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时间推移,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外出务工,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有时候,家长也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孩子而外出务工,但是生活所迫,他们不得不得努力挣钱改善孩子的生活环境。同样作为孩子的教育者——教师,我们有义务帮助孩子的家长管理孩子,让孩子茁壮成长。
关键词:对留守学生 有效 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父母涌向外地打工,他们当中很多人将子女留在了原籍,由奶奶爷爷、外公外婆,或者亲朋好友抚养,于是,一个特殊的儿童群体——留守儿童出现了。这些留守孩子由于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和温暖,缺乏监护人细心的学习引导和管理,使他们在学习心理、身体上存在着很多问题。他们有的爱贪玩而学习成绩下降、违纪、中途辍学的现象也日趋严重,有的生活自理能力差,不讲究卫生;有的缺乏热情、爱心和同情心,有的还出现了违纪或中途辍学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进行有效教育:
1、建立和完善“留守学生”档案资料。
“留守学生”的档案资料的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留守学生”的家庭及临时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留守学生”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等;临时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二是“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留守学生”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临时监护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三是“留守学生”的成长记录,包括学习成绩、比赛活动成果、操行评定、奖惩情况、谈话及辅导记录等。通过建立和完善档案资料,班主任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对“留守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管理。
2、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由于父母长期与之分离,他们在心理上的情感需要就特别强烈。而“留守学生”在家庭中缺乏情感交流,他们的欢乐无人分享,他们的忧愁无人分担。如果教师能热情关心他们,就可以弥补他们在家庭中缺少的情感交流。特别是当学生对某一事物面临选择或出现行为偏差时,老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言语交流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应常常有意无意地接近“留守学生”,在他们身上发现“闪光点”,使他们受到激励。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摸准“留守学生”的思想脉搏;对纠正他们的认识偏差、促进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我班里有一个叫小宇的男孩,今年10岁,迫于生计,他父母在他6岁时就去深圳打工,留下尚未成年的他由60多岁的太奶奶照顾。从一年级开始,就由太奶奶接送上学,在校期间经常发呆、哭泣。成绩一直很差,父母每次回来到离开时,发呆、哭泣的情况越发严重,逐渐变成了孤立的性格。上课时不是讲话就是睡觉,在行动上总是和班集体不一致,同学不喜欢他。表面上他装作什么都无所谓的样子。但我通过细心观察,发现他是一个自尊心极强的学生。他对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表现出极大的专注和热情,喜欢绘画。正是看到他这些特点,学校开展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国庆节墙报评比中,我提议由他负责墙报的报头和插图绘画工作,结果我班获得了年级第二名的好成绩。
我抓住这一时机常与他交流,在同学面前表扬他,为他树立自信。通过此事,他变了,也会找老师说心里话,上课比以前认真,性格比以前开朗,成绩也提高了。
3、实施师生及学生结对帮扶制度。班级应努力创造条件,让留守学生从中体会到家的温馨。留守生中大部分都是“学困生”。正因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好,得不到任课老师的关爱,他们就显得自卑,另一方面也显得有些倔强,故意跟老师作对,经常跟老师保搞对立情绪。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让教师与留守学生“结对子”,一帮三或一帮四。班级成立了“留守学生”“爱心小组”,以班干部和优秀学生为成员,他们每个人与一至二名留守学生结成对子,在生活、学习上给予留守学生帮助,让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同时,指导各科任教师建立“课外兴趣小组”,“小组学习竞赛”、“爱好特长展示”等活动,让全体学生都紧紧地团结在集体之中,让“留守学生”切实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弥补其家庭教育中所缺损的情感交流与沟通,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4、加强“留守学生”的心理素質教育。
“留守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是自私、嫉妒和孤僻,他们往往只顾个人的利益,不顾别人和集体的利益,遇事斤斤计较,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同学怀有怨恨,处事刁难、搞不团结,学生之间有隔阂同时不愿与他人接触、交往,喜欢独来独往,却又时常感到寂寞。他们对周围的人有戒备心理,不想念任何人,不愿意向他人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多方面的,既有家庭因素,也有学校因素,还有社会因素。“留守学生”具有的自私、嫉妒和孤僻等心理问题,往往因人而异,通过团体指导有时难以收到最佳效果,应通过个别咨询,对个体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师要随时随地观察留守学生的心理动态,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对症下药,可以进行个别交谈、电话咨询、信函咨询,也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或“倾诉信箱”,也可以通过写日记、周记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5、注重培养“留守学生”的道德品质。
作为一名班主任,有义务更有责任去培养“留守学生”的道德品质,要牢固树立“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的理念,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积极对学生开展行为养成教育。
