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治孝 情何以堪

来源 :经济与法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562403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修订,2013年7月1日新生效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首次以法律的名义将“常回家看看”作为子女的法律责任,将道德问题上升到法律层面,折射出了整个社会和时代的困窘与尴尬。
  上世纪90年代,陈红的一首《常回家看看》唱红大江南北,也温暖了许多父母渴望子女团圆的心。“常回家看看”是空巢老人的深情呼唤,也是子女应尽的孝道,如今却成为刚性的法条,不常回家看看将可能违法。然而,把“常回家看看”这种很难量化和界定的行为入法,到底能有多少实际效力?用法律介入道德、伦理去解决一些社会问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还是倒退?公权、法律与道德、伦理的“分管范围”应如何划定?
  现实有些残酷无奈,法律难让亲情回归
  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否认修订后新生效的老年法将“常回家看看”入法的美好初衷,但在沉重现实的反衬下,这样的初衷让人觉得颇不是滋味。
  首先,在这个四通八达、流动性日益增强的现代社会里,守着父母过日子的人又有多少?资源越来越向发达城市集中,每个人都要过活,不远行只守着生你养你的那一亩三分地,能很好地生活下去吗?农民工兄弟们都走出了家门远离了故乡来到大城市做工,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也想方设法漂泊在大城市里,寻找属于自己的机会。离故乡越来越远,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越来越短,回家探望老人的次数也越来越少,这并不是子女们的主观意愿而是客观现实造成的。远离父母很多时候不是儿女们的主动选择而是“被选择”。
  其次,很多子女其实根本没有时间回家。带薪休假喊了多年,有多少单位能够有力地执行?又有多少单位即使国家法定节假日也不放假,需要加班?时间上不能保证常回家看看,那空间上是不是可以保证和父母守在一起呢?现实是,在外打拼的不少年轻人或蜗居或蚁族,疯狂的房价下自己都难有真正的容身之处,又怎么可能把老家的父母接来与自己同住?再来看看回家之路的成本有多高。这几年来中国铁路的发展突飞猛进,交通更加便利的同时,票价也“进步”不小,普通百姓有“被动车”“被高铁”之嫌,以前回家几个来回的路费现在敌不过一次“被高铁”的票价。而对大多数的低收入人群,即使不“被动车”、“被高铁”,“常回家看看”也需要相当高的成本,甚至一票难求。
  所以,对多数子女而言,他们并非不孝,也并非不想“常回家看看”。工作的压力、城市里打拼的辛苦、两地分居的艰难,这些客观因素制约了他们“常回家看看”。这些客观因素不改善,徒求子女“常回家看看”不太现实。毕竟,理想很丰富,现实很骨感。
  再次,老人都希望子女“常回家看看”,但这更多是一种对亲情温暖的需要,追求的是心,而不仅仅是行。父母和儿女的心是相同的,如果儿女孝顺,哪怕远隔万里,也能心心相通,而不会感到失落、空虚;反之,即使朝夕相对,又何尝有半点喜悦?用法律条文强求“常回家看看”,就很可能出现这样的笑话:一个尽到赡养义务的子女因工作所需常年无法归省,却“违法”;一个经常登门“啃老”的不孝子却“守法”;不仅如此,这种重形式不重实质的规定,还可能助长社会的虚伪风气,倘果真如此,岂不与立法初衷背道而驰?
