。
  (二)倾听讲述,读懂美
  日本教育家鸟居昭美曾说:“幼儿的画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听的。”也许儿童的每一件作品都会有一个故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儿童的作品其实只是一件“半成品”,一半在画里,一半在画外。只有为幼儿提供充分讲述的机会,成人与同伴才能了解其作品的丰富内涵。
  1. 自己说。幼儿自己“画后说画”的过程,就是梳理自己的创作意图,洞察自己的情绪情感和感受体验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幼儿内心世界,研究幼儿发展水平的最佳途径。教师不仅要用耳朵去聆听,还要用心观察、感受幼儿的非语言动作、表情等,从而读懂幼儿的“画”。善用追问策略,不仅让幼儿说出画意,还要关注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依据对幼儿的观察,教师可问:“你在作画时有没有遇到困难?”“你是怎么解决这个困难的?”等问题。
  2. 同伴说。在交流环节,常见教师与讲述的幼儿呈单向互动,其余幼儿则处于无所事事、注意游移的状态,教师要善于把问题抛给全班幼儿,吸引所有幼儿关注的目光。如我们经常采用“同伴说画”的方式。在作者介绍前,教师说:“猜一猜他画的是什么?”“在这幅畫里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作者介绍后,教师问:“这幅画还像什么?”“看了这幅画,你还有什么想说的?”等等。通过倾听同伴讲述,让幼儿逐渐理解和接受同一幅作品的不同解读,继而慢慢形成多元的判断视角。
  (三)共同评价,再提升
  欣赏和评价同伴的作品,是幼儿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重要途径。通过评价,如何让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新的提升与发展?《指南》建议:“肯定幼儿作品的优点,用表达自己感受的方式引导其提高。”教师要用儿童的眼光审视幼儿的美术作品,而不是用成人的标准来评价。
  依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教师要逐渐放权,引导幼儿共同参与评价。小班一般由教师发起进行分享评价,中班采用半扶半放的策略,大班教师逐渐退出,给幼儿提供更多互动的机会。教师不仅可以让幼儿说说同伴作品的优点,还尝试让他们说说自己的建议,遵循“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原则,最后教师再给予提升性的建议。通过正向、建设性的评价,助推幼儿经验的再提升。
  在《指南》精神指引下,教师要基于儿童视角和需求,巧妙选择欣赏素材,采用适宜性的欣赏策略,精心组织赏评环节,才会让每个儿童心里的艺术种子生根、发芽,开出绚丽的花朵。
其他文献
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这一基本事实,作为证明的依据.例题如图,A,B两地被建筑物阻隔,为测量A.B两地的距离,在地面上选一点C.连接CA,CB.分别取CA,CB的中点D.E.
目的探讨多元化健康教育对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改良电休克(MECT)治疗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采用MECT治疗的100例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了解海洛因依赖人群多药滥用及参与吸食新型毒品的状况,关注毒品结构变化趋势。方法:采用国家药物滥用监测中心设计的《药物滥用监测表》对广东省惠州地区2005年6-9月新
<正>对策论是解决政治、经济、管理、军事等领域问题的有力手段和重要工具,本文介绍由刘德铭、黄振高编著,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对策论及其应用》一书.在社会生活的各
目的优选砂仁复方挥发油提取工艺。方法以乙酸龙脑酯收率为指标,采用气相色谱仪,运用正交设计法优选砂仁复方挥发油提取工艺条件。结果优选出的砂仁复方挥发油提取工艺为:取
参数估计方法是是技术创新扩散模型研究过程当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本文对BASS模型的几种常见的参数估计方法进行了简要的讨论,希望能够在运用BASS模型时,根据不同的情况选
初一时,我们认识了负数.使数的范围扩展到了有理数;初二.我们又开始学习了无理数.把数的范围再一次扩展到了实数.刚刚学习无理数.认为无理数不像有理数那样直观易懂.总有一种虚幻的感
在世界知名企业统一不二的裁员风潮中,托普集团扯起的“5000名软件工程师“的招聘大旗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仅凭这一条就够得上2002年十大HR新闻之一,何况招聘数目有5000之巨,这个数
根据2015年11月由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卫生计生委、中科院、工程院以及自然基金会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的通知,明确了科技工作者在发表学术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