总之,留守生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应得到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更应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对“留守学生”的教育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上,应努力去营造良好和谐的班级学习氛围,关注他们、关爱他们在他们出现或这或那的问题或错误时,应多一份担待,少一份埋怨,多一份耐心,少一份粗暴,这样,才能使他们在父母不在身边的情况下也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对留守学生 有效 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父母涌向外地打工,他们当中很多人将子女留在了原籍,由奶奶爷爷、外公外婆,或者亲朋好友抚养,于是,一个特殊的儿童群体——留守儿童出现了。这些留守孩子由于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和温暖,缺乏监护人细心的学习引导和管理,使他们在学习心理、身体上存在着很多问题。他们有的爱贪玩而学习成绩下降、违纪、中途辍学的现象也日趋严重,有的生活自理能力差,不讲究卫生;有的缺乏热情、爱心和同情心,有的还出现了违纪或中途辍学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进行有效教育:
1、建立和完善“留守学生”档案资料。
“留守学生”的档案资料的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留守学生”的家庭及临时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留守学生”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等;临时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二是“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留守学生”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临时监护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三是“留守学生”的成长记录,包括学习成绩、比赛活动成果、操行评定、奖惩情况、谈话及辅导记录等。通过建立和完善档案资料,班主任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对“留守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管理。
2、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由于父母长期与之分离,他们在心理上的情感需要就特别强烈。而“留守学生”在家庭中缺乏情感交流,他们的欢乐无人分享,他们的忧愁无人分担。如果教师能热情关心他们,就可以弥补他们在家庭中缺少的情感交流。特别是当学生对某一事物面临选择或出现行为偏差时,老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言语交流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应常常有意无意地接近“留守学生”,在他们身上发现“闪光点”,使他们受到激励。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摸准“留守学生”的思想脉搏;对纠正他们的认识偏差、促进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我班里有一个叫小宇的男孩,今年10岁,迫于生计,他父母在他6岁时就去深圳打工,留下尚未成年的他由60多岁的太奶奶照顾。从一年级开始,就由太奶奶接送上学,在校期间经常发呆、哭泣。成绩一直很差,父母每次回来到离开时,发呆、哭泣的情况越发严重,逐渐变成了孤立的性格。上课时不是讲话就是睡觉,在行动上总是和班集体不一致,同学不喜欢他。表面上他装作什么都无所谓的样子。但我通过细心观察,发现他是一个自尊心极强的学生。他对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表现出极大的专注和热情,喜欢绘画。正是看到他这些特点,学校开展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国庆节墙报评比中,我提议由他负责墙报的报头和插图绘画工作,结果我班获得了年级第二名的好成绩。
我抓住这一时机常与他交流,在同学面前表扬他,为他树立自信。通过此事,他变了,也会找老师说心里话,上课比以前认真,性格比以前开朗,成绩也提高了。
3、实施师生及学生结对帮扶制度。班级应努力创造条件,让留守学生从中体会到家的温馨。留守生中大部分都是“学困生”。正因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好,得不到任课老师的关爱,他们就显得自卑,另一方面也显得有些倔强,故意跟老师作对,经常跟老师保搞对立情绪。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让教师与留守学生“结对子”,一帮三或一帮四。班级成立了“留守学生”“爱心小组”,以班干部和优秀学生为成员,他们每个人与一至二名留守学生结成对子,在生活、学习上给予留守学生帮助,让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同时,指导各科任教师建立“课外兴趣小组”,“小组学习竞赛”、“爱好特长展示”等活动,让全体学生都紧紧地团结在集体之中,让“留守学生”切实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弥补其家庭教育中所缺损的情感交流与沟通,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4、加强“留守学生”的心理素質教育。
“留守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是自私、嫉妒和孤僻,他们往往只顾个人的利益,不顾别人和集体的利益,遇事斤斤计较,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同学怀有怨恨,处事刁难、搞不团结,学生之间有隔阂同时不愿与他人接触、交往,喜欢独来独往,却又时常感到寂寞。他们对周围的人有戒备心理,不想念任何人,不愿意向他人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多方面的,既有家庭因素,也有学校因素,还有社会因素。“留守学生”具有的自私、嫉妒和孤僻等心理问题,往往因人而异,通过团体指导有时难以收到最佳效果,应通过个别咨询,对个体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师要随时随地观察留守学生的心理动态,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对症下药,可以进行个别交谈、电话咨询、信函咨询,也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或“倾诉信箱”,也可以通过写日记、周记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5、注重培养“留守学生”的道德品质。
作为一名班主任,有义务更有责任去培养“留守学生”的道德品质,要牢固树立“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的理念,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积极对学生开展行为养成教育。
总之,留守生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应得到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更应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对“留守学生”的教育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上,应努力去营造良好和谐的班级学习氛围,关注他们、关爱他们在他们出现或这或那的问题或错误时,应多一份担待,少一份埋怨,多一份耐心,少一份粗暴,这样,才能使他们在父母不在身边的情况下也能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