  亲情贵在真挚,“常回家看看”入法一个可能的负面后果是,父母很难分清子女究竟是出于亲情回家还是慑于法律才回家,从这个角度来看,“常回家看看”入法究竟是拯救了亲情还是毁掉了亲情,还真不好说。
  其实,现代商业社会,亲情逐渐疏远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方面的原因。说到底,这是一个现代性的问题,其根本解决需要通过重建社会、重建文化来进行,迷信法律万能,不会使事情变得更好。
  法律无需自作多情,公权理应更多担责
  人生在世,最深入人心的人伦道德,恐怕就是父母亲情。很多时候,我们对于父母的爱,只能深藏心底,却终究无法日日陪侍在侧。对于绝大多数父母来说,他们也不会对远方的儿女心怀不满,血浓于水的亲情虽表面看上去没有那么沛然,但只有父母与儿女知道,他们是多么互相牵挂和彼此疼惜。亲情,从来没有因为距离或者问候的次数,而有丝毫的减损。
  可是,此时法律却兀自跳了出来,它怀着满腔的热忱试图要为空巢老人争亲情,以法律的刚性强调子女要经常回家看看。坦率地说,这是非常不合时宜和自以为是的,它只能让父母与子女都分外尴尬,因为二者早已以自己的方式建构了不绝如缕的亲情,而法律的意外介入,却打乱了那种稳如泰山的亲情秩序,好像除了“常回家看看”,其他的亲情表达方式,都是非法和虚无的。
  所以,诸如“常回家看看”这样的法律,就像一个鲁莽的闯入者,人家本来正温情脉脉着,它却指着子女说,你不孝顺!相信子女不能答应,父母也不会答应。法律有其看不到的地方,也有其不必看到的地方,总不能因为看不到,就说不存在。如果非要认为看得到的亲情才叫亲情,那这样的法律眼光,委实是惹人讨厌的自作多情。
  从根本上来说,亲情孝道,终究应归入道德范畴,理应让人性中的爱去成全;赡养义务与“常回家看看”也并不是一回事,后者更多是个道德层面的问题。将道德上升到法律,折射出的是我们整个社会和时代的困窘与尴尬。
  站在整个社会的养老机制面前,站在老龄化社会的逼人形势之下,用法律规定年轻人“常回家看看”,貌是一种必要。但是,当我们的公权力在用法律要求百姓做这做那的时候,有没有将自己公共服务的伦理道德也进行同样的提升呢?拿“常回家看看”这一问题来说,需要我们的公权达到的道德水平、需要公共服务履行的社会责任起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我国的养老机制,现在究竟建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我国的养老金发放制度,是否已经达到了和GDP水平、政府收入水平一样的档次?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是否已经让老人们高枕无忧,“难贵”现象是否已经消除?节假日方面,同样问题多多:堵车现象是否已经消除?买票难、买票贵现象是否已经解决?大城市的生存状态是否允许年轻人去自由地享受假期和亲情了,而不是假期周末需要加班或摆小摊做“阿鲁族”?
  公民伦理的构建,必须与公权责任的履行相得益彰,法律法规不能只要求公民必须去完成什么样的义务。我们更应多问一问,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当下年轻人不愿或不能常回家看看,以及政府需要从体制方面或公共服务方面履行哪些必要的责任。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让法律归法律,道德归道德,当法律不再需要特别强调子女“常回家看看”之时,也就意味着我们的社会和时代脱离了困窘与尴尬,这才是公权力真正的善莫大焉。
其他文献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对一国政府的综合治理能力和现代化治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政府预算绩效管理作为政府治理的有力抓手以及促进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有效政府建设的有效途径,已成为各国聚焦的热点问题。政府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在政府预算绩效管理中处于基础性地位,贯穿政府预算绩效管理始终。加强政府预算绩效目标管理,有利于改进目前政府预算编制中存在的随意、粗糙等问题,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优化政府职能,增强部门单位的约束心、责任心,是完善政府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抓手和关键性工作。
  本文采
目前城镇化推进政府要只做一元,就是引导和规划。引导是指政策引导,规划是指硬性规划。城镇化的另一元就是激活民间资本、民营企业进入广大的城镇市场,在政府政策规划和设计的引导下,运用市场化的力量最终完成对农村的改革,完成中国改革从农村开始最后成形于乡村的循环。  我们现在都可以看到中国经济的短板在广大乡村,但如果把我们惯用的投资拉动移植到乡村城镇化上,我们就会犯原来同样的错误,那就是,政府主导的投资建设
期刊
公用事业是具有各企业、事业单位和居民共享的基本特征的,服务于城市生产、流通和居民生活的各项事业的总称,通称城市基础设施或市政服务事业,是城镇化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产业,深圳的公用事业起到了模范作用。  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到今天的现代化城市,公用事业的快速发展是深圳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基础。城市基础设施的日趋完善对深圳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市场化为导向,
期刊
对于未来深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专业人士认为,深圳未来的城镇化之路主要在土地的整备、旧村的改造、环境污染治理、城市管理、功能完善等方面做功课,向国际化高端化城市发展。  要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着力提高内在承载力,不能人为“造城”。要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让农民工逐步融入城镇。要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提供市场,实现“新型城镇化”和
期刊
受到退出渠道阻塞的影响,目前中国的私募股权、风险投资行业前景一片黯淡,众多投资面临着贬值甚至全额亏损的风险,私募股权行业潜在的危机正在走来……  2013年一季度中国GDP实现了7.7%的增速,经济呈现平稳恢复。但在整个市场环境逐步回暖,国民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的同时,一场威胁到民营企业和私募股权行业的危机已经到来。  股权私募基金的作用  股权私募基金(PE)对未上市的企业注入资金,并帮助企业扩大规
期刊
中山市弱势群体救济政策的执行成效,突出表现在中山市建立起弱势群体救济的长效机制,财政保障到位,能适时提高保障标准、适当扩大覆盖范围;此外,落实好低保制度并提高低保标准,针对性地开展城乡医疗救助,通过开展分类救济项目,灵活而又有针对性地为弱势群体排忧解难等措施。  建立弱势群体救济的长效机制,坚实的财政投入予以保障  弱势群体救济的长效机制,突出地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再分配政策予以保证,需要国家和地方政
期刊
人口向城镇集中或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从而变乡村人口为城镇人口,这个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也含静态意义,表示城镇人口比重达到或接近饱和,城市生活方式全面普及的一种状态,或称人口城镇化。本刊记者走访深圳文光村的一些村民,听他们讲述自己是如何变为市民的。  这次走访的两个社区在过去都是“村”,以种田为生,靠天吃饭。  经过90年代后期深圳市大规模的城镇化建设,不仅村落大变样,村民的身份也在发生
期刊
王书金案真是一桩奇案,王书金主动坦承自己是19年前聂树斌奸杀康菊花一案的真正作案者,其辩护律师在庭上也力证王书金才是凶手,而以起诉凶手为职责的检察官却力辩王书金不是凶手,引起哗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检方的表现,是否在掩盖当年聂树斌案的错误?  2013年6月25日,河北高院二审王书金案,这个案子不得不牵扯到19年前的聂树斌案。  两案交集  聂树斌案,是指1995年,河北青年聂树斌被河北两级法院
期刊
盛夏的深圳,和中国大部分城市一样,炎炙如火。这个昔日的边陲小镇,与无数个“奇迹”结缘,沐浴了三十多年的春风,这个城市繁华、智慧、喧嚣而热烈,但是在整个小镇城镇化的过程中,一些城中村游离在城市和农村之外,作为一种独特的形式存在于这个大都市之中。  在深圳,曾经有人用这样的话来形容深圳:深圳是一个“农民房”与“摩天大楼”共处的地方;深圳是一个“快餐盒饭”与“生猛海鲜”交相辉映的地方……这都是对深圳两面
期刊
开发商非法集资携款逃之夭夭,带给当地政府和民众的伤害绝不亚于一场“地震”。数以亿计的民间游资成就了开发商的一时暴富,空留下一栋栋“烂尾楼”显示盲目招商引资带来的危害。  打着浙商的幌子,顶着当地政府给的诸多光环,浙商王子午以2分到5分不等利息为诱饵,大肆吸收公众存款,以修建五星级宾馆的名义在娄底、邵阳、长沙等地涉嫌非法集资近3亿多元。为了转移资金和逃避打击,王子午狡兔三窟,早早加入了西班牙籍。在案
期刊